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拿1:2-3、11-16 3:2-5 4:1-3、8-11
尼尼微,是一座着名的城市,亚述帝国的首都。由英勇的猎户宁录所建造,“他从那地出来往亚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创10:11)至先知约拿时代, 已是名满天下的千年古城。由于亚述人的生性残忍,对被征服之民无所不用其极;(鸿1:9-11)因此,尼尼微城又被人称之为残暴之城,被天下人所厌恶,避之唯恐不及。先知约拿也不例外,对其恨之入骨,更别谈向他们传福音了,即便屡次歇斯底里的暴怒,违反神的命令,也在所不惜。
一、抗拒神的呼召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拿1:2)从这个呼召来看,神对约拿的呼召非常明确。有明确的主体,“你”,就是约拿本人;有确切的时间,“起来”,不是稍留片刻,而是起来就去吧;有明确的客体,“尼尼微大城”;有要去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恶已经达到我的面前”;也有要做的事,“呼喊”,这是先知的本职工作。
对于神明确的呼召,先知约拿有什么反应呢?是出乎意料的躲避耶和华,“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拿1:3)先知躲避耶和华上帝的呼召,是错误且荒谬的,不用找任何的理由。根据背景来看,可推测出几个可能躲避的理由:首先,约拿是以色列人的先知,他不愿看到外邦人像以色列人一样享受神的恩典,特别是尼尼微人。其次,去尼尼微大城传福音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人心险恶,约拿很惧怕。况且,去尼尼微大城传福音不仅路途遥远,人心险恶,而且没有工资可拿;最后,约拿是站在民族的大义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关口上,不愿到尼尼微大城去传福音,即便他知道神会拯救尼尼微人,也是再所不惜,“我知道你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就急速逃往他施去。”(拿4:2)
二、糟蹋自我的性命
先知约拿躲避上帝的呼召是决绝的,甚至赔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起初他想乘船逃往遥远的他施去,但事非人愿,在行进的途中,遭遇了狂风暴雨,“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拿1:4)聪明的约拿,对于忽然来临的狂风暴雨,被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有过多的反应和措施,因为他知道那是因自己而起,只有自己才能化解危机,“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拿1:12)很明显,先知约拿认为化解危机的办法,就是将自己投在海中。这种办法,看似在为着众人的性命安全着想,而选择英勇就义,以换取众人的平安;实则不然,这乃是在逃避现实,践踏自己的性命。因为他的本意就是如此,想以此来了结自己的性命,所以无需有过多的努力,“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拿1;5)事实上,命运总是与约拿开了个玩笑,他不爱惜自己的性命,甚至是别人的性命,但神却爱惜,珍惜任何人的生命,包括他所憎恶的外邦人,“他们遂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拿1:15-16)就连他自己的性命 非但因此而失去,反而奇迹般的毫发无损,“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拿1:17)约拿不珍惜自己的性命,在神的眼中是愚蠢至极的,因为生命是神的,没有人可以自我剥夺自己的性命。
三、敷衍了事的顺服
经历幽谷深渊的造就后,先知约拿最终还是顺服了神的呼召,愿意去尼尼微大城传福音,“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拿3:3)但在顺服之余,也暗含了美中不知的地方,让人觉得他是在敷衍了事。“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3:3),先知约拿在传福音前,对尼尼微城的规模进行描述是有一定的用意的。该城具体的规模达至如何?至今仍然是个谜,但我们可从“三日的路程”和“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略知一二。其中“三日的路程”有若干可能的解释:[1] (一)这是指直径的长度,可走三日。(二)三日是指周圆,要绕城一圈需要三天。(三)要走到城的遍处,为时需三日。(四)三天是指三座城,包括尼尼微城及郊区。(五)当然也有人认为“极大的城,三日的路程”,指神极为看重这个城市。
那么约拿是如何对待,这座如此规模的城市呢? “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拿3:4)我们会发现,“一日”与上文的“三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有几种可能的解释[2] :(一)他走了一日,才开始传道。(二)他只花了一日的时间,来传道。(三)三天的路程只走了一天,只做了三分之一的工作。与此同时约拿传福音用的是“倾覆”字眼。约拿所宣讲的这句话在中文译词有十二个字,在原文只有五个字,言简意赅!“倾覆”一词,也是用于所多玛与蛾摩拉的,不过那是天使宣告的(创19:1、13)。“一”与“倾覆”的字眼似乎在说明约拿用了极短暂的时间,极其恶劣、咒诅的言语在“传福音”,字里行间反应出他虽然顺服,但仍心有不甘,传了打了折扣的福音,下文可为证“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拿4:1)
