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太福音 20:1-16
[马太福音 20:1] 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
[马太福音 20:2] 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
[马太福音 20:3] 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
[马太福音 20:4] 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
[马太福音 20:5] 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
[马太福音 20:6] 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甚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
[马太福音 20:7] 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
[马太福音 20:8] 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
[马太福音 20:9] 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
[马太福音 20:10] 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
[马太福音 20:11] 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
[马太福音 20:12]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么。
[马太福音 20:13] 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么。
[马太福音 20:14] 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
[马太福音 20:15] 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么.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么。
[马太福音 20:16]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有古卷在此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证道内容:
马太福音20章1-16节的比喻很多弟兄姊妹都很熟悉。理解圣经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注重上、下文的联系。耶稣讲这个比喻是在回应上文中彼得提出的问题。“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太19:27-30)这里要特别注意耶稣最后一句话的转折,因为在今天我们所读的经文里,耶稣重申了这句话:“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太20:16)
一、何为财主
是什么使一个人由“在前”变为“在后”的呢?可以概括为一个字“财”。耶稣在回答彼得的问题之前,正在谈论财主的问题,耶稣藉着这个比喻是要让门徒特别是彼得明白,在跟随主的道路上,钱财会是门徒面临的挑战。
今天,我们要藉着这个比喻分享“财主的痛苦与希望”。
在这个比喻中,“财主”指的不是拥有葡萄园的家主,而是那在酉初之前来葡萄园做工的人。按惯常理解,财主往往是拥有很多钱财的人,但是从信仰的角度理解“财主”这个词,是指以财为主的人,而非拥有很多钱财的人,即以一个人看待钱财的方式,一个人是否被钱财所奴役来判定。在这个比喻当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在酉初之前到葡萄园里做工的人让钱财做了他们生命的主,他们就是所谓的“财主”。
二、财主的痛苦
“财主”其实是痛苦的。经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他们的痛苦。
首先,他们心里很苦。那些在酉初之前来工作的人以为领钱时必会多得,岂料众人领的一样多,他们便开始了埋怨。他们忘记了与家主的约定,计较自己比后来者做工时间长,希望多劳多酬。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财主”心态。以财为主的人有很多欲望,欲望不能满足时就更加痛苦。
有一个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有四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老王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年终奖拿到了一万,他问办公室里的同事,得知别人仅得一千,于是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给妻子打电话说:“今晚我们就到你常常惦记的那家西餐厅美餐一顿。”
第二个版本:老王年终奖拿到一万,他向周围的同事一打听,别人也得了一万,心头不免掠过一丝失望。下班的时候他给老婆发了一条微信:“今天晚上我们不做饭了,到家门口的川菜馆吃一顿吧。”
第三个版本:老王年终奖拿到了一万,向周围的同事一打听,别人都拿到了一万二,于是他心里非常不舒坦,回到家里跟老婆抱怨了一顿,被老婆安慰了一番,才心平气和下来。然后他给了儿子一百块钱,让他去多买两个菜。
第四个版本:老王年终奖拿到一万,向周围的同事一打听,别人都拿到五万,他心里感觉异常委屈,找经理理论了一番,也没有结果,回到了家里,看到儿子正在打游戏,气不打一处来,向儿子发泄了一番。
弟兄姊妹,思想这四个版本,其实老王拿到的钱数是一样的,但他的心态却因着周围人拿到钱财的多少而此起彼伏,当别人跟他一样或超越他的时候,他就不爽。以财为主的人看不得别人好,总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痛苦也由此而生。
旧约圣经中的尼希米,虽为被掳之地的高官,生活优越,但是他一被呼召就回到耶路撒冷,与同胞一起共建城墙(参尼1、2)。回去之后,整整12年的时间,他没有拿省长的俸禄。当他看到百姓服役甚苦,就每日在家中摆设宴席,让那些为修筑城墙劳苦而没有地方吃饭的人前来用餐(参尼5:14-18)。尼希米没有痛惜钱财,反而在神的面前祷告说:“我的神啊,求你记念我为这百姓所行的一切事,施恩与我。”(尼5:19)尼希米愿意让神做他的主,这样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喜乐的,幸福的。耶稣也曾告诉我们:“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
其次,他们与人相处很苦。他们埋怨家主不公——仅做一个小时的,竟然与他们同酬。对钱财锱铢必较导致他们与家主、与同工的关系由紧张到破裂。以财为主的人,他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常常是到处碰壁。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夫妻所犯的罪是第一个破坏初期教会合一的见证。看到别人变卖田产过“凡物公用”的生活,他们也把田产卖了,但是却“把价银私自留下几份,……其余的几份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徒5:2)。被揭穿后,丈夫亚拿尼亚“就仆倒,断了气。”(徒5:5)后来,彼得就此事问亚拿尼亚的妻子撒非喇,她依然和丈夫一样说谎,最终也气绝在使徒的脚前。彼得说他们这是在欺哄圣灵(参徒5:7-10)。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这对夫妻与彼得和教会使徒们的关系也是不好的。
