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经文:得1:15-22
15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1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19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20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21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22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文字内容:
昨天我经历了两件非常重大的事:先是上午随弟兄姊妹参加了一个追思礼拜,送一个年长的姊妹归入神的怀抱;之后是下午我和爱人探访了一个刚刚出生五天的小女婴。这两件事反差巨大,一个是在沉痛中告别自己的亲人,一个是在欢乐中迎来新的家庭成员。但是我从这两个家庭中看到了,神是每时每刻都与我们同在的神。不管我们是在悲痛中,还是在喜乐中,都可以看见神的恩典。在第一个家庭里,子女在回顾母亲生前事迹时,说:我怀着悲痛的心情送走我的母亲,但是我内心却十分平安,因为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将来我必还会与母亲重逢。在第二个家庭里,他们在欢喜快乐中迎接新生儿的降生,因此他们给孩子起名叫拿俄米,就是恩典的意思。
今天我愿意藉着路得记第1章和大家分享“行走在生活中的信”。我们的信不只是在教堂里、头脑中和读经时的信,我期待我们的信能够行走在我们的生活中。
路得记开篇1章1-5节,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当时国中没有王,仓中没有粮,母亲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这事发生在士师时代,如果我们将圣经往前翻到士师记,最后一节写到:“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这是当时的政治背景。
圣经接着告诉我们,有一个家庭为了逃避饥荒,从伯利恒到了摩押地。在那里以利米勒死了,十年后,以利米勒的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也死了,剩下了以利米勒的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媳俄珥巴、路得。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非常难过,也可能会质疑神,为什么神允许他的子民遇到这样的事?但是若我们读完路得记全卷经文后,会在事件背后看到神的作为。整卷经文向我们显示了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在最痛苦的时刻,神仍旧行走在他的子民生活中,神仍旧向那些信靠和投靠在他翅膀荫下的人彰显他的慈爱,并且神的旨意永不落空,他的计划一直在进行着——他爱人、拯救罪人的计划永不改变。
今天我们将分两个部分来分享。第一部分是这段经文中的三个人物:拿俄米、路得和俄珥巴。我们来看一下,这三个人在面对个人生活的挑战时,如何将自己的信活在生活中。第二部分是我们从路得信心的行为中得到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拿俄米的处境以及她的回应。圣经告诉我们,为了逃避饥荒,拿俄米随从丈夫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从伯利恒来到摩押地。结果却是她的丈夫以利米勒去世,两个儿子在娶了摩押女子路得和俄珥巴为妻之后的十年,也都去世了。此时的拿俄米没有了丈夫,也失去了儿子。这对于一个年纪老迈的妇人来说是何等悲痛的事情。
如果我们中有人经历过亲人的死亡,就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在中国的说法中,人生有四大悲: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老年丧独子,少儿无良师。拿俄米所经历的就是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在当时,一个女人必须靠男人供养,如果丈夫去世,生活供应就需要靠儿子。拿俄米丈夫、儿子都死了,等于她失去了一切的生活保障和供应。刚才所唱的诗歌《除你以外》,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歌告诉我们:在地上我别无眷恋,在天上也没有人能够帮助我,只有神可以擦干我的眼泪,只有神可以安慰我的心。
拿俄米的处境非常悲惨,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又该对如何面对我们那位公义、慈爱、善良又爱我们的神呢?我们会发现圣经所展示的神,是慈爱的神,圣洁的神,公义的神,怜悯我们的神。可是为什么在一个神所眷顾家庭里,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我们可能会质疑神的存在。亲爱的弟兄姊妹,只看拿俄米、路得的经历,我们可能感触不到那么深刻。你们是否也有失去挚爱的经历?在你们个人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经济供应的匮乏、工作中的失意呢?是否个人的健康受到威胁,或家庭破裂?当我们面对这些经历的时候,会有更深的体验:这就是生活。
作为基督徒,神并没有说我们一生一世都在平安稳妥中。正如我所分享的昨天经历的两件事情:一件令人非常悲痛;另一件使人非常高兴。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我们很难感受到神的存在、关爱,不要过于自责,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苦难和困境,这是非常自然的反应。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触和想法呢?
