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所讲的比喻之(十八)——浪子的比喻(路15:11-24,25-32)
作者:谢迦勒
2017-08-15  

(路15:11-24,,25-32)

这个比喻是一篇在布道会中常常采用的信息,因为在失羊与失钱的比喻中,重点都是放在牧人与妇人的寻找上,而这个比喻则更多的提到了一个人最终能否得救其中我们应该付的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最终没有得救,不能怪牧人没有尽力或没有能力找回他,而是因为他自己拒绝悔改。

一.在外的浪子:

1.成为浪子的原因(11-12节)

这个浪子之所以能成为浪子到底是怨父亲,还是怨浪子?还是应该各付一半的责任?曾经有一个与我讨论信仰的网友对我说:“耶稣基督拯救罪人没有什么可值得称赞的,因为上帝这样做不过是在为祂自己曾经犯下错误做弥补。如果祂当初不在伊甸园里放那棵分辨善恶树,人类就不会犯罪堕落,也就不需要耶稣来拯救了。”后来,我发现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不但是普通人有这样的想法,连一些还算比较有思想的人也这么认为。前几年Y××借着《百家讲坛》突然蹿红的时候,央视邀请他做特别访谈,访谈中他也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说:“没有人会不犯错误,就算连上帝也会犯错,祂不是还放了棵分辨善恶树在伊甸园里导致人犯罪了吗”?他们认为人类是上帝的试验品,今天人类的罪,也是由于上帝当初的疏忽所产生的。

那么,可能有些初信主的弟兄姊妹也不明白,神为什么要放一棵这么危险的分辨善恶树在伊甸园里?

a.没有禁令就不存在自由:上帝给人类爱的最大体现是什么呢,是给人产业吗?是给人超过其他受造物的智慧吗?是让他们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生活吗?是给他们儿子的名分吗?都不是。而是自由!如果没有自由,就算给我们的那一切也就都没有意义了。如果上帝想控制让人不能犯罪,那太容易了。神可以有很多方法可供选择:神可以不在伊甸园里放那棵分辨善恶树,神也可以用电网、篱笆什么的围起来这棵树让他们摘不到树上的果子,神也可以在亚当、夏娃心里提前设置好只能听话不能违反的程序指令,神也可以派两个天使随时跟着亚当、夏娃监督他们,神自己也可以随时看见他们要犯罪时,立刻拉住他们犯罪的手不让他们犯罪……。其实,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会死,并不是因为这棵树的果子有毒,吃了会让人中毒而死。而是神禁止人吃,吃了就会因违反神的话而犯罪,是犯罪带来死亡。如果神当初不是禁止人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而是禁止人吃桃树上的果子,那么人就算吃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也就没事了,就变成了吃桃树的果子带来犯罪堕落。什么是罪?并不是吃什么水果叫犯罪,而是违反神的话就是罪。这样,有人或许就认为,既然果子没毒,问题在违反神的命令上。那么,上帝只要不发布禁令,人不就不会犯罪了吗?上帝为什么要禁止人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呢?是的,如果上帝不发布禁令,确实人就不会犯罪了。但是,如果上帝不发布禁令,人也就没有自由了,同时,人也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了。自由的意思就是既有遵守神话语的可能,也有违背神话语的可能。只有在这种有可能违背神的前提下,我们因爱神的缘故选择了顺服,这个爱才有价值,这个顺服才有真正的意义。就好像说,如果有一天科技更加进步了,人类可以制造出来高仿真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完全可以按指令听我们话、顺服我们,甚至会搂着我们的脖子,甜甜地叫爸爸妈妈。可是它们无论怎么听话顺服,也不能取代我们想要生自己孩子的愿望。因为这些没有自由的机器对我们的这种顺服不能令我们在情感上有享受,因为它们只是没有自由的做了一些爱的动作而已,这不是真正的爱我们,而是它们只有顺服的可能,没有违背的自由。我们宁可要明知道有可能会顶嘴、会悖逆的有充分自由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在有自由违背我们的前提下,却在爱里选择了顺服我们,这个顺服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令我们有所享受了。

b.借着我们的顺服羞辱撒旦:有人不明白为什么上帝不消灭魔鬼?天使长堕落成为魔鬼肯定是在人类堕落之前,如果上帝在造人之前先把撒旦给除掉,那人类在伊甸园里不就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了吗?从能力上说,上帝随时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魔鬼,因为魔鬼不过就是一个堕落的天使长而已,是属于上帝创造的不计其数的受造物之一。现在魔鬼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时候还没有到(马太福音8:29)。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上帝像是警察到处找魔鬼,魔鬼像是小偷处处躲着上帝暗中干坏事。这种想象是不符合真理的。其实,魔鬼每天都在上帝眼前,它也根本就无处可躲,上帝暂时不抓它,是因为按照上帝的安排,时候还没有到。按照神在圣经中提供的消灭撒旦的时间表来看,只要时候一旦到了,上帝只需要派遣一位天使就把撒旦锁在了无底坑里。不过,那次还不是最终的消灭撒旦,因为照神的计划安排,撒旦还有一些利用价值,过完千禧年之后,按照神的安排,会再次把撒旦放出来,等它做完最后一次的恶,神就把撒旦彻底地、永远地丢在了硫磺火湖里。

神暂时不消灭撒旦原因之一是为了借着人的顺服先羞辱撒旦,这是神对撒旦的惩罚之一。撒旦之所以从天使长堕落为撒旦是因为它的骄傲,它不守本位、悖逆上帝,想高举自己与至高者同等。对骄傲者来说,羞辱它是令它非常痛苦的。当初在伊甸园里,魔鬼借着蛇引诱人类犯罪之后,神就一一宣布对亚当、夏娃和蛇他们各自该承当的审判。看似这里好像忘了审判魔鬼了。其实,对蛇的审判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对蛇这种动物本身的审判,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撒旦的审判。在F先生所写得《错误百出的圣经》中,他就有一条提到说:“众所周知,蛇是吃小动物的,并不是吃土的,而圣经却说上帝罚蛇终生吃土,所以圣经是错误的,编写圣经的人连一点基本的动物常识都不具备”。这是因为F先生不明白这段上帝对蛇宣告的审判中,后半部分并不是对蛇这种动物审判,而是对撒旦的宣判。就像经文接下来所说的“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一样”,同样也不能理解为指打伤蛇这种动物的头。对撒旦的惩罚有一条就是令其‘吃土’,那么,‘吃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仔细读经就能发现,圣经本身就给我们解释了‘吃土’的意思。【诗72:9】 住在旷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他的仇敌,必要舔土。这不是说用舌头去舔物质的土壤,而是指羞辱他们。

神对撒旦的这一审判过程就如以斯帖记中对哈曼的审判过程是一样的。哈曼是神选民的仇敌,骄傲自大、受人敬拜,唯有末底改对他不跪不拜,这事大家都知道,要看结局如何。此事令哈曼怒气填胸,要下令屠杀神的选民和末底改。上帝最终除灭哈曼的过程显得略微有些颇费周折。其实神完全可以以简单利索的方式除掉哈曼,但是,既然哈曼骄傲想受人敬拜,神就要让他先受羞辱再杀死他。最终经神其妙的安排,末底改骑上御马,哈曼竟然要给末底改牵马走遍城里的大街小巷,并向人不断喊着说:“王所喜悦的人,就要这样待他”。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哈曼屈辱的程度无异于被游街示众比死都难受。所以,圣经说哈曼蒙着头忧忧闷闷地回家。经过这一番羞辱之后,神最终将哈曼挂在高杆上处死。神对魔鬼的安排与此类似,魔鬼最终的结局是在火湖里永远的受刑罚。但是,在此之前神要借着我们去羞辱撒旦、胜过撒旦。

这位小儿子为什么非要离开父家呢?从大儿子的话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儿子一定是常常违背父亲做不好的事情。他觉得只要在家里就会处处受到父亲的限制太不自由了,还是离开家一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今天,很多人不愿意信主也是这个原因。他们认为信了主就要受许多约束。还是什么也不信最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自己当家多自由啊,何必给自己套上个枷锁呢。其实这样想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不信上帝自己就是自由的,其实恰恰相反,是不自由的。因为所有犯罪的都是罪的奴仆。【约8:34】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要想真正得到自由唯有信靠主耶稣,经上又说【约8:36】 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自由,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当人随意犯罪时,他不知道自己是不自由的。可是,如果当人想不犯罪试着抵挡罪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不自由。愿意行义到时候,恶就会立刻跑出来,与我们交战。最后常常都是被恶制服了我们。立志为善由得我们,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们。想不犯罪的人,才会发现我们没有行善的自由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

神给我们的自由,不是让我们有我行我素的自由,而是要在神的真理约束下的自由。我行我素的自由,它的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会伤害了其他人的自由。真理约束下的自由才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由。就好像司机多么希望在公路上可以随他的想法自由的开车,什么限制牌也不要有,那该多自由啊!如果真是这样,他倒是自由了,其他车辆、行人的自由可就被他所谓的自由侵占了。如果这个司机想这样自由,其他每个司机也都和他一样要这种自由的话。他想要的自由也就没有了,因为他的自由也会被别人侵占了。这样,他的自由会伤害别人,别人的自由也会伤害他。结果往往是开压路机、重型车的最划算。如果这种自由的思想应用在人类社会,其结果也会将我们的世界变成残酷的弱肉强食的社会。有人觉得信耶稣就不自由了,他应该仔细想想,真理制止过我们的善行吗?哪一条被真理约束掉的行为不是大家良心所公认为是恶事的呢?

2.浪子离家后的生活(13-16节)

⑴.越走越远  13节上‘往远方去’

这个小儿子得到了父亲的家产后往远方去。我们想一想,他既然已经得到了钱,而且可以自己独立的支配这笔钱了,他为什么不在父亲附近的地方落脚呢?在附近落脚万一今后遇到困难了,至少亲人之间还能方便互相有个照应呀。他往远方去,是因为他觉得今后他根本用不到父亲照顾他,他也能过得很好。他往远方去,是因为他不想再受到父亲的任何一点点约束,如果住在附近,虽然父亲不能像过去那样天天管着自己,但是或许偶尔还能碰到他、管他,也可能打法他的哥哥来提醒他。他不想受到任何一点约束,所以,认为走得越远自己就越自由。

这正像是人类远离神之后的光景。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在许多方面都是在不断的进步,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先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商品极大的丰富……。可是,人类与神的关系却是越来越远,每况愈下。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人心变得越来愈败坏,道德堕落,没有底限。如今我们常听到人们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类自从离开神,直到今日,是越来越败坏。当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之后,刚刚在地上开始生儿养女。亚当的孩子就已经分成了两类人,一类如义人亚伯是敬畏上帝的,一类如恶人该隐是不敬畏神的。但是,该隐无论再怎么恶,他至少还没敢完全不承认神的存在,他也常常会向上帝献祭,只是献得东西不好而已。从该隐往后,在不信上帝的那一边人就逐渐变得越来越恶了,到了第七代的时候,出来一个叫拉麦的人,虽然在人看来他很成功,他极大地发展了文学、艺术、农作、军事。但是,这个人的道德却很糟糕,是人类第一个多妻的人,并且很残忍,报复心很重。从他再往后,人就变得更加败坏了。天天思想的都是罪恶,地上到处也都是犯罪的事。【创6:5】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6:11-12】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于是,上帝用大洪水毁灭了那些不肯悔改的罪人。只保留了义人挪亚一家八口,由挪亚一家开启了人类世界新的开始。挪亚一家人出了方舟之后,刚开始都很敬畏神,也都向上帝献祭、感恩祷告。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又开始越来越远离神了。经过若干代之后,在挪亚的儿子含的后代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人——宁录,他是当时世上英雄之首,他敢带头向上帝发起挑战。又过了不久,有更多的人同心合意地起来反对上帝,他们要修巴别塔传扬自己的名。再往后,反对上帝的人越来越多,道德越来越下滑,直到今天。现在,只要打开网络新闻,每天都充斥着种种可羞耻的事和令人发指的罪行。以至于许多人谈论这些事情时,都已经快要麻木得没有感觉了,甚至当做笑谈。圣经也早已预言,当主耶稣即将再来到时候,不法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许多人的爱心也会渐渐冷淡。

无论有多少人不理会神,去作恶。但是,在每个时代也总会有像亚伯、像以诺、像挪亚、像亚伯拉罕这样敬畏神的人,直到今天也仍是一样。

⑵.也有快乐 13节下‘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浪子远离父亲之后,照样可以过上快乐的日子。能有足够的钱财使他可以任意挥霍,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喝放荡,这不就是今天很多人竭力所追求的生活吗?这种生活不是也能令人很快乐吗?如果这个小儿子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话,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都会羡慕他这种生活,并希望自己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该所好啊。这种吃喝玩乐的生活确实也能带给人快乐,不过,这种远离神不受真理约束的快乐,圣经中专门为它取了个名字叫‘罪中之乐’。这种快乐只是满足肉体一时的需要,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并且犯罪还会为自己将来的审判积蓄愤怒。

【来11:25】 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埃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摩西完全有条件可以在各方面都享受到最好的生活,可是摩西却能够主动放弃这一切,他不愿意享受这种远离神的罪中之乐,宁可与神的百姓同受苦害。

