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里合一(钟马田)
1、[因此]
[因此,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1一3另译)
这番话不仅启开了新的一章,并且也引介出以弗所书一个新的段落。正如新约大部分的使徒书信一样,以弗所书也可以分成两个主要部分。这里我们来到了第二部分的开头。为了方便起见,以弗所书共分成六章;它的教训则分成两大部分,每部分各三章。
第一部分的三章,完全是教义性的。使徒以他自己奇妙的方式,将基督徒信仰的基本教义展示、陈述出来;这些是明白救恩之道所不可或缺的。以弗所书头三章可以说是基督徒信仰之教义最伟大的陈列。使徒完成了这一部分工作之后,接下去要将他的教义运用出来;他要指出教义如何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第四章开头是一个关键,将以弗所书截然划分成两部分。
然而我必须立刻指出:不要过分强调这种划分。我们很快会发现,到了第四章第四节,使徒又回头讲到教义。这是他的特色之一,他从不作斩钉截铁的划分,毕竟教义和实践两者本来就难以完全分隔。任何人想要硬把它们分开,就错失了基督徒信仰的荣耀。
使徒保罗使用「因此」一词(编按:中文圣经和合本未译) ,把信仰和实际的关系标示得很清楚。他已陈述出教义,现在来到实用的部分。他在实用部分一开始就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换句话说,他又回到了教义的部分。但他并未停留在那里。他暂时回到教义的部分是为了带出教义的实用性,并且让我们明白他所使用的方法。
因此,使徒在第四章呼吁以弗所信徒,要他们将他的教训付诸实行。他提醒他们明白基督徒信仰的伟大教义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我在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当我说现在我们要讨论基督徒教义的实用部分时,你心里有什么反应?前一卷我们已讨论过第三章末了那段奇妙的经文,信心多少得到了坚立;我们也试着与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我们也看到神的大能大力在我们心里作工,能「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那真是一个愉悦的巅峰。现在我们要来思考这种丰富的经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让我把这个问题重复一次。你是否觉得以弗所书接下去的三章似乎与前面已达到的高峰格格不入?你是否情愿我们的研讨就停在第三章末了,我们就可以自由翻到圣经其它有关教义的部分,思想基督徒生活和经历中一些崇高、美好的时刻?
这是一个实际而重要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是否和彼得在变像山上的感觉一样。当时彼得、雅各、约翰与耶稣一同在山上,耶稣在他们面前改变了形像。他们看见了那荣耀的情景,也看到摩西和以利亚,并听见天上发出的声音。彼得说:「主阿!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彼得实际上是说:「这里太好了,我们就留下来吧!我知道山脚下的情形,那儿充满邪恶、愁苦。我们留在山上,不用下去了,好不好?」这也是你的感觉吗?我得坦白承认,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但你若被这种感觉控制,就未免犯错了。使徒也警告我们,要防范这种情形.他用「因此」一词提出他的警告。
我们无权停留在第三章末了。圣经的分章分节,是为了我们读起来方便,我们应该心存感激。但是有时候它也可能造成一些危险。使徒并不是根据每一章的标题来写信,他写下这卷书信时,是指望读的人能从头读到尾,一气呵成。事实上他几乎是命令我们这样作;我们的责任乃是跟着他的思路走。他说:「因此,我……」,接着他说:跟着我;这是我们的工作。正如主耶稣没有接受彼得在山上搭棚子的建议,仍旧下山去接待那位父亲和他被鬼附的儿子,我们也必须回到生活中,将这些伟大的教义应用在日常生活里。我再重复说,使徒邀请我们跟从他的引领,将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义实际运用出来。
保罗用「因此」一词作媒介,现在我打算从这个词来归纳几件事。「因此,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使徒用「因此」一词教我们怎么读圣经。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读经。我前面已提过,主要的原则是,我们绝不可断章取义。要读整本圣经,任何一部分都不可忽略。照着本性我们并不喜欢这样作;我们都有自己偏爱的经文。也许是某些诗篇,或新约中的某卷书信,或福音书中的某些画面,我们每一次读到就深受感动。一打开圣经时,我们很自然会想再三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而这种倾向和习惯却会造成基督徒生活和经历上的不平衡。我们应该奉行的一个规则是,读经时从创世记开始,一直读到启示录,不省略任何一卷,让神的话来引领你。我们若相信圣经是神的话,那么圣经的每一部分都是神的话。因此圣经每一部分,不论是历史、家谱、教训,都有其意义。我们应该彻头彻尾地读,把握整个含义。
