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圣经之孝道精神
作者:陈驯
2017-04-06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孝道精神是其中之优秀者。本文称“孝道精神”而不称“孝道传统”,是因为孝道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性”,是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发扬下去的,而孝道传统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变化,有些已经不能直接效法。

因而本文定义中国孝道作为中国人的优秀文化精神性,而不是鼓励人们去模仿某种孝道故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具有时代性和进步特色的,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中去直接效仿他们的行为;但我们能够用现代的眼光去学习和传承其优秀的精神性。

历史是会说话的,人也是活的,现代的认识论会教导人们去审视、反思,甚至小心翼翼地区别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优良性与劣根性。优良性当然应该世代发扬光大,卑劣性自然应当舍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合理的。

笔者认为孝道精神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值得人们珍惜和传承,但封建愚孝并不值得言传身教或刻意推崇。

基督教不重视孝道吗?诚然不是!经上有明确的教诲:“你们各人都当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参利19∶3;出20∶12;申5∶16;弗6∶2-3)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圣经经文都如此清楚地表达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们从释经学的角度读解五处容易引起争议的经文。

第一,儿女要与父母为敌?

“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参太10∶21;可13∶12)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参太10∶34-35)

解释:

1.这里的“疏远”指一部分犹太人因为跟随主而产生的宗教BP从而导致家庭矛盾激化,家庭成员和社会阶层间的“疏远”;也指耶稣宣告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犹太人不接受反而把他钉死在S字J上,因而犹太人与他们的弥赛亚“生疏”。

2.“动刀兵”原文有“一把剑”的意思,意味着福音就如一柄“利剑”,耶稣带来旧世界和旧传统中的新光,从而产生新的社会格局的变化。

3.当时的事件也反映了宗教BP的问题,例如一个瞎眼的人被耶稣医治后,他的父母害怕犹太人把他们赶出会堂,所以不敢正面回答他们的提问,而是选择与儿子“生疏”—“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参约9∶13-34)

第二,当以天父的事为念?

“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路2∶48-51)

解释:

1.耶稣以神天父的事业为念!他的身份不仅是“人子”,同等重要的是他是“神子”。

2.他的确尽了人的本分:回到老家就“顺从他们”。三十岁后才开始出来传讲天国的福音。

3.就启示意义上说,马利亚在接受圣灵感孕时,就已经知道上帝的使命,因此耶稣问:“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

第三,爱父母过于爱上帝的,不配做主的门徒?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参太10∶37)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19∶29)

解释:

1.这几段经文都是耶稣在选择门徒时说的,意在指出跟从基督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在天国和福音的伟大事业面前,人的亲情、热爱、私欲甚至生命都可能被舍弃,“大义”面前舍“小义”。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因此不能以这段经文来判断耶稣不讲孝道。

2.当时很多人听见耶稣能行神迹奇事,就以种种借口跟从他以得利益,但是主明察秋毫,因此说了这些话。当耶稣说出这些话后,那些贪图利益的人都离开了他。

3.耶稣不是叫门徒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要求他们把爱神作为爱人的起点,神的“国”和“义”高于并且有助于正确建立人的品德和行为(参太6∶33)。

4.父母是理当孝敬的,但父母不是神,因而不能把父母当做神或把父母的地位抬高以取代神。这就是基督教所说以信仰独一真神为核心的孝道。

5.耶稣教训的孝道超越了人伦,因为人伦在耶稣看来应以遵行上帝的旨意为先:“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2∶50)

6.在神秘主义信仰中,灵魂与圣言(基督)的关系就是新娘与新郎的关系。在配偶之间,难道还有别的什么需要或者关系比爱和被爱更加美好吗?这样的结合甚至胜过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强烈的自然的亲缘关系。在信仰的境界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的确超越了人伦与亲情。

第四,耶稣公然顶撞母亲?

“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2∶4)

解释:

1.当时“妇人”是正常的称呼,并无贬意,没有不礼貌。我们不能因为文化的差异性,而误解这节经文。《约翰福音》19章26节至27节记载耶稣在S字J上把母亲托付给门徒时也用了“妇人”一词。

2.“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这节经文在中文和合本中可能有误译。从新约希腊文原文注解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来看,最接近原文的翻译可能是:“母亲,这事与你与我有什么相干?”意为“婚礼上酒用尽了”这件事情是婚姻宴席主办人的事情,与“耶稣及其母亲”这些被请去的贵宾无关。因此,可以理解耶稣并未顶撞母亲。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也可以参考:“母亲,请别勉强我做什么,我的时刻还没有到呢。”(参约2∶4,现代中文译本)

第五,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

“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太8∶21-22)

解释:此段经文引发的争议最多。耶稣说这话是无情无义吗?当然不是。这里“埋葬父亲”是个“托辞”。那人的意思是想说:跟从你,好啊!但必须等到我父亲百年归寿以后。耶稣回答说:“让死人埋葬死人吧!”这并非咒诅,但的确有严厉批评和警告的意思:不要以孝敬父亲为借口。耶稣可能已经明了此人只是试探或是好奇耶稣的神迹奇事,并非真正想跟随主。

总结

1.孝道也是普世价值之一,理应尊重和发扬。圣经文本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都重视孝道精神,但是孝道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背景不同,因此,孝道的表现方法与表达方式存有差异,但其主旨是相近的。这显示了孝道作为普世价值的多元意义。

2.人在信仰中理解孝道精神远比孝道行为来得重要,有时在信仰中追求孝道精神高于世俗的人伦关系与道德标准。就个体而言,信仰强调人与神的关系多于人与人的关系。

3.“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参林后3∶6)聆听圣言不仅是理解经文字面的意思,更需要明白经文的道德意义、灵性意义以及生命成长的实践精神。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