罪中之乐,在带来‘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带来苦。乐只是暂时的,苦却是长久的。不但将来要承受如烈火一般审判之苦,就是在今生也必定受苦。有人对家庭不忠,与第三者有苟合邪淫的行为。在犯罪的时候,放荡情欲也能给作恶者带来罪中之乐。但是,这种快乐与幸福家庭里婚内的快乐体验完全不一样。苟合的快乐仅仅是如同猪、狗一样欲望的满足,甚至有的人还带有刺激、变态的思想。这种快乐维持的时间很短,过后马上就是感到虚空与烦恼。可是,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继续去品尝罪中之乐,如同吸食鸦片一样不能自拔。有人贪污、受贿或弄虚作假弄到很多钱,虽然过上令人羡慕的奢侈生活了。可是,同样他们的快乐只是短暂的一刹那,他们心里的痛苦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远离父亲的孩子,就算有吃有喝也不会有内心真正的快乐。远离神的人,也绝不会有快乐与满足。

⑶.没有保障14节

浪子离开家之后,也过了一段奢华宴乐的日子。在那段日子里,他心灵里是否有快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们根据圣经以及根据生活经验知道,物质的丰富是不能带来心灵的满足与快乐的,顶多是让人在空虚中暂时麻痹一下,不去想心灵里的痛苦。咱们暂且将他那段日子看为是快乐的吧。可是,也好景不长。很快浪子就花尽了他一切所有的。圣经说,不按正道得财,没有神的保守,飞走的飞走、漏掉的漏掉、花去的花去,总是消耗的特别快,很快他就一无所有了。更不幸的是,又遇到那地大遭饥荒,真是雪上加霜。旧社会一旦遇到大饥荒时,到处都是卖儿卖女、四处乞讨的人,甚至还会饿死一些人。我们可以想象,在大饥荒中当地人原本有地有房的百姓的生活现在都已经很艰难了,更何况从远方来的外来人呢?所以,浪子现在的生活已经可怜到给别人放猪的地步了。猪,是被犹太人视为不洁的动物。现在浪子只要能保命不被饿死,哪还有挑选工作的权利。即使干最卑贱的活,仍然不能解决温饱,他极其饥饿,浪子恨不得和猪抢食充饥。这时,他才想到当初在父亲家里的时候,生活是何等有保障,爸爸多么疼爱自己,什么都是会先想到他。别说是作为儿子了,就是连父亲家里大大小小的雇工都口粮有余,也比自己现在强多少倍啊。

在父亲家里的时候,虽然父亲没有给他很多的钱,但是,父亲家中的一切不都是他上帝吗,他每天的生活一无所缺很有保障。远离父亲,虽然自己可以支配很多钱,但是却没有了保障。我们信靠主的人,不但来世有永生,而且今生也有保障。虽然我们基督徒今生也会遇到许多难处,但是同样遇到难处,我们的结局与不信的人不一样。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遭遇,都在神的掌握之中,是为了给我们益处。但是无论遭遇什么,我们都可以坦然无惧,因为祂是我们的保障。有些基督徒因为缺乏信心,当他们看到其他基督徒生病花了很多钱。就担心如果将来自己也患了需要花很多钱的病该怎么办?于是,为了将来给自己能有保障,每月也不奉献钱了,看到有需要的人也舍不得施舍了,赚钱过程虚假谎话也多了。殊不知,神许可每个基督徒会遇见什么事都是不一样的,神是根据各人的情况有不同的安排。神不会让我们遇见的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有的基督徒生了花大钱的病,是因为神知道他们家庭还有这个经济条件。对于条件不许可的,神会另有安排,有不少贫穷的基督徒一辈子都没有生过大病。我们不必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联想到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吓唬自己。不要仰赖钱,不要以为钱可以给我们带来保障,只有神才是我们最可靠的保障。神不喜悦我们把信心放在其他东西上,而是要专心仰赖神。

不信靠上帝的世人,他们会有亨通平安的日子,但是也必会有患难临到。因为圣经说,人生在世遭遇患难如同火星飞溅一般。人的经验也常常告诉我们,花无百日红;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有再多钱也不解决问题。当他们遇到难处的时候,只能听天由命,他们没有可靠的保障。我们不担心,因为一切都掌握在上帝手中。圣经有一处经文论到世人面对祸患时,没有保障的情形:【传9:12】 原来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鱼被恶网圈住,鸟被网罗捉住,祸患忽然临到的时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鱼不是天天被网捉住的,也不是每一条鱼都随时会被网圈住的。只是它不知道自己何时会突然被捉住,一旦捉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人也是这样不知道自己的定期。可能全家去海岛度假时,一场海啸就成了他们的定期。也可能上午刚谈成一笔大生意,高兴地在酒店里喝酒庆祝,几十秒钟的一场地震就成了他们的定期。甚至走在校园里,都有可能被其他跳楼自杀的人砸成高位截瘫。突然来的祸患,谁也不能知道。世人就是这样的没有保障。但是,基督徒有神特别的保守。许多危险擦肩而过。当然也有些事,神许可我们进入危险,但是在危险中仍然会有神特别的保护,最终使我们有惊无险地走出来。但是,我还要提醒一点:有时候神也会有在某些事上不保守祂百姓的时候,那就是因为百姓犯罪得罪神。圣经中有许多时候,上帝都不保护祂的百姓,任凭仇敌掳掠杀害。例如:老以利的时候,百姓得罪神,就算是约柜搬到战场上,上帝也不帮助他们啦,仍然打败仗,甚至连约柜都被敌人掳去了。并不是神没有能力保护约柜,后来神却为着自己的荣耀刑罚了敌人。使他们把约柜还回来。

⑷.没有真爱15-16节

浪子有很多钱物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酒肉朋友来往。那个时候,哪个朋友都像是好朋友。可能他们表现的比他父亲都会‘爱’他、‘关心’他。但是,这些爱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从他身上赚到的更多。现在,浪子一无所有了,谁还会来爱他?就像箴言书所说【箴19:4】 财物使朋友增多。但穷人朋友远离。现实的世界不正是这样吗?穷人,别说朋友会远离,就算是连亲戚都不愿意和他来往,因为穷人不能给他们什么。人风光的时候,称兄道弟、勾肩搭背,那不是真正的爱。现在小儿子已经从昔日的挥金如土的大财主变成一无所有的乞丐了,现在正是需要有人帮他的时候,却没有人肯帮助他。恐怕浪子上门想找昔日的朋友去借点钱的话,有的人连门都不给你开,或者直接轰出去。后来总算找到一个人还有点良心,那人也不会白给你饭吃,他让浪子去放猪,就这样还是吃不饱饭。

世上有爱,但没有真爱。真爱只有从神而来。人的爱,是会改变的,或许昨天还是海枯石烂、信誓旦旦,转眼间就有可能一刀两断、深仇大恨。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正如某句名言所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你爱我,我也爱你,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神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永不止息的爱。主耶稣为钉祂S字J的敌人祝福。

基督徒爱也未必都是从神来的真爱,仍然有可能从老肉体里发出肉体的爱。像这个世界上的礼尚往来。虽然表面上也有爱的表现,外人或许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但是,心里面却隐藏着假冒伪善或者各种诡诈的心思。将来审判的时候都将显明,只有真爱的果子经得起火炼不会被烧坏。所以,我们不单要有爱的行为,更要省察我们心里的动机是否单纯,源头是否正确的问题。免得审判的时候站立不住。

3.浪子的醒悟(17-20节上)

⑴.环境因素17节

【路15:17】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浪子在外应该也过了一段花天酒地的日子,在那段日子了,他丝毫没有醒悟的心。什么时候才醒悟悔改了呢?圣经告诉我们,是在他穷苦之后,他才醒悟到父亲家里的雇工都口粮有余。是他发现没有真爱之后,他才想到只有父亲对他的爱是永远无私的、真诚的,他这时才为自己当初那样伤害父亲而感到懊悔。他为什么到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错而悔改了呢?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再看一处圣经。

【林前1:26-28】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这处圣经说,蒙召的人,很少有有智慧的、有能力的、有尊贵的。神拣选的大都是愚拙的、软弱的(指身体体弱多病之类)、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一无所有的穷人。看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些不理解了:难道神只喜欢让穷人、病人、没地位人……得救吗?不是的!神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悔改而得救。神爱世人,而不是只爱世人中的穷人病人。一切口渴的都可以白白来喝生命活水,而不是只欢迎没地位、没能力的人来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可以到主耶稣这里得安息,而不是只允许卑贱的、被人厌弃的人来得安息。不是主不愿意拯救他们,而是他们不愿意来就主。所有的罪人都像是这个浪子,只是有些人处在浪子花天酒地的阶段,有些人处在浪子穷困潦倒的阶段。当他们有尊贵、有能力、有钱财、有健康……的时候,就像是浪子在花天酒地的那段日子一样,他们不愿意来要主。往往只有等到穷苦起来、放猪的时候才能醒悟。所以,有俗语说‘人的尽头,才是神的起头’。

神希望人人得救,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照神的形象创造的。神造人和造万物甚至天使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唯有神造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让我们做祂儿子来承受产业的。就算是圣洁的天使,他们也只是如同佣人,无权称上帝为父。在这个比喻中,假设这个父亲有十个儿子流浪在外,祂不会只希望五个回来,甚至不是九个回来就满意了,他一定希望每个失丧的浪子都能回来。他不但希望那些受苦的浪子回来,他也希望吃喝玩乐的浪子也能早日回来。只要儿子一天不回到父亲身边,父亲的心就不能得到快乐。只是,当浪子吃喝玩乐的时候,不是神不要他们,而是他们不肯醒悟悔改要神。弟兄姊妹在传福音的时候,能清楚发现,虽然罪人都不容易接受福音。但是,有钱有权的罪人更不容易接受。即使是向同一个人传福音,在他百事顺心的时候就不容易接受,如果哪天他遇到困难了,那时候就稍微容易一点。这是因为环境因素起到了促使他悔改的作用。

由于许多人都是像浪子一样是遇到难处了才想到向上帝悔改信耶稣,所以,教会给人留下一种印象,那就是:只有愚昧无知的、老弱病残的人才会去信耶稣给自己找个心理寄托。有这种想法的人从前特别多。因为如果是20年前去教会看看,确实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老人、病人。而近些年来,城市教会人员的构成比例发生了巨变。大量的中青年人、知识分子、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商界人士纷纷涌进了教会。农村教会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农村教会仍然全部都是老年人或病人。但是原因与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是因为农村的年轻基督徒和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一样都去了城市打工,他们就地参加在城市的教会聚会了。也有不少地处发达地区的农村教会与城市一样,很多青年人、做生意的老板都能常常参加聚会。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困难的人稍微会更容易接受救恩。知识不是不好,钱财不是不好……,但是,有知识的人容易依靠自己的知识而拦阻他认识神,有钱财的人容易依靠自己的钱财而拦阻他认识神。勇士不要以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力夸口就好了。圣经里也记载过一个少年的财主来见主,不是主不要他,主呼召他的话象呼召其他使徒是一样的,主叫他撇下一切来跟从主。不同的是,其他使徒立刻就撇下一切跟从了主,而他太看重自己的钱财了。最后是他拒绝了主耶稣的呼召,忧忧愁愁地回去了。他走后,主耶稣就对门徒说了一句话:“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啊,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关于‘针的眼’是何意思,神的仆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就是针的眼,也有人说是有一种矮小的城门叫针眼门。这后一种的说法,尽管能引申出许多灵意,使解释显得更丰富、更容易吸引听众的耳朵。但是,因为这种背景解释找不到圣经依据。也就是说,有可能是真的,但是更有可能是以讹传讹。所以,我支持的解释,主耶稣就是在说针的眼。而且从门徒接下来的反应里,也能看出是这个意思。门徒接着说:“这样谁(财主)能得救呢?”也就是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是不可能的事。并且主耶稣马上也同意门徒的这个说法:“在人确实就是不能”。如果是让骆驼穿过针眼门,那怎么能说‘在人不能’呢?明明在人是有很多办法的嘛。再退一步说,将‘针的眼’解释成‘针眼门’的人,不就是想说明财主进神的国只要象骆驼那样放下包袱、然后跪着就能挤进去吗?可事实上,经文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这说明即使骆驼穿过了针的眼,财主还是不能进神的国。那么,前面的灵意解释,又是让骆驼跪着、又是帮它卸包袱、又是拖拽的,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浪子遇到饥荒看似不好,其实还是好事呢。遇到饥荒后,没有人愿意白白地帮助他,这也是好事,有可能促使他早一点醒悟。昔日在这位浪子身上发生的事,今日神也常常以同样的方法做在咱们基督徒的家庭里。比如,有些基督徒为自己家人的灵魂着急,经常给他们讲圣经呀、传福音呀、为他们祷告呀。可他们本人却就是总也不愿意决志信靠主。接下来,神为了顾念我们为家人灵魂的祷告,有时也是采取对待浪子的方法,改变他们身边的环境,让他们遭遇一些事情。挫一下他们高傲的锐气,或者让他们冷静下来有机会想通、看透一些事情,最终能决志信靠主。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基督徒,其实这样信主的人还是挺多的。我本人也是在这样情况下才来信主的。感谢神的怜悯,【诗119:67】 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