一个以财为主的人与别人相处是很难融洽的。但是,如果让神做他的主,不以财为主,与人相处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女使徒多加在世的时候“广行善事,多施周济”,常去帮补周围的人。她死后,门徒听见使徒彼得就在附近,就打发两个人央求彼得前去。彼得到的时候,看到“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作的里衣外衣给他看”(参徒9:36-39)。这是一幅感人的画面。多加广行善事,没有以财为主,她就能与周围的人美好相处,最后复活。反观今天所讲的比喻,那些酉初之前到葡萄园做工的人,他们让钱财做他们的主,因此就与家主还有后来到葡萄园做工的人关系很糟糕。
第三,他们有工作的苦。他们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太20:12)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工作,可工作之后,又觉得太辛苦。他们没有把工作看作是一种恩典,而只是专注于钱财,觉得自己工作的时间长、工作的环境不好。其实做工苦或不苦与时间没有关系,与环境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工作的意义,而有份于家主的工作,这本身就是恩典。
三、工作的意义
现在因着疫情的缘故,可能有的人找一份工作都不容易,但是,当真正有了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我们还能线下聚会的时候,教牧同工有一个共同体会:冬天在广场上服侍的弟兄姊妹很是辛苦,天寒地冻,从头凉到脚。尽管每年入冬的时候,我们都会准备好棉袄、棉裤、棉鞋、暖宝来御寒,但严冬依然寒冷。有一天我和一位常年在户外服侍的姊妹交通,我说:“你们的服侍真的很辛苦。”她说,不辛苦,不但不觉得辛苦,反而非常地幸福、非常地感恩,她觉得能够有份于主的事工是神给她的恩典,因此,在别人看来是辛苦的服侍,但她一点都不觉得苦。
创世记记载,雅各为了娶拉结在舅舅拉班家服侍了七年,但是拉班欺骗了雅各,将大女儿利亚给了他,之后雅各又为了拉结服侍舅舅七年(参创29:15-30)。圣经说雅各“因为深爱拉结,就看这七年如同几天”(创29:20)。我们知道,雅各做的是牧羊的工作,白天很热夜晚很冷,还要防备豺狼,很辛苦。但是他却看这七年如同几天,因为他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他是为心爱的人在工作。
今天,无论我们做什么,有没有想到自己是在为主而做?使徒保罗说:“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林前15:10)保罗几次到外邦旅行布道,遭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甚至对性命的威胁,但是保罗从来不诉苦。保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非常感恩——能够有份于主的工作是神给他的恩典。财主的比喻中,那些以财为主的人在意工作时间的长短、在意环境温度的高低,不仅心里苦,工做得苦,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结局也苦。
四、财主的出路
财主是痛苦的,但也不是没有希望的。我们仔细思想这两句经文:“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太20:10-12)“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太20:13-15)请注意其中人称的差异。那些在酉初之前工作的人和家主对话的时候用的是复数词“我们”、“他们”,这些以财为主的人是一个整体,他们一同埋怨家主。但家主没有对所有的人回应,而是只对其中一个人回应,用的是单数词“你”和“我”,这预表我们的主,他让人首先注重的不是你与另一个财主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关系,就是主与人的关系,因为在这个比喻中家主预表的是我们的神。这两段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只有真正注重与主的关系、与神的关系才能结束那痛苦的生活,才能最终与别的财主形成一种良性的关系。
经文让我们看到了财主的出路——注重与神的关系才可以得到救赎。我们也看到,家主对其中一个人的称呼是“朋友”,虽然后者也是埋怨家主的人中的一个,但是家主依然称呼他“朋友”,这表明家主对他依然充满着深深的爱,这种爱并没有因为人的表现而改变。虽然这个人不可爱,但是家主有爱,所以称他为朋友;家主有爱,这个人的未来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家主向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第二,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第三,因我做好人你就眼红了吗?透过这三个问题,我们深深体会到家主充满了智慧。家主要藉着这三个深刻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反省、迷途知返——不要再以财为主,而是要回到父的怀抱当中来。这三个问题意味着神是守约的神、是有主权的神、是给每个人恩典不一样的神。如果他们能够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就走上了一条蒙救赎的道路。当一个人寻求认识神,他就能够被神所认识,他的道路就充满了希望。家主把这三个问题抛出来,是希望人能够首先注重与神的关系,竭力追求认识神。当一个人竭力追求认识神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他愿意转向神的时候,他的生命就充满了希望。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要到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财主名叫撒该,他听说了很多关于耶稣的事情,心里面就充满了好奇,“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但是他的身材很矮“不得看见”,他没有气馁,打听耶稣要从哪里经过,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参路19:1-4)。这个过程一定很不容易:撒该身为税吏长不招百姓待见,身材矮爬树也困难。当耶稣经过他所爬的那棵桑树下面的时候,耶稣就抬头对撒该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路19:5)当一个人追求认识神的时候,他就能够被神所看见。后来,“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分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路19:8-9)
财主的生活不是没有希望的,只要愿意转回,愿意去认识神,财主的生活也会充满希望。“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23-26)所以,我们的眼目应当转向神、仰望神,当我们寻求他、高举他、跟随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享受神与我们同在的幸福生活。
愿神带领我们也祝福我们,让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由神来做我们的主。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