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经文:徒 11:19-30
[使徒行传 11:19]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使徒行传 11:20] 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有古卷作也向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传讲主耶稣〕
[使徒行传 11:21] 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使徒行传 11:22] 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
[使徒行传 11:23] 他到了那里、看见 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使徒行传 11:24] 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使徒行传 11:25] 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
[使徒行传 11:26] 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使徒行传 11:27] 当那些日子、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使徒行传 11:28] 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借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革老丢年间果然有了。
[使徒行传 11:29] 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
[使徒行传 11:30] 他们就这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证道内容:
使徒行传这卷书中记载了很多教会。如果有人问哪一所教会是最兴旺的,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我个人认为最兴旺的教会是安提阿教会,因为安提阿教会曾三次差遣使徒保罗将福音传到了地中海沿岸广阔的土地上,藉着使徒保罗建立了无数的教会。
今天的证道经文,记载的是安提阿教会的建立及最初的状况。透过路加的描述,我们感受到这所兴旺的教会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兴旺的教会的第一个特征:是一所有使命的教会。
主耶稣复活升天之前,对众门徒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这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很熟悉的大使命。但是很多时候,一提到大使命,我们想到的就是传福音,这没有错误,但是不完全。我们仔细思想主耶稣所说的这段话,大使命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内涵:第一是传福音,把不信的人带到主的面前,使他成为主的门徒,让不信的人能够信耶稣。第二是教训门徒,让信的人能够得到更丰盛的生命。
在今天的证道经文中,我们会发现,安提阿教会的信徒与牧者一同担当主的使命,就是向不信的人传福音。而牧者主要是劝勉、教导、教训众门徒,使他们的生命能够长成满有基督的身量。安提阿教会同时注重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使命、有担当的教会。
让不信的人成为基督徒,让基督徒有更丰盛的生命,这就好像人的两条腿一样,相互促进。在经文的描述中,提到了那些我们不知道名字的肢体传福音,信的人就增多了。信的人增多之后,就将巴拿巴吸引了过来。巴拿巴到了之后“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徒11:23)。“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徒11:24)之后,巴拿巴又将扫罗找了过来。扫罗和巴拿巴在这所教会教训众人有一年之久。所以,这两项事工是相互促进的,我们不能够只注重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应该二者兼顾,才能使教会更加兴旺。同时,要担当好主的使命,需要我们付代价,需要我们去努力,需要我们想办法。
经文记载,当信的人逐渐增多的时候巴拿巴就开始想办法——如何让更有恩赐、更有能力的扫罗加入到牧养的团队当中。所以巴拿巴亲自“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徒11:25)。在默想这段经文的时候,我特别翻查了地图,大数和安提阿这两个城市的直线距离是一百多公里,而一去一回,巴拿巴至少要走300多公里的路程。为了教会能够有一个合神心意的牧者,巴拿巴付出了如此的艰辛和努力。