⑵.悔改之心18-19节

【路15:18】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路15:19】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这位浪子最宝贵的地方还不是因为他回家了,而是他悔改的心比什么都宝贵。如果他只是因为遇到了饥荒,为了躲避受苦遭罪才回到家里。要不了几天,日子一旦好过了,他还会故伎重演、旧病复发。比如,有些难以管教的孩子被父母打了之后,偷了家里的钱离家出走,家里人都很着急,盼他能回来,他在外面用完了钱,挨饿受苦之后也有可能硬着头皮又回来了。可是,不久又离家出走,反反复复很多次,真是令父母心急如焚。所以,最要紧的不是能不能回家,而是他到底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举例:有一个人因为母亲离世,心情太痛苦来到主面前。但是,仅仅几个月,心情一旦好起来了,就又回到了世界上继续做浪子。现在,教会可以看见一种情形,那就是每年受洗加入教会的人很多。最少每年也得有50人以上受洗,多得时候上百位,年年如此。也就是说,每年都应该增加一个新的家庭聚会才对。可事实上,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这说明每年都有增加的,每年也有退去的。退去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情况,有的是搬家了,有的是陪孩子去读书了,有的是工作时间改变了……。其中也有的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不愿意继续信下去了。究其原因,可以说他们在信的时候就没有真正悔改的心。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只要受了洗,愿意跟着大家一起参加聚会了,那就是悔改了。换句话说,就是有人认为浪子只要回家了,就是悔改了。其实,这并不一定是悔改。悔改,不单单是回家,而是必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像圣经中这位浪子一样,他为什么回家?不是因为在外面有困难了,过不下去了。困难了,过不下去了,这只是促使他醒悟的触发因素或是催化剂。他认识到‘得罪了神、得罪了父亲’这才是真正的悔改。只有这样认识自己的错误,今后才会过一个感恩的生活,也会想方设法补偿对父亲的亏欠。所以,他对父亲说:“我不配再做你儿子,今后你就把我当做一个雇工吧”?我们知道,后来父亲没有把他当雇工,仍然还是儿子。这是因为父亲的慈爱、饶恕。可是,如果我们假设父亲就真拿他当雇工看,他也一定会好好以忠心工作来报答父亲的,因为他是真心悔改了。

今天,有些基督徒虽然表面看上去好像已经是浪子回家了。但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给主、给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多严重。有些人到主面前来,不但没有看见自己的肮脏不配,反倒认为自己信主好像让主占了他们的便宜似的。这样的人,整天对主要求这、要求那的。稍不满意就会重新离家出走的。这样的信仰是无法走十架道路的。一个真正悔改的人,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向主提任何条件,只有懊悔,只有感恩。他们跟从主的脚步必定是坚定不移的。法利赛人没有悔改的心,就算他们被所有的人尊重,甚至他们还‘服侍神’呢,但是,最终的结局难免下地狱。税吏、妓女尽管确实犯了很多罪,但是,他们捶着胸真心懊悔,感到不配仰脸看神。他们回去倒比那些公认的‘大善人’算为义了。

造成那些人‘看似回家,实际上却并未真正悔改’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以外,我们不得不说,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出在很多传福音的人的身上。他们只想追求传福音的效果,只想让人快点表态‘决志’。因此,传福音时不敢多讲罪,就怕刺激到人家不爱听、吓跑了。就算是提罪,也是像蜻蜓点水一般的轻轻带过。最后,传福音几乎仅仅就是讲见证,讲信耶稣能得到多少多少肉身上的好处。以此来吸引人信主,这样到主面前来的人,不是来悔改的,而是想吃饼得饱的。就算来了,也没有真正悔改,因此也就没有重生得救。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看似已经回家的浪子,其实却是别有用心的。这些人也不能算真正的悔改。例如圣经中的那位行邪术的西门。从表面上看,他也好像已经信主了,并且已经受洗了。表现的还挺热心的,整天和传福音的腓利在一起。其实,他也是别有用心的,因为他看到腓利行的神迹比自己大,后来他看到彼得行神迹更厉害时,就想花钱买彼得的能力。彼得指出他应该向神真正的悔改,不然就是灭亡的结局。使徒犹大也属于并未真正悔改的所谓‘信主人’。现实中,这样的人也一样存在。比如有人为了方便与基督徒做生意,自己也表示愿意信主,以取得对方的信任,接到订单。还有人为了谈恋爱表示愿意信主,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尽快与对方结婚。还有人是为了给好朋友的面子陪他去教会坐坐。还有的青少年,父母为了让孩子能聚会,应许他聚一次会就给他十块钱,孩子为了这十块钱每周来聚会……等等。只要不是像圣经中这位浪子一样,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而向上帝悔改的,无论他们抱着其他什么目的,也无论他们的宗教生活多么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们都不是真正重生得救的人。

我们还要防备一种情况,那就是以现象代替本质。有人说,真正的悔改应该是流泪悔改,若不流泪,就说明还不认识自己的错。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诚然,圣经中或许能找到某人悔改时流泪的例子。但是,不能把个别事例扩大成为普遍遵守的真理,否则就可能会成为极端乃至异端。人,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看到只鸡死都会流泪,有的人最亲的亲人离世也不流泪。不能以流泪代替悔改,其实这类情形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不能以方言代替圣灵充满、不能以笑脸代替喜乐、不能以洗脚代替谦卑、不能以口气坚定代替权柄……。否则,追求的方向就必定会出现偏差。流泪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悔改,没有流泪的也有可能悔改的很彻底。有的人最会流泪祷告,不了解他的人,仅听他的祷告,会认为他简直圣洁的如天使。可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一到生活中他完全就是另外一个人,败坏的如魔鬼。悔改的外在表现可以因人而异,我们不能做统一要求,重要的是忧伤痛悔的心。这位浪子的悔改,经文丝毫也没有记载他的哭。我们只能说,当时他或许哭了,也或许没哭,因为这不是悔改的重点。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悔改的重点。

⑶.要有行动20上

【路15:20】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

【徒26:20】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

如果这个浪子醒悟过来之后,每天就是坐在猪圈里反反复复喊着说:“父亲啊,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不配做你的儿子……”。他喊一年、十年,喊到老也没有用。因为只有后悔,没有改正是不行的。什么是真正的改正?真正的改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向神认罪,因为无论犯什么罪,无论向谁犯,我们得罪的首先都是神;其次,行为上要改变。所以,这位浪子醒悟之后,首先就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原来是走一条远离父亲的堕落的道路,现在悔改了,来了个180度的转变,起来往父亲那里去,向父亲认罪。其次,他回到父亲家里之后,一定在行为上会发生改变,不然就不算是真正的悔改。我们知道,卖主的犹大后来也后悔了,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算他是悔改呢?是因为他的后悔是假后悔吗?绝对不是,他确实真的是后悔了,甚至还有行为上的改正。圣经说,后来他没有留下那30块钱,而是将钱又还回去了。但是,他缺少一个真正悔改必须具备的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向神认罪。犹大后悔之后,他只是退钱,却没有向主耶稣认罪,而是选择了自杀。这就如同浪子只是在猪圈里反复喊‘我错了、我错了’,最后,也不回家,死在猪圈里一样。所以,悔改,不单是心里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需要进一步接下来有悔改的行动与悔改的心相称。

二.慈爱的父亲:20下-24

1.急切的等候(20节下)“相离还远”

圣经说,相离还远的时候,父亲就首先看见了。为什么不是仆人先看见,而是父亲先看见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这个时候的浪子与几年前离家出走的时候,可以说样子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初走的时候,是穿着名牌西装,戴着礼帽,大腹便便,坐着马车,拉着财宝出门。而现在大路上经过的那个‘乞丐’衣衫褴褛,满身猪粪,蓬头垢面,走路连双鞋都没有。谁也不可能想象到眼前这个乞丐竟会是当初带着万贯家财离家出走的二少爷。那么,这位父亲又怎么会知道这位就是他的儿子呢?这是因为父亲对孩子的爱是做仆人的无法比拟的,也是全世界无人能比的。我们做父母的都有体会,我们的心总是特别多的专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极其有感觉,看一个人走路的样子就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哪怕在朦胧的路灯下,仅看个背影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甚至不用眼看,从上楼梯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浪子离家之后,在外花天酒地、放荡度日的时候,他可从来没有想到父亲。可是,自从他离开家的那一天,父亲却天天都在思念他,日思夜想,急切地盼他能早日回家。在这个故事中,家中只剩下一个大儿子了,其实,不论家中剩下几个儿子,只要有一个儿子在外面做浪子,父亲的心就无法快乐起来。于是,这位老父亲无法安心坐在家里,常常带着仆人来到大路旁往远方眺望,盼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他每天清早满怀希望而去,傍晚常常都是失望而归,日复一日。但是,这位父亲从来没有绝望。突然有一天,他看见大路上又走过一个邋里邋遢的乞丐,可是走路的姿势却酷似自己的小儿子,父亲揉揉眼睛,再看看身影和朦朦胧胧的五官轮廓,可以确定眼前走过来的乞丐,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小儿子。此事,这位父亲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不顾一切地连忙跑过去,一把就将儿子搂在怀里,连连不住的亲他。也顾不得嫌儿子满身的猪粪臭、满脸污垢脏了。这个场面,就好像我们在电视新闻里看见被拐卖的孩子被警/察解救出来之后与父母相见时的情形一样,父母都是高兴地喜极而泣、失声痛哭。

这个比喻中的老父亲很明显就是指我们的天父,自从人类堕落之后,天父也是天天在天上急切地盼望我们罪人能够像这位浪子一样尽早回家。有一个喻道故事说,有一个悖逆的孩子离家出走,一段时间之后忍饥挨饿受了苦了想到了回家。可是他又不好意思面对父亲。于是他选择深夜回家。到了家门口,发现自己没有钥匙,又不敢喊门,犹犹豫豫的在门外徘徊好久。最后,他试着推一下,一推,门竟然开了。他感到很奇怪,心想,晚上不关门睡觉多危险啊。他赶忙进厨房找东西充饥,发出的声响惊醒了父亲。父子相见,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高兴地抱着他,又喊醒了全家的人,半夜里像过节似的。饭后,浪子对爸爸说,你们怎么这么粗心,今晚忘了关门就睡觉了。爸爸说,孩子,不是我们粗心,而是自从你离开家那天,我们就一直再没有关过门,就怕你哪天突然回来进不来家,在外面受冻。天父也是这样,自从人类堕落之后,天家的门就一直向罪人敞开着,随时等候浪子回家。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上帝希望人人都能得救,并且又是这么迫切,何不直接赦免了所有人的罪,不管人类信不信祂,都让他们自动得救多好啊,这不是更显得神的恩典大吗?耶稣也不用死了多好啊?从神的能力上说,祂是宇宙独一的主宰,祂无论怎么做,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反对。但是,从神的属性上说,祂是真理的本体,祂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受自己的约束。人类犯罪就带来了死亡,上帝要解决罪和死的问题,不能像彼拉多过逾越节时特赦犯人似的,只用一句话就宣判罪犯无罪。彼拉多自己不用拿出什么代价,只要说一句话就行。可是,上帝要解决的是死的本质问题,若不流血罪就不能得到赦免。主耶稣道成肉身,并且以无罪之身代替罪人死,就已经在肉身中定了罪案(就是关于罪本质的案子)。但是,并没有立刻执行这个结果。为什么不立刻执行呢?就是为了给罪人悔改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上帝当时立刻对‘罪’执行死刑的话,那么所有罪还没有离开自己的人都会因为对罪的审判而一同灭亡。上帝给人留下了悔改的机会,一旦等到上帝预定的数目已满,神就会执行最终的审判结果。在启示录20章里,我们不但看见罪人要按着自己所行的灭亡,凡名字没有记载在生命册上的人都要灭亡,就是连‘死亡’本身也要被审判丢进火湖了,罪的结果就被彻底解决了。

2.永不改变的爱(20节下)

“跑”、“抱”、“连连亲嘴”,这一系列的动作都体现父亲不变的爱。如果这些爱的动作是做在一个听话的孩子身上,我们觉得还好理解,因为听话的孩子当然招父亲喜欢嘛。可是,这位父亲的爱竟是做在一个非常悖逆的孩子身上。照外人看,这样的孩子如果饿死在外面,大家都会觉得那也是他咎由自取,是活该。可是,身为父亲的,无论孩子怎么惹自己伤心,父亲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父亲对孩子的爱如同是本能、是天性一般地蕴含在自己生命中。

圣经中另外还记载了一个父亲以永远的爱爱逆子的故事,那就是大卫爱押沙龙的故事。押沙龙杀了他的哥哥暗嫩,不错,前面暗嫩自己也确实不好。但是,押沙龙不应该越过父亲私自用诡计处理此事,他瞒着父亲杀死哥哥这样做对父亲也是极大的伤害。押沙龙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所以杀死哥哥之后就逃到了基述姥爷家躲避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其实大卫还是很思念这个儿子的,天天切切地想念押沙龙。大卫的部下约押也能看出来大卫的心,【撒下14:1】 洗鲁雅的儿子约押,知道王心里想念押沙龙。于是,他就替押沙龙向大卫求情。大卫也原谅了押沙龙,让约押把押沙龙带回耶路撒冷。回到耶路撒冷,大卫没有立刻与押沙龙见面,是要观察押沙龙有无悔意,可是发现押沙龙并无悔意,竟然只顾梳妆打扮、娶妻生子,享受快乐人生。两年之后,押沙龙想请约押向大卫说情,用火烧麦田的方法,并且要对大卫说的那些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不但不感恩,竟然还充满怨气,不认识自己的错。他说“……我若有罪……”,也说明他仍不服气,还不认为自己用诡计杀哥哥是犯罪。即使是这样,大卫还是原谅了他,与他亲嘴和好。父亲如此宽宏大量,赦免了他如此重大的罪,他还不应该痛改前非,从新开始吗?哪想到这个逆子后面还有更毒的诡计,杀死哥哥了还不罢休,还要恶毒地杀死深深爱他的父亲。为了这个计划能够成功,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并用假冒伪善的手段欺骗了许多百姓。当他看到时机一成熟,就立刻宣布自己做王。那日反叛的势派甚大,接着他就率众开始杀向耶路撒冷。大卫听见后,立刻逃跑了。