换另一种方式说,读经最危险的态度莫过于断章取义。在研读以弗所书第四章时,我们也很容易犯此错误。但是「因此」一词禁止我这样作,要求我必须把教训实践出来,才能继续下去。我不能把那些教训孤立起来,必须加以运用,思考前因后果。当然,把某些经节挂在家里的墙上,或阅读「灵修日引」一类收集经文的册子,都有其价值,但不要忘了单单那样作有危险性,因为读经需要平衡,每一节经文和其上下文都是重要的。我们正在研讨的这段经文也足以说明我所强调的这一点。教会漫长的历史上,有那么多侵扰教会的异端兴起,大半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这个原则。他们把一段经文从上下文中抽离出来,单根据这一小段经文,就发展出一套教义。如果他们把上下文放在一起研究,就可以避免这错误。要记住,「因此」一词提醒我们圣经的完整性,以及整体看待圣经的重要,并且指出把一段经文从上下文提出来单独思考乃是不智之举。
第二件事更重要:「因此」是一个连接词,把我们引向前述那些教义的亮光所指出我们基督徒当过的生活。你会发现新约使徒书信都有一个概略的原则——使用「因此」来作回应。他们都先从基本教义开始。叙述完教义之后,使徒就说:「因此」——在前述教义的亮光下,得出了下面的结果。由于这是一件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事,我必须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有一种危险总是存在的,就是忘记基督徒信仰乃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些人特别容易受此危险的影响。当然另有一些人单单强调这一点,他们对教义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这种人把基督徒信仰当作一个道德或伦理系统。但我现在勉励的对象乃是那些有福音派思想的人,提醒他们不要落入只注重教义的危险。
有些人天生就是读书人;他们禀承中上之资,喜欢阅读、研究、辨明、接触伟大的真理和教义。他们最容易陷入的危险就是把全部时间花在教义上,而且停留在教义中。他们读了以弗所书的前半部,来到第三章末了,然后说:「剩下的显然是运用的部分,我早知道了。」他们就停在那里,不再继续读下去;他们停留在教义上。他们读有关教义和神学的书,这固然很好,值得鼓励,但是这也可能成为撒但的网罗。从教会历史上我们看见有一些教会、宗派,或团体,花很多时间在讨论、争辩、强调某些教义上,却忘了他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尚未得救。他们未把教义转换成实际,他们专心投注在教义上,甚至彼此相争,以致抵触了他们所相信的合一之教义。我们固然先要有教义,但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教义上。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危险是只停留在经验中。例如他们念了以弗所书第三章末了几节,那里描述基督徒可以从经历中明白基督的爱,并且被这大爱感动,被神的丰富所充满;他们就感觉其它一切事都无关紧要了。教会历史中有一些人,穷一生之力寻求经历。从某方面说,这是修士和隐士易陷的危险;而福音派教会中确实有不少所谓的修士和隐士。这些人私底下企图、甚至实际地与世隔绝,一心追求经历神的大爱,和寻求神爱的彰显。他们太在乎这一类的事,以致对别的事一概不闻不问。不论是那些只对教义有兴趣的人,或只对经历有兴趣的人,都忽略了「因此」一词。这词可以帮助我们不致落入这些危险。
从保罗写给提多的信,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论述。他写到主耶稣基督并祂钉S字J时这样说:「祂为我们舍了自己。」但他没有接着说主耶稣舍命的目的是要赐给我们奇特而狂喜的经历,他乃是说:「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二14)。主耶稣自己也说过:「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十三17)。明白教义,这本身是一件需负责任的事;拥有崇高、难得的经历,这本身也带来极大的责任。我们知道得越多,所求于我们的也越多。向多得的人就多取。所以我们若真正把握了以弗所书头三章的伟大教义,就要记住「因此」一词。不可停留在此,必须继续进到实际生活中,把基本教义应用在日常生活里。站在山顶固然是一种荣耀的经历,但我们也必须下到低谷,下到生活中一切的难处里。围绕我们的是一个不敬畏神的世界;除非我们籍着传讲福音,和在工作、日常生活中的见证,向世人传讲基督,否则他们永远无法认识主。我们必须显示出我们所知道的、所拥有的;而最重要的是,将我们所相信的这位神显扬出来。
第三,「因此」一词提醒我们,我们活出的生活应该是应用教义的结果。这是必须再三强调的。「因此」一词不仅告诉我们要过实际的生活,并且也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乃是取决于教义,是应用教义而产生的结果。使徒陈列这些事情的次序,是饶富意义的。教义必须总是在前头,不可前后颠倒。我再说一次,这是新约一贯的作法:先提出教义,再论到实际的运用。在明白教义之前,不可仓促行动。这是新约有关成圣教义最重要的原则。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因此」这个词将成圣的教义介绍给我们了。尽管以弗所书头三章有各种惊人的教训,论到成圣却不如这两个字教导我们的多。即使到了第三章末了也未论及成圣的教义。一直到了第四章第一节的「因此」,才将成圣的教义介绍出来。圣灵的印记不是成圣,经历圣灵不是成圣,认识基督的爱不是成圣,被神所充满的充满了也不是成圣。那么这些事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事乃是促进成圣,激励成圣,给我们成圣的动机;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成圣。
