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文章连载,请阅读第一部分:
警惕: 神仆世俗化、神学知识化、门徒机械化…!
异象机构化
“没有异象,民就灭亡。”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有异象。有人对录音有异象,有人对视频有异象,有人对神学教育有异象,有人对ET工作有异象,有人对……有异象,笔者甚佩服有异象的人。但对异象后面所采取的行动,却有异议。据所观察,每有一个异象就产生一个机构。有时类似的机构屈指难数,并且这些机构都是自立门户,有的甚至夫妻二人加上一个孩子就成立了董事会,大权在握,谁也不能干涉。对传福音来说,不论福音机构或是教会,愈多愈好,但有时也不一定要一个异象,一个机构。我们中国人的“餐馆心态”——父亲掌橱,母亲掌柜(台),孩子跑堂(侍应生),一家人搞殿(粤语——解决一切的意思),应该从福音的事工上铲除,而应学习“麦当劳”的企业经营法,集中实力,共建神国。多年前在晓士顿曾召开教会与机构合作会议,其中曾有人提出从事同样事工的机构何不合并?当时的反应是重点不一样,作法不一样。看来,不是异象问题,而是“谁是老板”问题。
异象是不是一定要机构化?没有机构能不能达成异象?是不是每一个异象都是出于神?人没有权利作审判官,但有一个原则,我们可以遵循,就是戴德生牧师所用的原则﹕“神的工作用神的方法,永不缺乏神的供应。”神兴起的工作,神一定负责,祂一定供应,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我们的机构一直在赤字中挣扎,我们要问,我们是不是走在神的旨意里?
保罗是一位多次见异象的人,但他从没有成立任何机构。他不是没有领导才干,他也不是没有经济支持。笔者认为,保罗的异象,就是传福音,实现异象的方法就是宣教与建立教会。今天在北美,在香港,在台湾,上千间的教会没有牧师,却有许多有牧师头衔的传道人在机构里。早年在香港时,教会人士,曾为要不要按立一位在录音室服事的弟兄为牧师而大事辩论,如今这已不再是话题,牧师不一定要牧会。那不过是一个“可尊敬的”头衔罢了。
笔者无意冒犯任何人,但眼见神家荒凉,羊群无牧者。耶和华神对先知以西结所发出的警语,我们是否也该听听﹕“祸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养自己。牧人岂不当牧养群羊吗?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我的羊在诸山间,在各高冈上流离,在全地上分散,无人去寻,无人去找。”(结三十四2-6)如果有一半在机构服事的牧人能回到教会,牧养羊群。这样羊群有牧者,牧人有羊群,机构减少,机构的开消缩减,归化类似事工,集合群力,这样,教会与机构皆能收加倍的成效。
当然我们也知道神给我们各人的恩赐不一样。我们也不能断定在教会就好,在机构就不好。但从整体来看,神的家是否需要“从新整顿”一下,作一些取舍,以使神国的资源妥善的使用,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长执雇主化
在呼求教牧回到牧场——教会——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提出一项很重要的质问:为什么有些牧师不再牧会了?笔者经多年在教会中的观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女人的问题是男人,教会的问题是牧师。”这是很大的课题,非本文范围之内,简单来说,养子不教父之过,男人不争气,女人就会取而代之,牧师领导无方,言行不一,教友就会反弹。这只是笼统的看法,当然有例外。
教会的问题牧者固然有责任,在牧者愿意负起主要责任的前提下,信徒领袖也不无责任。要明白华人教会内部的复杂现象,我们必须由教会形成的经过着手。
就以北美华人教会为例,六十年代,留美的学生来自港,台,亚洲各国的人数,日见增多。有些来美时已信了主,基于需要,在校园里就开始了查经班。查经班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华人留学生中确实作了许多工,引不少人归主。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由于社会的转型,许多留美的学生,学成,业就,妻娶(夫嫁),子(女)生,就真的留美——留在美国了。这样一来,因为他们不再是学生,不再好意思去学生查经班,因此,许多查经班就变成教会了。教会与查经班的性质与功能,总归是不一样的,加上教会的需要愈来愈多,已不是信徒领袖所能忙得过来的,于是就要请牧师。在这样的教会中常发生牧者与长执的冲突。原因不外两点﹕教会的制度与角色的混淆。
教会的制度﹕有些教会是“长执大权在握”,牧师是受聘被雇,一切听命于长执,加上两年投票一次,如果牧师“表现”(Performance)不好,就要被会友“炒鱿鱼”(粤语,解雇之意)。在这种制度下,牧师只有乖乖的听话,不听话的都被“炒”了。这是教会的悲剧,可是却一再的在发生。
角色的混淆﹕牧者(Pastor)的意思就是领导(Leader)。传道人蒙召,作神的仆人,牧养神的羊群。带领羊群本是他们的职责;正如羊不能带领牧人,同样信徒也不能带领牧师。角色要分明。但有些人在查经班里作惯了带头的,进到教会,仍然不肯退位。笔者听闻眼见教会里的权势之争无以计数。有一次参加一位新任牧师就职,执事会主席在请牧师证道之前,在台上对牧师说﹕“我现在把这群羊交给你。”我心一愣,是谁交给谁?