押沙龙进了耶路撒冷之后发现大卫不在,就召集谋士为他出主意。他首先听了谋士的主意,在皇宫的平顶上当着众人的面公开亲近大卫的妃嫔,羞辱他的父亲。接下来的对话里也能看出,押沙龙是非要置大卫于死地不可。若不是上帝亲自插手,破坏了亚希多弗的计谋,大卫就死于他手里了。后来,在双方持续的交战中,上帝是一直站在大卫这一边。在最后那场关键性的战役中,出战前,大卫还不忘再次嘱咐官兵‘一定要宽待押沙龙’。可是,约押替大卫着想,私自杀死了挂在橡树枝上的押沙龙,结束了内战。可以说,这一仗的胜利对全国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对大卫来说,更是!因为押沙龙主要就是要杀掉大卫。现在大卫可以重新登基为王了。非常让我们稀奇的是,大卫两次看到报信的从战场上回来,他首先问的都不是战争胜败问题,而是第一句就问:“押沙龙平安不平安?”。当他从第二个人口中得知押沙龙已死。王就像个精神病人似的,嘴里反反复复地念叨:“我儿押沙龙啊,我儿啊……,我儿,我儿押沙龙,……我恨不得替你去死,我儿,我儿……”。看到这一幕,真是令人心酸又感动,因为这就是父亲的心。对待一个非要杀死自己的逆子,竟然他还愿意替这样的孩子去死。

神爱罪人的爱岂不就像是大卫爱押沙龙的爱吗?永不改变。人犯罪与神为仇,神还是爱我们。神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有人可能认为,好人和歹人是交织在一起生存的,他们的土地也是相互交替着的。上帝只要降雨在义人的地里,那么,就不可避免也得将在恶人的地里。太阳光只要照在好人身上,就不可避免也得照在歹人身上。或许上帝并不是因为爱他们,想降雨给他们,想照他们,只是没办法避开他们而已。这样想就错了。上帝若不爱恶人、歹人,若不想给他们阳光、雨露,完全是有能力避开他们的。《出埃及记》中就记载过上帝向埃及地降灾的时候,虽然以色列人也生活在埃及的土地上,上帝却区分埃及人与以色列人。只降灾在埃及人的身上。甚至连亮光也能只照以色列人身上,埃及人那边却是黑暗。当然,这次是因为法老太狂妄了,一次一次说过放以色列人走,见灾祸一松缓他马上就反悔耍赖,又不肯放以色列人出去,上帝为了带出自己的百姓才不得不审判埃及。但是,从历史上看,上帝极少使用这样的能力,因为上帝有丰盛的慈爱与怜悯,不轻易发怒。

正像保罗在路司得时向该城的百姓介绍上帝:【徒14:17】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虽然他们还不认识真神上帝,甚至还因不明白而去敬拜偶像宙斯。但是上帝依然赐给他们阳光雨露滋润百物,五谷丰登赏赐丰年。因为上帝用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不仅是人类,就算是一只麻雀、一朵小花都蒙上帝恩典天天的庇佑。

保罗到了雅典,看见在雅典城到处都是偶像。就算是这样一个极其得罪神的罪恶之城,上帝仍然爱他们,打法保罗劝他们悔改。【徒17: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徒17:28】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还有,尼尼微也是一个罪恶滔天的大城,上帝也爱他们,亲自打法约拿去劝他们悔改,约拿自己想逃避,上帝也不允许,最终还是改变约拿的私心,让他去尼尼微。因为神爱世人,惟愿人人都得救,不愿有一人沉沦。上帝的爱就如同这位比喻中的父亲一样,是以永远的爱爱每一个失丧孩子。

3.完全的赦免(21节)

a.需要先悔改:【约一1: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神非常乐意赦免一切的罪人,但是,前提必须是罪人愿意悔改。我们看到这位浪子确实是有一颗真诚悔改的心,他知道自己亏欠父亲太多太多。他准备好了如果父亲见到他之后,打他骂他都是应该的,他也觉得自己不配再做儿子,希望能做个雇工报答父亲,弥补自己对父亲的伤害。后来,当父亲见到他的时候,没有让他把话说完,也没有打他、骂他,也没有把他当雇工。而是抱着与他亲嘴,为浪子回家高兴地设宴庆祝。浪子这个时候,如果觉得父亲没有把我当雇工,我今后就又可以不象雇工而象儿子那样少干活多享受了,那就说明这个浪子并没有真正的悔改,他眼下所谓的悔改只是为逃避饿死的权宜之计,是对父亲的再次欺骗。今天教会中也有很多人,脑筋就是转不过来这个弯。他们认为父亲对他存怎样的心,他们也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怎样看自己了。认为浪子对父亲说:“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这句话只是入家门时用一下就行了,一旦第二天成为儿子了,就不要再这样想了。所以,他们认为同样的道理,神既然赦免我了,接纳我做儿子了。那么,我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应该得恩典、应该得享受。没有了不配的心。这正是走了耶稣时代那些犹太人的老路,当时那些犹太人也认为他们既然是亚伯拉罕正宗的后裔,是上帝的选民,理所当然就配得上帝的恩典。主耶稣却对他们说:“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现在有一个异端组织叫‘寻找迷失的羊’,在到处活动拉人。他们第一个问题就会问咱们:“你现在还是罪人吗?”如果你回答说:“我是罪人。”他就会说:“你好糊涂啊,竟然不信神的话,神都说你是义人了,你还说自己的罪人。”如果你说:“我不是罪人了。”他就会说:“对呀,所以,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再认罪了。”结果是让人在一种自欺的平安里,良心因犯罪逐渐刚硬。这类人的问题就出在我上文说的‘脑子转不过弯来’。他们认为神既然称我为义了,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看自己是个好人。如果他要问我们:“你现在还是罪人吗?”我们该怎么回答呢?我们可以回答说:“我是蒙恩的罪人”。他们很讨厌这个答案,甚至以圣经没有‘蒙恩的罪人’这个名词为理由反对。圣经确实没有这个名词,因为这个名词是对一个思想的简要总结。其实,只有这样的回答才是平衡全面的。‘蒙恩的罪人’一词,一方面说明我们不是罪人了。这是圣经清清楚楚的真理。因为神使基督成了我们的圣洁。也就是说,上帝在基督里赦免了我们,我们是完全无罪,毫无瑕疵,基督怎样圣洁,我们就等于也是怎样圣洁。这是客观地位。并且这个完全圣洁无罪的地位不会因为我们偶尔犯罪所改变。同时‘蒙恩的罪人’一词,从另一方面说明在主观经历上,我们虽然信了主,也仍然有可能还会犯罪,仍然需要继续认罪求主洁净。正如主耶稣说得‘洗过澡的人,不需要再洗澡了。但是,脚仍然天天要接触地面,还是要常常洗脚的’。有人抬杠说,如果不洗脚是否就灭亡了呢?我说。不是的。如果有人因无知不知道还需要洗脚。或者没来及洗脚就离世了。没关系的,只是受一点亏损。但是,如果故意欺骗别人不需要洗脚,那就要另当别论了。就好像有些信徒文化极低又加上年老思维迟钝,不懂得三位一体,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有些人故意错解三位一体那就有问题了。我们承认自己是‘蒙恩的罪人’最主要是从心态上深感自己的不配。就像这个浪子一样,从回到家之后的第二天开始,他心里一定清清楚楚地确定自己已经被父亲看成儿子、被所有家仆看成小主人了。但是,他会自己提醒自己,我不配爸爸这样爱我,我不在乎儿子的地位与享受,我只要好好报答爸爸。不在乎,不代表爸爸就因此把他当雇工使唤,那是父亲的心态。

如果这位父亲要浪子把他挥霍的钱还回来再接纳他,从公平的角度讲也是合情合理。如果父亲狠狠打他一顿,也是应该的。但是,父亲一点都没有责罚他,这体现了父亲完全的赦免。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完全赦免的前提是浪子要真正的悔改。有的人想,上帝如果真的爱世人,愿意拯救世人,干脆不管世人悔改不悔改,直接赦免了不就简单了吗?这样,一个人都不需要灭亡了,皆大欢喜。等大家上了天堂之后,再补课告诉他们我们是罪人、犯罪危害大……什么的,多好啊。神做事有祂自己的原则,得救固然是好事,但是上帝也不会去勉强人得救。天堂与地狱如同两条道路,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如果要勉强,何必等堕落之后再勉强呢。当初在伊甸园里,弄个电网把分辨善恶树围起来就啥事也没有了。【约一1: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预定论或许属于保罗书信中难明白的,我们说不清楚,但是,圣经中有些内容却是我们可以斩钉截铁说清楚的。谁信谁就有永生。耶稣基督已经做成了救恩,神的那一方面已完成。我们作为人的一方面责任,我们自己必须要承担。经文说:“我们若……”。说明责任在人的一方面,人可以选择向上帝悔改,也可以选择拒绝向上帝悔改。如果选择向上帝认罪悔改,那么,上帝就必赦免他的罪。如果选择拒绝悔改,上帝也不会勉强他,只是告诉他不肯悔改的最终结局就是公义的审判。

b.神最看重悔改的心:【诗51:17】神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

经文告诉我们,忧伤痛悔的‘心’,神必不轻看。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把悔改认罪的重点放在了认罪的话语上。我们会告诉初信的人:“要想信主了,就要先向上帝悔改认罪。怎么认罪呢?就是要找个没有人的地方,然后回忆你从出生到如今犯过哪些罪,然后要一条一条的向上帝坦白,为了防止有漏认的罪,最后实在想不起来了就告诉主,求你赦免我一切的罪。”还有基督徒平时犯了罪,晚上祷告的时候,就对主说,我今天干了什么什么不好的事,求主赦免我。我们通常认为这就是认罪悔改了。其实如果重点放在了认罪的话语上,这还不是真正的悔改。如果是在世界上警察捉到了坏人,要求他认罪悔改。嫌疑人只要一条一条如实坦白供出来,这就是很好的认罪了,也可以得到宽大处理。那是因为警察不知道他暗中到底干了多少坏事,所以,需要他一条一条交代出来。可是,神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没有不知道的。在神看来,我们交代不交代倒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交代的时候,是存什么样的心。如果没有忧伤痛悔的心,就算是我们交代得很全面,一条都不漏,也不能说明我们是真的悔改了。因为虽然是一条一条的罪都说出来了,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看到罪的可恨,没有看到罪给神、给人、给己带来的伤害。其实这样的认罪,只会是今天认了,明天再犯,认认犯犯,无休无止。所以,我们看一下教会,就会发现有这么一类人:认罪的话已经是说得非常老道娴熟、感人至深了,可是生活却仍是一塌糊涂。我们从浪子的故事中,看到这位浪子向父亲是怎么悔改呢?他有没有象报流水账似的一条一条地把他离家在外干得坏事一一交代出来呢?没有!甚至他具体的罪一条都没有交代。但是,从他对父亲说的话里,人人都能读出他自觉不配地那种忧伤痛悔的心。开头的经文我引用的是诗篇51篇大卫的悔改诗。这是他犯了大罪以后向上帝悔改的祷告。通篇他没有一条一条交代他是怎么和拔示巴犯罪的,怎么用诡计杀乌利亚的。但是,从这篇祷告里,我们能从大卫撕心裂肺地情感抒发里,看出他那颗忧伤痛悔的心。只有这样的认罪,才是真正的认罪,能使今后更好的胜过罪。

神所看重的悔改,重点不是在话语里。甚至也不是在外显的语气、动作、表情里。因为真诚的悔改会常常带有特殊的语气、动作、表情等特有的外在表现,所以,人就有可能会以这些作为证明悔改的证据而加以追求。最后,可能真正悔改还是没有,却又另外加上了假冒伪善的恶习。真正悔改的人有可能会哭,但是,哭的人未必是真正的悔改。现在全国上下很流行一种叫做‘感恩教育’的活动。很多企业请感恩教育的讲师进工厂给员工讲讲,好让员工对老板忠心;很多学校请感恩教育的讲师进校园给学生讲讲,好让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听话。这种感恩教育最后一定要把现场人员都给讲哭了,好显得这个教育有成效,是成功的。其实,有理性的人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不敢说是全部,但是至少很多的感恩教育都是在忽悠人。比如很多进校园对学生举办的感恩教育,组织者在不同的地方所安排的程序都是完全雷同。如果我们把同一位讲师在不同学校所做的感恩教育录像,一一放出来做一个同步的比对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必须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逐一操作,如果有一个地方的同学没有按照他程序中设计好的答案回答,他就会千方百计的诱导你回答出他所要的答案。如果这个孩子的思想很另类,就是始终‘不上路’,始终不按照组织者希望得到的答案回答。最后,组织者就会把他设计好的答案强加给你,然后继续他程序中的下一步。感恩教育中最高潮的一个环节就是叫一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上主席台上,引诱他们大声对他们的爸爸妈妈说出:“妈妈爸爸,我错了,我让你操心了……,妈妈爸爸,请原谅我,我爱你们……”。讲师喊什么,孩子就喊什么,一定要大声喊,反复喊,歇斯底里地喊它个五分、十分钟。任何一个家长听见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大声喊着认错,都会忍不住地流泪。台下的家长看到这一幕,会触景生情地联系到自己,很多人也会流泪。情感是会传染的。这边台上、台下流着泪,那边孩子还在大声喊着认错,有的家长开始激动地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有的孩子给妈妈擦眼泪,又继续激发着大家的情感。最后,哭声一片,卫生纸一地。家长们觉得孩子们懂事了,很高兴。组织者看到弄出了气氛,也很高兴。哪知道孩子们一放学回到家里,一切又是老样子了。在教会中也是一样,真正悔改的人有可能会哭,但是,哭的人未必是真正的悔改。浪子向父亲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悔改,有趣的是,圣经并没有记载浪子‘哭着’对父亲说什么什么,也没有记父亲去给儿子‘擦眼泪’什么的。浪子当时或许没哭,也或许哭了,甚至或许难过得哇哇大哭。圣经不记,是免得有人以哭不哭来判断悔改没悔改。神不看重这些,因为悔改的言语可以模仿,悔改的表情也可以假冒。每个人感性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人看到青蛙死了都会流泪,有的人看到亲人离世也不流泪。所以,神只看重忧伤痛悔的心。

c.完全的赦免:【赛1:18】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这位老父亲对浪子的赦免是完全的赦免,浪子悔改后,他没有追究浪子一点的责任,也没有找个账本先记下这笔账,以备今后不听话时再算总账。这也正像上帝对咱们罪人的赦免。圣经说:“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如果我们的衣服弄上颜料或是墨水了,即使你怎么努力的洗,洗后也总会留下些痕迹,与以前总是不一样了。可是,我们的罪再大,只要向神悔改了,神却可以将我们洗到白净如雪,如羊毛。这就表示,在神看来,被赦免的罪人如同从来没有犯过罪一般的干净,因为神让基督成了我们的圣洁。

