希伯来书之导论
作者:马有藻
2016-10-27  

1.背景导论

I. 序言

  希伯来书是一本不易明了的新约书卷,主要原因乃是书内遍布旧约背景,如宗教、礼仪、神学、词汇,与旧约的利未记极为接近。他泊神学院旧约教授C. Feinberg博士曾谓:「不明白利未记,希伯来书便更难明了」(注1),是以本书曾被称为「新约的利未记」。再且,本书引用旧约经文、事迹 、教训特别丰富,可说是一本「旧约要道注解书」(注2),而全书的中心主题就是注释神的儿子、基督耶稣。前苏格兰圣经学者W. G. Scroggie言:当日主在以马仵斯的路上对两个门徒「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参路24:27),这也是希伯来书作者所重蹈的路线,他亦从摩西起,走遍旧约,到处引经据典,凡有神的儿子脚踪之处,他都引用,并向读者加以阐释,务使阅读之士不要错过新旧约的中心乃是基督(注3)。正如英国新约学者M. Dods指出:希伯来书的中心象基督在山上变化形象时,有声音从天上下来:「你们要听他」(太17:5)(注4);亦如布道家O. B. Greene云:希伯来书的总结乃象主基督的宣称:「你们当信神,也当信我」(约14:1)(注5)。
  此外,本书的文学性质并非散文或历史传记,而是一篇论文,辩证护道,有命题,有辩证,有结论;神学思想澎湃充斥其间,构成另一困难明了的因缘,神学家P. E. Hughes指出,在新约各书卷中,本书的神学辩论是最繁博的一卷(注6),G. W. Buchanan亦谓此书是一本以诗110篇为据之犹太人证道集(注7)。事实上,书内引用旧约为据的辩论繁多,是以不谙熟旧约的读者便倍觉隐晦难明。牛津神学家B. F. Westcott谓本书共有三十九处直接引用旧约之经节(十二处来自五经,十一处从诗篇而出,四处由历史书而来)(注8),当中有二十四处经节与玛琐拉本或七十士本完全回异(注9),可能是因作者自译旧约。由此可知,本书是各界学者极喜爱钻研的,故明白本书的历史背景对全书的领会便有莫大裨益。

II. 作者与读者的研究

A.作者的问题
  希伯来书「作者是谁」与「读者是谁」同是一个谜。对这些问题,学者已有一千多年的研究经验(注10)。归纳起来,主要的作者有下面各人(为节省篇幅,笔者把各派代表放入论文内):
  1.保罗说──此说源自亚历山大教父的写作,一直影响东方教会,至第四世纪时西方教会才改变。书内确有保罗的语味、字汇、神学等。此外,赞同保罗是作者的外证亦不少,如初期教父、希腊正典名单,拉丁正典名单、一些抄本等,但亦有很多非保罗手笔的证据(如2:3的暗示;旧约经文出自七十士译本,非保罗惯用的玛琐拉本,书内的希腊文有甚多地方不象保罗的文体等。此派代表有早期教父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此人亦接受路加为译者,见下文];耶柔米;奥古斯丁[早期];Hofmann;J. A. Bengel;Whitby;Stuart;Coneybeare & Howson;  A. W. Pink;E. W. Bullinger;J. N. Darby;J. S. Baxter;E. S. English;J. V. McGee;牛述光及不少天主教学者)。
  2.亚波罗说──从书之内容及徒18:24的提示,一些学者主张亚波罗为原着者。此说源自亚历山大一些不满意保罗为作者的人,他们从书内之「亚历山大哲学思想」找出证据,而从亚波罗身上找到支持,最早之代表有C. R. Gregory及小部分学人,至1537年才由马丁路德鼎力推行,此后不少人附和(如T. W. Manson; W. F. Howard; C. Spicq; Alford; Plumptre; F. W. Farrar; A. T. Robertson;  H. W. Montefiore;Lenski;E. G. Selwyn;F. C. Grant;J.Moulton;J. V. Bartlet; [后]H. A. W. Meyer;M. Dods)。
  3.巴拿巴说──第四世纪后,巴拿巴为本书作者之说在西方教会相当流行,基于巴拿巴为(1)利未人(徒4:36);(2)他与保罗作伴良久,他亦是保罗与初期教会(具浓厚犹太教背景)的调和者(徒9:27);(3)来13:22与巴拿巴的恩赐符合(徒4:36)。此外,抄本Codex Claremontanus(称之为「巴拿巴书信」)亦是此派人士所提出的证据。此说最早为教父特土良所提倡,甚多后人拥护(如G. Salmon;J. A. T. Robinson;F. Blass;J. V. Bartlet [早];T. Zahn;Renan;B. F. Westcott; Keil; P. E. Hughes; Z. Hodges)。
但此说的论证若与「巴拿巴书」(Epistle of Barnabas)相比便完全粉碎(注11)。
  4.路加说──从书内精湛之希腊文体裁(类似使徒行传)及书的内容所示(如2:2表示作者非第一代直接跟从主的人),作者必是一位杰出的希腊信徒,文学与神学两相精深,又熟习旧约希腊文译本,深明基督救赎真理。此说表面看来虽颇有道理,然仍乏说服力,兼外证亦贫寡,致未为人重视,故赞成此说的代表人不多(如加尔文;奥利根虽有点倾向此说,但在他的正典名单内,希伯来书是与保罗书信同列)(注12)。
  5.罗马的革利免──因此书后来在罗马教会曾极流行一时,而首一引用此书为罗马之革利免(96A.D.),他的书信与希伯来书有不少相同之处,他后来又成为罗马教会的监督,而希伯来书又是致罗马教会的书卷,故不少学者便认定此人为作者(如加尔文的另一选择;奥利根「亦偏向此说」;Erasmus;  W. H. Bennet;W. F. Adeney)。
  6.双作者说──据此说,本书为二个作者之作品,但此说有不同作者的「配搭」:
  a.保罗与路加──此说以保罗先用希伯来文写成本书,后路加以优美之文笔将之译成希腊文(倡导此论者为亚历山大之革利免;后来亚奎那;Ebrard;Delitzsch等亦随和)。
  b.亚基拉与百居拉──此派实是「亚波罗说」的「修订版」,因主张者把「亚波罗说」之证据加以「改善」(改作者)而成(代表人有A. Harnack;J. R. Harris)。
  c.巴拿巴与路加──此说认为此书之语气乃巴拿巴的,书之文学则是路加的(如特土良;E. J. Badcock;但特土良只说书中的警告经文才是巴拿巴手笔,其它部分则属亚波罗)。
  d.保罗与路加修订说──此说以保罗为本书之主要作者,而路加则是他的副手(或路加为主,保罗为辅)。此说(1)能解释书内之「保罗部分」及「非保罗部分」,最明显属保罗部分的乃是书中的「基督论」(来1:3与西1:15-17;来2:14-17与腓2:7;来5:8与腓2:8;罗5:19);「祭司论」(来9:28与林前5:7;弗5:2);「圣约论」(来8:6与林后3:9)及「信心论」(来11与罗4:1;9:7;11:1;加3:6);(2)也能除去13:23的难题;(3)更能解释书
内之绝美希腊文学修养(注13),因保罗书信内的希腊文学修养较为粗豪,象阔刀利斧式的向人发出挑战,而希伯来书中却较精致细腻;(4)又能解释本书之「半书信」的文体,包括缺乏作者惯用的启语问安(因双作者);(5)从13:23与提后4:9,21之比较,可见作者与保罗的同工相熟;(6)最能配合历史背景。据合理的推测,保罗自首次从罗马释放后与路加同访士班雅(后来保罗再遭逮捕,还押罗马监狱,路加仍在他身旁;参提后4:11),那时(64A.D.秋),该撤尼罗开始血洗教会的暴行,诏告基督教为非法宗教,罗马教会之信徒因而大受BP,一些犹太信徒便陷在一个退回犹太教(合法宗教)的试探危机里,一些接近救恩边缘的却裹足不前,故他们二人合作,书就希伯来书,冕勉信徒为主受苦(笔者「倾向」此说)。
  7.其它人物──除上述人物外,被提名为本书作者的包括有彼得、腓利(W. Ramsay)、西拉(T. Hewitt,因本书与彼前多处相同,而西拉乃彼前的「手笔」)、马可、以巴弗 、亚居拉(Alford[后来])、百基拉(Harnack[后期])等。
  总括说来,首三世纪的西方教会皆拒认保罗为作者(东方教会则接受),至第四世纪时,在耶柔米与奥古斯丁的倡导下,保罗逐渐被接纳为本书的作者,甚至在397及419年的迦太基(Carthage)两次大会内宣布保罗是作者(注14)。此后,保罗为作者再没有人质疑。至改革时代,马丁路德及其它改革家提出保罗不是作者的论据,但天主教则接受(可能是为了反对改革运动),还在天特会议时再度公布保罗是作者。至于作者是保罗或否,这二大立场延至今日神学界中仍争论不休,但双作者论说逐渐被多人采纳。

