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是《使徒信经》对教会的信仰告白。不是要高举教会,也不是说信仰的对象是教会,而是说,相信教会是圣洁的,是大公的。
“圣”而“公”是教会的本质。她是“圣”的,因为她是上帝的教会。她是“大公”的,因为她是众圣徒的合一。信经给我们立下的信仰次序是清楚的:我信上帝,我信我主耶稣基督,我信圣灵,接着就是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教会不能没有基督(三一真神),基督也不能没有教会。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头;头与身体是分不开的,照样,基督与教会也是分不开的。否定教会就是否定基督,因为基督与教会是一体的。只可惜今天的教会既不“圣”又不“公”,何以见得?在真理上妥协,在教义上偏差,在事奉上求量多于求质。因此,我们极需纠正偏差,回归圣经真理的正统,以建立圣而公之教会。
全职与双职
当摩西打发十二个探子到迦南地去窥探那地的时候,回来的人中,只有两个人满有信心,认为他们可以攻克那地,其他十个人都不相信他们能打胜敌人,他们就因不信而倒毙旷野。而两位有信心的人中,一位就是迦勒。圣经中记载他的事时,提到上帝对他的评语说:“唯独我的仆人迦勒,因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我。”(民14:24)迦勒可贵的地方,不只是他有信心,更是因为他是一个“专一跟从主”的人。
在教会里服事的人,各人所站的岗位不同,能“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本是好的。早期的教会,因逐渐地妥协与腐败,而产生所谓的“圣品人”和“平信徒”之分,这是圣经所没有的教训。马丁路德改教以后,提倡“信徒皆祭司”。他的用意,不是要废除专职或全职的传道人,而是说信徒不需要经过“圣品人”来到上帝面前,信徒自己就可以直接来与上帝亲近。
在中国教会史上,全职传道一向都不受人尊敬,主要是工资低,薪水少。谁家父母愿意自己的儿子去受苦,挨穷?尤其是基督徒父母,因为了解教会的内情,就更不鼓励自己的儿子传道了。话虽如此说,上帝仍然呼召许多人,也有许多人响应上帝的呼召,撇开一切,全职事奉上帝。
近半个世纪以来,因着宣教事工的多元化,新的名词也跟着出现:“带职事奉”或“双职牧师”是常用的名词。带职事奉(Tent-making)多用在宣教方面,双职牧师(Bi-vocational pastor)多用在本地牧会方面。不论如何用,这两个名词都有商榷的余地。
“带职事奉”者以保罗为榜样,以为保罗是“带职事奉”的先驱。不错,保罗在出外宣教时,在经济困难的地方,曾织过帐篷(徒18:3;帖前2:9)。特别是在使徒行传十八章三节说,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妻是制造帐蓬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作工。”在徒20:34节说:“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
根据这几节经文,主张“带职事奉”者,就大作文章说,保罗是“带职事奉”。如果用同样的原则来引申,那么保罗对以弗所的长老说:“所以你们应当谨慎,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那样繁忙的会务,弟兄姐妹有令他泪不停流的需要,他哪里有时间织帐篷?本文的立论点,不是根据这些描述性的情况,而是圣经明言的宣告。保罗在十三封书信的开头都有自我介绍,有九次说他是使徒或奉召为使徒(罗1:1;林前1:1;林后1:1; 加1:1;弗1:1;西1:1;提前1:1;提后1:1;多1:1;)三次说他是耶稣基督或上帝的仆人(罗1:1;腓1:1;多1:1),却一次都没有顺便提一下他是搞帐篷生意的。保罗的使命与身分,是“神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会织帐篷,因为这是“犹太人的习俗,无论贫富,都会让儿子学一门手艺。”(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2096页)但他蒙召之后,“就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他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保罗一生,东奔西跑,为福音拼命。最后,为福音,为基督,鞠躬尽瘁,死在尼罗的刀下。若说他用部分时间事奉,深怕是我们低估了大使徒的委身与奉献。