神这样赦免我们,我们也要象神赦免我们一样的赦免他人。不肯赦免别人的,受亏损的是我们自己。例太18章的比喻。

4.丰盛的恩典(22-23节)

a.袍子:遮盖我们的罪

浪子回来的时候,是满身的污秽。这样怎么回家啊?即使是洗澡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最快速、最完全的方法就是用一件干净的袍子完全遮盖住他的污秽。父亲不是给他穿一件夹克、T恤、衬衫、马夹、背心……,而是袍子。因为袍子可以从头到脚完全的遮盖。

从属灵的意思说,我们刚一悔改就立刻被披戴上了基督作义袍。我们现在都像是这个浪子已经披上了袍子。所以,我们现在的情形是:说我们完全圣洁了,也对。因为基督成了我们的义,也就是说,基督有多么圣洁,我们这些在基督里的人也是多么的圣洁。如果说我们还不圣洁,也对。因为袍子下面的我们确实还不圣洁。我们回到家里之后还需要慢慢的一点点洗去里面的污秽。所以,圣经又说‘你们要自洁’,自洁了才能成为贵重的器皿,合乎主用。

b.戒指:奉主的名的权柄

圣经中提到的戒指和我们中国人理解平时很多人戴在手上的那个戒指意义可不一样。咱们理解的戒指通常大都是一种饰品而已,只是为了美观。而圣经中的戒指是有印记的。如果甲把戒指给了乙,乙就有权柄行使甲的部分权力。比如,法老把戒指给了约瑟,那么约瑟就可以代表法老行使部分权力,其他人都要服从戴了法老戒指的约瑟。其实,约瑟本身的资格是不能服埃及众臣的,因为约瑟是个外来的希伯来人,而且还是奴隶身份。年纪又轻,仅30出头,又是刚刚被释放的囚犯。但是,只要戴上法老的戒指,就立刻具有了法老的权柄,无人敢不服他。亚哈随鲁王把戒指给了哈曼,哈曼就有权代表亚哈随鲁行使权力。后来,哈曼的戒指又被夺去赐给了末底改,那么,末底改就有了部分行使亚哈随鲁王的权力。父亲把戒指给了悔改的浪子也是这个意思。

从属灵的意思说,做神的儿女这本身就是一种权柄。【约1:12】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具有神儿女身份的人,才能具有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的权柄。我们有权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的权柄,但是,也要防备有人(成功神学)错解这个权柄的意思。他们说,‘基督徒的话语有权柄,说了积极的话就能产生创造力,说了消极的话就会产生咒诅,甚至是自己咒诅了自己’。这种教训的本质是以自己为神,其结果是制造出大量的谎言。他们可能也会批评异端东方闪电,说那些人声称‘为QNS说谎是智慧’的说法是出于撒旦的诡计。其实,成功神学是以‘信心的话语、积极地话语’为理由说谎,其在说谎的本质上与东方闪电是如出一辙。约瑟是可以行使法老的权柄,但是,不要忘记,法老有着比约瑟更高的权柄。约瑟戴上戒指不是就可以随己意做事了,而是要对法老忠心负责。神给我们奉祂名祷告的权柄,我们不要认为这仅是权利,还有更重要的是责任,我们是代表基督做事,该当何等谨慎。

并且,带有印记的戒指,我们可以视为这是一种属于某人的凭据。一个人只要一悔改,神会立刻给他圣灵作为将来得基业的凭据,如同是盖了一个印留在我们身上做记号。当然,这个印记肉眼是无法看到的。于是,当有些外邦人想要讥诮基督徒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你们和我们有什么两样?你们不过都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但是,我要说,圣灵的印记虽然肉眼看不见,于是绝大多数人也并不觉得信主的人与不信的人有什么区别。但是,有没有这个印记在某些场合就会有明显区别了。比如,行巫术的人,如果他不是纯粹的骗钱,而是真正与鬼有相交的人,他们一看就能看到基督徒身上特有的神的印记。他们就不敢为基督徒做法术。圣灵的印记就好比是将来我们进天国的入场券。到那一天都想往天国里挤,如果是天使把门的话,他们一定不会放好人进去,也不会放明星、政治家、董事长、博士、可怜人、乞丐……进去,要进去就是凭着一个条件——那个人身上有没有戴上帝打印的戒指。也就是说,有没有圣灵的印记。【弗1:13】 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

c.鞋子:不是奴仆而是儿子

奴隶没有资格穿鞋,儿子才能穿鞋。浪子一悔改立刻就被接纳为儿子。儿子,这个身份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其实却拥有一切。

d.肥牛犊筵席:丰富的恩典

父亲不但没有追究浪子的过犯,反而给浪子预备了最好的恩典,丰丰富富地为浪子预备肥牛犊,摆设丰盛的筵席。我们悔改之后,除了灵魂得救这个极大的恩典之外。从得救那一刻起,一路上一直都会有上帝的恩典伴随,从岁首到年终,从白日到黑夜,上帝不打盹、不睡觉地看顾祂的每一个孩子。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当我们回顾走过的道路,发现路径上尽是滴下了脂油。

三.在家的浪子:25-32

思考:故事为什么讲到24节了还不结束呢?

信主多年,我们或许听过许多遍浪子悔改的这个比喻了。在许多人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个小儿子最终回头了,父子团聚欢乐收场。对比喻中大儿子的印象好像比较模糊,那是因为一些人都觉得大儿子在这个比喻中似乎并不重要,顶多就是个配角。很多讲道人也就忽略不讲或是草草几句话带过了。在路加福音这相连的三个有关‘寻找’的比喻中,寻羊的比喻,牧人寻到羊之后,故事就立刻结束了。寻钱的比喻,妇人找到钱之后,故事也立刻结束了。可是,唯有浪子的比喻,父亲得回浪子之后,并没有立刻结束,而是接下来又记载了一段经文描写大儿子。

为什么要这样独特的记载呢?如果像前两个比喻那样只要得回了就结束,也就是说,到24节就结束的话。我们以前说了,前两个比喻都是讲‘主动’找回,因为牧人如果不寻找羊,羊不会自己回家。妇人如果不寻找钱,钱也没有腿自己跑出来。所以,都需要找回。而浪子的比喻,重点不在‘找’,而在他自己醒悟之后走回来。所以,重点是强调了人这一边的责任。如果结束在24节的话,咱们已经信了主的基督徒可能就会说:“那些不信主的人都应该快快地悔改。”或说:“那些在外流浪的世人多可怜啊”。反正我们会觉得这个比喻和我们这些已经悔改过的人关系不大了。但是,经文加上了25-32节之后,我们就能发现,原来在家的人也有可能与在外的人一样,同样需要悔改啊。人在家,心不在家,也同样是浪子。而且这种浪子得罪父亲的程度不一定就比在外的浪子轻。就好像,有的孩子悖逆父亲离家出走,让父亲伤心难过。可是,也有的孩子虽然天天就在父亲眼皮底下,但是他对父亲的伤害也可以很大一样。我们不要认为我们已经悔改了,我们就不是浪子了。悔改是一生之久的事。洗过澡的人仍需要常常的洗脚。在家的浪子因其在家,这种浪子往往更具有隐蔽性,很容易形成自欺。若是不能明白这一点,很容易就走上犹太人的老路。最后,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将许多我们认为不配的人,他们竟然在神的国里与基督一同坐席。可是,那些自认为是本国子民,是亚伯拉罕后裔的人,倒有可能被赶到外面黑暗里爱哭切齿了。

摩根弟兄在讲到这段经文时,他打趣说,这个家里应该有三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是浪子,都不让父亲省心,只有耶稣基督是最让父亲喜悦的儿子。当然,在这个比喻中这位父亲只有两个儿子,可是,在天父的家中,确实还有一位主耶稣。祂是长子,也是众子的榜样。祂与父同心不求自己的喜悦。

1.不与父亲同心:28节

【路15:28】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我们知道,这位父亲自从小儿子离家之后,天天都不快乐,常常到村口观望等候浪子回家,嘴里也常念叨小儿子,尤其是每到过节,更是倍加思念,甚至常常暗自流泪。这一切大儿子比谁都更加清楚。现在,弟弟终于回家了,一家人可以团聚了。看到父亲脸上重新显出了久违的笑容,欣喜若狂地宴请众宾客。大儿子岂不应该与父亲一同快乐吗?可是,大儿子却“却生气”,大发怨言,不肯进家。可见,大儿子人虽在父亲身边,心却是与父亲相悖。

我们看到这里,或许也能谴责大儿子不像话。可是,却看不见自己所行的常常也和这位大儿子一样。父神喜欢的事,只是因为我不喜欢,就对神有意见。有的人或许还不如这个大儿子,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反应的比大儿子更甚。我们有的人甚至会对父亲说,你要是这样对小儿子偏心,那我就离家出走。今天,在教会中因为对神不满意而离家出走的这类大儿子也是屡见不鲜啦。我们天然自我中心的这种看问题方式应该在基督里调整。只要是父喜欢的,无论我们的感受如何,都应该与父一同喜欢。如果在外的浪子让父忧伤难过,咱们这些在家的人也让父忧伤难过,那神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拯救我们,真是太不相称了。神最大的需要就是我们对祂的信任、顺服。河中的大鱼顺服神,吞掉约拿,但是这条大鱼的顺服不能令神享受。虫子顺服神,吃掉没有虫子爱吃的蓖麻,但是这条虫子的顺服不能令神享受。可是,悖逆的约拿,最后顺服了神,却是令神非常喜悦的。因为只有人类是上帝照着自己形像造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如同儿子一样,为要满足父亲心的,这是我们活着的目的与价值。人在万物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与兽类何异?【诗49:20】 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

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就是一位能与父亲同心的儿子。上帝让亚伯拉罕献儿子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不过,我们常常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都是讲亚伯拉罕对神如何如何的顺服。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有从另外一个角度的观察,那就是从以撒的身上我们学习怎样做顺服的儿子。当神考验亚伯拉罕让他献儿子的时候,以撒早已经不是哇哇啼哭的婴孩了可以任人摆布。尽管具体年龄圣经没有写。但是,从相关经文的时间推测,从他与父亲有条理的对话,以及他能独自扛着献祭的柴火上山来看,年龄应该不小了。并且经文中也称他为童子(12——25岁)。可见此时他应该在二十岁上下了。如果以撒只是个婴孩或是小孩子,即使他不愿被杀,也无力反抗,那么,父亲献他顶多只能显示出父亲对神的信心与顺服。但是,现在,以撒已经是一个有反抗能力的人了,山上只有他们父子两个人,而亚伯拉罕已经是一个一百多岁行动不便的老头子了,又没有带其他仆人上山。以撒正值身强力壮、腿脚灵活的年龄段。如果以撒不让亚伯拉罕杀到自己,亚伯拉罕就无法捆绑到他。但是,我们看到以撒那种对父亲坚定地信任,尽管他一定也不理解‘往日最爱他的这位父亲,现在为什么要捆绑自己,为什么要拿到杀自己’。但是,他相信爸爸是爱他的,爸爸所做得一定是对的、一定有他的道理。他不需要告诉我理由,我也信任他,于是就任凭父亲对自己怎么做。父亲喜欢的事情,就算是我不喜欢的,我也要放下自己的意思去顺服父亲。以撒对亚伯拉罕的顺服,这如同亚伯拉罕对神的顺服。比喻中的大儿子现在不就应该这样相信听从父亲吗?