B.读者的问题
  1.读者是谁──希伯来书的「读者是谁」又是圣经学家另一争论颇大之处,主要理论有四:
  a.外邦信徒说──此说之学者从六方面认为书的对象为外邦人:(1)本书之目的为向外邦信徒解释基督教超越犹太教;(2)书内经文(如12:18,22)指向外邦信徒;(3)书内缺乏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之区别,故犹太信徒会籍者不会居多;(4)全无提及割礼之事情;(5)警告勿归向犹太教;(6)以外邦信徒惯用之七十士译本为应用旧约之经本;(7)这个时期犹太教不注重仪式等为理由,指出外邦信徒为本书之读者(如Harnack; Moffatt; Shurer; E. F. Scot; von Soden; G. Vos; G. E. Ladd; D. Guthrie等)。近年来欧洲不少学者提倡一种学说,认为本书的对象为诺斯底派的外邦信徒,这是据自书中论基督如何成为天上的大祭司,并书内有些部分的预表学与他们的见解相同之故(如E. Kasemann; R. M. Wilson)。
  b.犹太信徒说──从(1)书之风格语调及主题的发挥可见是针对犹太信徒;(2)书内经文(特别是1:1;2:16;3:9;11:13,18)尤合犹太信徒;(3)警告犹太信徒既已接受基督便勿重回犹太教或旧约;(4)大量引用旧约,尤多引用每日祭礼的惯例等说明本书的对象为犹太信徒;(5)罗马教会正典史集之外证辅证此对象;(6)一些古卷有「致犹太人书」的标题。此为传统学者之意见(如A. S. Peake; F. F. Bruce; L. Morris; F. V. Filson; G. B. Stevens; T. W. Manson)。
  c.特级犹太人说──此说可以分为数类:1爱辛尼派犹太人(Essene-Jews)──此说认为本书为爱辛尼犹太人信仰问题最隹之答复,故他们是受书人(如Y.Yadin; W.G.Kummel; Schmackenberg;  R.N.Longenecker);2祭司派犹太人──此说据自本书之浓厚旧约祭祀色彩而定,此色彩尤受昆兰社团的敬虔犹太人士所喜爱,而徒6:7记有甚多祭司归向基督教更支持此说(如C.Spicq; J.Danielon);3希利尼派犹太人──由于书内希腊与犹太两方面的字汇及思想均有出现,故有学者采此「妥协性」的意见(如J.W.Bow-man)。
 d.先犹太信徒后外邦信徒说──此说据自(1)3:1; (2)13:24; (3)彼后3:15(以保罗为作者); (4)徒11:22等处经文的指示而作出的推理,故倡说本书乃保罗写给耶路撒冷教会(徒11:22)或犹太众教会(徒9:31),后来教会把本书的副本送到各地教会去诵读,最终到达外邦信徒(教会)的手中(注15)。因此说建于无凭之论据,甚少学者附和。
 结论:──归纳上文之引论,笔者认为本书主要对象为教会内之犹太人(信与不信,信者称犹太信徒,未信为犹太教徒),而犹太信徒却非正统犹太教(Normative Judaism)出身,反是从极度敬虔派犹太教(Nonconformist Judaism)背景而来(如F. F. Bruce; D. A. Hager之见)(注16),故此他们曾受爱辛尼派与祭司派所薰染。此外,从书的内容气氛看,似乎不少读者仍是尚未完全接受基督教的敬虔犹太人,故此书内的布道意识异常浓厚,此点不可忽略。
2.读者(收信人)在何处
  a.耶路撒冷说──此说主张收信人为耶路撒冷之信徒,因书内充满有关祭祀的事情,只有耶路撒冷的信徒才配合此背景(如G.Salmon; Theodoret; Chrysostom; A. B. Bruce; G. W. Buchanan; B. F. Westcott; P. E. Hughes; W. M. Ramsay; J. Moffatt; M. R. Vincent; Delitzsch; H. C. Thiessen; 牛述光等不赘),但作者只引述帐幕的祭祀,而非圣殿,故不能因此证实读者在耶路撒冷。而且,2:3说读者多是第二代直接听福音的人,似乎不太切合耶路撒冷教会的背景(注17),因他们甚多亦「直接」听闻主的神迹奇事。
  b.安提阿说──主张安提阿为收信地点者,据因该地乃是耶路撒冷之外犹太人集居最多之地点(如C. Spicq; V. Burch)。
  c.亚历山大说──一些学者从书内含有亚历山大哲学、字汇或文学修辞等方面鉴定读者旅居亚历山大(如J. Schmidt; S. Davidson; C.  J. Cadoux; S.  G.  F. Brandon; F.C. Grant 等)。
  d.歌罗西说──又有学者认为书内透露类似歌罗西教会之犹太诺斯底派异端,故以此处为收书终点(如T.W. Manson)。
  e.以弗所说──此说从书的字汇中想象收信人为富有及深受希腊思想薰陶之犹太人(如W.F. Howard; J. Bartlet; F.W. Farrar等)。
  f.哥林多说──近年来一些学者如H.W. Montefiore力主本书乃亚波罗自以弗所写给哥林多教会的,时约52-54 A.D. ;当时保罗正在该撒利亚、安提阿、加拉太各地传道(徒18:20-23), 故本书之内容与亚波罗在哥林多的工作吻合,而林前4章与希伯来书背景亦切合(注l8)。
  g.罗马说──从(1)13:24的指向; (2)收信人是犹太人; (3)历史的旁证等皆可指出罗马为读者最可能的所在地(此乃大部分学者之见,如F. F. Bruce; T. Zahn; T. Hewitt; E. F. Scott; J. Moffatt; H. Alford; C. C. Ryrie; D. Guthrie; E. F. Harrison; D. E. Hiebert; G. Milligan; S. J. Kistemaker; T. W. Manson; H. A. Kent; Lenski 等不赘,笔者赞同此说)。

