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24:45-51
《马太福音》24章,主要是关于基督再来的记述。当众门徒关心基督何时再来之时,耶稣告诉他们:“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36-37节)进而告诉他们:“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42节)“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44节)门徒所关心的是耶稣何时再来,而耶稣所看重的是如何面对基督的再来。因此,将要结束此次谈话之际,耶稣讲了一个比喻,描述了两种等候主人回来的仆人:一种尽职尽责,“按时分粮”;一种玩忽职守,醉生梦死。两种不同的态度,引出两种不同的结局:前者,“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47节);后者,要被“重重的处治他,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罪”(51节)。耶稣讲述这个比喻,旨在提醒门徒,也提醒后世的牧者,迎接基督再来,就要有“忠心有见识的仆人”那样的态度。那么,究竟“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呢?耶稣在接下去的话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忠心有见识的仆人”,有三个特点,即“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以下,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三个特点。
一、“为主人所派”
耶稣首先指出,“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必须是“为主人所派”的,这是一个必须的条件,亦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只有“为主人所派”的仆人,才有可能忠心,一个不是“为主人所派”的仆人,一定不会为主人负责。上帝的仆人,必须有“为主人所派”的经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蒙召的经历。古往今来,但凡被主重用的牧者,均有“为主人所派”的见证。
旧约时代的先知,均有“为主人的派”的经历。旧约圣经记述先知的事迹时,常常有“耶和华的话临到×××”的句子,这便是先知们“为主人所派”的见证。以以赛亚为例,他曾如此回忆自己“为主人所派”的经历:“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既而,听到了上帝的呼召:“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参赛6:1-13)此次“为主人所派”的经历,以赛亚终生念念不忘,这是他服侍上帝的出发点,亦是服侍上帝的原动力。
新约时代的使徒,亦有“为主人所派”的经历。新约圣经记述使徒的事迹时,常常有耶稣亲自选立他们的事迹。以使徒保罗为例,他在《罗马书》中写道:“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上帝的福音。”(罗1:1)他是“特派”的,此即“为主人所派”的经历。保罗的这一经历,即我们所熟知的大马色路上的经历,被大光击倒后,主耶稣亲自向他显现,并宣告:“你起来站着,我特意向你显现,要派你作执事,作见证,将你所看见的事和我将要指示你的事证明出来。”(徒26:16)此次“为主人所派”的经历,保罗时刻铭记在心,即便是受审之时,依然不忘表明他的立场:“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参徒26:19-20)这一经历,促使保罗终生为主奔波,从来不计得失。
反思今日教会,是否所有牧者都有“为主人所派”的经历呢?这个问题可能要划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历代教会都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牧者都是“为主人所派”的。教会中的牧者,不外乎四类:第一类是为上帝所派的,他们有清楚的呼召,其特点是尊主为大,尽忠职守;第二类是为他人所派的,他们是受教会、组织、领导、父母等人之命而服侍上帝的,其特点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第三类是为自己所派的,他们没有上帝的呼召,一厢情愿地服侍上帝,其特点是沽名钓誉,好大喜功;第四类是为魔鬼所派的,类似于犹大,是仇敌撒在麦田里的稗子,其特点是假冒为善,祸害教会。四类牧者中,我们属哪一种?求主光照我们,各人扪心自问!