还有,施洗约翰也是这样的人,只要神喜欢我就喜欢。他是祭司的后人,但是,为了顺服神,他放弃了可以享用百姓、利未人给他的十分之一供奉,在旷野长大。30岁出头被下在监里直至不久后殉道。

还有,上帝最完美的儿子——主耶稣也是不求自己的喜悦。主耶稣来到世间的这三十多年,似乎父神给祂安排的环境都很不好。没有出生在王宫,从小享受无忧无虑的富贵生活。而是出生于马槽,从小四处逃难。稍大一点,一直深爱他、保护他的养父却又早亡,家庭的重担早早的压在祂肩上。直到弟弟们长大成人之后,主耶稣才开始出来传道。被犹太人拒绝,甚至被本乡人反对。辛苦传道却遭无端伤害毁谤,白天缺衣少食,晚上无安身之处。生无摇篮、死无坟墓,仅有的一件别人给他的衣裳也被兵丁分光。祂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却被处以最残酷的极刑。当客西马尼园祷告时,主耶稣面对极大的痛苦,他自己的意思是不想喝这苦杯,可是,他能立刻放下自己的意思,甘愿顺服天父的旨意。主耶稣的一生这种对天父完全的信靠顺服就是我们所有圣徒的榜样。如果我们对神给我们现在的环境感到不满意,我们就与主耶稣比一比,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相信神的安排不会错。

2.自以为义:29节

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

这个大儿子的话“我服侍你这么多年”,我们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这样说?咱们会是什么心情?我想,如果是我儿子这样对我说的话,我就会一连串地反问他:“难道家不是你的吗?你给自己的家干活都是为我干的吗?你不是家庭成员啊?你不享受家里的是待遇吗?……”。在我们身边,今天确实能看到有一些做父母的不会教孩子,常常对孩子说:“你帮妈妈拖地,帮妈妈洗袜子,帮妈妈买酱油……”。本来为家里做事都是他分内事,结果却被教育成了是给父母做事了。家难道只是父母的,不是他的吗?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需要我们尽早及时的纠正。今年春节,我儿子收到奶奶与二大爷给他的的压岁钱一共200元。往年都是直接交给我,放在家庭里买菜使用。今年或许是年龄涨一岁了,有了私心了。当我向他要时,他说:“这是奶奶、二大爷给我的!不是给你的,我要攒着。”我就给他解释这个道理。我告诉他:“这是奶奶、二大爷以给你的名义给咱们这个家庭的,爸爸妈妈的和你的,都是这个家庭的。你以后上学如果上了大学,爸爸还要帮你买手机和电脑,我们总不能说‘你用你的钱买,我的不给你吧’?爸爸妈妈的一切属于这个家庭的,你的一切也都是属于这个家庭的。”讲完这个道理之后,他立刻就明白了,高高兴兴地把钱交给了我。过了不一会,他又把他存了很久的储蓄罐主动交给我,里面有二三十元各种硬币。他说:“爸爸,这个我留着也没用,都给家里吧!”他的这个举动很让我感动,我推辞了几次,他还是非常坚持要给我。我对他说:“你先留着,以后家里需要时,再向你要”。他才暂时收回去。

比喻中大儿子的这句话若是出自雇工的口,这不稀奇。如果是孩子这样说,就等于是自己把自己当雇工了。家里人干什么都是不谈回报的,因为回报也是给了整个家庭,只要你在家庭里就充分得到一切了。父亲是怎么回答大儿子的?父亲回答:“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也就是说,你不是为我干活,我的就是你的。一直以来,有人解释这个大儿子时,常被解释成法利赛人。如果从大儿子不愿意看见小儿子回家这点上。似乎还有点像。因为法利赛人也不喜欢外邦人得救嘛。但是,其实,仔细想一想却说不过去。难道仅有法利赛人不喜欢外邦人悔改吗?其实是整个犹太群体都不喜欢外邦悔改。再说,难道犹太人就不是小儿子,不需要悔改吗?况且父亲说:“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这话用在法利赛人身上更不合适。因为法利赛这个群体的主流不被主耶稣看为亚伯拉罕的真后裔,而是,视他们为毒蛇的种类。换句话说,犹太人有可能是这个比喻中的大儿子,也有可能是小儿子。外邦人也有可能是这个比喻中的大儿子,也有可能是小儿子。

今天,我们遵守神的话,千万不要像这个大儿子一样说我是在为神遵守。就象好多孩子上学、做作业说是为父母学得一样。那样的学习态度肯定学不好了。同样,我们也要明白:我们遵守真理,不是为上帝遵守,而是为自己遵守。神是自足、自丰的,神本体的荣耀是不能加增,也是无法加增的。能加增的仅仅是神在时空内被称赞的荣耀。即使是全人类反叛上帝,都不来荣耀他。诸天、沧海、旱地、草木、山石……仍在述说上帝的荣耀,在至高之处众天使仍在昼夜荣耀神。我们犯罪与神有什么害处,我们行义与神有什么益处?受害、得益的都是我们人自身。保罗在徒20:讲道最后一句:“又当纪念主耶稣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谁更有福?是遵行神话的人,遵行的人,自己得到了最大的福气。所以,我们要弄明白,我们是为谁遵守真理。如果我们觉得是在为神遵守的话,就怕遵守一丁点儿还要抱屈呢。好像让神占了我们的便宜似的。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自义的心理?那是因为我们不和基督比较,不和保罗这样比我们强的人比较,而是专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从比喻中的对话里,我们看到大儿子自以为义的心是因为他和小儿子相比。他认为他那个弟弟是坏人,我比他强多了。自以为义,是神非常恨恶的,哪怕本来行为上真的比别人强一点的,但是,只要这一自义,本该有的福分也就又失去了。所以,我们要常常警醒,随时在光中蒙照。敏锐地发现自己里面的自义,及时对付自己自义的心理。不要像那些法利赛人那样越来越刚硬、黑暗。有的人认为自己常常聚会了,当他看到那些不常聚会的人时候。或许里面会不知不觉的生出一些自义感。但是,你如果和每次聚会的人相比呢,我们能付代价尽力每次能保证聚会了吗?即使是付代价聚会了,我们和聚会质量高的人相比呢,聚会的质量又如何呢?其实,能让人自义的义并不是真正的义,因为这个义是出自于肉体。真正的义,无论行到何等的地步,只会令人更谦卑、更感恩、更归荣耀与神。

⑵.“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

这说明他不认识自己。一个越是在黑暗里的人就越看不到自己违背神的地方。就算不说那些明明违背,自己却没有发现自己违背的事情了。我们只说我们觉得是遵守的那些事情,往往也都是没有遵守的到位。我说‘没有遵守到位’还是照我们的理解。如果照神的眼光来看,这些没有遵守到位的也就是没有顺服神的命。例如扫罗不顺服神的例子。撒母耳告诉扫罗等候七天,后来我们看到人家扫罗确实也顺服了,而且似乎还顺服的挺不错,六天半都顺服了,就差那最后半天了。照我们看,扫罗这样顺服就算不能得满分,总也应该可以打个八十分了吧?可是,撒母耳却宣告说扫罗没有顺服神。第二次,神又给了扫罗一次‘补考’的机会,吩咐他杀死亚玛力人与所有亚玛力人所有的牲畜。这次扫罗顺服的也挺好,绝大部分都杀掉了,只是当他看到有些肥壮的牲畜,觉得杀了可惜,就留下了。留下的目的还不是为了给自己,而是要作为祭物完全献给神。我们真是要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在顺服神上恐怕还常常不如他呢,今天在教会中,侵吞了神的物肥己的人也有人敢为。撒母耳没有说扫罗顺服的不错了,反而是责备他的悖逆与顽梗。神也因此彻底废掉了他的王位。

还有,我们就算是遵守了神的吩咐,也完全遵守到了。但是遵守的心态纯正吗?大儿子这几年到底是不是“从来没有违背过父的命”,经文看不出来。但是至少这次他是违背了父亲的心意,而且他自己并不知道。违背的似乎还理直气壮。因此,我们据此推断,类似的情况在这些年间应该不仅仅只是这一次。旧约玛拉基书也记载了以色列人同样的情形。当时百姓的光景就是不认识自己违背了神,该卷书中反复出现‘我哪里怎样怎样啦’这样的句型。比如,‘我在何事上藐视你的名了’?‘我哪有抢夺你供物了’?‘我们用什么话顶撞你啦’?神说他们违背了神的命,可是他们自己却认为自己没有违背。

有的基督徒刚信主的时候或许还觉得自己挺不错的,后来信主久了,他们反倒常觉得自己没有遵守好神的旨意。于是心中常常亏欠、自责。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他们确实退步了,离弃了起初的爱心。没有好好追求,以至于造成了灵性的软弱。不过,能发现自己的软弱说明还是有希望的。另一种情况是他自己以为自己退步了,总觉得自己没有遵守好神的旨意,亏欠神。但是别人都看到他们是进步了。这种情形是比较健康的。一个真正属灵的人,自己一定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属灵的人。就像摩西亲近神40昼夜之后,百姓都看见他脸上带着上帝的荣光,可是他自己并没有发现,后来从百姓的反馈中才知道一样。越是忠心的仆人就越觉得自己是无用的仆人,就越觉得自己只会破坏神的工作。我常喜欢说一句话:“什么人的奋兴家?什么人是好仆人?就是那些对神的工作破坏最少的人”。

还有一种才真是可怕的人,他们真是常常违背父命的人。但是,因着混时间混出了一些资格,不论怎么说也干出了一些工作。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厉害,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违背过神的吩咐。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了,是教会中最棘手、最能制造问题、事端的一些人。

读经也是这样,刚信主的时候,圣经读过个十来遍了。再加上,又读过些各种各样的属灵书籍,就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也什么都敢讲,喜欢处处与人争辩,喜欢做众人的老师给人指点迷津,甚至常常还能很有见地的抛出独特见解、奇特亮光,凭着学问口才在教会内争辩也可以所向披靡了,如同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可是,随着信主的年数越久,读经的遍数越来越多,思考的越来越多,渐渐地反倒觉得自己越来越不懂圣经了。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一开始的时候,是别人问什么问题,‘没有我不懂的’。圣经读了几十遍、上百遍,又有了许多默想思考之后,再面对别人的发问,常常只敢回答‘我不懂’了。刚开始以为自己都懂,那是因为自己错了都不知道哪错。后来再读下去,渐渐发现圣经中矛盾之处越来越多了,含糊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于是引发了许多深入的思考。渐渐的,反复揣摩之后才开始明白其实不是圣经矛盾,而是真理的两面需要平衡,才学会了渐渐能平衡一点了。其实这些经过缜密思考、又与整本圣经其他经文相平衡过的观点,才是合乎正意的解经。不过,当你将平衡过的观点讲给别人听时,或许有的人对此有过一些思考,他一听还能明白你的这个观点非常宝贵,能解答了他们心里的许多疑惑。但是,也有的人,平时自己就没有丰富的真理积累,他们听过之后,也并不知道你在产生这个观点的过程中所付的代价,以为不就是一个观点而已嘛。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大儿子的这句话。

a.确实做得很不错了。

这些年来,大儿子肯定也确实做得挺不错,他才会说这样的话。自从小儿子走了之后,大儿子与父亲相互照顾,家里的活也大都是他在做。如果这些年,他处处明显的悖逆顶撞父亲的话,父亲完全可以回答他说:“你是整天违背我的命令,还说从来没有违背过我的命吗”。我们看到父亲也基本同意大儿子说的话,只是说‘我的这一切都是你的’。大儿子有个误解,以为自己行得好就可以有资格批评那个行得不好的弟弟,就有资格埋怨父亲不给他杀羊让他与朋友快乐,就有资格生气不回家。如果一个人行为很好,但是他的行为让他自义了,那他还不如一个行为不好,却愿意承认自己不好的罪人。大儿子的这种企图靠行为取悦父亲的想法,也是我们常有的想法,也是每一个人天然思想的想法。我们不要以为行为好就该蒙神悦纳祝福。如果纯粹比行为谁好,我们今天绝大多数基督徒的行为未必比得上那些法利赛人。

【太5: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靠行为称义、靠信心称义。

这节圣经怎么理解?耶稣是说让我们的行为要比法利赛人更好才能进天国吗?不是的!不是让我们的好行为程度超过他们,而是,我们的义要胜过法利赛人的义,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义。法利赛人的义如同这个大儿子的想法,是靠行为称义。主耶稣要求我们的义是因信称义。因信称义产生的好行为哪怕只是一杯凉水却高过靠行为称义的献上所有的十分之一。这两种义的区别参看下表:

靠行为称义

靠信心称义

1

表面的信仰

内心的信仰

2

人自己的善行

圣灵的果子

3

假冒伪善

信而顺服

4

自以为义(认为神给他的不够)

深感不配(认为他给神的不够)

5

赶出去

进天国

(1).靠行为称义是一种表面化的信仰,这样的人都特别看重宗教仪文,他们觉得这些仪文能给他们带来宗教的感觉与味道。所以,衣服的繸子做得很长,佩戴经文的袋子做得很宽,各种的繁文缛节都遵守的非常严格细致。实际上他们对神并没有信心,只是一群活在自欺里的宗教徒而已。靠信心称义是人内心的信仰,他们在乎灵,不在乎仪文。

(2).靠行为称义的善行是出于人自己的肉体。其实,即使是一个不信主的人也会有善行的,这是出自于人肉体里面的。这种善行并不会因着他信主了而自动性质就转变了的。即使是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他们的善行有很多仍然还是不被神纪念的肉体的善行。虽然外人看不出来,只看到他有好行为。但是,神能分得很清楚。肉体的果子无论是是善是恶,都是恶的,都是神不喜悦的。靠信心称义的好行为是出于圣灵的果子,是凭信而行,没有任何利己的动机掺杂。