四、由祸变福的暴怒
单看此文的标题,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因为尼尼微人悔改而发怒呢?更何况是神的先知约拿。事实上就是如此,“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拿4:1)“这事”,指的是尼尼微人并没有像他预言中说的那样倾覆,“再过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3:4),而是尼尼微人因为悔改而被神赦免的事情。
约拿就是因着此事发怒,向神抱怨说:“耶和华阿,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拿4:2)。这是约拿第二次的祷告,这次他引用的是耶和华上帝自己的话“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出34:6)。
约拿引用神自己的话,是在向神说明,他开始不愿意去尼尼微城传福音的原因;乃是因为,他知道神是满有怜悯和恩典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的上帝。既是如此,那为什么还要枉费时间,多此一举呢?为什么还要逼着自己去传福音呢?无非只是形式上的,去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拿3:4)表面上的信息罢了!可是,事到如今尼尼微城并没有像宣告的那样被倾覆。约拿因此事,甚是懊恼,大惑不解,甚至认为神这样处理尼尼微城的方式,使他觉得倒不如让自己死去要来得好些。“耶和华阿,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拿4:3),以死来了之。
五、玩物丧志的歪曲心理
事情的发展远非如此,对于尼尼微人的得救,先知约拿不仅发爆发怒气,大动肝火,以死相逼;且从,此事件中,更反映出了他玩物丧志的错位心理,“次日黎明, 神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日头出来的时候, 神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拿4;7-8)先知约拿为了要看看尼尼微城的最终结局,在城的东边特意搭了一座棚,住在那里,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神特意安排了一颗蓖麻为约拿遮阳“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 (4:6)。我们要知道“救他脱离苦楚”这句话,不仅是指救他脱离太阳的暴晒。最为关键的是,要救他脱离因不纯正的思想观念而引发的怒气。亚历山大在其《约拿书》注释一书中对本节的经文有过这样的解释:
救他脱离苦楚(字面意思即“救他脱离灾祸(邪恶)”)很可能语带双关。动词 lhassil“拯救”亦可读成 lhasel“遮盖”,而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显然也是如此翻译。另外,此句中的名词 raah 在约拿书他处亦曾出现过,用以表达“灾”(如一8)或“恶”(如一2)。所以,“救他脱离苦楚”可以解为“遮盖他脱离他的灾祸”,意指日头的曝晒(参 RSV 、 GNB 、 NIV);或解作“救他脱离他的罪恶”,意指约拿不合理的发怒。
正是因为这颗蓖麻,一颗小小的植物,暴露了约拿的扭曲心理,显示了约拿自私自利、爱物胜于爱人之心。面对神没有倾覆尼尼微大城与神使蓖麻被虫子咬死事实,约拿的反应都是求死,希望以死来反抗神的旨意。只是前一次的求死,是因为尼尼微大城的人没有死;二次的求死,是因为为自己遮阳的蓖麻没有活着。这是极其鲜明的对比,也是极大的讽刺,反应了约拿爱一颗小小的植物胜于爱一座城池的错位之心。于是,神就是藉着这颗蓖麻的生与死来反问他,“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拿4:10-11)。神以约拿对植物和对尼尼微人的态度来对比,强调真正荒谬不合理之处,是约拿对一棵微不足道的植物充满怜悯,对尼尼微城的全城人口却心肠刚硬,这样合理吗?他对神创造的一株小植物表达关切,却不在乎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都是照神的形像所造的人;所以,前后不一致的不是神而是约拿,是约拿扭曲的心理,令他丧失了对人类的怜悯之心。
神的先知约拿,虽然圆满的完成了神的旨意,按照的神的吩咐,使几十万众的尼尼微彻底的悔改。但是,完成使命的同时,他自己也是被折腾的遍体鳞伤。从他完成使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他有很多的缺陷。但是,要我们换位思考的是,圣经中有几位神的仆人,自己亲自撰写了自己的阴暗面?有几位神的仆人,使全城男女老少皆悔改?很明显只有约拿一人。约拿毫无遮掩的展示自己的阴暗面,也是一项功劳。告诫着后人,神的儿女不单要为神做大事,也要层层去除自身的阴暗面,跨越阻碍在我们心理的“尼尼微”,以优良的心理状态和充足的能力,来荣耀神。
[1]参考卢俊义着《约拿书信息》,第三章。
[2]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