  h.其它──其它地点如撒玛利亚(J. W. Bowman);该撒利亚 (C. Spicq);庇哩亚(Klostermann);帖撒罗尼迦;歌罗西(T. W. Manson); 加拉太(A. M. Dubarle); 叙利亚(C. Rendall);古利奈(Z. Hodges);居比路(A. Snell),甚至西班牙等地均被选为读者的所在,但这些均缺乏论据,也不用赘述。

III. 日期与地点

A.日期
 书的写作日期与作者及读者的问题相连,故此又是一个悬谜,但从外内证中的提示,足能鉴定本书的写作日期约在一段日期内:
  1)罗马的革利免在其「致哥林多书」内引用希伯来书,那是95-96A.D.的作品,故希伯来书必在96A.D.前着成。
  2)书中部分读者是第二代的信徒(2:3),故不可能在主后第一世纪的首半期。
  3)13:23提及提摩太还活着,若他跟随保罗时(50A.D.,徒16:1-3)约二十岁,这样本书便约是主后第一世纪的下半期了。
  4)书内多处(7:8;8:4;10:1,2,8,11)引用旧约之献祭制度为例,指出基督的代死取代「前约」(8:13)的要求,而当中所用的动词皆现在式(非「历史现在式」, historical present,如H. A. Kent所证实(注19)),故此本书着成日期必在圣殿被毁前(70 A.D.)。
  5)8:4,13; 9:6-9; 10:32-34; 12:4等所提及的逼害可能与革老丢的命令(49 A.D.,徒18:2)或与该撒尼罗的BP信徒(64 A.D.)有关。前者背景可将书的作成日期放在50 A.D.年代内,后者则将之放在64 A.D.后;而10:32的「追念往日」及12:4的「与罪恶相争」均可指是在尼罗BP教会之时(64-68)。
  6)按13:23言,提摩太现已「获释」(背景不详,有学者将「释放」字意从好处着眼,译作「打发」、「差派」,如徒13:3; 15:30,33同字;若从坏处着眼,应译作「释放」[从囚困中]),这样提摩太赶及来到罗马,与保罗会上最后一面,而保罗殉道日期约在66-67A.D.年间(尼罗该撒于68年6月8日死亡),本书则在67 A.D.前写成。

  7)犹太人在66 A.D.年间爆发反罗马政权的革命运动,引起各处暴乱响应,罗马政府以武力镇压,并控制宗教,不少信徒因而惧怕,反悔信仰,尤是犹太信徒,面临退回犹太教(罗马政权承认的合法宗教)边缘,这是约在67年的事了(注20),此亦是本书着成最后的年日。

B.地点
  「来」书写作地点亦是隐晦不明。按13:23「从义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一语推测,作者当时可能在义大利某处,但该句亦可解为当时与作者在一起的有一群从义大利来的信徒,他们趁作者致信给「希伯来教会」之便顺带问安。按罗15:23言,保罗与其同伴早存到士班雅开荒的夙愿,在那处某地与一群从义大利来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忽闻罗马城的教会(尤是犹太信徒部分)因多受BP而意图离开基督教,归回犹太教,于是立刻挥毫,书就这本「神学巨信」,力劝他们坚守主道,矢志不渝,并以信心伟人为范本,鼓舞他们,追随主到底。
  另一可能性的写作地点则视作者是谁而定,若以双作者说为能接受的定论,写作地点便限于这两人同时出现的场合,如以弗所、哥林多等地,但来13:23却提及提摩太经已释放,故最合适给他暂时憩息之处乃是他以前牧养教会之所在地以弗所,而这处亦正是甚多「从义大利来的人」之集居地(注21)。

IV.目的与主旨

A.目的
  按13:22言,作者宣称他的书信是「劝勉的话」( ),此字与徒13:15的「劝勉」字相同,但徒13:15的文语似视「劝勉的话」为「讲道的话」。据此,本书的前身可能是一些系统性的查经记录,象犹太人之Midrash形式及遗训形式(Didache)的讲道记录(注22),经整理后编撰成为本书。此推测亦颇合理,尤是书中的「劝勉部分」(警诫,参4:3)确是作者欲达至之目的。
此外,本书之目的与书的对象联成一个分不开的关系。从书内

的词汇及旧约的引用可鉴本书主要对象为犹太人,他们从小浸淫在犹太教的风味内,要他们(如保罗)脱离这种背景虽换取更美的赏赐,亦非易举,故作者费尽心血,殚智竭力,引经据典,条理分明缕述基督的超越,意图说服当时读者「出到营外,就近基督」。
  再且,希伯来书的撰成为了应付一个教会的危机,那是教会内的犹太信徒因遭受政府之BP,或受非信基督的犹太友侪所排挤而意欲改回附从犹太教(此点从书内五大警告经文可鉴定)(注23),因为犹太教是当时罗马政府认可给犹太人的合法宗教,在犹太教内,信徒便安全而有保障,故不少犹太信徒便转回旧教,接近接受基督教的犹太教徒遂也裹足不前,不敢再进一步而获得「完全」,本书之撰着乃为此因由。

