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己的篱笆 拥抱普世的朝阳 徒10∶9-20 、34-35
作者:涂智进
2016-10-27  

徒10∶9-20 、34-35

铁门啦,铁窗啦,铁锁链……。这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用来形容监狱的环境,但不知曾几何时,这些歌词已流行到家了,已实用在许多人家的生活中了。我们看现代都市的人家哪一家不是铁门,铁窗,铁锁链。一走进现代都市给人的感觉是人人都被关在笼子里,似乎这就叫做安全。这种用铁门,铁窗将自己关起来的做法,似乎还不可怕,可怕的是若人对自己的心也越来越多地加上了铁门,铁窗,在自己的心里树起了高高的篱笆,由此将会产生一个结果,人与人之间产生裂痕,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深。这种篱笆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如果我们不断地在自己的周围加上篱笆,那么这种危害性就更大了。

从刚才所读的经文来看,我们有时也会在我们的信仰周围去加上篱笆,喜欢去划圈,用我们人为的方法去限定上帝的恩佑。使徒彼得曾经这样做过,他以“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徒10∶14)为由在信仰上划圈,在自己的周围树篱笆。但上帝带领他,使他超越了自己的篱笆,使彼得成了上帝的一个媒介,使上帝的恩典向外邦人开放了。他遵照上帝的吩咐毅然决然的进了外邦人哥尼流的家,把福音带给他们,把上帝丰富的恩典带给了他们。我们有时也会向彼得一样无形中在我们信仰的周围去圈上篱笆,去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今天与大家要分享一个题目:超越自己的篱笆,拥抱普世的朝阳。

一、在自己周围树篱笆的危害

(一)树立篱笆会使我们成为井底之蛙

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隔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为他们不断地在自己的周围树立篱笆,特别是犹太人。使他们自己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把他们自己置于上帝恩典的中心位置,以此来排斥那些非我族类。认为彼等之人都是不配与自己交往的人,把非我族类都看作是该承受上帝惩罚和震怒的一类。这种看法,这样的认识也深深地烙在彼得的心上,也深深地印在彼得的思想里。所以在他所见的异像中,当上帝吩咐说:“彼得,起来!宰了吃”(徒10∶13)。彼得最直接的反映是,“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徒10∶14)。他的意思是说,我是一个与外邦民族有分别的人,我是一个真正的犹太人,是要承受永生之福的人,我与他们是不一样的人,我从来不吃那些不洁之物,那是外邦人吃的,是那些不能承受上帝永恒之恩的人吃的。但上帝的回答是:“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

这一种篱笆,使彼得只看见自己的民族,犹太人是上帝拯救的对象,却没有看见上帝恩典是浩大无边的,却没有看见上帝在外邦人中,在非犹太民族中,充满着他的工作,并满有上帝的恩典。我想上帝当年警戒先知约拿的话也实用于彼得,也实用于今天。先知约拿因自己在周围所树的篱笆,因自己民族所树的篱笆,使他乐意看到尼尼微大城因罪大恶极接受上帝的惩罚而毁灭,而不愿看到此城的悔改而得拯救。当上帝因尼尼微城的悔改而没有惩罚此城时,却惹恼了先知约拿。他跟上帝生气,向上帝发怒。这时上帝警戒他说:“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拿4∶11)

当我们读到这节经文时,我们的感触如何?难道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周围树篱笆吗?难道还坚持划分此等之人是上帝所拯救的族类,彼等不信之人是活在上帝的震怒之下的人,是不能获得救恩,是不能承受上帝恩典的人?如果我们仍如此的认为,实际上是在限制上帝的恩典,岂不知我们今天能成为上帝的儿女是因为上帝的恩典与怜悯。既然如此,你怎么知道上帝不在那些还未归信的人身上和中间工作呢?我们的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以我们的心来度量上帝的心,岂不知上帝的心比我们的心大,他的心比我们的心宽广。诚如使徒保罗所言:“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罗11∶33-36)。

因为我们在思想上,在心里树了篱笆,使我们自己就看不到上帝恩典的丰富,也看不到上帝对普世人说,“看啦,这是我手中的工作,这是我所爱的世界。”