“双职牧师”与“带职事奉”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立论更为有力。所跟从的榜样,乃是耶稣基督,祂是木匠又是拉比。立论点是,马可福音说;“这不是那木匠吗?”(6:3)“是”字是现在式,表示祂现在还是木匠。马太福音说:“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13:55)“是”一定要是现在式,就算约瑟死了,耶稣仍是约瑟肉身的儿子。不管“是”木匠也好,“是”木匠的儿子也好,问题是新约一次都没有记载耶稣的木匠生涯。如果祂以作木工维持生计,祂为什么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如果祂是双职,祂又为什么要人撇下一切跟从祂?难道祂是口是心非,双重标准吗?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也是一位旅行传道者;“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太9:35);“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路8:1)。既然周游各城各乡,又如何携带工具到处作木工呢?如果耶稣以木工养生,为什么又接受妇女的供给呢?因为路加说,有些妇女也跟从耶稣,她们“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路8:3)。传福音的靠福音养生是耶稣的命定与实行,是保罗对哥林多人的申诉(林前9:1-14)。保罗在哥林多织帐篷,是因为哥林多人不供应他。他并不想作工,不然他不会说:“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作工吗?”(林前9:6)
耶稣在三十岁以前是木匠;三十岁出来传道以后,祂就没有再做木匠了,至少福音书从未提过。用耶稣作“双职牧师”的榜样,是有对主不恭。
论到事奉,无所谓圣俗之分。每一位信徒都要事奉,也都在事奉。如果用“带职”一词,所有的信徒都是“带职”事奉。不是只有工程师到乌鲁木齐去才是“带职”事奉;留在本地也是“带职”事奉。神既没有呼召每一个信徒都放下职业(或从未进入任何职业)去传道,因此,每一位有职业的信徒事奉,都是“带职”事奉。母亲在家乳养儿女也是事奉。
牧养上帝的羊群,不是职业,因此就不是工资的问题,而是献身的问题。如果牧师的职分是那么有价值,为何不把全部时间都摆上?全时间摆上仍有作不完的工。如果牧师的职分不值得全时间投入,又何必半职呢?因此,如果上帝呼召我们传道、牧养,我们就应该全力以赴,“专一跟从主”,全职事奉。靠福音养生是要看眼色、付代价的,你真肯吗?主耶稣所讲的好牧人与雇工,值得我们去思考。乌撒的手不应该摸约柜。保罗说:“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因这异象,保罗将命摆上,只为福音,直到死时。保罗是使徒,不是织帐篷的。
主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太6:24)罗得的问题是对约但河平原含糊的认识。圣经记载说:“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创13:10)罗得就看上了这块地,以后几乎遭到杀身之祸。“耶和华的园子”和“埃及地”,外表看来都很好,但结局却是天渊之别。我们在真理上不能妥协;上帝呼召我们全职,我们就来全力以赴。上帝没有呼召我们全职,我们也不需要半职。我们一信主,就都已是“带职”事奉了。神不要“没有翻过的饼。”(何7:8)
灵性与灵恩
灵恩运动给教会带来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是好是坏,乃是见仁见智的事。灵恩运动的影响也算是片面性的。若说以一九〇〇年开始的五旬节运动作为二十世纪灵恩运动的起点,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还看不出这一运动给教会带来的祝福有多大。经常听到的是,“我得到了。”“我被圣灵充满了。”“我会说方言了。”然后,就是对原来所在的教会大加批评。而最不像被圣灵充满的人所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以前所在的教会是死的。”如何定教会的死活?会说方言就是活的?会在地上打滚儿就是活的?那么耶稣没有说方言,保罗没有打过滚(倒是有从马上滚下来眼睛失明这回事),我们又如何评审他们呢?