二、“管理家里的人”
耶稣接着指出,“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必须“管理家里的人”,这是义不容辞的本分,亦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不会只喊冠冕堂皇的口号,也不会只作好高骛远的规划,他们会以实际的行动证明自己的身份。一个不肯在家里尽上本分的仆人,一定称不上“忠心有见识的仆人”。“管理家里的人”,对作牧者的,有两个重要的提醒。
第一,要清楚我们服侍的对象。耶稣指出,我们所服侍的对象是“家里的人”,是上帝家里的人,亦是自己家里的人。我们所服侍的,不是一种宗教里的教徒,不是一个组织里的会员,大家都是上帝家里的人。当我们清楚了自己服侍的对象,也就清楚了自己的身份。牧者也是上帝家里的人,是上帝的仆人,亦是弟兄姊妹的仆人。今天的教会,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牧者没有将弟兄姊妹当作“家里的人”,更没有将自己当作弟兄姊妹的仆人。有不少牧者,将弟兄姊妹视为落后分子,当成乌合之众,而将自己当作高人一等、教化愚民的“大师”。君不见,今日教会中,那么多人高高在上,那么多人居高临下,总是把弟兄姊妹当作教训的对象,而不是当作服侍的对象。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弟兄姊妹的仆人。今天的教会,有很多传道人不像弟兄姊妹的仆人,而像君临天下的皇帝,又像占山为王的大王,盛气凌人,作威作福,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将弟兄姊妹当作“家里的人”。
第二,要清楚我们服侍的方法。我们如何服侍弟兄姊妹?耶稣告诉我们,方法是“管理”。不过,我们必须清楚,这里的“管理”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管理”。谈到“管理”,我们立即会想到领导的吆三喝四,单位的条条框框。耶稣所说的“管理”,却不是如此。对于“管理”,使徒彼得在其书信中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上帝的群羊,按着上帝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5:2-3)“管理”,不是“辖制”,而是“照管”,而“作群羊的榜样”。可是,有些牧者对“管理”的理解,就是辖制,就是驯化,他们习惯于以铁腕政策管束弟兄姊妹。他们好像马戏团里的驯兽师,手拿铁棒,面带凶残,谁不听话,就给上几棒。如此做的目的,就是将弟兄姊妹打压得百依百顺,调教到没有自我。这样的行为,与耶稣所说的“管理”相去甚远。耶稣在之后所批评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动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耶稣所说的这两种情况,在今天的教会中依然大面积存在,特别是“动手打他的同伴”的事情,越来越多。很多教会同工陷入名利之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全然不顾教会的形象和自己的形象。真正的仆人,是用心照管、服侍弟兄姊妹,保罗的态度,值得我们效法:“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服侍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徒20:18-20)
三、“按时分粮给他们”
耶稣最后指出,“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必须“按时分粮给他们”。这里的“分粮”可以理解为所有的侍奉,但更重要的应是属灵方面的喂养,也即讲台事工。对于“分粮”的意义,我想不用多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按时分粮”?简单地说,“按时分粮”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分享适当的真理,这是“有见识”的重要体现。今日教会的讲台,总是重复着众多相同的话题,好比热剩饭,没有新意。“粮”是分了,但没有“按时”;“忠心”是有了,但没有“见识”。一位老弟兄对我说,他们教会有一个传道人,每次讲道的题目都不一样,经文也不一样,但内容却完全一样,这样的做法与“按时分粮”的要求相去太远。如何才算“按时分粮”?我想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按上帝的时候分粮。牧者的讲道,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信口开河,所讲的内容,必须源自上帝的启示,必须符合上帝的心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上帝会传达出不同的心意,这就要求牧者必须与上帝保持交通,时常从上帝那里领受信息,并传递信息。以利时代,“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参撒上3:1)。对于牧者,这是极其危险的,没有耶和华的言语,讲道就没有生命,没有力量,充其量就是一些无聊的说教。如此,怎能满足弟兄姊妹的灵性需求呢?
第二,按教会的时候分粮。世界变幻莫测,教会时有挑战。因此,不同时期的教会,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努力。牧者的讲道,应当回应教会面临的挑战,为教会,也为弟兄姊妹指明追求的方向。这样,便是按教会的时候分粮了。旧约时代的先知,是时代的守望者,他们总是能从现实出发,发出即时的呐喊,使教会和同胞悔改、归正。今天的牧者,能否把握教会的方向,能否看到教会的问题,是能否做到按教会的时候分粮的关键。
第三,按信徒的时候分粮。《以赛亚书》在描述好牧人时如此说:“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赛40:11)教会中的弟兄姊妹,灵性生命不是整齐划一的,对真道的领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牧者应当为不同生命阶段的弟兄姊妹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不能吃“大锅饭”。按保罗的说法,该喂奶的就喂奶,该喂饭的就喂饭(参林前3:1-3)。给吃奶者以饭,给吃饭者以奶,都是不合适的,这与“按时分粮”的原则相违背。
第四,按牧者的时候分粮。作为牧者,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会对上帝的话语有不同的领受。因此,牧者应当按自己的生命状态及领受程度传讲上帝的话语,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常有不少牧者,为了“应急”或者“应景”,讲自己所不明白的道理,讲自己没吃透的道理,可能出心是好的,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要么生搬硬套,让人如同嚼蜡;要么漏洞百出,让人贻笑大方。
“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耶稣已经讲得非常透彻,就是那些“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的仆人。愿上帝引导、祝福我们的侍奉,使我们这一代牧者,都成为“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在21世纪的中国教会,按着上帝的心意,“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使上帝的名字得荣耀,使弟兄姊妹的生命得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