关于这一点,我要强调几个原则。在「因此」一词的亮光下,我必须指出,成圣不是一个可以伸手接受的礼物;必须在教义的亮光中去获取。它是必不可少的,是神命令的。此外,成圣显然也不是一种经历,因为保罗讲到它的时候是使用勉励的形式。我们应该明白这些事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徒提到的这一切伟大经历,和他所教导的,都是为了鼓励我们「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教义和经历提供我们成圣的动机,在我们心中激起成圣的渴望,提醒我们有神的大能作工,我们就可能成圣。使徒告诉我们:「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他作了这些提醒之后,实际上就对我们说:「根据以上的真理,我勉励你们去实行出来,运用在日常生活里。」
为了说得更清楚,我不妨再使用一次前面我讨论第一章有关「圣灵的印记」时所用过的那个例证。我们可以说,经历和教义的关系在一边,成圣在另一边。我们重生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我们接受生命的种子,这生命就开始在我们里头运行。我们不能分几个梯次拥有基督。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一30) 。我们无法单单靠祂称义,过一阵子再靠祂成圣。祂是完整的基督,是无可分割的,所以神的生命进入我们里面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
这是我要举的例证:想像有一个农夫或园丁,将种子撒在地里,然后用几种不同的机器辗过。种子埋在地里了,但这并不是结局。它不单是「死了,埋葬了」。种子是有生命的,不久它就会开始萌芽、生长。也许有一阵子你看不出有什么动静,但过了一些时日,地的表面冒出了绿芽,由于它太小,你几乎很难看清楚,但你知道它在继续长大。然后是一段乌云密布的日子,阳光都藏起来不肯露面了。似乎一切都停顿下来。但是忽然之间,气候改变了;甘霖普降,接着是灿烂温暖的阳光。眨眼之间你几乎能目睹这些嫩芽茁壮起来。到底怎么回事?生命不是在雨里,也不是在阳光里,它乃是存在于种子本身,在小小的新芽里。雨水和阳光的价值在于提供刺激生长的要素。它们激发、促进生长。生命原本已在种子里。我们对基督徒生命的经历,以及对教义的了解,都具有类似的功能。经历可以促进成圣。当我靠近主,体会到祂的同在时,就不愿意犯罪。我感觉祂的爱,这时我就视罪为眼中钉,深感厌恶。对教义的把握也具有同样的果效。经历和知识能刺激、鼓励、促进成圣;然而成圣本身不是一种经历,那是接受生命和知识的结果,是我自己必须主动开始的。「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2—13) 。
使徒说他在劝他们,勉励他们,激动他们。他并不是仅仅告诉他们,既然已明白了这些伟大的教训,现在他们只要「仰望主」就够了。如果使徒相信这一类有关成圣的教训,他大可以在此处就结束以弗所书,没有必要写接下去的三章了。他只需声明:「看了这些教义,如今你只需仰望主,让祂在你里面活出祂的生命来。你什么也不必作,只要仰望主就行了。」
这与使徒所说的大异其趣。他说:「我……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前面那种教导——你什么都不必作,只需要把成圣当作礼物接受下来,让基督在你里面活出祂的生命——都是忽视圣经的教训,与圣经相抵触的。使徒在以弗所书末了这三章说得很详细。他说:「不要再偷」;又勉励我们当避免「淫词、妄语」。他论到细节的部分,他激励以弗所人,他谴责、命令、呼吁他们,与他们辩论,再三叮咛吩咐。他这样作是因为这是新约有关成圣的教导。成圣是神籍着运行在我们里面的能力,透过我们所相信的教义和祂恩慈的手所赏赐给我们之经历所得到的结果。主耶稣对此有很清楚的解释,居然还有人会在这一点上走偏了。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说到这个真理:「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我们是因祂的真理成圣。在教义的亮光下,我们「因此」得以过成圣的生活。
成圣之道,首在充分明白圣经的教训。我们必须把握圣经里面描述的救恩之道。我们要看清楚神呼召我们去作的事,以及祂摆在我们前头的荣耀潜能。我们明白、把握得越多,就会越迫切地想实行出来。我们会看见这些事是必然临到的;我们将看见它们的逻辑本质和次序。「因此」一词的意义和信息若被忽略了,会导致人对圣经的误解。有些传道人一方面传讲「到耶稣这里」、「来亲近基督」、「接受救恩」,一方面又传讲一些别的福音,叫人「降服」。他们说:「你只需降服;由于基督的生命在你里面,你自然会成圣。」这是因为他们未明白「因此」一词的含义。然而在圣经里,教义和经历是不可分开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它们分开。应该总是将两者一起传讲,一起运用。保罗说:不要停在第三章末了,他的「因此」一词就是吩咐我们继续下去,免得我们使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受损。我们不可以停在教义上,也不可以停在经历上。不要把称义和成圣分开。救恩是完整的,「因此」一词把各部门连结在一起。我们绝对不能为了理论、方法,或特别的经历,而违反圣经。愿神赐给我们恩典,得以明白「因此」一词的意义。我们的成圣是教义和经历必然产生的结果,因为有神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我们重生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我们的职责是「恐惧战兢」,全力以赴,以完成成圣的大工。
