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神的子民
作者:
2016-10-27  

一.关于《彼得前书》
1. 作者:
教会的传统看法:此卷书的作者是使徒彼得;直至近代,才有人提出异议,认爲作者不是彼得。他们提出不少理由,但多属推测。比如,此卷书希腊文文笔流畅,不大可能出自“没有学问的小民”(徒4:13)彼得之手;书中谈及基督徒受迫害,应该是多米仙作罗马皇帝(~ 95 AD)时期,可彼得早已去世;等等。
其实,“没有学问的小民”不等于目不识丁,或未受过教育;再说,彼得可以请同工(如西拉,彼前5:12)代笔或润色。书中确实谈到基督徒面临的痛苦(如4:12-19),但并没有表明是由罗马政府引发的,反而更像教会在抵挡神的世代和文化中生活的实况。
彼得是《彼得前书》的作者的外证和内证都很充分。
外证:彼得是此书的作者,在早期教会和教父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对传统的看法,应十分重视,因它接近相关的曆史事件,可信度更高。比如,我们这几代人对文化革命的见证,恐怕比两千年后一些人的推测更可靠。
内证:作者自称是“使徒彼得”,马可是他儿子(5:13)。从内容看,书中采用的牧人的意象,石头的题材,以谦卑束腰、警惕魔鬼的工作等教训,对基督的救赎、受苦、複活、升天和再来的熟悉,都指向彼得是此书的作者。
2. 写作时间:
早期教父,如革利免 、特土良 ,都相信使徒保罗和彼得先后在罗马皇帝尼禄王时期殉道;而尼禄本人则于68 AD被人杀死。彼得在信中未提及保罗的受难,故写作日期似应在65 AD 之前。
天主教则坚持彼得是第一任罗马的主教,《彼得前书》的成书时间应在80 AD左右。有人指出,耶路撒冷城和圣殿于主后70年被罗马大将提多所毁后,犹太人才称罗马城爲“巴比伦”(5:13)。
所以,把64-80 AD作爲此书的写作期限是是一个稳妥的取向。
3. 写作地点:罗马
4. 收信人:居住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
5. 信息:
《彼得前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学者说,“《彼得前书》一共有一百零五节,内中的教训,委实句句精要,字字珠玑。”
陈终道指出,保罗书信外邦使徒的立场上传讲福音,雅各则站在犹太人的立场论述道德与行爲;而《彼得前书》注意信徒的实际生活和道德行爲等真理不下于《雅各书》,论讲福音要道也不下于保罗书信,是具犹太背景的福音信息。
此书在三一神论、基督论、圣灵论、救恩论、教会论、末世论等方面都有精辟阐述,同时又爲基督徒的生活提供实际的指引。神学性和生活性的教导是互爲依存、很难分开而论的。“作者在这两大领域中自由地穿梭往返,编织了一封充满教导性的书简。”
保罗书信反映的是福音刚刚进入希腊世界的情景,所面对的是真假福音的问题,要常常爲福音辩护。而《彼得前书》的收信人正处于“百般的试炼”(1:6)和“火炼的试验”(4:12)之中,所以彼得在书信中所针对的,福音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彼得希望他的读者明白:在神面前他们是谁,以致他们在社会中能活出他们的身份。所以,彼得的伦理教导的基础,是神的救恩。基督徒的生活必然是神的救恩的体现,是传福音的一个途径。学者一般都同意,本书的五章十二节道出了写作的目的:“我略略的写了这信,託我看爲忠心的弟兄西拉转交你们,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基督教必须藉着信徒的伦理、道德行爲,表达其信仰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这是整本《圣经》的教导,也是《彼得前书》的主旨。
另一方面,真正的信仰,一定会遭遇试炼和苦难。面对正在受苦的读者,全书充满了安慰和鼓励的话语,使当时的读者,能在不利的环境下,仍然不忘自己乃是神所拣选的,是圣洁的,等候主再来的,一个蒙神祝福的弥赛亚群体。使读者能精神抖擞,有活泼的盼望,欣然踏上信仰的不归路。安慰受苦之人的最好方法,是使他们有盼望。彼得被称爲“盼望的使徒”,这封书简可称爲“盼望的书简”。
二. 《彼得前书》的引言(1:1-2)
引言是当时希腊文书信的通用形式,包括写信人、收信人和问安三部分。
1. 写信人:“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1:1a)
“耶稣基督”:
“耶稣”是人名。旧约《约书亚记》的约书亚原名何西阿(意爲“拯救”),摩西给他取名“约书亚”(意爲“耶和华拯救”)(民13:8,16);“约书亚”译爲希腊文便是“耶稣”。
“基督”是头衔、称号,是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形容词,意爲“受膏的”,指被圣油所膏抹的君王、先知或祭司。在七十士译本中里,此字常被用来形容“受膏的”祭司等;后来实体化爲名词,用以翻译希伯来文的“弥赛亚”一字。“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约1:41)。主耶稣同时具有君王、先知和祭司三种身份。