我自己也经历过非常痛苦的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在我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爸爸离开了我,时年四十一岁。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个健壮的人,但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我们全家都是基督徒,我自幼跟随神,但这件事情发生后,我真的难以理解,甚至向神发出质疑:神如果是爱我们的,为什么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要么神根本就不关心我们,要么即便他关心我们,他的能力不够大,无法改变事实。
神允许我们向他发问。杨腓力写过一本书《无语问上帝》,主旨内容是描述在苦难之后人向神的发问。当我们向神发问的时候,神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事情的原委。迄今为止,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可能会选择远离神、不读神的话语、不再祷告,甚至不再作礼拜,这就是我曾经做过的事。我有两年时间不读圣经、不祷告、不去教会。我愿意向神沉默,为什么你允许这样的事情在我的生命中发生?可是神并没有回答。
亲爱的弟兄姊妹,圣经中有多处经文向我们显示:神并没有责任和义务告诉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神却应许我们那凡投靠他的人必能够被救拔。耶稣应许我们说:“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我之所以能够站在这里,不是因为我已经找到了答案,而是我虽然经历过痛苦,仍旧感受到神是真实存在的;虽然经历过黑暗时刻,我知道,我们的神他活着,他是大能的神。所以我愿意选择一生一世跟随他。
亲爱的弟兄姊妹,当我们陷入类似拿俄米这样的处境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质疑、发问,乃是来到神面前,投靠在他翅膀的荫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难以自拔的困境中走出来。人之所以会发出疑问,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认为自己的生命被环境所掌控,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生命乃是被神所掌控,神是掌管我们生命的神。人类的历史、自然的进程,所有的一切都在神的掌管之中。
拿俄米面对如此悲惨的遭遇,她的回应到底是什么呢?圣经告诉我们,“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得1:6)这句经文告诉我们拿俄米面对艰辛生活时的反应态度,令我非常吃惊,她并没有埋怨神:而是决定归回伯利恒,再次回到神的怀抱。拿俄米的这个态度和决定表现了她的信是行走在她个人生活中的信。拿俄米的信有着具体的行动:不但决定从摩押地离开,而且真正踏上回乡之路。
我不禁思考:拿俄米为什么能在如此痛苦的情况下再次回转向神,来到神的面前呢?我从个人的生命经历和弟兄姊妹生命经历中发现,陷入困境之中是何等痛苦难当。当我读圣经,我发现原来是神的作为使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回转、归回,能够被医治、被缠裹。因为圣经上告诉我们:“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赛42:3)
拿俄米在决定回伯利恒前,听到“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得1:6)可见若想我们的生命被医治,从痛苦和绝望中走出来,那么只有那耶和华神可以帮助我们。如果能够意识到耶和华神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生命中作工,而且神一直在作工,我们就愿意投靠在他的怀抱;或大或小,我们的生命之火便能够被重新点燃。
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你或你的亲友在这样的处境下,我想告诉你们,只有神能够帮助你们走出来。我们所做的事、我们的安慰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祷告却可以托住陷入困境中人的生命。拿俄米被神的行动点亮生命之后,决定离开摩押地,回到伯利恒。
她的行动表现她的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她决定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伯利恒老家。如果我们对当时的地理和交通条件有概念的话,就不会认为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一个年纪老迈的女人长途跋涉回到家乡,整个路途中没有任何安全保障,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她之所以能够迈开步伐回到家乡,是她信心行走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她决定这一次完全依靠神。她对两个儿媳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得1:8-9)她给她们自由,愿意她们改嫁。我们知道,一路若有儿媳的跟随、照顾是再好不过的,但是拿俄米不想给别人带来负担,就劝她们留在摩押地。这是拿俄米在信心中的表现,表现出她要专一仰望耶和华。
第三,她勇敢地面对现实。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会希望换一个环境,重新开始生活,不愿回到熟识的人当中。但是,拿俄米回到伯利恒,意味着她要再次见到家乡的父老。届时不免被问到:你的丈夫以利米勒呢?你的两个儿子呢?你满满地去,怎么空空地回来了呢?这些话将戳到她心里伤痛之处。拿俄米决定回到伯利恒,也就意味着她要靠着神有勇气面对这一切,她愿意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任何事情。
