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拥有基督的生命,而生命是会成长的,若是没有成长,就说明这个身体有毛病。当教会拥有属灵的权柄,信徒活出真理,得救的人数自然增添,教会显出活泼的生命,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达成主托付的大使命——“使万民成为我的门徒”。从某个角度来说,教会的建立是为宣道,因此可以说,不做宣道工作的教会是不会长进的教会。
使徒时代的教会得到圣灵的浇灌,使徒大有能力宣扬基督的复活及救赎,并且大显神迹,因此得救的人数就大大增添。当使徒们忙着在耶路撒冷建立教会,对于向周围的地方传福音,却迟迟未有行动。因此神借着“BP”把门徒催逼出去传福音,因为基督明明对门徒们说:“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要……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由此可见,遍传福音直到地极是教会宣道的目标。但是人性有一种通病就是喜欢分门别类,加上家庭及种族的狭隘观念,常使人顾自己多于顾别人,以致宣道工作呈现消极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反省,而以“神的时候未到”、“世风日下”、“社会复杂”、“人心不古”等借口来推卸责任,那么不但亏欠神的恩典,甚至会阻碍圣灵的工作。我们若要把福音传到地极,就必须举目观看那未得之地,积极推动宣道工作。
一、扩大宣道的眼界
主耶稣曾告诉门徒们:“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4)。福音传遍天下是今日教会的责任,
那么要如何遍传福音呢?一般认为如果每个地区(或群体)有20%是基督徒,他们就能够得到足够的人力、财力、灵力在该地区继续传福音,以引领另外80%的不信者归主。如一个村庄有1000个村民,则我们必须有200个信徒,才有能力去引导其他800个不信的外邦人。
因此,每一个教会应该以当地人口数20%作为其开展宣道工作的目标,如此,我们才有足够的信心不断扩大视野,朝向更广大的区域广传福音,如此,“遍传福音”才不致成为一句口号。
二、面对时代的挑战
今日教会面对转型中的社会,好像显得无法适应:
(1)就人口分布而言,人口明显地向大城市流动,以致农村有许多人才外流,大多数的农村教会在宣道工作方面开展困难,使教会有逐渐老化的现象,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2)就经济方面而言,由于经济的快速成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强烈地影响社会大众追求物质生活,轻忽灵性生活,加上拜金主义盛行,这也构成宣道工作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3)就宗教方面而言,多种民间宗教的复兴及异端的盛行,使宣道工作更具挑战性。
虽然我们要面对以上所列举的三个挑战,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挑战都是神给予我们领受恩典、锤炼信心的大好机会,只要我们具有约书亚那样的信心,勇敢迈出宣道工作的第一步,便会看到像约旦河水分开的大神迹。
三、领导者的自觉
面对时代的挑战,教会的领导者应扮演先知的角色,不但能看清时代潜在的危机,更能看清自己的使命及角色;通常先知都具有悲天悯人的精神,对当代人有极深的认同感。因此,我们当效法保罗为了骨肉之亲(以色列人)的得救,自己宁愿被诅咒,就是与基督分离也是愿意。
假如我们也有这种认同的感情,在每年例行举开的布道会之后,应静下心来检讨,是否有不断的布道却不见增长的情形?是否有了增长却不见理想?它的原因在哪里呢?是否我们只满足于过去的成就?是否我们只强调灵修而忽略如何去广传福音?是否我们缺乏引人归主的具体目标及计划?是否我们缺乏同心合意的代祷及宣导有关传福音及大使命的信息?是否教会少有经常性的布道事工?假如我们明白保罗所说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9:16)这句话,就知道今日若不积极做宣道工作,明日就要后悔!