此外使徒也提出他为什么这样作的理由。我们为此蒙召,所以才会有这些事临到我们。再读一次以弗所书头三章——「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你相信这句话吗?你若相信,「因此」一词必然会立刻浮现在你面前。你里面的一切会使你配得这一切福气。或者再来看第一章第十节:「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你相信神在基督里定意要使万物重新合一吗?你若相信,就会说:「我不能违反神的心意,我必须竭尽己力,以配合、促进祂的心意实现。」你相信神在同一章第十四节说的话吗?祂说:「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民原文作产业]被赎。」你相信神使你和基督同作后嗣,将来要继承那荣耀的产业?你若相信,就会接受使徒约翰的逻辑次序,与他同声说:「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
我们对教义的真理把握得越多,里面就越渴望圣洁。我若真正相信当我还「死在过犯罪恶中」的时候,神使我活过来,祂差祂的儿子来到世上,为我的罪受死,使我得免地狱的刑罚,并且得救进入神国——我若真相信这些,就不得不说:「爱既如此奇妙深厚,当得我心、我命、所有。」这是必然的结果,我无法推翻这个逻辑。我们已一一研讨了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一章至第三章摆在我们面前的伟大教义,并且记得我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我活在世上时若相信这真理,我就知道自己无权任意妄为。「因此」!这是无可否认的逻辑,无法避免的结论。由于我相信这教义,我就渴望成为圣洁,一天天成圣。主说过:「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一16)。
以上我们看到「因此」一词的重要,以及不可断章取义、不单靠感觉的重要;我们应该让神的话引导,这样我们就能说,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
2、与蒙召的恩相称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1一3)
前一章我们说到,真正明白基督徒的教义和经历,可以促使一个人渴望过圣洁的生活。现在我们要来思想我们活出的生命,应该具有什么特质。使徒首先给我们一个概括的描述,然后探讨特别的部分和细节。这种生命有一种概括的性质,就是「与蒙召的恩相称」。使徒提出概括的性质之后,就提到这种生命的特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我们的态度应该是「谦虚、温柔」等等。然后他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论证,直到第十六节末了。接下去他又将笔锋转向更直接而实际的论证;他说:「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的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不妨对使徒的方法作一个概括的分析:先是一般的描述,再论到细节的部分。我必须强调,这是使徒一贯的作法;他绝对不会在未奠下一般原则之前,就直接论到细节。我认为许多基督徒在生活上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太过于急促地进入到细节的部分。他们应该先回到一般的原则上。若没有概括的认识,就很难正确地了解细节。整体比部分重要,可以控制我们对部分的认识。基督徒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绝不可单独来看,不然一定会在运用时产生错误和麻烦。因此使徒总是从一般的原则开始;他在这方面解释清楚之后,才会讲到特殊的细节。
现在我们来看保罗提出有关基督徒生活特质的一般原则:「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若明白这句话的意义,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种翻译表达得更清楚:「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称。」
这里的每一个词都很重要,都有深刻含义,所以我们不妨一个词一个词来思想。第一个词是「相称」,圣经学者告诉我们,这个词具有两个意思,而且都很重要。第一个意思是指重量相等,或互相平衡。想像有两件同样重的物体,若把它们放在秤的两端,一定不会偏向一边;这中间有绝对的平衡。这就是「相称」一词的原始含义。使徒此处是勉励他们,在生活中要同等重视教义和经历,不可厚此薄彼。不可以单单强调教义,而置实行于不顾;也不可只重实行而轻教义。这样只会造成不平衡或偏差。以弗所人应该竭力维持秤两端的平衡。不论你头脑有多大,知识有多丰富,你若在生活中失败了,就会妨碍神国度的扩展,使神的名蒙羞。另一方面,如果你对基督徒生活的观点错误,认为只要行为端正,道德高尚就行了,教义则无关紧要,那么你也是在妨碍神的国度。两者之间必须有完美的平衡,我们「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圣经常常使用这个例证。例如希伯来书第六章说:「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9一11节)。希伯来书的作者吩咐他们,既然已经在行为上显出殷勤,就当在信心的教义上,特别是盼望的确据上显出殷勤,一直到底。那些希伯来信徒出了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在教义和经历上保持平衡;他们没有「与蒙召的恩相称」。