如果你读完路得记会看到,神使这个没有希望和盼望的女人,有了喜乐和满足。儿媳路得跟随她而行,并且和波阿斯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俄备得。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路得和俄珥巴的生活处境。我们知道她们面对着同样艰难的处境,是选择跟随婆婆还是回到摩押地去?拿俄米知道回伯利恒将是一个没有任何安全和保障,并且长途跋涉的艰苦旅程。因此极力劝阻两个儿媳:“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得1:8-9)在婆婆的一再劝阻下,俄珥巴纵然舍不得,最终却与拿俄米亲嘴告别;而路得则选择坚定不移地凭借信心追随婆婆,这就是路得在面对自己生活处境时的信心表现——选择坚定不移的追随。
圣经上并没有告诉我们路得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我个人认为路得是从拿俄米的身上看到了神的存在和作为。婆婆拿俄米面对苦难所表现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态度影响了路得,因此她愿意跟随拿俄米所信的神。在这里我也提醒大家,作为基督徒,面对艰辛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个人的生命、对神的回应、在生活上的态度和表现会影响其他人。
昨天追思的这个老姊妹,生前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员工。这场追思礼拜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信靠神的人是如何面对个人痛苦和挑战的。这位姊妹在两年前得了一种罕见的不治之症,她身体的各个器官机能会慢慢丧失直至停止工作。最初是嘴唇和吞咽系统的功能,她不能说话,也很难进食。这位姊妹就用手写字,生病期间,她从来没有抱怨神为什么让这样罕见的不治之症临到她身上,而是从不间断地到教会作礼拜,主日时经常给牧师写纸条:“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神的爱,尤其是在疾病恶化过程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我健康时从未体会到的神的爱。”她鼓励牧师:“你要好好在教会侍奉。”上周日因为雨雪天气,她没办法来到教会,第二天牧师想去探望她的时候,她又给牧师发了一条短信:神就是爱,我在教会中感受到了神的爱。愿神祝福我们,带领我们。当天晚上这个姊妹安详地入睡了,第二天早晨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参加了追思礼拜,她的家人,同事,朋友以及教会的弟兄姊妹,大概有一百多人。我们能从这个姊妹身上感受到神的爱,感受到她的力量的强大。虽然她的病并没有完全被医治,但是我们知道最终她的生命、她的灵魂要回到神那里。
亲爱的弟兄姊妹,作为基督徒,我们有责任将我们的神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并感染他人。那么,路得是如何活出来的呢?路得的信心表现在哪里?她虽然有完全的自由,但是仍旧选择跟随婆婆,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今天我们生活在非常自由的时代,神给了我们很多自由。期待我们能够在自由之中,选择遵行神的旨意。
第二,嫂子俄珥巴留在摩押地,而路得依然选择了跟随拿俄米,即便道路充满艰难。这对我们今天的启发是什么?今天这个社会有很多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都不符合神的旨意,作为基督徒,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工作,与人交往,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很孤独的,没有人支持我们,和我们站一起。在此我想鼓励大家,即便我们因着遵行神的旨意而孤独,也要像路得一样选择遵行神的旨意。
最后,路得的信表现在生活上,即便是在冒险的时候,她仍旧选择跟随神。路得跟随婆婆拿俄米回到伯利恒,可能有不被人接纳的危险,因为以色列民和摩押地的民是仇敌。到了异乡他国,也面临着永远无法再婚的危机,还要担当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但路得胜过了这一切。我们看到她的信在于,她在完全可以得自由的情况下,选择跟随婆婆;她在孤独的情况下,选择了神和神的旨意;她在冒着危险的情况下,选择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但凡投靠在耶和华的翅膀荫下的人,神必与他同在,也必供应她一切的所需。这章经文的最后一节告诉我们:“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得1:22)这为下一章埋下了伏笔:神已经预备好了供应她们的日用所需。
首先,在第2章中我们看到路得去田间捡麦穗,她们的日常生活所需通过神的供应、自己的辛劳得来;其次,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路得很难有再嫁的机会,但是第2章又埋下了伏笔,一段浪漫的爱情正缓缓向路得走来。我想这对于过11月11日光棍节的人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信息。我们看到神使路得遇见波阿斯——一个敬虔、帅气、富有、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最终成为路得的丈夫。所以,单身的弟兄姊妹不要忧虑,我相信神会为你们预备,你的爱情也会到来的;最后,路得有着更令人惊喜的祝福,她的名字被列入耶稣的家谱,被神所使用。神使这样一个卑微的女子,成为完成他救赎大功的一部分。我们看到,波阿斯和路得生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大卫之后的后裔里有耶稣的名字。
路得和拿俄米的信是行走在她们个人生活中的,她们并不是在一帆风顺中敬拜神,而是在面临艰辛挑战、甚至可能在生命中付出极大代价的情况下,仍旧选择跟随、顺服神,仰望、投靠他的翅膀荫下。愿今天的信息能够鼓励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弟兄姊妹。我们每周在教堂的时间只不过两三个小时,离开之后,会面对来自社会、道德、家庭等各方面的挑战,有些人也许正遭遇痛苦,面临选择,但是我相信,如若我们愿意投靠在耶和华翅膀的荫下,他必与我们同在,他必加给我们力量,他必为我们开道路,他必赐给我们盼望,供应我们日用的饮食,赐给我们足够的智慧,来面对这一切。愿神祝福大家。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