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利10∶10,结44∶23
犹太人常常称某些东西是圣的,某些是俗的。分别圣与俗是上帝对他们的要求。利未记10章10节说:“使你们可以将圣的、俗的、洁净的、不洁净的,分别出来。”以西结书44章23节说:“他们要使我的民知道圣俗的分别。”
圣的东西不少:山有圣山,城有圣城,东西有被称为圣物的,日子有圣日、圣年,建筑有圣所、圣殿。利未记11章中则告诉我们某一类走兽、某一类鱼、某一类飞禽是俗的。使徒行传10章中记载,使徒彼得在异象中所看到的禽与兽,大概就是利未记11章中说的俗而不洁的东西。犹太人看人也分圣俗,犹太人自己是圣民,圣民中的祭司更是分别为圣的;外邦人则是俗的,且是俗而不洁的。使徒行传10章中说,彼得不愿去向一个外邦人(即哥尼流)传道,就是因为外邦人与那些按利未记11章规定禁食的飞鸟走兽一样,是俗而不洁的,是不可交往的。
今天对我们基督徒来说,也有一个分别圣俗的问题。我们喜欢把某些东西从别的东西中分别开来,称它们为圣的。譬如,称礼拜堂为圣堂,礼拜堂里有圣台、圣桌,牧师穿的礼服、佩的带子被称作圣衣、圣带,纪念主受死的晚餐叫圣餐。
要弄清楚“分别为圣”的意义,就要弄清楚“圣与俗”的关系。因为有人说:圣经既要求我们“分别为圣”,我们就应该超世、厌世、与世界对立、与世俗的事分离。“分别为圣”是不是就是圣俗对立?
“圣与俗”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古教会有一个教父叫特土良的就曾说过:“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什么相干?”“雅典”代表“俗”,“耶路撒冷”代表“圣”,二者是不相干的。二千年的教会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在中国,这个问题又具有现实的意义,困扰着一些基督徒。有一个生产队长信了主,有人就去对他说:信了主不能再做生产队长,因为那些都是世俗的事,要到教会来做圣工。这个生产队长感到很困惑,写信给《天风》编辑部,要求帮他解困。这个“圣与俗”的问题既古老又现实,说明这个问题不是一篇两篇文章就可以解决的,要求我们经常思考、经常讨论。“圣与俗”这个问题所以重要,还因为它与其他一些神学问题密切相关,譬如(1)属灵属世问题,(2)怎么看待物质世界的问题,(3)教会外有没有真善美的问题,(4)信与不信的关系的问题等。
“分别为圣”是圣经里的一个概念,我们要正确理解它,就应该回到圣经中去,仔细查考。“分别为圣”,在圣经中本来是一个希伯来字,翻成英文是consecration,在中文圣经里翻成“分别为圣”或“成圣”。这个字也可以翻为“祝圣”,祝圣主教,圣餐礼拜时祝圣饼和酒,这里的“祝圣”就是“分别为圣”同一个字。
《圣经百科全书》“分别为圣”条目下这样说:“把人、用具、房屋、土地等,从俗务、俗用中分别出来,专供圣职、圣用。‘分别为圣’的希伯来词有‘分别出来’的含义。新约用该词不多,仅有的几例含有‘圣洁’之意。”
从这个高度概括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仪文的意思,一是道德的意思。旧约偏重仪文的意思,新约偏重道德的意思。所以我们中文的、“分别为圣”四个字,可以拆成两个词汇:一是“分别”,就是“分别出来”,一是“为圣”,就是“成圣”或“成为圣洁”。
我们先看旧约。利8:10。12说:“摩西用膏油抹帐幕和其中所有的,使它成圣 (即:分别为圣)。又用膏油在坛上弹了七次,又抹了坛和坛的一切器皿,并洗濯盆和盆座,使它成圣(分别为圣),又把膏油倒在亚伦的头上膏他,使他成圣(分别为圣)。”
“要把这些(指内袍、腰带、裹头巾)给你的哥哥亚伦和他的儿子穿戴,又要膏他们,将他们分别为圣,好给我供祭司的职分。”(出28∶41)
从这两段经文可知,分别出来专为献祭用,东西如此,人也如此。这里没有道德的评价。对帐幕、洗濯盆而言,没有道德的含义。我们不会认为:分别为圣的帐幕比别的帐幕更有道德。“分别为圣”仅仅是“分别出来”专为献祭或其它宗教礼仪使用,是仪文的意义。
还有一段经文可以帮助我们想清楚这个意思。列王纪上13章33节说:“耶罗波安不离开他的恶道,将凡民立为邱坛的祭司;凡愿意的,他都分别为圣,立为邱坛的祭司。”耶罗波安是个坏人,他派立人做祭司,也叫“分别为圣”。显然,这里的“圣”没有道德的含义。
“分别为圣”有“分别出来”的意思,希伯来原文这个词有“分开”、“分离”之意,但没有对立、对抗的意思,因为没有牵涉到善还是恶的道德问题。