可想而知,当时走300多公里的路程不会像今天这么便捷。当时巴拿巴需要步行,或者最多只能乘一匹马或者骑一头驴,所以他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力。使徒行传中记载,公会迫害教会,不许使徒传讲耶稣,彼得、约翰和众门徒为了福音能够传开,能够担当好使命而努力。使徒行传第4章讲到,彼得、约翰回到会友那里去,把他们的经历和所遭遇到的恐吓与会友们一同分享之后,他们就同心合意地在神的面前高声祷告(参徒4:23-30)。祷告是他们应对恐吓、BP的办法。他们在祷告中宣告神是创造万有的神。他们也宣告,神在掌管着整个历史的进程。之后他们向主祈求,求主鉴察;也求主赐给他们行神迹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放胆传讲神的道。“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徒4:31)巴拿巴的经历也是一样的。他们为了担当好主的使命,都去想办法、付代价、尽最大的努力。所以,今天要使我们的教会成为一个有使命的教会,要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有使命的基督徒,我们要去努力,我们更要同时注重大使命的两个内容。
我在前段时间听过新加坡一个牧者的分享:几十年前,他看到了小组牧养对教会的造就和帮助;后来,他前往台湾,服侍了台湾教会十多年的时间。他说,最初到台湾的时候,当地最大的教会不过一千人左右,但是经过十年的努力,很多教会接受了小组牧养的方式,也开始大力开展小组的事工。如今,很多教会发展到五六千人,联结了更多的弟兄姊妹,使更多的人愿意进入到主的家中。而这位牧者为此付出了十多年的努力和辛劳。所以弟兄姊妹,我们要使教会兴旺,应当努力地去担当主的使命,应当看重主的使命。
兴旺的教会的第二个特征:是一个有牧人的教会。
安提阿教会开始时其实没有牧人,凭信徒在这个地方传福音,他们也向外邦人传讲福音。随着人数的增多,开始有了第一位牧者,就是巴拿巴。后来,扫罗也加入到了牧养的团队之中。经文告诉我们,扫罗和巴拿巴“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徒11:26)。
在这所教会中,我们看到有两位非常有名的牧者在作牧养的事工。在这之前,巴拿巴将自己的钱财都奉献给了耶路撒冷教会(参徒4:37)。但我们相信,他来到安提阿教会之后,安提阿教会愿意供养这位牧者,负担他的生活。扫罗虽然在很多地方以支搭帐棚为业(参徒18:1-3),却不愿意教会给他生活费用。圣经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相信,安提阿教会也在供养着扫罗生活的需要。
在尼希米记中,尼希米回到了以色列民中间,作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让以色列民将土地所产的十分之一拿出来,供给利未人生活的需要,让利未人作自己该作的事情,作神让他们作的事情(参尼10:37-39)。但尼希米离开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以色列的时候,看到没有人供养利未人,他们都回到自己的田地里去了。尼希米就斥责百姓,让他们恢复把所产的十分之一献上供养利未人,使利未人回到自己应在的位置上(参尼13:10-14)。
在旧约历史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当以色列民与神的关系美好的时候,他们就愿意供养利未人、供养祭司。但是当他们与神的关系疏远的时候,祭司和利未人就没有人供养,他们需要自谋职业、自寻出路。
有一次我参观国外的一所教会,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一所一百多人的教会竟然聘用了三位牧者,这是国内教会也不常见的状况。一所教会如果注重牧者的话,教会的状况真的会大不一样。我也观察到西边有两个相邻的县的教会,十多年前,这两个县的教会都没有专职的牧者,无论牧养人数还是教堂建筑规模等方面状况都差不多。但是近十多年的时间,其中一个县的教会开始不断地聘用牧者,到现在已经有十位左右的牧者,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和圣经培训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都愿意接收,并且根据他们侍奉的情况负担他们全部或者部分的生活费用。但是另一个县如今和十多年前还是一模一样。现在这两所教会的状况,信徒的状况,甚至教堂建造的状况都有了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在默想路加所记载的安提阿教会时,特别想到了这一点。我相信,神藉着路加的描述,藉着安提阿教会提醒我们,在一所教会里面,牧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对基督徒而言,耶稣是我们的好牧人,但是在教会当中,我们也需要有具体牧养服侍教会的牧者。