  综言之,希伯来书之目的有三:
  1.护教性──指出基督确是神的儿子,他所作的一切乃为了成全犹太教的愿望。基督卓越无俦,整个犹太教的神学核心在基督的工作上得到完满的成全。凡是在基督里一切皆更美:更美的帐幕、更美的祭司职任、更美的祭、更美的血、更美的约,信者只管安心确信到底,不必坚守犹太教,更不用因BP而转回犹太教(9:14;10:18)。据J. Moffatt之考究,在巴拿巴书信中(3:6)便有类同的话,警诫基督徒勿回去犹太教内(注24),这正是当时一个史例。此说以8:1为钥节。
  2.布道性──指出基督的超越性,他是神的儿子,降世为要成全犹太教的愿望,凡信他的,必不至羞愧。此点特征在书内数段的警告经文中尤其显着。德国圣经学家W. G. Kummel谓这些特别的插话正是解释全书的重要关键(注25)。这布道性的重点在本书内对犹太教徒的历史背景尤其适合,因作者正是证出基督是犹太人的弥赛亚。至于那些慕道的外邦人(小部分),他们接触犹太教的日子亦不浅(也许是「门外进教者」, Proslytes of the Gate),所以他们对旧约背景不算陌生,如今他们也受鼓舞,接受基督为全人类的救主。l899年爱丁堡神学家A. B. Bruce就以此布道主题书作巨着《希伯来书──基督教首本护教学》(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First Apology for Christianity),旨在证实本书确以布道为目的。「犹太人归主协会」(Jews for Jesus)机构创办人Moishe Rosen谓他亦以希伯来书之辩证法向其同胞传福音(注26)。
  牛津新约学者B. F. Westcott在其杰作之希伯来书注释内虽不强调此特质,然而亦花了不少篇幅证述本书之布道目的,当中力证基督教应验犹太教的期望,盼读者能「弃旧迎新」(注27)。前慕迪圣经学院名教授K. S. Wuest谓此点是全书最主要之目的。他据自13:22之「劝勉的话」一词,从书中的内容力主全书主要是一本布道论文,力劝未信的犹太读者勿徘徊在犹太教(旧约)边缘,当竭力用信心进入新约的恩典内。Wuest氏谓甚至信徒耳熟能详的来11章及12章亦极富布道的含意(注28)。此布道目的可以7:28或10:14或13:13为钥节。
  3.劝慰性──按形式结构言,来13章才开始「生活部分」(固然在神学部分内亦有甚多醒世格言),故劝慰性部分按篇幅范围言虽不算是主要目的,然而此心意亦不能否认是作者撰着本书之其一动机。在书内作者极力鼓励与坚固已信的人脱离生活的重担,包括宗教上的BP,决心追随基督,离开道理的开端,至长大成人,满有基督的身量,效法古时信心伟人,存心忍耐,凭着信望爱之力,仰望基督,竭力奔跑天路。新约学者F. Filson以13:22的「劝勉的话」为题,强调劝慰这方面的重要,谓既已归顺基督,就不要放弃,否则损失不堪设想(注29)。此点可以12:1-2或12:13为钥节。

B.主旨
  无可否认,「超越」、「更美」是本书的钥字或主旨。书内共有十二个更美的表达(1)更美的名(1:4);(2)更美的盼望(7:19);(3)更美的约(7:22;8:6);(4)更美的职任(8:6);(5)更美的应许(8:6);(6)更美的帐幕(9:10);(7)更美的祭物(9:23);(8)更美的家业(10:34);(9)更美的家乡(11:16);(10)更美的复活(11:35);(11)更美的事(11:40);(12)更美的血(12:14)。
  作者以基督为超越或更美的高峰,指出他是神的弥赛亚、新约的完成者、救赎的成全者,他带来的恩典与能力给人新的道路,新的盼望,新的力量。就这主旨,本书书名副其实,因「希伯来」一字意从「那边到这边」之意(「从米所波大米跨越大平原而至迦南」),故书的主旨就是论及从旧约(渐衰的约,8:13)转到新约(更美的约,8:6)的含意了(注30)。
V. 神学与特征

A.神学
  希伯来书的神学论题异常丰富,主要有下列各项:

1.神论
  神是永活的(2:12;9:14;10:31;12:22);创造的主宰(1:2;3:4;4:3,4;11:3);他是至尊至荣的(1:3;7:1;8:1);圣洁公义的(12:14,29;4:12,13);赏善罚恶(2:2;6:7,10);信实可靠(10:23;11:11);充满恩慈怜爱(2:9;12:5,15,29);赐平安及恩惠与人(13:20,21);但又是审判恶人的(12:23)。

2.圣灵论
  圣灵称为神(4:4);永远的灵(9:14);其作为与神无异(3:7;9:8;10:15);住在信徒当中(6:4)。圣灵具有位格,会被亵渎(10:29);他的工作主要有四:(1)将属灵恩赐分给人(2:4);(2)是圣言的作者(3:7;9:8;10:15);(3)感动人归附基督(6:4);(4)将神的恩典赐与人(10:29)。

3.基督论
  这是全书的中心钥题。基督是永恒的神(1:3,12;13:8),他分享神的特质与属灵性(1:3,13;4:15;7:26;10:5-7)。他不只是全神,亦是无罪的全人(2:14,17;7:14;5:7;13:12);来自犹大支派(7:14);忍受人间的苦患(5:8;12:3;13:12);经历人间的试探(2:18;4:15);又完全无罪(4:15;7:26),事实上,基督的人性在本书上的强调(「耶稣」字出现10次)较神性尤多(「基督」字有9次)(注31)。他降生(2:14),复活(7:23;13:20)及升天(1:2-3;4:14;7:26),这一切皆指出基督的超越性,因他是神的儿子,满有父神的荣耀(2:9),坐在神的右边(1:3,13;12:2)。
  此外,基督的工作亦显出他的超越性,他超越旧约的先知(1:1-3),天使(1:4;2:7,8),摩西(8:1;4:13),亚伦(4:14;7:28),献祭制度(8:1;10:18),因他成就更伟大的约(8:6),他是更美的中保(8:6)、更伟大的祭司(6:20)、更美的祭(7:27;9:12,26;10:10)。
  W. G. Scroggie谓整个基督生平之蛛丝马迹亦在此书内出现(1)降生(1:2;2:16,17);(2)事奉(5:7-9);(3)S字J(6:6;7:27;9:12,14,28;10:10,12,14,19,29;13:12,20);4复活(13:20);5升天(4:14;6:20);6现在的事奉(2:9;7:25;8:1;9:12,24;10:12,13);7再来(9:28)(注32)。
  「基督论」与「基督大祭司职任论」是书内一项分不开的教义,除此书外,基督是祭司这名衔在新约全无出现。基督是按麦基洗德等次而为大祭司(5:10;7:11),故他的祭司职与旧约的颖然有异,他被召成祭司全照神生命的大能(7:16),他的祭司职是君王式的,不受时限的(7:20-28),超越亚伦祭司职式的(7:23,24;8:6,7),是现今的(8:1),天天的(5:16),在天上的,永远的(5:6;6:20;7:25),能使人完全的(10:14)。