「相称」一词也有「配合」的意思。这节经文也可以译成:「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配合。」腓立比书第一章也出现了同一个词:「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27节)。两处都有「配合」的意思,就好像把一件衣服拿来,放在另一件旁边,看看配不配。
从消极面看,保罗的意思是,我们要避免颜色或外观上的冲突。我们的教义和经历不可互相冲突。你穿衣服时就会注意到颜色的搭配;有些颜色彼此不调和,根本不能放在一起。如果你看见一个人穿得五颜六色,毫不相配,就会觉得这人缺乏穿衣服的品味。把这个观念延伸出去也可以说,同一件衣服并不适合穿在各年龄层的人身上。一个老年人故作年轻打扮,或年轻人穿得老里老气,都会使人觉得滑稽。有些事物就是不能彼此搭配。使徒在这里即是此意;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有尖锐的对比或不相配的要素。
我留意到现代艺术很热衷此道。所谓的「现代音乐」摒弃旋律,喜好不和谐的、互相抵触的音符。我觉得那是滥用音符,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总是美丽的,因为它的中心观念是平衡、和谐。离了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美感可言。这是历代以来众人所公认的。使徒在这里用的就是这一类画面,他说:「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使徒写给提多的信上说到「凡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二10)。他的意思是,教义好像根基或里衣,生活则是加在它上头的外衣。他劝我们要谨慎,外头的装饰必须与里面已经有的里衣相称、相配合。教义是基础,生活是装饰。添加装饰的目的是使教义更吸引人,使人注意、羡慕、并进而想拥有它。使徒像往常一样,不只概略地呼吁基督徒要过善良的生活,存仁慈的心;他的呼吁始终不离教义;生活必须由教义出发,与它相称。你我活出的生命,将成为教义的装饰。
接下去使徒立刻告诉我们教义是什么。它乃是「蒙召的恩」,「所蒙的呼召」。我们要与所蒙的呼召相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新约里一个非常典型、具有特色的句子;由于它一再出现,我们应该切实弄明白它的含义。它所涵盖的教义是,由于我们是「蒙召的」,所以我们当活出这种生命。新约常用这一类的词汇来描述基督徒。基督徒是「耶稣基督所召的」。教会乃是「蒙召的人」之聚集。教会一词的希腊文是「ecclesia」,意思是「被召出来的人」。使徒在前一章提到:「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但愿祂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就是在一群「蒙召的人」、「被召出来的人」中得荣耀。基督徒被召从世界出来,「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千万不要以为基督徒是一群决定了采取某种生活方式的人。基督徒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所决定采取的某一种生活方式。正好相反,我们乃是「蒙召」进入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住「蒙召」一词的意义。
使徒的教导是,谈到基督徒的生活时,我们总是要记住,我们是被召作基督徒的,神呼召我们脱离黑暗,进入光明。使徒在以弗所书一开始就作此强调。他在第一章说:「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籍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3—5节)。他又在第二章提醒他的读者:「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1节)等等。此处他又再强调一次。我要特别指出,这是成圣最大的动机。我们要过圣洁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是「被召的」。当然,我们不可犯罪,要活出基督徒的生命,这些本身是好的,但基本上我们过圣洁生活是因为我们「蒙召」这样作。
因此我们要从圣经的教训,来思考有关蒙召的整个观念。根据圣经的教导,呼召有两种。第一种是概括的呼召,是针对每个人的。「神……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十七30)。这个普世性的呼召如今由教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召世人悔改、相信福音。这是给每个人的信息。但呼召的意义不限于此,我们发现它还有别的用法。在概括的呼召之外,还有特别的呼召,就是所谓「有效的」呼召。并不是每一个听见概括性呼召的人都会回应它。接受概括呼召的人有两种反应,其中一种人仍然不信;另外一种人则相信了,这样呼召就对他们产生了果效。这些人就是真基督徒。