四、拟定宣道策略
教会要抢救人的灵魂,方式很多,特别是在每年特定的布道会之外,于平时就应扩大接触点,使福音在各个层面得以传开。因此各教会在制定宣道计划之时,下列几点宣道策略可作参考:
1、栽培优秀的福音见证人
主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现并且颁布大使命,要他们引导万民归主名下。当时门徒们一定大感兴奋,满腔热忱,要为主做大事。主却要他们等候应许的圣灵,直到圣灵降临,必能得着见证的能力,把福音普传至地极。当门徒凭着信心及顺服的心志,同心合意迫切祷告,等候了九天,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直到第十天,主的应许终于实现,圣灵降临在门徒们身上,他们顿时成为基督强大的军队,每个人都变得心志坚强、信心坚强、祷告坚强、爱心坚强,有能力胜过罪恶和直私,有能力面对BP而为主作见证,他们成了最优秀的福音见证人。
因此,教会在强调倍增信徒之先,先要强调倍增福音见证人。一个有200个信徒的教会,若能栽培出圣灵充满的福音见证人20个以上,那么,这20个福音见证人就有能力带动其他信徒,以小组的方式共同为宣道工作关心代祷,假设每一个见证人所负责的小组,一年带领至少一人归主,那么,每年信徒成长数将按见证人的倍数增加,其成长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2、重视福音接受的可能性
在策划福音事工时,不但要了解接受福音者的心灵需求,更需要了解哪些对象接受福音的可能性高,以便更有效地把种子撒在好土里,并藉着跟进工作不断地关心与辅导,使这些接受福音的可能性成为事实。
根据笔者牧会二三十年来的宣道经验来看,下述的几种对象,其接受福音的可能性较高。
(1)注重新社区的福音工作
在移民或迁居的人口中,往往存有一种空虚的疏离感,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感到陌生,此时福音若能适时地植入其空虚的心灵,就很容易使他们成为基督徒。常闻不少人在国内时,对于福音并不感兴趣,但是移民至国外后,竟然很快地就成为热心的信徒。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有许多新社区开发起来,新社区的居民大多数由外地迁来,对环境感到陌生,人际之间极需友谊的注入,教会若能有计划地在此建立据点,主动关心居民,把握最佳的时机(最好在新社区成立一年之内),争取居民的友谊而展开福音工作,必大有收获。
(2)做好家庭布道工作
无论从旧约还是新约,我们都可以看到神所设定的整个救赎计划中的一个突出模式,那就是让人“全家得救”。比如旧约里的挪亚一家和约伯一家,以及新约里的彼得一家、马大一家、哥尼流一家和禁卒一家。基于此,我们要将宣道工作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当中。我们不敢像国外教会的信徒那样挨家逐户地叩门入室布道,但我们起码要做到对信徒家里尚未归主的家庭成员进行布道--而要想做好这种布道,并想取得一定的成效,就要努力开展家庭布道的工作。我曾经驻牧过几个教会,教会的信徒每年均以50、80、100人的数目增长,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我努力开展家庭布道的工作,当我离开那个教会时,教会所有信徒几乎都是每家每户“全家信主”了。
(3)做好校园福音工作
青年或学生思想、生活较单纯,承受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较小,因此接受福音的可能性相当高。教会平常不但要正视这项工作,还要主动积极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辅导他们做校园福音工作。
(4)关怀病危或危机中的人
心灵及肉体皆缺乏安全感的人较易接受福音。我们应当重视社会中软弱无助的人,尤其现今社会离婚、外遇所造成的家庭问题,两代之间的代沟所造成的摩擦,在偶像崇拜中感到无助的人,都急需从福音当中获得神的帮助,像这类寻求帮助的群体,均值得我们注意(参林前1:26--27)。
(5)重视接受性强的群体
当某一领导人归主,则其群体也随之归主,如台湾山地有某一部落酋长归主,则全部落的人都归主。使徒行传中因着腓利向有权势的太监传扬基督,从而为福音传向非洲而铺设了道路。使徒保罗在开拓福音工作时,常先找那些接受性强的群体——犹太会堂,传扬基督福音(参徒13:14,16:13),主耶稣也吩咐门徒们往成熟的庄稼收割庄稼(太10:11—14)。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宣道工作应当重视接受性强的群体。
以上略举数点有关接受福音可能性高的地方和对象作参考,至于应该先向哪个层面的人传福音,优先权的决定在乎神对人的托付,因着托付的对象不同,优先权也随之不同。保罗曾见证说:“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正如托彼得传福音给那受割礼的人”(加2:7)。使徒们都有深邃的属灵洞察力,他们看清神要他们工作的对象,如此才不致造成虚空的忙碌。
3、扩大福音的触角
有些教会感到布道工作艰难,成效不彰,其主要原因在于参与布道的人少,而布道者更无法接触到一些非基督徒。想扩大福音的触角,个人与家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同商场上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由于中国人的个性比较含蓄和保守,在个人布道工作上,我们若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则较易收到成效,而对于慕道友而言,家庭式的聚会较适合他们一起谈论福音,这也是保罗传道时常用的方法(徒20:20)。教会中的各种团契聚会,也适合各阶层的人参加,但是各教会不应只重视团契的聚会内容及形式,更重要的是团契的成员在平时就应做好撒种及浇灌的工作,如此,举办团契活动才不致流于形式而为人所诟病。其次,在扩大福音的触角时,应更具有爱心和创意。例如:有一位弟兄开出租车,因在车上常播放诗歌VCD、讲道VCD、见证VCD,而带领了不少客人信主;有一位姐妹开鞋店,店里放了一个书架,专门放一些信仰类的书籍和VCD光盘,同一条街上的一些店铺老板和员工会过来借阅,为此她带领了好几个人信主;还有一位姐妹,家里的房子很大,她将没有住的一些房间出租给别人,以廉价的租金以及经常帮租客买菜、带小孩、收衣服等,取得租客的好感,然后对他们传福音,几年下来带领了好多户人家信主。
结语
箴言29:18说:“没有异象,民就放肆。”同理,没有目标和计划,工作就容易流于散漫。在使徒行传中我们可以看到,祷告与异象往往是形影不离的。圣经也显示这样一个真理:历世历代以来,异象是赐给那些肯祷告的领导人。今日教会领导人很多,但我们所需要的是肯祷告的领导人,诚盼神能藉着圣灵开启他们的眼睛,使们们看见宣道的美好远景,以信心、热心和忠心来争取那未得之地,使教会得到更大的增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