(二)树立篱笆会使基督教一直处于“次文化圈”中

基督教是出于犹太教,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初期的教会在罗马人的眼里是被视为犹太教的一部分,当时的使徒们也是在圣殿或犹太会堂里作礼拜。但上帝的救恩不限于此,他不仅要拯救犹太人,他也要拯救普世的人。上帝要使他们超越犹太教的篱笆,使福音进入外邦文化,使更多的人理解福音,获得上帝的恩佑。

当时的使徒彼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他是在犹太教传统中长大的,犹太教的传统已经构成了他与外邦人之间的一道篱笆。在未见这个异像以先,在上帝未催逼他以先,他也许觉得基督教附属在犹太教中,或成为犹太教的一部分蛮好,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麻烦。但上帝的心不是这样,他要使那些被拒于犹太教之外的人,不受割礼也能成为上帝的之民。我们试想一下,使徒彼得若没有顺从上帝的旨意,超越自己的篱笆,今天的基督教很可能仍是犹太教的一个附属品,仍是犹太教中的一个弱小的部分。我们要成为基督徒,还必须要受割礼,可能还必须要守节期,遵守那些繁文缛节的规条。更不用说,当时的百夫长哥尼流一家和他的亲戚朋友当然是被传统的犹太教拒之于门外。但蒙上帝大爱的引导,促使彼得超越犹太教的藩篱,促使他走进了外邦人哥尼流的家,向他们传了福音,也为他们施了洗,接纳他们归在基督的名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因为是基督教渐渐地超越犹太教藩篱的开始。从路加在古代有限的草纸上重复记载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有了彼得在这方面开了先河,上帝也不断地藉使徒们超越篱笆,使基督教成为普世的宗教,使更多的人归在基督的名下。公元49年的耶路撒冷会议可以说是最大的一次超越篱笆的会议,使基督教完全脱离犹太教的藩篱,藉着使徒保罗及其他使徒们,使基督教的福音融入了外邦文化,从而使更多的人不必要先接受犹太教的传统,再接受基督。

回顾基督教的历史,也使我们看到在教会历史中有过许多树立篱笆的事情。我们从历史中知道天主教曾经坚持一个教条即“教会之外无拯救”,这实际上是在基督教的信仰上树立了一个篱笆,将许多人拒之于救恩之外,也是将许多人排斥在上帝的工作之外。我们相信上帝的救赎工作不仅限于教会范围内,而是及于整个宇宙,正如天主教教会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梵二”会议所作的决议中说:“在有形教会之外存在着圣化和真理的因素,因此,对于所有遵从良心命令的人来说,得救所需要的帮助总是随处为他们预备的。”

再看我们今天的中国教会,信徒有一千多万,或许再多一些,但相对于中国13亿的总人口,却是一个相当小的数目,基督教在中国仍处于一个极其小的范围内,从信徒的总体情况来看,正如有人曾经评析说,基督教在中国还处在“次文化圈”中。我想这种评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反映了中国教会的现实处境。假如我们仍然坚持在为中国教会树立篱笆的话,教会在中国可能继续会处在次文化圈中,基督教可能永远得不到中国文化的认同,得不到中国更多人的认同,可能也很难使基督教融入到中国文化中,使基督教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基督教。

(三)树立篱笆还会导致鸡犬之声相闻,而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的结果

人若自己周围的篱笆越树越高,以致于对别人也越来越冷漠。这样树立篱笆的直接结果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更可怕的是在心里、思想上树立篱笆,结果连自己也不信任了。在文学城网站上曾贴过这样一篇文章――在有的地区:人们之间的信用下降到左手不相信右手的地步。左手给右手挠痒痒,右手会怀疑:“你把我挠的这么舒服,安的是什么心?”右手给左手搓肥皂,左手会诘问:“你这么用力,使的是什么坏?”左右手端一碗汤,都怕对方不使劲,都端不住,结果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捏住碗。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言过其实,或危言耸听,但从另一方面使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篱笆,使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所产生的危害是何等的大。