让我们来思想一个例证。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说:「因为S字J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一18) 。有两种人——其中一种人视S字J的道理为愚拙,另一种人则看作神的大能。这是基本的差异。结果有人灭亡,有人得救。保罗又接着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S字J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22—24节) 。这是灭亡与得救的对比;对有些人,S字J是绊脚石;对另一些人,S字J是神的智慧和大能。基督徒是得救的人,他们常被描述为「蒙召的人」,以与其他人分别,并且具有新的地位。
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我们必须观察呼召在救恩这件事上所具有的意义。呼召是在称义以前。使徒在罗马书说得很透彻:「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八30) 。「预先……定下」、「召」、「称义」,最后「得荣耀」。救恩乃是神的灵在人心里动工的结果,祂在人心里介绍一种新的生活原则和行动,使我们能相信。我们乃是「蒙召」去相信。主耶稣基督自己在约翰福音表达得很清楚:「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六44)。是呼召吸引了人;若没有呼召,人就无法到主那里。
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使徒行传有关欧洲第一批信徒的记载。在一个安息日,保罗对腓立比城墙外聚集祷告的一小群妇女讲道。我们读到:「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有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十六13一14)。此处对「蒙召」的描述是,神开导一个人的心,使那人能留心听,并且相信。一个人的心若未蒙开导,神的道对他就没有果效。使徒在以弗所书第二章一开头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他又在第五节重复说:「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死了的人自己无法活过来;只有神能使他活过来。祂是籍着呼召使人活过来。
约翰福音记载的拉撒路之故事,是一个极佳的例子。拉撒路死了,被放在坟墓里四天,身子已开始腐化。主耶稣来到坟墓边,吩咐人把石头辊开,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就出来了。能力是存在于呼召里,在祂的话语中。这是保罗此处所说「蒙召」的意思。对以弗所人而言,神的道是有果效、有能力的;有圣灵在里面,所讲的道就是「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当神的道以圣灵的大能临到时,就召我们的灵魂脱离死亡和坟墓,进入新生命和新的生活方式中。使徒在罗马书又陈述了这一事实:「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四17) 。亚伯拉罕和撒拉已年过九旬,却仍能生儿子。从自然角度看这是不可能的,但神使其成为可能。神呼召人得救时,就赐下能力使这呼召产生果效。它成为确定的、必然会发生的。我们基督徒是「蒙召」脱离死亡,从罪的坟墓出来。我们还死在罪恶过犯中时,神大能的道呼召我,使我能听见。它使我活过来,赐我生命。
使徒彼得在他的第一卷书信也说到同样的事,他说:「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籍着神活泼常存的道」(一23)。福音的道本身蕴含着生命,它以圣灵的大能临到时,就植入了种子,使我们能回应。彼得也用了和保罗一样的论述:「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二9) 。
保罗这里的主要论点是,我们蒙召是为了彰显出这些美德。他说:要与你所蒙的召相称,你是为此而蒙召的。如何作呢?就是将我们所有的教义和知识运用出来。我们要像那些知道自己蒙了天上呼召的人一样生活。只有明白教义,才能作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用这些教义提醒自己,让其管理我们的举止和行为。我们既蒙了这崇高的呼召,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称。
但是我们应该记得那些事呢?首先,「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这是在以弗所书第一章第三节。它本身回答了我们可能有的一切争辩和借口。我们没有必要谈论活在二十世纪所面对的艰难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已领受了「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丰丰富富地供给了我们。一切都在基督里;我们在祂里面,祂在我们里面,要一直记住这个事实,并活出与它一致的生活。