另一方面,有些牧者也没有负起带领的责任,因而引起信徒的不满,也是事实。教会与牧师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如果,角色能分明,制度合情理,大家以爱相系,以主的事为念,神的家不难显出神的荣美与光耀。
教会附庸化
在美国主流宗派日见衰退之际,随之而兴的,是许多独立的教会。华人教会的增长,就是在这个夹缝中。由于华人信徒来自不同的背景,所以独立的华人教会为数也不少。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华人宗派教会。现在要谈的是一些宗派教会与参与者。
华人教会加入宗派的原因是什么?有多少是为传统?有多少是为信仰?有多少是为经济资助?咱们中国人的老毛病,就是吃人家的饭,作自己的事,而面不改色。前两个问题,在此暂不谈。只论第三个问题——为经济资助。
福音初传神州大地,正值国难当头之日。依靠宣教士赒济,是无可厚非的。但华人信徒,至少有些在北美的,在经济上仍然想靠西方的教会来赒济,那应是我们华人的奇耻大辱。我们的经济实力,不亚于西方,有些地方已超过西方的经济水平。现在该是华人教会回馈西方教会的时候了,怎么好意思还向人拿钱?更可怕的是,拿人家的钱,不守人家的规矩。问教友,你所加入的宗派基本的信仰是什么?一问三不知。他们的目的不是信仰,是为了方便,有美国人支持,自己的经济负担也轻一点,何乐而不为?至于对教会的委身,也就避而不谈了。
说到对教会的委身,今日华人教会也面对着一大挑战。西方的教会是会友多,礼拜的人数少。华人的教会是礼拜的人数多,加入教会的人数少。不加入教会的理由当然很多,有人舍不得以前的教会,有人是地方教会的背景,有人在此暂住,大多数的人是觉得无所谓,我能聚会就行了,何必麻烦。其实,这是说明一件非常重要的伦理心理。基本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
华人所到之处,除了自己的事业,对当地的政治,社会,经济一概不理,这种心态也明显的表达在华人的教会里。对“别人”的事,不理不睬。对教会也是一样,我只来做个礼拜就可以了,什么会友不会友,都一样嘛。有人会在一个教会十几年,还是慕道友。不要委身,不要信主,不要参与,说得好听一点儿,不管闲事,也不用掏腰包。礼拜天去教堂,不过是例行公事,尽点本份,或者安慰一下自己的良心。有的教会,下雨天,出席律减少百分之二十,下雪天,减少百分之八十,风雨无阻的S字J精神在哪里?这也难怪有些牧者同工不要牧会了。
一个最扎心的例子,就是教会在敬拜后开会员大会通过年度财政预算的时候,一大批人拔腿就走,与我何干,我又不是会友。这就好像有人与人合租公寓,却从不付房租,有的可能付了房租,但对该理的事却一概不管。不知道信仰耶稣与不信有何分别?难怪常听人说,不信耶稣的人比信的人还好。当然这好不能救他,但信耶稣的人,至少要顾全他人,且要有高超的伦理美德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