(3).靠行为称义的善行本质是假冒伪善的行为。尽管法利赛人常常施舍,但是他们里面不是出于真正的爱神、爱穷人,而是为了给自己赢得有形、无形的利益。他们常常当众祷告、禁食等也是出于同样的动机。我们不能说‘管他什么动机,只要做善事总比作恶事强’。这样想法不对,一点也不强过做恶事的,因为假冒伪善本身就属于罪恶之一。所以,主说,那些‘大善人’不但要下地狱,而且他们在地狱中还要受更重的刑罚。靠信心称义的人他们的好行为是出于信心的顺服。所以,一个基督徒只是嘴里说‘我信、我信’还是不够的,也需要用好行为来检验我们的信心真假或是大小。

(4).靠行为称义的人总看自己好,比别人强,像这个大儿子一样。另外路加福音18:里也有一位在圣殿里祷告的‘义人’也是这样。他那哪叫祷告?就是变着花样赤裸裸的自夸,所以,上帝也不听他祷告。他们是靠自己的肉体行善,所以,如果不说出来让别人知道,总有一种自己吃亏了的感觉,如果不能明显看见回报,就自然会觉得神给他们的太少,比不上他们付出的。靠信心称义的人无论付出多少的代价,总是感到自己的不配,认为自己为神作的太少。保罗付出了这么多,仍然不会自夸,他只能说,我今日成了何等的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

(5).想靠行为称义的人最终不会被神称义,尽管他们活着的时候,或许也能成功的欺骗了弟兄姊妹,令大家都夸他们“属灵、爱主、信心好……”,因为人是看外貌,唯有神能看透内心。他们将会被赶出去,在天国里无份。那些靠信心称义的,最终都将进天国。我们再看一节论到这两种义的经文。

【罗9:30-33】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就是因信而得的义。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就如经上所记,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犹太人认为自己有律法、有割礼,诸约、应许、礼仪等都是给他们的,而外邦人不好,他们视为如猪狗一般污秽。但是,在神眼里,恰好相反。犹太人追求律法的义,反而得不到义,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这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这样就跌倒在磐石上。犹太人不明白神要的义,他们以为只要有好行为就配的上帝的喜悦,所以,他们只在乎好行为,而忽略了你这个好行为是从哪儿来的。他们的好行为也确实做得不错了,就像这个大儿子说的‘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至少大体上比其他国家的人强。但是,他们是以律法下的心态遵守的,而不是为了爱爸爸、感谢父亲的心态遵守。这种遵守是以‘非常在乎回报的’利己思想为基础的。如果父亲不给只羊,就可能赌气不回家。今天有许多基督徒仍是在守律法,不过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认为我们又不是安息日会的,我们没有守律法。其实,守律法的意思不仅仅是守律法的规条,更主要的意思是出于律法的心态遵守神的话。律法下的心态最显着的特点就是指为了想要得到好处或是惧怕咒诅而去遵行。简而言之,就是被‘威逼利诱’出来的善行。这种情形现在教会中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恩典是告诉我们出于感恩而去遵行神的话。就如葡萄园比喻中那几种做工的人,早进园做工的有资格与园主讨价还价,而最后一小时进园那个人深感不配,能进来工作就已经非常感恩了,没有讨价还价。凭着信心仰望交托主人。有的基督徒传福音很积极?但是,搞清楚到底为什么积极传福音,很重要。有的人是真正出于爱别人的灵魂,这很好。有的是听别人说,结一个果子自己的冠冕上就能镶上一颗珍珠,于是为了自己冠冕上能多镶一颗珍珠去传,这就不这么好了。为了能多弄颗珍珠,也不敢谈罪了,多多讲肉身的好处了,生怕对方跑了自己的珠子就泡汤了。甚至不容对方思考催他快跟自己做决志祷告,似乎只要对方一决志祷告,自己的珍珠就拿到手了。真正凭着爱神、爱人的心去传福音的,他们并不特别看重结果,他们只在乎忠于真理、忠于神的托付。如果有人听了之后悔改,那很好。如果别人听了之后拒绝,他也感谢主,即使是象挪亚那样没有什么果效,神不会怪他,只会定那个世代的罪。也有的基督徒奉献很慷慨,但是他为什么那么慷慨,这很重要。如果是为了爱神,支持神家的工作,这很好。但是有的人奉献的目的是为了想让神给他更多的钱,这就不好了。这不是爱神,这是自私爱自己。也有人是怕如果不奉献被神咒诅,虽然他一点都不想奉献,但是为了不被咒诅只好咬着牙被迫‘缴税’。这不能称为是奉献。我们常听见有的基督徒说;“我不敢做这、我不敢做那”。比如。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不敢偷公家的东西了,偷了个灯泡值三块钱,结果神让我烧坏了个插座损失三十块钱。”作为初信的,这样说还勉勉强强可以。因为那承受产业的,虽然是全业的主人,但为HT的时候,却与奴仆毫无分别。也就是说,婴孩基督徒与律法下做奴仆的人在产生好行为上所用的方法几乎没有区别。但是,长大成人的人不是因为惧怕被神管教而遵行神的话。我们遵守是因为神首先爱了我们,我们不愿再让祂伤心。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偷了灯泡,神不让我们烧坏个插座,我们还是不去偷。就像小孩子小的时候会说‘我不敢偷爸爸的钱买玩具’一样。长大了,就不是不敢偷,你让他偷爸爸的钱他也不愿偷了。

有一个女儿写信给妈妈算账,干了什么家务活一一都列出清单,认为我为你干活了,你就应该理所当然的给我钱。妈妈看到信之后也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列出了妈妈在女儿身上所付出的一切,每一项都写上‘免费’,最后在合计一栏里也是免费。女儿看后,倍感羞愧。我们岂不正像这个女孩这样常常跟天父算账吗?以为我做了什么什么你就应该给我什么什么。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行父亲喜欢的事。

b.自己没有做到的地方,自己不觉得。

这些年,咱们如果仅从行为上说,大儿子确实做得已经挺好了。但是,他说:“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这句话还是夸张了。别的不说,至少这一次他就在不知不觉地违背了父亲的命,如果他真是一个从来不违背父亲命的人,只要爸爸一句话就不再辩驳,甚至一个眼神就可以心领神会。大儿子的话很像是那位少年官的话,那个少年官并没有做到爱人如己,可是他却对主耶稣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可见,认识自己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人常常会忘记别人的好、忘记自己的坏。例如夫妻吵架,一方说对方:“你『从来』就是这样不讲理”或说“这些年家务活都是我干,你『从来』都没干过”。事实上是不是对方真的从来没讲过理、没干过家务活……呢?不是的,只是你干得比较多而已。现在在气头上,说话就不顾事实了。忘记了对方的好,忘记了自己也有某方面不足之处。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挺好,哪有得罪神?那是因为自己不认识自己,大卫是非常认识自己的人。他已经做得这么好了,却仍在祷告中向神说:“【诗19:12-13】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大卫知道,当他觉得自己还可以的时候,未必是真的可以。因为人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眼睛是向外长的,总是轻而易举的看到别人。觉得自己挺好,不是真的挺好,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错失而已。觉得自己没犯罪,也不是真的没犯罪,只是自己看不见自己隐而未现的过错而已。大卫知道,人太容易任自己的意思所为了,只要任自己的意思所为,就必定会不知不觉地犯罪得罪神了。

新约的保罗也是一位遵行神旨意非常好的圣徒,有趣的是,他也说过与大卫同样的话:“【林前4:4】 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这是保罗讲他信主以后的光景,我们看到这节经文时,可能心里会有一个疑问:人不是因信称义的吗?保罗为什么说自己不能因此称义?有人或许认为保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再好也不能靠行为称义。这个结论是对的,有其他经文可以证明。但是,这不是这处经文的意思。如果保罗是讲‘一个人的行为再好也不能称义’的意思,那么,这个结论很明显是斩钉截铁的,是可以绝对确定下来的。而保罗说‘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显示保罗是否能被主称义的口气是不确定的。那么,保罗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能一看见‘称义’二字,立刻就认为全本圣经‘称义’二字都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指地位上的完全无罪。其实,这里的‘称义’不是地位上的,而是指平时生活、侍奉中的有没有犯罪的意思。由于和合本译成了‘称义’,所以,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联系到因信称义的称义上了。如果结合看一下其他译本就清楚了,吕振中译本译为‘我良知上虽不觉得有什么可以自责的地方,我却不因此就被断为无罪。审断我的乃是主。’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我觉得自己良心清白,但不能因此证明我没有罪。惟有主才是审断我的。’所以,很明显保罗的意思与大卫是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说,我虽然不觉得自己犯罪,但是未必是真的没有犯罪,只能等主来做最准确的判断。

怎样才能尽可能地认识自己的罪呢?那就是需要活在神的光中。以赛亚书一打开,首先让我们看见的就是以赛亚极力责备百姓的罪。尤其是第五章,以赛亚反反复复六次说别人‘你们……祸哉、祸哉……’。可是,当第六章以赛亚遇到神之后,立刻有了一个极大的变化【赛6:5】 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当然,这不是说一个活在神光中的人就不能替神传达责备方面的信息了。而是,一个人更应该首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罪。当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罪了,再去责备别人的时候,他就不再敢站在高处责备,即使是不得已的职责所在,要替神传递责备的信息,也是把自己放在其中,并且里面就会充满体恤与慈爱。我们需要不断在神的话语中对照自己,不断在祷告中与神亲近。保持一颗灵敏的心。还要特别防备,不要假冒伪善,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不听圣灵的责备,否则,会越来越刚硬,内心黑暗,更不认识自己了。

其实整本圣经的教训,我们没有做到的地方太多了,圣经列出许多云彩一般的见证人,对比一下,我们不知道与他们差距大到哪里去了。

3.不知感恩:29节

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只看到自己付出的,没看到父亲给他的。

有一首早期的美国圣诗——《数算主恩歌》中写道:“:“有时遇见苦难如同大波浪。有时忧愁丧胆几乎要绝望,若把主的恩典从头数一数,必能叫你惊讶立时乐欢呼”。我们常常容易象那十个麻风病人中的那九个人一般忘恩负义,不数算主的恩典。这个大儿子只看到自己这些年干了许多的活,没有想想这些年他从父亲这里得到了多少的恩典。他口粮有余,他衣食无忧,他受人尊重,他能得到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这一切他在外流浪的弟弟能得到吗?

其实,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恩典。神白白的赐给我们阳光雨露,神给了我们生命气息,神给了我们自由行动的能力,神更给了我们永远的生命。我们今天能活着生活、工作,就应该向神感恩。主耶稣所讲的葡萄园做工的比喻中,那些清早进园里做工的人为什么‘在前的反倒在后’了?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感恩,以为自己付出的多,家主给他的少,他们埋怨说:“我们一整天劳苦受热……”。他们不懂得,不是只有那位最后一小时进园工作的人,才是主人给的恩典。无论是清早进园的,还是巳初、午正、申初、酉初,都是主人给的恩典。主人若是不请你,你想进园受热还不要呢!我们要弄明白,是我们需要进园做工?还是园子需要我们,缺了我们不行?

我想,这个大儿子也并非天天这样向父亲没玩没了的发怨言。不过,虽然口里没有发出怨言,可是心里却一直都有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的多’的这种想法。只是没有被惹动的时候,还能一直放在心里,忍住不说。但是,当他看到弟弟回来后,这个弟弟这些年没为家里做任何事,还浪费了资财,父亲竟然还对弟弟这么好。他的这个情绪就再也忍不住了,爆发了出来。如果弟弟回来之后,爸爸对他又打又骂,然后当着弟弟的面大大表扬哥哥一番,然后再为哥哥杀牛设宴庆祝。那么,大儿子或许也就不会发这个怨言了。现在,好像是做得好的,没得到好报,和娼妓败坏了家产的,反倒像‘功臣’似的得奖赏。这让他心里感到非常不平衡。其实,大儿子的这种心理,我们常常也都会有。比如,一个常常坚持聚会的人,甚至付出许多代价来聚会,如果没有看到神给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恩典。而另一个常常不聚会的,只有圣诞节才来见一下面的。可是,人家家庭里处处都是令人羡慕的好处。再比如,一个个常常奉献的人,生活却很拮据贫穷,可是,另一个从不奉献的人,却是生意顺利,全家都是高收入。诸如此类现象,可能会让一些人心里不平衡,就像这个大儿子一样。这个时候,我们要谨慎自己,我们需要凭着信心相信神是公平公义的。不然,也会和大儿子一样发怨言,甚至自己也去做浪子。

⑵.“没有给我……快乐”:你给我的太少

我们觉得我给神太多,我们不会感恩。我们感到神给我太少,我们也不会感恩。我们觉得神给我们太少,一定都是认为地上的财物给我们太少。因为天上真财富给我们多少,今天谁也看不到。其实,神要给我们的祝福主要不是这地上的财物。地上的财物,按着圣经所说,只要不缺少就好了,圣经告诉我们,有吃有喝就当满足。多了有多了的危险与试探。

以色列人在旷野发怨言的内容倒不是‘我给神的太多’,因为在旷野他们也真的没有给神什么。他们总是报怨‘神给他的太少’。口渴了,怨神不给他们水喝。嘴馋了,怨神不给他们肉吃。天天吃吗哪,怨神给他们的食物太单调。走旷野,怨神带领的道路太难走……。他们就是会发怨言。我们千万不要在重蹈覆辙,我们祷告是向神祈求,无论神给与不给,何时给,给什么,我们都没有理由向神埋怨。因为神不欠我们什么。他拯救我们是他白白的恩典,他若是不愿意拯救我们,从公义的角度讲,也没有什么不对。保罗被圣灵感动说:“谁是先给了,使他后来偿还呢”?都是我们欠神的太多。更何况神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一切所做的都有慈爱。我们都是因为不理解神的奇妙引导而发怨言。