接下去的一节(一4),使徒继续提醒我们:「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神召我们,不仅是为了免我们下地狱,也不只叫我们知道罪已得赦免;祂拣选我们「成为圣洁」,「无有瑕疵」。我们无权去争辩、质问、探询。这是祂召我们去过的生活。
接着使徒提醒我们,神「预定我们,籍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一5)。他又在第二章加上一句:「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19节)。我们蒙召加入神的家,作神的儿女。我们的生活应该反映出这个家庭和一家之主的荣耀。一个人到国外旅行时,应该时时刻刻以祖国的名誉为念。一个孩子出门在外,他父母的名誉就在他手中,如果他胡作非为,别人不会怪他,而是怪他的父母。你我是神的儿女,所以我们走在街上,总是得记住我们是神家中的儿女。「预定我们,籍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由于我是一个孩子,是后嗣,所以保罗提醒以弗所人,他们有圣灵,「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被赎」(一14) 。我不可只想现在的光景,应该想我将来如何。我不仅是神的儿女,而且是后嗣,与基督同作后嗣。我们读到有些人在出席重要场合之前,特别向人请教社交礼仪,学习如何应对。所以我们要记住,有一天我们将站在神面前。犹大说:「那能保守你们不失脚,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祂荣耀之前的……」(24节) 。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要记住我们将进入荣耀。在那里我们将得赏赐,得产业——「神之民(又作产业)被赎。」我们现今在世上只是领受初熟的果子,预尝属天的产业,有一天将享受完全的福分。
不但如此,使徒在第一章末了也提醒我们,作为教会的肢体,我们也是基督身子的肢体。「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我们连于元首基督,就如同肢体连于身子一样。保罗在第五章说:「我们……是祂的骨、祂的肉。」(编按:指弗五30,中文圣经和合本根据不同古抄本,没有此句)。他在第二章也提醒我们,我们不仅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并且也与基督一同复活。此刻我们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我已说过,我们一定得记住,现今我们是坐在天上。基督因我们的信住在我们心里,我们里面有神的丰富。这是成圣之道,也是我们生活的方式——知道这些事是真实的。
最后,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呼召临到的方式。是什么使我得以出死入生,脱离罪的坟墓进入新生命,能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答案是,都是神白白的恩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二8) 。「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当我们还在死亡、绝望、无助、放纵情欲的光景中时,祂使我们活过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不断提醒自己,是什么使神能够这样作。我们得救是「靠着祂的血」(二13)。
使徒彼得这样说:「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一18、19) 。所以当罪来试探你,或你怀疑自己是否能继续过基督徒生活,或觉得处境艰难时,要记住神为了赎回你、拯救你,祂已付上了代价。基督舍身代死,好叫我们得蒙救赎,成为圣洁。
此外也要记住,能力已赐给我们了。「并知道祂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一19)。不要忘了应当求神「籍着祂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三16),并且「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最后请留意,使徒这番劝勉是以「基督耶稣被囚的」身分说的。我相信他实际上是说,你们要效法我的生活方式。现今我是阶下囚,被下在狱中。我身陷囹圄是因为我不为自己作决定;我是耶稣基督的仆人,是祂的奴仆。由于我对祂忠心,传讲祂的福音,以致被囚禁。但我不忧虑,我是在祂的掌管下,我自己不作主。祂呼召我,我成了祂的仆人,祂的囚徒,你们也要作耶稣基督的囚徒。「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林前六19、20)。我们无权选择自己要怎么生活。我们从前是撒但的奴仆,如今成了基督耶稣的囚徒。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讨祂喜悦。正如一首诗歌所说:「主阿!若离了你,无一事叫我忧或喜。」我们若看清并把握我们的呼召之含义,就不会对基督徒生活有任何疑惑。我们可以与杜理其(PhilipDoddridge)一起说:「听你命令并遵守,是我最高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