4.救赎论
  希伯来书的救赎论异常显着,先是基督为人类的救主,他的身分乃洗净人罪的祭司(1:3),又是救恩的元帅(2:17),为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5:9)。此外,作者以极细腻的手笔写出旧约献祭制度不能使人得完全(10:1「完全」即指救恩),是以基督才一次将己献上作了完全的祭物(挽回祭,2:17),担当多人的罪(9:26,28),成了永远赎罪的事(9:12),完成旧约不能完成的(7:27;10:10),于是坐在神的右边(10:12),表示工作完成,从今以后为人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10:19),人只需靠充足的信心到神面前便可获得全不费工夫的救赎(10:22)。

5.天使论
  天使为服役的灵,为人的救恩而效力(1:14)。他们曾将律法传给摩西(2:2),那亦是一种服役。现今的世界他们有权管辖,将来的却是属基督的(2:5)。人犯罪,基督为他死,天使犯罪就永远无望(2:16)。天使虽伟大,仍不及人(2:7),更不及基督(2:9)。
6.圣言论
  作者说旧约确是神的话,旧约中是人的话,作者也呼之为神的话或是圣灵的话(2:11,12;3:7;10:15)。作者形容神的圣言乃借着先知传递世人的(1:1),而神的道象两刃利剑,剌透人内心肺腑的动机存心(4:12)。这圣言是犹太人的信仰依归(5:12),但只是有关弥赛亚道理的开端(6:1a),读者应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6:1b)。
  「来」书视旧约数段经文尤其重要:诗8篇,诗110篇,耶31章,然他引用「摩西五经」及「诗篇」的经文最多(在二十九处直接引用经文中,二十三处来自五经及诗篇)(注33)。总言之,作者认为旧约是朝着基督前进的,而基督是旧约预言及预表的应验。
  再且,作者视人的话如圣灵的话(3:7本是旧约大卫之言,作者以他所言为圣灵之语;10:15本是耶利米说的,今「来」书作者认为是圣灵说的),人的话如神的话(6:5),这正是作者论圣言时的一项属灵的透视。

7.信徒生活论
  信徒的生命是以信为主的生活(11:1-40),又是长进的(忘记背后,6:1-3),努力面前(5:11-14),没有后退(6:4-6);他的一生是受训的(12:3-13),成圣的(12:1;12:14-17),顺服的(5:9),事奉的(9:14;11:2;12:28);他的一生是团契式(10:25;13:7,17),相爱性的(13:1),不是独立的,而是团队式向前迈进,而信徒成长的动力有五:(1)历代信徒的见证(12:1);(2)基督的榜样(12:2);(3)可靠的盼望(3:6;6:19;10:23,34);(4)基督的复临(10:37);(5)基督在天上的职事(8:1,2);这些都是维持信徒长久爱神事主的燃料;此外,基于「那日子的临近」,故信徒更不能停止聚会(10:25),反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10:24),兼顺服引导者(13:17)。

8.末世论
本书虽不是启示文献的一卷,然而书中的论末世重点亦相当丰富。在书内作者强调基督的国权是永远的(1:8),在「将来的世界」内便实施出来(2:5),而亚当所失落的王国在基督里必恢复过来(2:9,10);这时基督的仇敌都成了他的脚凳(1:13;10:13),国度也实现在人间。此外,基督带救恩给全地(2:10),救恩是旧约献祭制度所期待的「完全」(7:11;9:9;10:1,14),是「天堂」(9:24),是「天上的耶路撒冷」(12:22),是「永城」(13:14),是「更美的家乡」(11:16);是「安息日的安息」(4:9)。这位基督已经完成了救恩,现在父神右边(1:3;10:12),将来必复临地上,拯救那些等候他的人(9:28;10:25)及审判那些悖逆及干犯神恩言之人(10:37;12:25-29),在那时,神再次震动天地,使不能震动之国能永存人世(12:26,27)。

B.特征
  1.为新约书卷中在作者、读者、着作地点、日期等问题上最隐晦不明的一卷。
  2.为新约书卷中文学最深奥与优美之一。B. F. Westcott谓由此可观作者必是一名深明犹太文学的学者(注34)。
  3.全书布满旧约的气氛。每章皆有引用旧约(1章七次;2章四次;3章二次;4章四次;5章二次;6章一次;7章二次;8章三次;9章一次;10章六次;11章十二次;12章四次;13章二次,共三十九次;其中以五经[十二次]及诗篇[十一次]被引用最多[共二十三次])。此外,除直接引用旧约之余,作者所辩证的各要题甚多均是采摘旧约的事迹和教训,估约有八十六处之多。
  4.引用旧约时没将书名提出,反说是「圣灵所说」的,这是本书「默示论」特色之一。
  5.全书为一本「基督论」,彰显耶稣基督的本性与救赎工作,特别是他的神人二性。
  6.除罗8:34外,只有本书介绍基督现今在天上的工作(4:16;6:20;8:2;9:25;10:12)。
  7.在丰富的教义中穿插五篇「警告短文」(2:1-4;3:7-4:13;5:11-6:20;10:26-39;12:14-29);七段「恐怕的话」(或译作「免得的话」)(2:1;3:12,13;4:11;12:3,13,15);十三次「让我们」勉励性的劝告话(4:1,11,14,16;6:1;10:22,23,24;12:1[二次],28;13:13,15)(注35)。
  8.新约数卷特为犹太人而作的书卷,其它有马太福音、雅各书、彼前后书(注36),或另有罗马书。
  9.全书以「靠近神」(10:22)与「事奉神」(6:1)为中心。
  10.记有在新约内最伟大的数篇章(1,6,7,8,9,10,11)。
  11.本书引用一类犹太人释经法称Pesher式释法,此法将旧约事迹尤是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应用在基督身上(亦称Christocentric释法),释明旧约应许的主旨现今在基督里得以成全(参林后1:20)(注37)。
  12.钥字包括有「更美」(17次)、「圣洁」、「罪」、「祭司」、「大祭司」(10次)、「血」(25次)、「约」(21次)、「完全」(11次,中文译本因译文原则,共现8次)、「永远」(17次)、「一次」(8次)等。
  13.书内甚多地方与昆兰社团及亚历山大派的解经形式颇接近(如涉及麦基洗德部分)。
  14.虽本书没有注明是保罗手笔,但书内的神学、文学、字汇、思潮与保罗极大雷同,兹列表代述(注38):
希伯来书 保罗书信
  1:1-3  西1:15-17
  1:3  林后4:4
  2:4  林前12:4,11
  2:6-9  林前15:27(诗8)
  2:14-17  腓2:7
  5:8  罗5:19;腓2:8
  7:1-10  罗4:1;9:7;11:1;
  林后11:22;加3:6;4:22
  8:6  林后3:9;西2:17
  9:28  林前5:7;弗5:2
  10:25  罗15:7
  10:30  罗12:19(申32:35)
  10:38  罗一17;加3:11(哈2:4)