圣经中也对教会的牧者提出了要求。路加透过对巴拿巴的描述,指出了教会的牧者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灵命好,就是与神的关系要好。经文描述巴拿巴“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徒11:24),他与神有美好的关系。二是品德要好。经文描述巴拿巴去寻找大数的扫罗,找到了就把他带到安提阿与他一同作工。我们知道,扫罗比巴拿巴更有教导的恩赐。所以,在后来传福音的过程中,扫罗逐渐替代了巴拿巴的位置。巴拿巴愿意请一位比自己强的人和自己同工,这是很有挑战的。人性的软弱,往往不愿意与比自己强的人同工,或者不愿意自己的身边有比自己强的同工。但是巴拿巴不是这样的,他是一个真正谦卑的人。圣经告诉我们,谦卑就是“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巴拿巴真正有谦卑的品格,所以他能够邀请扫罗来到安提阿教会服侍。三是专业要好。牧者的专业是什么?使徒行传中使徒们说,“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6:4)牧者最核心的两个服侍,一个是祷告,一个是传道。经文让我们看到,巴拿巴“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徒11:23),就“有许多人归服了主”(徒11:24)。所以,巴拿巴有劝勉教导的恩赐,安提阿教会也非常喜悦他的劝勉。
总而言之,教会要有牧者才能更加的兴旺。所以,我一直认为,当一个教会能够爱牧人、牧人能够爱耶稣的时候,这是神给这所教会特别大的恩典,特别大的祝福。
兴旺的教会的第三个特征:是一个有大爱的教会。
经文中记载着这样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26)为什么在经文的结束部分,路加要这样描述呢?我们回想一下主耶稣基督离世之前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主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我们再看“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这句经文,“基督徒”这个词语在当时是外邦人对我们非常轻蔑的一个称呼,但就是透过这个称呼,我们却能够发现在弟兄姊妹之间有大爱,所以众人才能够因此认出这些人不是犹太教徒,而是基督的门徒,他们的名字就是“基督徒”。
第二件事情,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来,其中有一位宣告说,将来耶路撒冷有大饥荒,后来这事情果然发生了(参徒11:27-28)。安提阿教会的弟兄姊妹“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徒11:29),帮助耶路撒冷教会的弟兄姊妹。安提阿教会的弟兄姊妹愿意去爱耶路撒冷教会的弟兄姊妹。由此我们看到,安提阿教会充满了大爱。他们不仅彼此相爱,他们也爱教会,并且他们的爱能够超越自己教会的界限。真是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
有一个“阿珥楠禾场”的故事,是犹太的一个拉比写的。它虽然没有记载在圣经当中,但是在犹太人的历史中却常常被传颂。故事讲的是有关建造圣殿的那一块土地的来历。那块土地本来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阿珥楠早年死了父亲,他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他将弟弟扶养成人之后,按照他们的传统开始分家业。分到最后一块土地分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最后一块地,哥哥要给弟弟,对弟弟说:“弟弟你还没有成家,应该多一块土地。”但是弟弟说:“这块土地应该给哥哥,因为哥哥已经成家了,人口多,吃饭的人多。”兄弟二人彼此推让,谁也不要。每一年到了播种的季节,兄弟二人都抢着播种。到收割的时候,兄弟二人都抢着收割,收割回来不是留给自己,而是要送给对方。有一年的一天晚上,弟弟趁着天晚准备去收割 ,但是到了地里发现另一头已经有人在收割了。他过去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哥哥,已经抢先了自己一步。弟弟明白哥哥所做的一切是为什么。在那一刻,兄弟二人抱头痛哭,他们为彼此的这种兄弟情谊和手足之间的大爱而感动。后来,兄弟两人就约定,既然彼此都不愿意要这块土地,那就当神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把这块土地奉献出来,归神使用。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犹太人的观念当中,他们认定圣殿是建造在彼此相爱的土地上,建造在彼此相爱的土壤里的。在新约圣经里,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教会就是神的殿(参林前3:16-17),我们“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所以,当我们的教会当中有爱的时候,这个教会在主的眼中必然是一个兴旺的教会。
弟兄姊妹,我们在上慕道班的时候就都知道一个概念:教会不是教堂。教堂是一个建筑物,而教会是神呼召的一群人,包括你和我。所以教会的兴旺不在于教堂建得是不是豪华,不在于教堂里有没有大屏幕,而在于它的里面是否有使命,它的里面是否有牧者,它的里面是否有大爱。
盼望我们一同用神的话语来反醒我们自己,更加地兴旺我们的海淀教会,使这殿后来的荣耀大过先前的荣耀(参该2:9)。愿神赐福与我们。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