我们跟从主的人不是反对灵恩而是更注重灵性。灵恩运动所倡导的,就像说“方言”,病得 “ 医治”,“倒地打滚”,都是“立时见功”,从地上起来,就成了另外一个人。因此,有人开始主张,必须倒地才能得救。这不正像大陆上有些人主张,必须哭,才能重生一样吗?这不是圣经的教导。另有一些人,舌头一转,方言就出来了,马上就高人一等,非同凡响。这些灵恩学校的速成课,不知羡煞几许人。但从圣经的教导来看,灵性的成长,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花时间与工夫的。中国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何况属灵的人。急功近利,绝不是我们的主耶稣所主张的。祂用了三年的工夫,来造就十二个人。相信若没有那三年扎实的门徒训练,五旬节圣灵降临时,他们会不知所措。彼得在五旬节被圣灵充满,在安提阿也随伙装假,怕犹太人批评他,受到保罗的责备。所以圣灵充满以后,灵性的成长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呢。
追求现象,追求看得见的东西,比较容易。在兴奋热闹的情况之下,感觉上帝同在,比较容易。一人独处,平淡无奇的时候,觉得上帝同在,就比较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福音派的教会是死的。因为没有活力,不够热闹。数年前我在后院开辟了一个花园,种了一些玉簪花(Husta)。夏天时,花枝招展,颇有生气。冬天一到,绿叶枯黄而死。严冬过后,以为它们都命绝了。可是,春天一到,嫩芽冒出,成长加倍。隐藏的生命才是真生命。今天,我们要问的,不是你有多少灵恩,而是你的灵性有无成长?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天天活在神迹奇事当中,而是要在安静中遇见神。神说:“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诗46:10)
恩召与恩赐
在神的教会中,好像到处都可以听到一种声音,只要有恩赐,什么都可以作。相对的,那些恩赐不明显的人,就不用事奉或没有机会事奉了吗?所谓有恩赐讲道的人,就可以讲道吗?还是奉召去讲道的人,才可以讲道?今天在教会里职分的定夺,只凭恩赐吗?有恩赐就可以了吗?我们不是说恩赐不重要,而是说次序更重要。要有恩召,才能运用恩赐。这恩召是给我们在事奉上定位。神呼召你作长老,你就要定位在长老的职位上。神呼召我作执事,我就要定位在执事上。神呼召他全职事奉,跟着这一定位而有的,就是话语的教导。也许教会中有人比传道人会讲道,但他若没有恩召,他就不能因有恩赐而超越传道人的定位。
有人说,因为某姐妹有讲道恩赐,为什么不可以按立她为牧师?这问题的问题是,关键不在有没有恩赐,关键乃在神有没有定位女人做牧师。如果有,不管她有没有讲道的恩赐,神“选召”她,你就要给她按牧。也不管处境如何,因为我们不是看风驶舵,也不能随波逐流,乃是要遵守圣经的原则。如果我们的信念是,神没有定位女人做牧师,那么有再大的恩赐,也不能带来职分,但仍可在各人的定位上,运用自己的恩赐。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以恩赐来定位,而是在定位中运用恩赐。这样,各种的恩赐才能和谐的相辅相成。
男人与女人
男女是否一样?“不分男女”是什么意思?男女果真是一样,神又为何造男造女?神是天父还是天母(在台北有一个地名叫天母)?神是父亲还是母亲?圣经没有一个地方说神是母亲。神“像”母亲有慈爱的心,但“像”不等于“是”。在神的教会中,为了争取男女平等,我们读到许多谬论,有人还以为是真理。今天在教会里流行着一句话:“男人可以作的,女人都可以作。”这正是同性恋者的论调:“男的为什么不可以做母亲?”“女的为什么不可以做父亲?”所以,他们要争取男与男或女与女结婚。但圣经中明明记载,神造人是造男,造女。男有男的特点,女有女的特征。不然,神不会造男又造女,然后再说,不分男女,男女是一样的。如果只是为了支持女人可以被按牧,也不需要把男女混为一谈。