  15.本书文字特色之一,乃是作者曾选用一些字汇在新约全书内仅在此书内出现一次,有些可能是作者「创新」的字词,主要的「一次出现文字」(hapex legomena)有下列各例(注39):

1:1  = 多次,多方
1:3  = 光辉,本体
2:1  = 随流失去
2:4  = 见证
2:14 = 照样
2:17 = 大祭司
3:5  = 仆人
3:17 = 惹怒
4:9  = 安息日之安息
4:12 = 骨节,骨髓
4:13 = 赤露敞开
5:2  = 体谅
5:7  = 恳求
5:9  = 根源
5:10 = 称为
5:11 = 难以解明
5:13 = 没尝试,不熟练
5:14 = 习练通达
6:6  = 重新懊悔,重钉十架
6:7  = 菜蔬,耕种
6:17 = 为证
6:19 = 灵魂的锚
6:20 = 先锋
7:3  = 无父母,无族谱,相似
7:16 = 无穷,不能毁坏
7:22 = 中保
8:13 = 不义
9:5  = 基路伯
9:7  = 过错
9:10 = 振兴的时候
9:13 = 母牛犊

9:22 = 流血
9:26 = 末世
10:3 = 想起
10:20  = 新
10:22  = 心中天良
10:23  = 不至摇动
10:27  = 等候
10:29  = 刑罚,亵慢
10:32  = 争战
10:33  = 戏景,一面……一面
11:15  = 离开
11:23  = 王命
11:26  = 受凌辱,想望
11:27  = 恒心忍耐
11:28  = 洒
11:35  = 严刑
11:40  = 预备
12:2 = 重担,仰望
12:3 = 回想
12:4 = 相争
12:5 = 忘了,说
12:7 = 待
12:14  = 圣洁
12:16  = 长子名分
12:21  = 所见
12:23  = 总会
12:28  = 神(Deos)
13:2 = 不知不觉
13:5 = 存心
13:16  = 行善
13:17  = 依从,无益
 

VI.正典与版本

A.正典
 本书被认许纳为正典的外证良多,最早的出自罗马的革利免的手笔,在他「致哥林多教会前书」中(约95-96A.D.),他多次使用希伯来书为神的圣言(Apostolic Fathers, 1:71)。在致哥林多后书内,他同样以希伯来书为圣言,力证其理(注40)。此外其它的东方教父诸如波利甲、游斯丁(曾居罗马)、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提阿非罗、潘诺斯(175A.D.)、奥利根、特土良、优西比乌(260-340A.D.)、黑马的牧人书等皆接纳本书为正典(注41)。再且,叙利亚众教父(如Ephrem,300-373)从开始就接受本书的地位,他们的叙利亚文新约早有希伯来书,处在教牧书信之后。
 虽然罗马的该犹,里昂的爱任纽(185A.D.),希律坡陀等否认本书的正典地位,又在穆拉多利(170-210A.D.)与马古安的正典名单内亦缺少此书,抄本P46(第三世纪)却将之夹在保罗书信之中,紧随罗马书之后(罗马书为首)。后来第二次在希坡(393)及第三次在迦太基举行的教会大会(397)便裁定新约正典的范围,内中就有希伯来书。
 在西方教父中最早接受本书为正典的算是Hilary,其它如亚他拿修(298-373),耶柔米(346-420),奥古斯丁(354-430),特土良(225)皆无疑问承认本书的正典地位,其中奥古斯丁与耶柔米因视保罗为本书作者,所以正典地位甚易奠定(注42)。
 质言之,由起初至中世纪时,东西两方的教会皆承认及接纳希伯来书确是正典一部分,虽然他们对谁是作者还喋论不休。在古东方教会看来,希伯来书的正典地位似乎与保罗是作者这回事甚难分体,直至改革时期后,两者之关系似乎可「独立」接受,但西方教会则从开始便可将「作者」与「正典」分开(注43)。
 至改革时期,天主教红衣主教兼学者Cajetan (因反对保罗是作者)与经文编辑家Erasmus联手反对希伯来书之正典性,引致连改革家路德也只给希伯来书一个次等(与旁经并列)的地位(deutero-canonical),非因他不接受是保罗的手笔,而是他觉得本书的内质不及其它正典书卷;但另一改革家加尔文则毫无困难接受之(注44):可是不少改革家如黑兰顿,Beza等因不接受保罗为作者,故亦不承认其正典地位。自天特会议后(反改革运动之议会),天主教对本书的态度仍抱以前坚定接受的立场。此后希伯来书的正典权威不再受质疑。至于非天主教学界方面,基因希伯来书的神学内容极其纯正,故各国学者皆以囗传笔伐书定其正典基础。

B.版本
 希伯来书早为初期教父熟识(尤是罗马的革利免,96A.D.;及罗马的黑马98A.D.)在他们两人的着作中有提及希伯来书是致希伯来人的,故名之。但直至第二世纪末时才有抄本草上标题「致希伯来人」一语(见P46是本书最早古本)。但在180A.D.时,从亚历山大之革利免的作品内已显出他早认识有古抄本写上「致希伯来人」的标题,其同时代人物特土良(225A.D.)亦曾表示此书乃是写给希伯来人的。最早的古抄本(如Aleph, A,B,C,H)皆有「致希伯来人」的标题,而后来的希腊文抄本竟然在标题上附加「保罗致希伯来人」字样,至于那标题「致希伯来人」如何成为后来各抄本沿用抄写上去的「标本」,那则无从知晓了(注45)。
 牛津新约原文及抄本学者B.F. Westcott 谓本书之古本迄今仍存有三百多款(如大楷,小楷,草楷等),而古译本亦无数(如古拉丁本的D,G,F各本、叙利亚本、埃及本等)(注46)。

VII. 着成的时机

A.远因
 新约教会的成员往往是犹太人与外邦人混集在一起,除少数教会外,大部分的教会皆以外邦人为主,希伯来书可能是少数的例外。在第一世纪中叶,自基督教开始传至当时的地中海犹太世界,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为数不多,那些接近基督教遗缘的犹太人,因为政治与宗教的因素,他们在救恩门外徘徊,他们的信仰也摇摇欲坠;再者,他们更受其它压力的影响,使他们的信心更不易萌芽茁壮。恩典神学院H.A. Kent博士分析当时的犹太教面对七方面的困难:(1)历史的基督与旧约的关系如何解释、如何协调;(2)犹太教在献祭制度上与基督教的敬拜形式如何调和;(3)旧约的耶利米约(亦称新约)与基督的关系如何;(4)犹太信徒(及犹太教徒)受自己同胞的逼害,使不少信徒离弃神,意欲返回犹太教,亦使不少接近相信的裹足不前,呈后退的现象;(5)旧约的献祭制度能否除去人罪;(6)外邦信徒如何与犹太信徒相处相交;(7)外邦信徒对犹太教的信仰与礼仪又如何处置(注47);这些困难构成本书着成的历史前提,在书中甚多亦获得完满的解答。