同样树立篱笆还会限制福音的传播,也会限制和拒绝上帝的恩典,更是在拦阻上帝的工作。我们的上帝是昨日、今日、直到永远一直在作工的上帝,他广施慈爱,普降恩惠,他的大爱普及万千。“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我们是谁?怎么能随便限制上帝的恩佑,限制上帝的工作和大爱呢?我们只不过是上帝的使者,上帝的仆人,我们该祝愿他的大爱与怜悯施给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和物从我们身上能体会到上帝是一位慈爱的上帝。既然如此我们就该超越自己的篱笆。

二、怎样超越自己的篱笆

(一)摘除偏见
  人与人之间的篱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往往是因偏见而生。在犹太人的眼中,外邦人似乎都该被放入地狱中,在他们的眼中,所有不信犹太教的人,似乎都该被除灭。这一方面是受他们历史的影响,因为他们曾经遭受过埃及人的奴役,曾受过他们的苦待,他们也受过周围外族人的歧视与苦待,因此在整个民族的心中渐渐地滋生了仇视外邦人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外邦人都该被他们统治,我想这是由偏见所造成的。由此,在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就有了一堵厚厚的墙,是难以逾越的篱笆。但我们的上帝是创造宇宙的主,天地万物都是他手中的工作,外邦人也是他所造的,也是属于他的。他要犹太人打破偏见,他藉着耶稣基督的死,为要成就和睦,因此我们上帝要使彼得传扬,见证为要成就和睦的福音。上帝藉着异像催促彼得说:“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以此来使彼得摘除民族的偏见。古人说,“偏见害人”,偏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篱笆。感谢我们的主,使徒彼得顺服了上帝旨意,他摘除了对外邦人的偏见,他进了百夫长哥尼流的家中,接纳了这一家人作自己的弟兄姐妹,接纳他们成为上帝家中的一员。彼得是这样超越篱笆的,并且深有体会地见证到:“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10∶34-35)。

我们也当效法彼得,摘除我们的偏见,以此来超越所树的篱笆。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意识到中国教会与外界人士有一堵很高的篱笆所隔。不从别的来说,就从一些传福音的经验来看,我们知道在中国教会中,很多时候向不信的人传福音,一开始就对人进行否定,一直把人贬到一无是处,然后叫人接受耶稣基督作救主。认为这就是向人传福音的最好方法,其实不然,耶稣在世传福音也没有如此作,他乃是给人以鼓励,鼓起人的信心,然后把天国的信息告诉他,把福音传给他。我们更看到,在中国教会中,有许多信徒对不信的人更是贬的一塌糊涂,我们以为这就是福音,其实有许多时候是我们的偏见所致。难道还未接受福音的人真的就是那样的坏吗?像某些人说的一文不值吗?难道他们全都是该死该灭亡的族类吗?从圣经来看也不是如此,因为“不教而诛”并不是基督教的神学。但愿彼得的教训也能成为我们的教训,“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10∶34-35)。

(二)除去我们自以为是的心理
  犹太的传统不仅对外邦人存有偏见,同时他们还有自以为是的心理,在犹太人的心里他们一直以自己是上帝选民而骄傲,他们还认为只有他们犹太人把持着天国的门,只有他们才掌握天国的真理。认为他们是分别出来的人,他们是严守上帝律法的族类,是特别的一群。彼得是生活在这样传统之下的人,所以当他见了异像,他直接的反映是,这是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彼得以此来与上帝论理,跟上帝强嘴,正如圣经所提到的,“这样一连三次,那物随即收回天上去了”(徒10∶16)。彼得以所持守的传统为唯一的真理,他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但上帝要打破他的这种心理,打破他的这种观念,使他超越篱笆。

我们何不是如此,许多时候我们知道了一点东西,我们自以为掌握了全部真理,以此来对待持不同意见和认识的人大势攻击和讨伐,以为我们就是真理本身,以为我们就掌握了衡量真理的标准,其实不然。我们所知道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有时还没有一粟。如果说我们已经掌握了真理,充其量也不过是牵住了真理的一个小角,我们不可能掌握全部真理,因为我们不可能透析上帝。我记得孔子的徒弟颜回在描述孔子时有这样一段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对一个伟人作详尽的认识就这样的困难,更何况对我们的上帝作全面的认识。我们的上帝比孔子更为丰富,我们谁能认识他完全呢?你所认识的上帝,不一定是别人所经历的上帝。