在本书信中,原文“基督”共出现22次,其中9次与“耶稣”相连;但“耶稣”一词从未单独出现过。这反映了作者对耶稣的深刻认知(彼得的认信,太16:16)。
“使徒彼得”:
言简意阂。彼得是公认的使徒、教会领袖,无须多言。知名的(如葛培里)不用介绍;介绍越多的(如冯秉诚),越是大家不熟悉的。不过,在信中,彼得很少树诸他的使徒权柄。
2. 收信人(1:1b-2a):
1)“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细亚、庇推尼寄居的”
这些地方处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罗马省份。因爲这些地名可同时指古老帝国和当时罗马的省份,而两者的边界不一定相同。所以要准确知道这些地名指哪些地区,是很困难的。
彼得用了两个名词这五个地区的收信人:“分散”和“寄居”。
“分散”由介词“散布”和动词“撒种”複合而成,原指散居在国外的犹太人(约7:35);此处的用法像雅1:1,指散居的基督徒。书中的犹太意识很浓,如,耶稣基督被喻爲放在锡安的房角石(2:6),收信人是“君尊的祭司”(2:9),等等,表明收信人有犹太人。同时,信中又说收信人“从前蒙昧无知”、“放纵私欲”(1:14),说明收信人中有外邦信徒。合理的推断是,收信人是散居在罗马五个省的外邦和犹太信徒的组合。分散,可能因爲受BP,也可能这些地区的外邦人在耶路撒冷听了福音,并带了回去(参见徒2:9)。
“寄居”可能有双重意思。按字义解,是指生活在“外国”或“客旅”;按灵意解,对基督徒来说,地上的生活只是我们朝圣之旅的暂时居所。
2)有学者指出,这封信的引言,是新约书信中内容最丰富的引言之一,饱含牧者的热情和神学的视野,有对收信人的深入描述,和他们怎样成爲基督徒的神学解释,勾画了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属神的子民的身份,和神赐给他们的救恩。
彼得用了几个短语来描述属神的的子民。
“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
“先见”()是从动词而来的名词,由介词*(在前)和动词(知道)组成,也可译爲“预知”。在新约中,名词出现两次,都译爲“先见”;动词出现五次,四次译爲“预先知道”,一次译爲“晓得”。
这里引发了一个一直有争议的神学问题:神的拣选是基于神预知有的人会相信福音呢,还是基于神的旨意,预定一些人得救呢?运用以经解经的原则,我个人认爲,神的拣选,是基于神的预定,是神的恩典;但在得救问题上,人也应担负相应的责任。《圣经》同时啓示的这两方面真理,是超越人的逻辑和理性的。
“藉着圣灵得成圣洁”
“圣洁”的基本意思被“分别出来归向神”,有三个阶段的含义:与罪分离;一生追求圣洁;神使子民完全圣洁,直到永远。在这一短语中,彼得似乎是指第一阶段:神的恩典,将罪人转变爲祂的子民,是地位上的成圣。
“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
按照原文,有学者建议译爲“以致顺服,并蒙耶稣基督的血所洒”。 成爲圣洁是圣灵的工作,“顺服”则是人对神的回应,决心按福音真理而行。 “顺服”与“血所洒”相联,有深刻的旧约背景。摩西在百姓发誓愿遵行耶和华的吩咐之后,将血洒在百姓身上,作爲立约的凭据(出24:3-8)。新约是耶稣基督的血所立的(太26:28;来12:24)。可见,“顺服”在前,“血洒”在后。
陈终道写道:
“照” -- 神的恩典
“藉” -- 圣灵工作
“洒” -- 基督的救赎
“服” -- 人的本分
几个短语,啓示了三一神的救恩和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等伟大的真理。
三. 问安:“愿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你们”(1:2b)!
“恩惠”包括了在基督里的宽恕、慈爱和怜悯;“平安”涵盖神与人的和好,人内心的平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好。“恩惠平安”几乎包括了神赐给信徒的一切福气。彼得的问安,既是祈求和代祷,更是应许和祝福。
四. 反思
1. 我们是属神的子民。我们成爲基督徒,并非偶然的机遇,而是神在永恒中的旨意,使我们可以享受神的同在,过在地如在天的生活,并得到爲我们存在天上、永不衰残的基业。我们不一定能得到属世的权利和尊荣;但神子民的尊严,是基于他们的由来,是出自三一神的永恒心意。
2. 《彼得前书》的收信人与我们相似。我们在座的,无论从属世和属灵的角度看,我们都是寄居的,是客旅,尽管我们可能已有绿卡或成爲了美国公民。感谢神,由于祂的恩典,使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游子,有了一个新的、永恒的家。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