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友分享福音,我们当有的认识和心态
作者:亚萨
2020-02-03  

信主后,我们尝到了主恩的滋味和罪被赦免的喜乐,这时候往往心里火热,巴不得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都能马上得到这份宝贵的礼物。眼看节假日就要到了,我们都兴奋地准备着,等待机会和他们分享。然而,事实是,我们得到的回应往往是:要么冷淡,要么惊恐,要么愤怒,甚至有的亲友反应激烈到一个地步:如果你还继续信主,就要断绝父子关系或亲属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我们没有弄清楚原因所在,就不会有合宜的心态和正确的解决方法。

任由自己迷茫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焦虑、迷茫,信仰本来是人最需要的,却成为最被人忽视的。

传统的中国文化基本以儒家为主干,佛道等其他思想混杂补充。近百年以来,传统文化不断被打倒和否定,一些西方思潮也陆续进入并扎根生长。

中国人本性诉求是和谐——追求中庸、维持一团和气(哪怕只是表面),而马列主义的本质恰恰是斗争哲学。尽管二者之间的鸿沟如此明显,难以弥合,然而大多数中国人都宁愿回避这一事实,任由自己的世界观陷入一种割裂、迷茫和纠结的状态中。

也许,正如亚瑟·史密斯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功利”和“实用”,对所有“形而上”的信仰、哲学不感兴趣。

此外,历经千百年的教化和威权统治后,人民大众对于“官府”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对于官方提倡的东西,倾向于全盘接受,没有任何批判与反思。

而且,“科学至上”的思潮,从五四时代就对知识分子产生了影响。“科学”几乎成了“正确”“有意义和价值”的代名词。在中国,一旦被宣传机构界定为“不科学”,对于很多人而言,就是“不正确”“不存在”“无价值”了。这也成为阻碍知识分子认识基督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

会有敌对情绪

通常,我们向亲友传福音会面临一些基本障碍,比如熟人效应和未知恐惧。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是第一代基督徒,向从来没听过福音的亲友传讲时,他们会想:这家伙是谁?我不是从小就看着他长大的么,他现在怎么仿佛上帝的代言人似的,说我们是罪人,他自己从小到大做的那点事以为我不知道?他还来教训我们?……这就是所谓的熟人效应。别说我们,连主耶稣本人也无法避开这个障碍。他虽然在家乡行了神迹,他们仍然认为他是木匠约瑟的儿子,要将他推到山崖下去。

说到未知恐惧,这是我们在向亲友传福音时特别容易忽视的一点:未接触过基督信仰的人,对这个未知的信仰是恐惧的。在无神论作为主导舆论的社会里,文革时代对各类宗教人士迫害留下的阴影尚未褪去,即使在今天,大众媒体也很少报道与宗教相关的正面消息,而是将一切负面的传闻,无论正统还是邪教、异端,统统混为一谈,传递给大众。

对于大多数没有宗教知识的普通人而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印象——信仰会导致怪异、反常的行为。所以,当听到自己的孩子或亲人有了信仰时,他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欢欣鼓舞,而是惊讶恐惧。他们担心儿女信教后会走火入魔,成为反社会、反政府和反人类的人。

所有的父母、亲人都希望子女、后代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老一辈曾亲身经历了文革,他们“被时代耽误”的感觉更加强烈,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未竟事业由子女来完成,希望子女能够功成名就。因此,如果年轻人选择一个不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基督信仰,又无法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父母会觉得自己多年的期待和努力就此破灭了,潜意识中会产生敌对情绪。

不要急功近利

我们总算等到了一个节日,可以与亲人团聚、面谈,如果有了前面所言的重重障碍,往往会让我们感觉这似乎是一场艰苦的战役,一言不慎,可能既得罪了亲人朋友,又挫伤了自己的传福音热情。

那么,有没有什么可行的得胜秘诀呢?

答案就在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里,保罗在此向我们提出了最妙的道——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书》13:4-5),这个原则应用在我们向家人传福音上,就是不要急功近利。

街头布道或发送福音单张,对于一面之缘的陌生人相对有效,但对家人、亲友并不太合适,熟人效应会成为其中的阻碍。而且,家人和亲友并不是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上帝为我们预备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让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向他们传福音。

成为基督徒后,我们自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亲人而言,他们则需要一个相应了解和接受的过程。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大多会震惊、担忧,这很正常。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当他们逐渐发现,信了主之后,我们比以前更友善、更温和、更正派,对人更有爱心时,他们对信仰的负面印象就会渐渐消退。

这正是他们走向信仰的第一步。所以,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家人信主若是上帝的心意,他就会亲自引导和掌管。

要温柔且坚定

经上说:“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轻易发怒。”(参《哥林多前书》13:4-5)如果我们是家中的第一个基督徒,回到原生的家庭和家族中时,我们肯定会面临信仰上的辩论与冲突。这时候,一方面我们会胆怯,另一方面又可能有强烈的反弹,试图用攻击性的言词来保护自己的“信心”,通过指证对方是“罪人”来捍卫真理。

实际上,我们的激烈反应通常不是为着信仰,而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自尊”,表明我们对信仰的选择是正确、明智的。这种真理在握的态度,并不能造就我们的亲人,也不能引导他们走向基督,效果却适得其反。

保罗曾建议说,若有人问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我们就当“常作预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言语也需要“常常带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参《歌罗西书》4:6)。

当然,我们在“不求自己的益处”时,也要能“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哥林多前书》13:5-6),要知道,救赎的道路和真理是惟一的,就是基督耶稣自己。如果我们对待亲人仅仅做到有爱心、柔和、谦卑、忍耐,我们只是没有让他们感觉受伤,但我们若不能坚持信仰的基本原则,他们也就不能向信仰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如果他们有意愿了解基督信仰,我们不能为了取得认同感,含糊地顺从那些似是而非的流行论调,如“信仰就是个心灵寄托”;“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一样,都是教人向善的”;“所有的宗教本质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等等,这其实是为了减轻我们当时面临的张力,求自己的益处,结果很可能就此关上了他们的信仰之门。

相反,我们要清楚地告诉他们:按上帝的标准,人都是罪人;罪的代价就是死;认罪悔改,接受基督耶稣的救赎,才是我们惟一得救的道路。真话可能会暂时冒犯他们,但是,因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告诉对方是为了他们长久的益处。

最终,当我们顺从上帝启示我们的爱的标准,怀着长久的恩慈和忍耐,以柔和谦卑的态度与上帝同工,不计较对方的无礼和粗暴,温柔而坚定地持守真理,那么在亲友间传讲福音时,尽管会遇到一时的困难,最终一定会取得美好的效果。

愿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能有机会将关乎灵魂得救的好消息告知亲人们,也愿他们因着我们的爱与见证而看见上帝的荣耀!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