大儿子还说:“你没有让我们和朋友一同快乐”。他认为的快乐很有问题,他并不觉得天天能与父亲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快乐,而是认为能让他与朋友一起吃喝才是快乐。我们到底该以什么为快乐?给你吃羊羔你就快乐了吗?这种快乐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这种快乐不过就是‘快速的乐一下’罢了。圣经告诉我们‘我们既然借着耶稣基督与神和好了,就更应该借着耶稣以神为乐’。大儿子应该以能与父亲同在,享受父亲的爱为乐,而不是以能与朋友一起吃羊肉为乐。想想我们自己,多少的时候也是很在乎物质享受带来了快乐,与世人攀比,甚至宁可不惜去得罪神,为了享受罪中之乐。我们有一位创造天地神,深爱我们,保护我们,这是最可靠的保障、最大的快乐。

4.不爱兄弟:30节

大儿子没有爱弟兄的心。弟弟在外流浪的日子,父亲的心天天思念小儿子。可是,这个大儿子并不在乎他的弟弟。所以,现在小儿子回家了,他也没有显出丝毫的高兴。他对弟兄是冷漠的。我们今天许多基督徒对弟兄的表现不也正像是这个大儿子吗?各人单顾自己的事,弟兄有困难,我们不恳切为他们祷告,弟兄有需要,我们不伸手相助。圣经告诉我们,这样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基督徒,自己会受到更大的亏损。【约一2:10】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经文说,爱弟兄的基督徒是在光明中行路,不爱弟兄的是在黑暗里。在黑暗里是很危险的,不知道哪会儿就有可能会突然拌跌。圣经又说,【约一3:14】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这句圣经说得更加严厉,是否爱弟兄是检验我们有否新生命的测试依据。所以,爱弟兄的,不是给他便宜,是给自己便宜。

这个大儿子没有爱弟兄的心,还表现为当父亲杀牛设宴庆祝小儿子回家时,他却嫉妒弟弟享受到的待遇。并埋怨父亲给弟弟杀牛,却不给他杀羊。我想,如果此时父亲怒打小儿子一顿,然后当着小儿子的面为大儿子杀头牛,他就高兴了。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当我们看到别的肢体得到好处时,我们当存什么心?尤其是一些让你觉得还不如你的人,得到的好处却比你大时,我们存什么心?爱弟兄的人会为弟兄得到的好处比你多而向神感恩,却不是去嫉妒他。我打个比方,当我们小的时候,弟兄姐妹总是常常为争取一点儿利益而吵吵闹闹。我们总想自己得到的好处超过其他弟兄。父母给孩子们分煮花生时,我们总想先挑走最大的一碗归自己。分甘蔗时我们总想先捡最粗的一根给自己,差的留给其他弟兄姐妹……。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自己的弟兄姐妹们也各自结婚分家了。我们总是希望弟兄姐妹的生活能比我们好。如果其中有一个家庭发生不幸,我们心里会觉得特别地痛苦,甚至宁可遭遇痛苦的是自己也不愿意自己的弟兄姐妹遭痛苦,总是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牵肠挂肚的。如果其中有一个家庭过得非常幸福,或有极大的利益降临那个家庭,或者他的孩子们很有出息……,我们就会由衷的为他们高兴,绝不会有半点嫉妒。这就是因为不懂事的时候,只知道自私自利,长大之后才懂得爱弟兄的心。爱就是不嫉妒。

⑴.神为什么会特别给一些人恩典?

我们要想在面对弟兄得好处的时候保持正确良好心态,就需要正确认识为什么神会给一些人特殊的好处。

a.由于生命幼小:

很多人都有一种天然的想法,那就是,一个人得到神给的特殊好处,是因为这个人生命成熟丰盛,上帝一高兴就赏给他一些肉身的好处。可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甚至有时候是恰恰相反。这就如同在一个大家庭里,什么样的孩子能得到父母最多的照顾呢?是小婴孩!尽管他什么活都不干,还竟给其他人找麻烦,一会哭了,一会尿了,可是,父母却给他最大的照顾。时时保护他,替他驱蚊子,走到哪都抱在怀里。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或许三四岁之后,家里又增添了一个新宝宝。父母对他的爱好像开始减少了,转而去照顾那个新宝宝了。他如果再想伸着手让父母抱,父母就会说:“去、去,自己玩去吧!”他若是不明白,就会产生困惑:“难道父母不爱我了吗”?其实,父母对他的爱与对新宝宝的爱是一样的,对他的爱一点都没有减少。只是生命程度不同了,引导带领的方式也不同了。谁不想一直让父母抱?谁不知道躺在那里就有人把饭送到嘴边舒服?可是,随着生命成长就不能再总是这样了。如果再长大一点,不但父母不抱他了,恐怕还会要求他去抱着弟弟。

过去有位姊妹,当她看到很多属肉体的基督徒事事亨通顺利,可是很多敬畏神的人反倒S字J很沉重时,信仰遭遇了极大的考验,百思不得其解。她不明白神为什么不爱那些爱主的人、不帮那些敬畏神的人,难道是因为他们隐藏的罪吗?有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里面她看见有三个基督徒在跪下祷告。这时主耶稣从旁别走过,经过第一位基督徒的时候,主耶稣停留了好久,亲切地与他对话,又是拉手,又是吻他,然后笑眯眯地与其相拥告别。当主耶稣经过第二位基督徒的时候,主耶稣只是略作停顿,拍了拍那人的肩膀鼓励了一下就走了。当主耶稣经过第三位基督徒的时候,只是看了一眼,没有任何表示就从旁边走开了。这时,天使走过来问这位姊妹,刚才你看到的这些你明白吗?哪一位才是最令主喜欢的呢?这位姊妹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第一位是主最喜欢的,第三位是主最不喜欢的。天使对她说,你想错了,事实情况恰恰相反。第一位主耶稣给他这么多的恩典,是因为他的生命最幼小,如果没有这些恩典维持着,他很有可能就软弱消沉下去,甚至连主都不要了。第三位是长大成人、生命最丰盛的基督徒。他不再看重吃饼得饱的问题,也不再活在感觉里。他已经能凭信坚定地认识他所信的神是怎样的神。无论遭遇什么情况,他都能相信主对他的爱,这样的基督徒才是令主喜悦的,也是最让主放心的。

b.由于情况的特殊需要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是否得到眼前大家都能看到的利益,与一个人的生命好不好似乎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特别爱主的基督徒既有可能得到明显的好处,也有可能得不到明显的好处。特别属肉体的基督徒也是既有可能得到明显的好处,也有可能得不到明显的好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二条原因:能不能得到明显的好处,与一个人的生命好坏无关,只与那个人当时的情况是否需要有关。当然,是否需要,这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神看为是否需要。如果要让我们自己说,凡是与自己眼前有丝毫好处的,我们肯定都会说‘我需要’。神看问题,更久远,也更能考虑与此相关的千千万万条之间相互复杂的关系。耶稣在地上传道的那三年半里,祂让拿因城寡妇的儿子、管会堂的睚鲁的女儿、伯大尼马大的弟弟拉撒路复活。那是不是说,在这三年半里所有的死人主都叫他们复活呢?不是的!是不是说,这三个人是生命最好的呢?也不是的!我们只能说,主看为他们有需要。

这个浪子的比喻也是这样。是不是因为小儿子比大儿子好,父亲才为小儿子杀牛的呢?不是的!只是因为这个小儿子是浪子回头了。如果这个故事是大儿子离家出走,小儿子在家里干活多年,最后大儿子浪子回头了,父亲也一样会为大儿子的回头杀牛设宴庆贺。这不是说‘父亲更爱谁’的问题,而是父亲看‘谁现在更需要’的问题。

我们再从生活中打个比方:一个家庭中哪个孩子生病了,父母就会给这个孩子更多的照顾。比如,我小时候发烧,那时候即使家里再穷,父母也总会给我买块西瓜或面包让我独自一人享用。其他弟兄们看见我得到的特殊待遇都会很羡慕。要是不明白的话,心里可能还会嘀咕‘噢,生了病,花了家里的钱,还有功了’?其实,父母考虑到的,是因为我生病了胃口不好,才给我一些更有滋味的食物。这和生命大小无关,只和当时是否有需要有关。如果其他弟兄们因此认为,生病还挺好呢,还能吃到好东西,那我们也都把自己折腾生病吧。那就不对了,这样反而还会受到父母的批评。

c.由于别人的付出:

生命丰盛的基督徒,一方面S字J会很重,因为神要给他们更多的托付,并且借着他们羞辱撒旦。另一方面他们得到的恩典也会很多,因为神是公平公义的。

例如,约瑟小的时候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恩典比其他的兄弟都多,父亲谁也不给做,却单单给他做了一件彩衣。为什么父亲特别疼爱他呢?难道仅仅仅因为他是拉结生的吗?不是的!如果约瑟不是一个特别懂事、听话、有正义感、敬畏神的孩子,仅仅因为他是拉结生的,父亲就疼爱他过于其他众子的话,那么雅各就是不公义,就是偏爱。我们从经文里看到约瑟既得父亲的喜爱也得神的喜爱,是因为他比雅各其他的儿子们都做得更好。他其实是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代价。

比如,经文说,约瑟常常将哥哥们的恶行报告给父亲。这表明约瑟是敬畏神的,是圣洁的。如果哥哥们做坏事的时候,约瑟自己也常常与哥哥们同流合污的话,他就不能去告诉父亲了。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表明约瑟是敬畏神的,约瑟这么做也是一件很付代价的事情。我们那一代人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大都不是独生子女,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小时候,与哥哥、姐姐们弄好关系比与父亲弄好关系更重要。因为父母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不会给我们很多照顾的。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哥哥、姐姐们的。如果得罪了他们,后果是很严重的。约瑟很清楚知道自己向父亲报告哥哥们的恶行会带来对自己很不利的后果。他如果假装没看见,对哥哥们的恶行不闻不问,只要自己不参与作恶就好。这样既不会得罪哥哥们,也不会让父亲生气。

另一件事情,就是有一次雅各打法约瑟去看看哥哥们平安不平安。原本说好哥哥们放羊是在示剑的,可是当约瑟来到示剑时,发现哥哥早已经走了。此时,若是约瑟没有爱哥哥的心,或者没有爱父亲的心,只是为了应付父亲的话,完全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回去交差了。但是,我们看见约瑟没有回去,而是一路打听到多坍哥哥现在放羊的地方。这里面是付了很多的代价,且不说走很远的路就很辛苦了。当时一个孩子在旷野独自走路是非常危险的,随时有可能遇到野兽或是盗贼。约瑟付上这么大的代价最终找到了哥哥们,没想到哥哥们远远地看见了他,却是商量着如何弄死他。爱神的人总会得到神给多的眷顾,神保护了他没有被哥哥们害死。并且后面神给了约瑟更大的祝福。雅各和神都特别爱约瑟,这没有什么不公平,因为人家约瑟自己所行的令神喜悦。

⑵.大儿子爱外人超过爱兄弟

这个大儿子宁可与朋友一起吃羊,也不愿意与弟弟一起吃牛。因为在他心里,朋友比弟弟更重要、更值得爱。其实按着圣经教导,爱也是有次序的。我们不能按自己的喜欢安排爱的次序。如果他真的爱自己的父亲,就算弟弟并不可爱,他也会因为爱父亲的缘故优先爱弟弟。约翰一书说,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今天许多基督徒不也正像这个大儿子吗?宁可爱外人,不爱自己的弟兄。圣经给我们安排了爱的次序,有两条线参考:

第一条是血缘关系的线,【提前5:8】 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直系的家人是最优先的关系,所以经文加了一个‘更’字。然后就是自己的亲属,再其次就是外人。

第二条是属灵关系的线,【加6:10】 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对信的人是我们最优先爱的关系,所以经文也加了一个‘更’字。然后才是向众人。彼得书信里也有类似的吩咐,【彼后1:7】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有人称这段经文为‘八步属灵的台阶’,经文反复说‘有了什么,再加上什么’,是从信心开始作为台阶的起点,到了最后一步就是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作为台阶的终点。

如果将这两条线合并一下就发现,血缘关系中有一家的人,属灵关系中也有一家的人,这二者应该属灵关系一家的人更为重要。因为血缘关系只是维持到我们离开世界就结束了。而属灵的家人关系则是永永远远一家的人。所以,主耶稣在S字J上将母亲不是托付给祂那四个兄弟,而是托付给了约翰。约翰也没有说:“供养马利亚的责任应该是你弟弟们更优先当付的责任”。正像主耶稣曾经的吩咐那样,谁是我的母亲、弟兄?凡是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都是我的弟兄、姐妹与母亲了。就像是一首诗歌里唱到:“灵胞远比同胞亲”。我们常常还不能做到象主耶稣那样,象保罗那样。往往仍是对弟兄姊妹的情感比不上对自己血缘关系的家人,这是我们的亏欠,需要在基督里更新。可是,我们在教会中却常看到一种与此背道而驰的奇怪现象,本来大家已经都是神的儿女了,可是还互认干爹干妈、干儿干闺女。这种在属灵的关系之外另外再想加上一层更紧密的属肉体关系,是越过了基督的教训,是老肉体的活动。违反了圣经吩咐我们爱的次序。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