所以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有一件事很痛苦,但又是不得不去做的,就是承认自己的有限,特别是在认知上的有限性。古人都坦率地承认:“吾身有涯而知无涯”,我们是谁?我们还自以为是?除去我们自以为是的心理,无疑就是超越了自己的篱笆。

(三)谦卑自己向时代学习
  基督教不是一种抱着古董而远离尘世的宗教,基督教乃是在众人中见证基督,见证福音的宗教。如果我们在周围圈上篱笆,势必会使基督教脱离这个时代,成为众人弃之为敝屑的怪物。我想在教会中所强调的传时代的信息,传时代的福音不是无病呻吟,这是认识到教会在现实处境中,在传福音所用的语言和表述方式时有跟不上时代的地方,或许还有不适切这个时代的地方。鉴于此我们就该从这个时代学习,更应该与这个时代对话。

使徒彼得被神光照之后,真正地谦卑下来,就能看到教会以外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教会以外还有广阔的世界,还有神丰富的祝福,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尊敬和效法的人和事。彼得就开口说:“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10∶34-35)。这就是说上帝是真善美的源头,一切真的、善的、美的事物都源自上帝,都为上帝所肯定,都为上帝所悦纳。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教会以外有许多可爱的、可敬的、美好的事物存在,也是上帝所肯定,所看重的事情。只是因着我们的心骄气傲,看不到这一切,但上帝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若被上帝一光照,我们存着谦卑的心,就能看到这一切可敬,可爱的事物,也是上帝的创造,也是出于我们所信仰的上帝。比方在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可贵的、有价值的成分。我们若谦卑自己,虚心求教,这对于我们的信仰和神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个人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不是没有必要,而是非常必要。这正是中国教会的领袖一直在探索中国教会的路径所做的工作,从“文化披戴”(acculturation)到“文化融入”(inculturation),一直是我们中国教会努力的方向。我们是生在中国的基督徒,我们承载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使命,又有着向族人见证福音的使命,我们就该谦卑自己,向这个时代学习,并与时代对话,使我们所传的,所见证的能够被人明白和接受。一位神的仆人曾对教会作如此论述:“教会并非自我目的,好像它应独自地参与拯救似的,它是为上帝所垂爱的世界而存在的。可以说,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差别是暂时性的。教会必须持续不断地跨越它自身的界限而走向世界。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它也不可以容忍在它自己之内划定界限,无论是诸教派之间的界线,还是教会与以色列之间的界线。它的生命必须表达它所传布的福音所言说者:希望属于一切人。”

其实,上帝的真理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我们平心静气而论,初期的基督教与改教时期的基督教是有区别的,同样与我们今天的基督教也是有区别的,因为时代是不相同的。当基督教传到哪里,当上帝的福音到哪里,都有着与那个时代对话和融入那个文化当中的经历。一提起对话,我们不要神经质,以为是要改变我们的信仰,其实不是的,上帝是丰富的。我们说对话,是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上帝,来认识上帝,是要显出上帝是丰富的。正如我们从以救赎为中心的神学转到以创造为中心的神学来看上帝,岂不是显出上帝是丰富的吗?显出上帝的心比我们的心大。

结论
  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具有广大的心,是满有怜悯与慈爱的上帝,他不轻易发怒,也不长久责备。我们的上帝创造了诸世界,他爱自己手所做的工作,他也宝贵他自己手所做的工作。他一直在护理和看顾着自己的创造,并不断地引导着世界万物,使之更新。基督徒被称之为上帝的儿女,我们要行在上帝的旨意之中,而不能违背上帝的旨意,更不能以树立篱笆来违背上帝爱普世人的旨意。因此,超越我们自己的篱笆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基督教该作的,也是我们必须要行的。巴克莱博士在评述彼得的这次经历时说:“早期基督教的特征是撤除障壁,而今天有机会时它仍然能一样做到。”谦卑我们的心,听从上帝自己的声音说:“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如此行也能和彼得一样满心感恩地说:“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