B.近因
 据作者可能为保罗与路加,一个历史背景故事至引起着书时机可重建起来(实则下文所述之虚构历史重建与作者是谁没大关系):
 保罗自罗马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先处理一些他与教会有关的事务(参教牧书信内之历史重建),各事办理完毕他便往士班雅去,满足多年的夙愿(罗15:28)。此时约是六四年春,在那里他逗留约二年之久。六四年夏(7月19-24日)罗马城大火,十月间罗马皇尼罗嫁祸基督徒,并敕令基督教为非法宗教,当时基督徒广受BP,特别在罗马城的教会,他们的处境大可意料(10:32;12:4)。教会内之犹太慕道者(及信徒)在此情形下便产生一个趋势,遵守犹太教(合法宗教)的信仰及各类祭祀之仪式。他们躲在犹太教后暂时苟且偷生。作者有鉴于此,便就此封「教牧书信」,警诫他们(2:1-4),劝慰他们(13:22,坚固他们(12:1-13)。

VIII.纲要

A.简纲

  一.引言(一1-3)
  A.古时的晓谕=1:l
  B.末世的晓谕=1:2,3
  二.基督的超越(1:4-10:18)(教义)
A. 身分上的超越=1:4-2:18
  1.远超天使(神子的身分)=1:4-14
  2.第一插段警诫=2:1-4
  3.远超天使(人子的身分)=2:5-18
  B.治理上的超越=3:1-4:13
  1.远超摩西=3:1-6

  2.第二插段警诫=3:7-4:13
  a.古时的鉴戒=3:7-19
  b.现今的警诫=4:1-13
  C.职分上的超越=4:14-7:28
  1.远超亚伦(天地祭司的比较)=4:14-5:10
  2.第三插段警诫=5:11-6:20
  3.远超亚伦(麦基洗德的等次)=7:1-28
  D.功效上的超越=8:1-10:18
  1.更美的新约=8:1-13
  2.更美的帐幕=9:1-22
  3.更美的祭物=9:23-10:18
  三.基督徒的超越(10:19-13:17)
  A.信心的新路=10:19-11:40
  1.信心的要求=10:19-25
  2.第四插段警诫=10:26-39
  3.信心的描述=11:1-40
  B.盼望的试炼=12:1-29
  1.仰望十架=12:1-4
  2.忍受管教=12:5-13
  3.第五插段警诫=12:14-29
  C.爱心的实在=12:1-17
  1.社交生活=13:1-6
  2.宗教生活=13:7-17
  四.结语(13:18-25)
  A.请求=13:18-29
  B.祝颂=13:20,21
  C.计划=13:22,23
  D.问安=13:24,25

B.详纲

基督的超越(一)──基督是神最后的启示(1:1-3)
A.神在古时的晓谕(1:1)

B.神在末世的晓谕(1:2,3)
1.儿子的晓谕(1:2a)
2.儿子的介绍(1:2b,3)

基督的超越(二)──基督超越天使(1:4-2:18)
A.以神子身分超越天使(1:4-2:4)
1.神子身分尊贵伟大的明证(1:4-14)
2.第一警诫:郑重所听之道,切勿忽略救恩(2:1-4)
  a.警诫之目的(2:1)
  b.警诫之原因(2:2-4)
B.以人子身分及工作超越天使(2:5-18)
l.人子的尊荣(2:5-9)
2.人子的代死(2:10-18)
  a.基督的死是合宜的(2:10)
  b.基督的死使人成圣(2:11a)
  c.基督的死使人为神的儿女(2:11b-13)
  d.基督的死败坏掌死权的(2:14)
  e.基督的死释放怕死的人(2:15)
  f.基督的死成为慈悲忠信大祭司(2:16,17)
  g.基督的死能搭救被试探的人(2:18)

基督的超越(三)──基督超越摩西(3:1-19)
A.基督与摩西的比较(3:1-6)
1.思想耶稣(3:1)
2.比较耶稣(3:2-6)
  a.以建造房屋为喻(3:2-4)
  b.以屋中成员为喻(3:5)
  c.以家中职责为喻(3:6)
B.第二警诫:不要硬心(3:7-19)
1.历史之鉴
  a.现今机会,不要错过(3:7)
  b.试探惹怒,不要重复(3:8,9)
  c.世代受罚,不要效法(3:10,11)
2.警告不信(3:12-19)
  a.勿存不信的恶心,离弃永生的神(3:12)
  b.趁着现今机会,天天彼此相劝(3:13a)
  c.勿被罪迷惑,以致心里刚硬(3:13b)
  d.起初的信心,务必坚待到底(3:14)
  e.勿重蹈史履,惹神发怒(3:15-19)

基督的超越(四)──基督超越约书亚(4:1-13)
A.第一回合的劝勉:安息的意义(4:1-10)
1.安息的应许(4:1)
2.安息的条件(4:2,3)
3.安息的种类(4:4,5)
4.安息的盼望(4:6,7)
5.安息的性质(4:8-10)
  a.安息是属灵的(4:9)
  b.安息在右时是为以色列的(4:9b)
  c.安息是靠相信,非靠行为而得的(4:10)
B.第二回合的劝勉:安息的急需(4:11-13)
1.急需进安息的劝告(4:11)
2.急需进安息的警告(4:12,13)

基督的超越(五)──基督超越亚伦(4:14-7:28)
A.基督是最完全的大祭司:辩证一(4:14-5:10)
  (基督在工作上超越亚伦)
1.基督是尊荣的大祭司(4:14-16)
  a.基督是在天尊荣的大祭司(4:14a)
  b.基督是神的儿子名耶稣(4:14b)
  c.基督能体恤人的软弱(4:15a)
  d.基督在试探中没有犯罪(4:15b)
  e.基督能给人随时的帮助(4:16)
2.基督是更好的大祭司(5:1-10)
a.作大祭司需具有之条件(5:1-4)
  (1)从人间被选派(5:1)
  (2)能体谅愚蒙失迷的人(5:2)
  (3)能为百姓献祭赎罪(5:3,4)
b.基督具有更优胜之条件(5:5-10)
  (1)基督是按另一等次被选召的(5:5,6)
  (2)基督是绝对顺服的大祭司(5:7,8)
  (3)基督是使人永远得救的大祭司(5:9)
  (4)基督称为永远的大祭司(5:10)
B.第三警诫:进入完全(5:11-6:20)
1.对未信的警诫(5:11-6:8)
  a.勿续作小孩(5:11-14)
  (1)他们的现况(5:11)
  (2)他们的本该(5:12)
  (3)他们的需要(5:13,14)
  b.反要进到完全的地步(6:1-8)
  (1)他们的根基(6:1-3)
  (2)他们的背景(6:4,5)
  (3)他们的危机(6:6-8)
2.对已信的警诫(6:9-12)
  a.显出得救的行为(6:9,10)
  b.显出满足的指望(6:11,12)
3.对众人的警诫(6:13-20)
  a.神的位格(6:13-15)
  b.神的旨意(6:16,17)
  c.神的避难所(6:18)
  d.神的大祭司(6:19,20)