决定一个人是男是女,不是根据该人能作什么。女人能做的事,男人也能做,这男人不能因此就是女人。照样,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那女人不因此而变成(或说是)男人。男人是男人,因为神造他的时候,给了他男性。女人是女人,因为神造她时,给了她女性。既然有性别,就表示说男女是不一样的。神为什么造男造女,使他们不一样?因为神要男人做丈夫,做父亲。要女人做妻子,做母亲。男人不能是妻子,母亲;虽然他可以喂奶瓶,喂“奶”却是母亲的事,父亲无法做。女人不能做丈夫,父亲;虽然说,她可以做父亲的事。我们不能说,因为她做父亲的事,她就是父亲。父亲一定是男人,母亲一定是女人,这是驳不倒的理。有些人是单亲,因此要扮演双重的角色。母亲也要扮演父亲的角色,父亲也要扮演母亲的角色。第二个角色是委任的角色,不是命定的角色,两者是不一样的。委任的角色绝对不能做到命定的角色。就是说,父亲不能取代母亲,母亲不能取代父亲。
华人教会为了倡导按立女牧师,就立论主张,不分男女。男人可以做的,女人也可以做。上帝是父亲也是母亲。但主耶稣多次称上帝为“父啊”,却从来没有称上帝“母亲”。耶稣没有这样做,绝对不是因为文化和处境的问题。圣经对男女的看法是,男女平等,男女有别。有些职分,神没有要女人做,其中之一就是领导男人。
成熟与成功
“成功神学”在美国曾经盛行一时。吉姆·贝克等人跌倒之后,美国教会算是冷静了很多。但成功的欲望还是在许多人的心里,尤其是传道人。最近与一位同工谈话,提到灵恩运动与教会增长。他提到一位传道人,牧养教会多年,人数总在三、四十人,做的也蛮灰心的。但去参加了灵恩聚会倒地之后,回来大有改变,教会人数也增至一百多人。这种“神迹性”的见证,听起来真是令人心动。因此,朝圣的人可真不少。七十年代后期,韩国的“纯福音中央教会”人数剧增,各国传道人前往观摩学习的,成千上万。就以台湾来说,所谓的韩国风,新加坡风,都曾风行台湾。但台湾教会的总人口,数十年来增加幅度不大,据统计,可能减少了。有些教会的人数是增加了,但神国度的人口却没有增加。我们的成功,是什么样的成功?我们的成长,是什么样的成长?
服事主四十多年,深知带领一个人信主需要多少人的工夫。近年来,我们也经历到不少大陆来的同胞,一来美国,听了福音就信主。不是经过倒地,也没有因病得医治,就是由理性到感性,认识了主,在主里成长,向着成熟的路走去。我们深信这是圣灵的工作,是神话语的能力。我们也看见有人欣喜地信主,乐意地受洗。但受洗之后就再也不见人了。生命的成长与成熟,不能用特异功能,也不能揠苗助长。而是需要时间与追求。不是人能做什么,乃是神的主权。人多不一定是成功,耶稣只有十二个门徒,在祂临难时,一个卖祂,一个否认祂,其余的都逃之夭夭。保罗不是任何“机构的创办人”,连他所开创的教会,也没有一间是“保罗堂”。我们不是要追求成功,成名,成就;我们乃是要在小事上忠心。有人要为主“图谋大事”(有时真不知是为主还是为己),就让他们去吧。主来时,不是要看你的教会有多少人,祂乃是要看我们是否忠心。神的仆人们,让我们以神话语的为干粮,来按时分粮,神的儿女必因此得饱足。我心足矣。
经训与经历
基督徒的经历很重要,我们常常说要经历神。经历神就是与神有密切的关系。那密切关系的建立,不是靠一些外在的现象来鼓舞,而应是内在生命的进深与成熟。而生命的成熟又离不开神的话语。因此,我们必需在神的话语上下工夫。保罗对以弗所的长老说:“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祂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徒20:32)从保罗的训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保罗把人交在哪里:“神”和“祂恩惠的道”。神是看不见的,道是摸得着的。借着具体的道,来认识并经历神,这是圣经的教导。在保罗的谈话中,也给我们看见,“这恩惠的道”能作几件事:
一、“这道能建立你们”;我们生命的被建立,是因为神恩惠的道。因此,我们需要听道,信道,知道,守道,行道,传道。传道人必需将神的道,一字一句,不折不扣地解说出来。像保罗一样:“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徒20:20)。
二、道使众人合一:“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在这一句话里,给我们看见,道所作的是合一,不是分离。“你们”,“一切”,“成圣的人”,“同”;这些字眼读起来,真是令人心灵舒畅。“你们”,“我们”,“他们”都能一起说:“阿们”,因为这是神恩惠的道所建立的。