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圣俗对立起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非常尴尬。举一个穿的例子。我们大多数教会礼拜的时候,牧师是穿圣衣的。这圣衣是分别为圣的,只能在宗教礼仪中使用,普通的人不能穿,牧师在平常的场合中也不能穿。而普通的衣服,我们如果看为俗的,圣俗又是对立的,这俗的衣服就变成恶的东西,当然也不能穿。这样,我们就很尴尬,圣衣不能穿,普通的衣服因为是俗而恶的也不能穿,只好打赤膊。
“分别为圣”这个词汇到了新约,有了道德的含义,“分别为圣”(consecration)这个词也用得较少,较多用“成圣”(sanctification)。仪文意义的“分别为圣”强调“分别”,“圣”的对立面是“俗”,“圣”要从“俗”中“分别出来”,这里的“圣”“俗”却不是一好一坏、一善一恶地相互排斥的。道德意义的“分别为圣”强调“为圣”、“成圣”也即“成为圣洁”,“圣”的对立面不是“俗”,而是“恶”。所以圣俗有两种区别,一是仪文的区别,一是道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弄错了,往往是因为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区别。
主耶稣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主耶稣的倾向。他并不是反对祭祀,因为他把自己作为祭品完成了最伟大的祭祀。但主耶稣更重视“圣”的道德含义。
两个人一起去圣殿祷告,一个受批评,一个受称赞。祷告是圣的,但不是凡祷告都蒙垂听,要看祷告的内容。一个祷告是自义是骄傲,一个祷告是自责是谦卑,这里涉及一个道德的问题。旧约创世记记的亚伯和该隐献祭的故事也包含着同样的道理。献祭是圣事,但不是凡献祭都蒙上帝悦纳。上帝为什么看不中该隐的祭,而悦纳亚伯的祭?创世记4章4-5节说:“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上帝在看他们的供物的时候,先看他们这两个人:“亚伯和他的……”、“该隐和他的……”。该隐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可以从圣经有关他不多的文字里看到,这个人好妒忌,凶狠地把自己的兄弟也杀了,做了坏事还要抵赖不诚实。总之该隐是一个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上帝不喜欢的首先是该隐其人,因此他的供物也不被看中。
主又说:在他再来时,两个人在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人在田里(耕作),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推磨”与“耕作”都是俗事,从事的人在主再来时并不都被撇下。那么,为什么有人被取去,有人被撇下?我们看圣经的上下文就可明白,当时耶稣是在谈论挪亚的日子、罗得的日子,人们如何犯罪作恶,接下来就说了“取去”和“撇下”的比喻,所以主耶稣是在谈论与道德有关的问题。
所以仅从仪文意义的圣俗来区别,二者当然不同,但却不是一好一坏,不是看到圣的,必须拍手赞成,看到俗的,必须摇头反对。好坏是道德的评价。
最突出的是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祭司文士是圣的,他们不去救助那受伤的人,是为了保持自己“分别为圣”的身份。因为按照摩西律法,分别为圣的人是不能接触尸体的,那个受伤的人虽然还没有死,但很可能当他们去救护他时,死在他们的怀里,这有多可怕!他们这种努力保持自己“圣”的作法,受到主的批评。那撒玛利亚人是个俗人,干的是俗事,为伤者洗洗、搽搽、包包、扎扎,但因为用爱心作,受到主的表扬称赞。
这样看来,圣作为仪文的意义,与俗不是对立的;作为道德的意义,也不是对立的,所对立的是“恶”。如果“俗”作为“庸俗”解,就当别论。加利利的迦拿有一家人家结婚,结婚当然是世俗的事,主耶稣带着门徒去参加。但有人要求耶稣为他们分家业,耶稣没有去。分家业与道德问题牵不上关系,但为那些争家业的人去做中人,实在太庸俗。
圣俗不对立,不仅不对立,而且圣中有俗,俗中有圣。
圣中有俗。教堂是圣的,但教堂在建造时有很多俗务由许多俗人参与其间。一件圣衣里面有农民的劳动,有工人的劳动,我们无法保证这些农民与工人都是基督徒。亚伯与该隐献祭献的是自己劳动所得。亚伯从事畜牧业,该隐从事种植业,这些都是俗事。他们要拿他们从事这些俗事得到的东西放到献祭的这件圣事中,否则,献祭献不成。
俗中有圣。好撒玛利亚人在受伤的人身上所做的都是俗事,但因为有爱,这些俗事圣化了,成了神圣的事。
我们追求成圣,不是越成圣,离开世界越远,离开凡人、俗人越远,而应该是越近,用更多的爱去关爱世界,关爱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