C.基督是最完全的大祭司:辩证二(7:1-28)
  (基督在等次上超越亚伦)
1.麦基洗德等次的超越(7:1-10)
  a.事实(7:1-3)
  b.证明(7:4-10)
  (1)麦基洗德接受亚伯拉罕的献物(7:4,5)

  (2)麦基洗德祝福亚伯拉罕(7:6,7)
  (3)麦基洗德的祭司职任是长远的(7:8)
  (4)麦基洗德的祭司职任非源自利未制法(7:9,10)
2.麦基洗德职任的超越(7:11-28)
  a.两约祭司职任的比较(7:11-19)
  (1)旧约祭司职任的不完全(7:11-14)
  (2)新约祭司职任的完全(7:15-19)
  b.新约祭司职任的优超(7:20-28)
  (1)基督是更美之约的中保(7:20-22)
  (2)基督是永远常存的救主(7:23-25)
  (3)基督是圣洁无罪的祭司(7:26-28)

基督的超越(六)──基督超越旧约(8:1-10:18)
A.基督是新约的大祭司(8:1-13)
1.新大祭司的描述(8:1-5)
  a.他是在神宝座右边的大祭司(8:1)
  b.他是在圣所里的执事(8:2)
  c.他是在天上仍供奉的大祭司(8:3-5)
2.新约的描述(8:6-13)
  a.新约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8:6)
  b.新约是取代旧约的(8:7)
  c.新约是将来的(8:8a)
  d.新约是神主动订立的(8:8b)
  e.新约是神与选民立的(8:8c)
  f.新约是簇新的(8:8d,9)
  g.新约是内在的(8:10)
  h.新约是人人的(8:11)
  i.新约是成就救赎的(8:12)
  j.新约是现在的(8:13)
B.基督是更美的祭物(9:1-10:18)
1.旧约的礼拜(9:1-10)
  a.礼拜的地点(9:1-5)

  b.礼拜的条例(9:6,7)
  c.礼拜的时限(9:8-10)
2.新约的功效(9:11-28)
  a.基督的身分(9:11-15)
  (1)他是将来美事的大祭司(9:11)
  (2)他是永远赎罪的作成者(9:12-14)
  (3)他是新约的中保(9:15)
  b.基督的工作(9:16-10:18)
  (1)遗命的成立(9:16,17)
  (2)赦罪需流血(9:18-22)
  (3)除罪需献己(9:23-26)
  (4)审判在死后(9:27,28)
  (5)律法不完全(10:1-9)
  (6)靠主得成圣(10:10-18)

劝勉的话(一)──信心的新路(10:19-11:40)
A.劝勉主题的核心(10:19-25)
  1.劝勉的原因(10:19-22a)
  a.因耶稣的血(10:19,20)
  b.因有大祭司治理神的家(10:21)
  c.因心中天良亏欠已洒去(10:22a)
  d.因身体用清水洗净了(10:22b)
  2.劝勉的范围(10:22b-25)
  a.当存充足的信心(10:22b)
  b.当坚守所承认的指望(10:23)
  c.当彼此激发爱心(10:24,25)
B.第四警诫:反叛的结局(10:26-31)
  1.第一原因:加重的刑罚(10:26-29)
  2.第二原因:主必报应(10:30,31)
C.劝勉主题之一:信心的新路(10:32-11:40)
  1.信心生活的挑战(10:32-39)
  a.追念往日(10:32-34)

  b.等侯赏赐(10:35-39)
  2.信心生活的榜样(11:1-40)
  a.信心的定义(11:1-3)
  b.信心的表现(11:4-40)
  (1)先祖前的信心人物(11:4-7)
  亚伯(11:4)
  以诺(11:5,6)
  挪亚(11:7)
  (2)先祖时代的信心人物(11:8-22)
  亚伯拉罕(11:8-19)
  以撒(11:20)
  雅各(11:21)
  约瑟(11:22)
  (3)出埃及前后的信心人物(11:23-31)
  摩西的父母(11:23)
  摩西(11:24-28)
  以色列人(11:29-30)
  喇合(11:31)
  (4)不同时代的信心人物(11:32-40)

劝勉的话(二)──盼望的路程(12:1-29)
A.劝勉主题之二:盼望生忍耐(12:1-17)
1.忍耐奔跑(12:1-3)
2.忍受管教(12:4-11)
  a.管教的教训(12:4-8)
  (1)主的管教,不要轻看(12:4-5a)
  (2)受责备时,不要灰心(12:5b)
  (3)非真爱护,主不管教(12:6)
  (4)非真儿子,主不鞭打(12:7,8)
  b.管教的结果(12:9-11)
  (1)顺服得生(12:9)
  (2)有分圣洁(12:10)
  (3)结平安果(12:11)
3.忍耐到底(12:12-17)
  a.挺直手脚(12:12,13)
  b.追求和睦(12:14a)
  c.追求圣洁(12:14b)
  d.谨慎神恩(12:15-17)
B.第五警诫(12:18-29)
1.旧新约的比较(12:18-24)
  a.旧约:西乃山的情景(12:18-21)
  b.新约:锡安山的情景(12:22-24)
2.勿弃绝神的诰诫(12:25-29)

劝勉的话(三)──爱心的生活(13:1-25)
A.爱的表显(13:1-6)
l.爱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13:1-3)
  a.常存相爱的心(13:1)
  b.勿忘接待客旅(13:2)
  c.记念被囚的人(13:3)
2.爱在个人生活上的表现(13:4-6)
  a.婚姻当圣洁(13:4)
  b.勿贪爱钱财(13:5,6)
B.最后邀请(13:7-17)
1.效法前人(13:7,8)
2.小心异端(13:9)
3.忍受凌辱(13:10-13)
4.寻求永城(13:14)
5.靠主颂赞(13:15)
6.勿忘行善(13:16)
7.顺服引导(13:17)
C.临别结语(13:18-25)
1.代祷(13:18,19)
2.祝福(13:20,21)
3.预告(13:22,23)
4.问安(13:24,25)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