强调经历就会使教会分割的;例如,有人有被击倒的经历,也有人怎么击也击不倒,推也推不倒。如果坚持非倒不可,倒了才能得救,这不但是异端,更是分割基督的身体。有一间教会,一半被击倒,一半没有倒,结果各持己见,教会因此就要分裂。我们的经历,是通过神的道,圣经的真理,来因实践真理而经历神。神并非耳聋,不需要我们大喊大叫来经历祂。在幽静的山间小道,在缓流的溪水旁,我们很可以经历神的同在。
使命与使徒
大使命是主耶稣交代给使徒的(参太28:16–20),使徒们以为耶稣在第一个世纪就会回来(参徒1:6)。但主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徒1:7)因为主耶稣没有在第一个世纪回来,所以大使命就由使徒传递下来,已是21个世纪了。今天我们能信主,也是因为使徒以及历世历代的信徒,忠心地将福音传递。大使命已经交托了,我们的责任就是遵行:高举基督,造就信徒,广传福音。凡是遵行大使命的教会,都是传承使徒的教会。谁说有使徒的才是使徒性的教会?安提阿的教会是“平”信徒创办的(参徒11:19–30),有先知,有教师,却没有使徒(徒13:1;那时扫罗被列为教师),那就不是使徒性的教会吗?主张“使徒性的教会”者,是否已变卖家产,凡物公用呢?这不是人要看的神迹吗?如果在耶稣所拣选的十二个使徒及保罗以外,还有使徒,为什么我们在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中,没有看见使徒在历代的教会中出现?如果说,历代的教会都是愚昧,要等到我们这一代,才兴起使徒,那未免太张狂了一点。如果使徒的职分是那么重要,主耶稣为何不像拣选保罗一样,不断地向人显现,拣选使徒呢?我们从圣经里看到,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信主的人)是基督的身体。耶稣借着圣灵,使用祂所拯救的人,来完成祂的大使命。若是一面提倡全民皆兵,信徒皆应事奉;一方面又想自立使徒,这不是自相矛盾、没有圣经根据吗?主耶稣已借着十二使徒及保罗完成了主耶稣要完成的。就教会来说,主要把祂的教会“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全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20–22)
若说“使徒性”教会的特色是“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2:42),我们遵守圣经就一切都有了。我们有耶稣基督为首,圣灵为师,为引导,这教会就是基督的教会。这教会就是传承使徒的教会。神既是前进的,祂就不会开倒车,两千年以后又另立使徒。教会的成败,不是有没有恩赐,而是有没有基督。天主教以使徒代替基督,产生了“教皇”。我们今天又再需要使徒来取代基督吗?基督耶稣已经释放我们,我们再需要使徒来释放神的百姓吗?基督的教会今天需要的,是遵行使命,而不是另立使徒。其实摩门教早就有使徒了,我们现在才说使徒要出现,为时不是太晚了吗?
结论
基督教是个自由的信仰。宗派林立,五花八门。中国大陆出了“女基督”;八十年代,韩国曾先后出现了十多个自称“弥赛亚”的人。这“圣而公之教会”任由个人,特别是能言善道,有煽动能力的人,任其所欲,胡言乱语,却仍有人跟从,真令人啼笑皆非。
华人教会的危机在于在真理上的妥协,在解经上的偏差。我们把描述性(Descriptive)的记载当作是规定性(Prescriptive)的教导。所以就有使徒时代的教会有神迹,我们也要行神迹。使徒说别国的话,我们也要说方言。但使徒时代的教会,变卖家产,凡物公用;而我们的房子却愈搬愈大,车子愈开愈漂亮。我们该停止愚弄自己,愚弄别人了。华人教会的领导者,需要在“释经学”上多下点工夫,免得我们谬讲神的道。
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安分一点,重思改教者的精神:
唯独圣经 Solos Scriptura Scripture Alone
唯独基督 Solos Christus Christ Alone
唯独恩典 Sola Gratia Grace Alone
唯独信心 Sola Fides Faith Alone
唯独荣耀归神 Soli Deo Gloria Glory to God Alone
“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才能名符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