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16:13-28
经过三年的奔波劳碌,耶稣在地上的工作即将进入尾声。最后时刻,他依然有周密的计划,为要妥善处理好各种事情。众多的事情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就是门徒们的信仰状况。对于这12位门徒,耶稣在他们身上有特殊的计划,就是要他们将福音传遍天下。然而,耶稣清楚地知道,就当时的状况而言,门徒们还难以胜任这项神圣的使命,因为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尚不清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耶稣在繁忙的工作中腾出宝贵的时间,有意将门徒们聚集一处,与之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目的是引导他们的信仰,深化他们对基督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完成基督所托付的伟大使命。耶稣先问“人说我人子是谁”,再问“你们说我是谁”,得到他们的回答后,向他们讲明了“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的真理,引出了对基督的更深认识。从耶稣与门徒的这一次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认识耶稣的三个层面。
一、知识性的认识
这一次谈话中,耶稣首先问门徒:“人说我人子是谁?”耶稣如此问,并非向门徒打听别人对他的看法,而是要了解门徒如何理解群众对他的种种看法。这时的门徒,跟随耶稣已有三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定从民间听到了很多对耶稣的不同看法。不论这些看法如何,对门徒们认识耶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耶稣将这样一个问题摆在门徒的面前。要想了解别人对耶稣的看法,就需要平时多加留意,并进行必要的积累,所以我们说,“人说我人子是谁”的问题,其实是要求我们对基督有一种“知识性的认识”。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基督最早的认识,往往来源于别人对基督的看法,比如听道、读书、谈话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取关于基督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常常会成为我们认识基督的重要资源。并且,在信主之后的属灵追求上,别人对基督的认识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由此可见,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基督的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别人对基督的认识,要努力从读书、听道、网络等各种途径,多多获取关于基督的知识。
耶稣提出问题后,门徒们七嘴八舌地开了言:“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门徒们如此回答,看来非常轻松,但他们的答案却来之不易,这是他们经过精心积累和认真过滤而得到的。在那个时代,民间对耶稣的看法很多,也很杂,有人认为他“被鬼附着”(约10:20),有人说他“癫狂了”(可3:21),也有人说他是“撒玛利亚人”(约8:48,当时称人“撒玛利亚人”,带有污辱的性质)。耶稣问“人说我人子是谁”时,门徒没有把这些看法搬出来,说明他们对所听到的看法还是有分辨力的。在很多人对耶稣怀有敌意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对耶稣充满期待,有人说他是约翰,有人说他是以利亚,有人说他是耶利米,也有人说他是先知里的一位。说他是约翰,因为他和约翰一样,大声疾呼,传讲悔改的信息;说他是以利亚,因为他和以利亚一样,大义凛然,传出圣洁的呼声;说他是耶利米,因为他与耶利米一样,忧国忧民,具有爱国的情怀;说他是先知里的一位,是因为他总是具备一些先知的特质。信仰纯正的犹太人,坚信上帝给摩西及整个以色列家的预言:“耶和华你的上帝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申18:15)因此,他们一直在期待一位伟大先知的出现。道成肉身的耶稣虽然不仅仅是先知,但他的确拥有先知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对耶稣的看法并不完全错误,纵然这样的认识尚有局限,但比那些持有“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约7:52)的无知论断之人要强过数十倍。门徒们在民间的众多看法中,选择了一种较为接近耶稣之身份的看法回答耶稣,这是难能可贵的,尽管这样的认识并不完全,但这种认识依然有其价值。门徒们的做法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在追求对基督之知识性的认识时,需要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拒绝简单的全盘照搬,拒绝盲目的模仿效法。
二、启示性的认识
知识性的认识固然必不可少,但这样的认识非常有限,因为别人的认识终归是别人的认识,对我们只能有间接的意义,而不能有直接的意义。因此,耶稣紧接着又问:“你们说我是谁?”耶稣的意思是,“人说我人子是谁”的答案,代表了别人对基督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助于门徒对基督的认识,但他们对基督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听道、读书、上网时得到的关于基督的知识,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对基督的认识。经历伯特利异象时的雅各,对上帝的认识并不清楚,所以上帝对他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创28:31)直到很久之后,雅各终于明白,这位上帝也是他自己的上帝,所以后来有了“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的说法。今天的我们,信仰的上帝是别人的上帝呢?还是自己的上帝呢?要像让“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也成为我们自己的上帝,就要对上帝有自己的认识。耶稣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的意思,也就是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跟随的耶稣是他们自己的耶稣,而不是别人的耶稣。
耶稣向门徒提出问题后,心直口快的彼得率先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宣告是难能可贵的,这实在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看法。作为希伯来人的彼得,他清楚地知道,上帝要应许他们一位弥赛亚,他熟悉旧约圣经中的一切预言,当他宣告“你是基督”之时,就说明他相信旧约圣经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应验在耶稣身上了(彼得所说的“基督”是希腊文,与希伯来文中的“弥赛亚”意思相同)。为了更加坚决地表达这个信念,他进一步地指出:“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这样的表述在希伯来文化中是非常忌讳的,没有人敢于随意称自己或者别人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时,被大祭司指为“说了僭妄的话”(太26:63-65)。彼得能以如此宣告,很有意义!因此,耶稣称赞道:“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彼得说话时,也许只想代表门徒宣告他们对基督的认识,他可能并不晓得他所说的话是“天上的父指示的”,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没有上帝的启示,他无法说出这样的看法,正如经上所记:“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所以我们说,对基督这样的认识是一种“启示性的认识”。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想要对基督有自己的认识,就不能单靠自己,更需要以谦卑的心寻求上帝的启示与指引。如何获得启示性的认识呢?有两种途径必不可少:第一,读经,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其中充满了上帝的启示,读之即可获得启示。第二,默想,上帝喜欢专心寻求他的人,默想可以使我们获取上帝的启示。
三、经验性的认识
门徒们对基督有知识性的认识,亦有启示性的认识,但在耶稣看来,这样的认识依然不够,所以他紧接着把对基督的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启示给他们(虽然有的解经家认为21节之后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同一时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经文本身的理解)。耶稣告诉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闻言,立刻劝阻:“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严厉斥责:“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彼得虽然得到过天父的启示,但他依然并不完全,很快就又被撒但利用,成为耶稣的绊脚石。耶稣说这话的意思,是要门徒在“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的认识基础上,更深进一步地知道,上帝的儿子必须受死,才能见证他是从上帝而来的弥赛亚,“背起S字J”才是他道成肉身的主要目的,他要藉着这些话使门徒明白,这位基督是一位受苦的基督,是一位被钉S字J的基督。然而,门徒们并不明白耶稣的意思。由此可见,启示的认识也有其不足之处,想要真正认识基督,也不能止于启示性的认识。
为了让门徒更深地认识基督,耶稣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S字J,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耶稣的意思是说,想要真正认识基督受死的意义,就要效法基督,与基督一同受苦,切实地经历“背起他的S字J”的真正意义。事实证明,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人就很难深刻地认识基督。约伯经历了苦难的功课,所以才有了“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的真实感悟。对于这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一种“经验性的认识”。当耶稣向门徒们讲这些道理的时候,彼得及当时的门徒可能都像以赛亚所说的那样,“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因为这样的真理,非有实际的经历,就无法明白。不过,之后的岁月里,随着属灵经历的不断增多,门徒们终于逐渐明白了基督所讲的道理。以彼得为例: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他在讲道中说:“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S字J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徒2:36)此时的他,已经明白了基督与受苦的意义。在经历了漫长的传道岁月之后,彼得在他晚年所着的《彼得前书》中写道:“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2:21-23)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此时的他,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基督受死的意义以及信徒为基督受苦的意义。他对基督的这一理解,是他在多年的信仰历程中体验到的。可见,经验性的认识在信仰中是极其重要的。当彼得在为主殉道的时候,他的这一感言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也正好体现了他对基督有了最为深刻,最为真实的认识。对于今天的我们,对基督也需要有经验性的认识,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遵行主道,不断经历信仰的时候,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基督。
“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何6:3)这是我们每个基督徒的人生方向,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有不懈的追求。从耶稣和门徒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基督的认识,我们需要有知识性的认识,也需要有启示性的认识,更需要有经验性的认识。但愿我们都能竭力追求,“渐渐地多知道上帝”(西1:10),能够准确地回答耶稣“你们说我是谁”的问题,使我们可以像保罗那样宣告:“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后1:12)
2008年7月6日讲于西安新西北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