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26:14 - 16
14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
15 “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16 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可 14:10 - 11
太 26:69 – 75
69 彼得在外面院子里坐着,有一个使女前来说:“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
70 彼得在众人面前却不承认,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71 既出去,到了门口,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那里的人说:“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72 彼得又不承认,并且起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
73 过了不多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人前来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
74 彼得就发咒起誓的说:“我不认得那个人。”立时,鸡就叫了。
75 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
可 14:66 - 72
路 22:56 - 62
约 18:15 - 18、25 - 27
众所周知在彼得的生命中曾三次否定耶稣和自己的关系,在犹大的生命中他把耶稣卖了30块钱,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彼得比犹大好不到哪里去?但让我们惊讶的是二人的生命影响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今天我们藉着彼得和犹大这两个人物来思考基督徒的犯罪与悔改。
一:彼得和犹大的相同点
·犹大和彼得一样都是耶稣拣选的门徒(太 10:1 - 4)
1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
2 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3 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
4 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犹大虽然出卖了耶稣,但教会从来没有怀疑过犹大的门徒和使徒身份。他的地位不比彼得、约翰、雅各等人逊色,有同样的呼召,受同样的教导,被赋予同样的使命。从家族血脉来说,他与耶稣的关系最亲密,因为只有他与耶稣同是犹大支派,是大卫的后裔。按几本福音书记载,十二使徒的名单毫无例外的都有他的名字。当福音书提及他出卖耶稣时,这样称呼他:“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太二十六14)。约翰提到耶稣指称有人出卖他时,如此说:“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约六71)
根据新约的说法,教会从来都不认为,犹大是披着羊皮的狼,混入门徒的群体作破坏的工作。圣经并没有为了避免尴尬,辩称犹大不是真正的门徒,硬指他跟从耶稣是假情假意的,教会也没有这么说。教会很清楚的知道,犹大是教会的一分子,是耶稣亲自选立的十二门徒之一,但他却是背叛和出卖耶稣。
·犹大和彼得都有过失(老我的软弱)
彼得的弱点过分自信,做事凭血气。彼得的失败一目了然,我们都很清楚,彼得自视过高,结果跌倒了;自以为勇敢,结果却胆小如鼠。然而犹大呢?
我们可能会奇怪,一个耶稣与他这么亲近的人,怎么会为了30两银子(当时是一个奴隶的价钱),出卖自己的老师,出卖自己的使徒的职分,出卖自己的灵魂呢?
其实耶稣所招的门徒,在起初跟随耶稣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动机并不纯正,也并不真明白耶稣。(我们被主拣选之初也是如此)。比如怀有政治动机:奋锐党的西门(奋锐党,古犹太教教派,狂热地盼望恢复犹太国),在使徒行传1:6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当耶稣复活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明白,却是依然要复兴以色列国。
犹大卖主可以从约翰所记载的耶稣在伯大尼受膏的事件看出一点缘由来(约十二1~8)。在拉撒路的姐姐马利亚的对照下,这个事件很清楚的把犹大的软弱显明出来。
约翰告诉我们,“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香气。”(约12:3节)马利亚这一行动,是完全不吝惜的,全然无私和宽大的,同时也是绝对谦卑的行动。耶稣认为是为他预先预备安葬之日,因此是对他的死的一种荣耀的尊崇(7节)。
然而,犹大却颇有怨言。他其实不反对马利亚将珍贵的香膏献给耶稣。只是,他觉得将香膏用来涂脚太浪费了,希望可以用作一些实际的利益,按他自己的解释,这样建议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穷人,“这香膏为什么不卖30两银子周济穷人呢?”(5节)
虽然马利亚全然的奉献可以作为众门徒榜样,但是犹大不愿意完全委身奉献于耶稣。对犹大而言,耶稣的死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值得如此铺张浪费,他想要从别人 的奉献中得到一些实际的使用价值。犹大认为如果马利亚的奉献,可以转变成对穷人和有需要者的实惠帮助,比如说,提供极需要的粮食,这将更有意义。不幸的是,犹大的这种态度,正是他堕落的起点。这种态度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害处,也不见得有什么邪恶,甚至可能被看为是实事求是和关怀穷人。可是,从这点发展下去,犹大就因此把耶稣给出卖了。
如果一个人不能完全的奉献于耶稣,如果他认为某些东西太珍贵所以不舍得奉献给耶稣,如果他认为其它的目标比尊崇主、荣耀主的死更为重要,他就已经将自己处于与耶稣敌对的地位,并且自绝于使徒的职分。犹大知道自己不再可能担任使徒,他唯一的可能只剩下出卖耶稣,让反对耶稣的人将他的老师钉死。约翰如此评论:“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钱囊是门徒们公用的,犹大负责保管。从英文版经文可以看出犹大是从钱囊中偷钱,6节)无疑的,约翰指责犹大贪污偷窃金钱,是个绝对不诚实的人。
犹大虽有门徒的名分,却是不能行门徒之实,他按自己判断选择认为是比较好的,至终耶稣在他心中就不是最重要的,并且是可以摒弃的。虽然犹大不反对耶稣,很大程度,他其实愿意跟随耶稣。只是,他的跟随不是完全的,不是绝对的,因此就无可避免的成为敌对耶稣的。犹大为自己保留最后的决策权,因他要按自己的意愿来定义 门徒的身份和工作。对他来说,跟随耶稣,不是他生命的至终目标,乃不过是另外一个目标的踏脚石,或者是过渡的手段而已(虽然他不一定很清楚的明白自己至终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犹大的底线是保留一份自由,确保取和舍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既要跟随耶稣,也要不受耶稣所限制(就好像今天大多数人对教会、婚姻和工作的态度),犹大真正要做的不是“关怀穷人”,他其实是“关心自己的口袋”。
故此,他偷窃耶稣和其他门徒的金钱。故此,他作不了门徒。故此,他可以出卖耶稣。故此,他真的出卖了耶稣。
彼得和犹大在犯罪之前都有一些明显的征兆,前面我们分享了。其实二人还有一个很相同的地方就是,在他们犯罪之前耶稣都曾经提醒过他们。
耶稣知道他们的软弱,也提醒他们,好使他们有机会直面自己的弱点。
太 26:31 - 35
31 那时,耶稣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32 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33 彼得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
34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35 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众门徒都是这样说。
太 26:21 - 25
21 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22 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的问他说:“主,是我吗?”
23 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
24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25 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来,彼得和犹大都没有理会耶稣的提醒。
以上我们看到彼得和犹大有不少相像的地方,但以下我们分享二人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导致了二人的结果完全不同。
二:彼得和犹大的不同点
彼得是如何悔改的?圣经如此记载:彼得不认主三次之后,“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当主耶稣转身看彼得时,彼得的眼睛顿然开了:“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他就出去痛哭”(路加22:61-62)。耶稣看彼得一眼,这是恩典。彼得看见了主,这是他的信心。在这目光相对的一刻,也是彼得真正开始清楚自己软弱的一刻。
彼得懊悔了,主耶稣接纳了他的懊悔,医治了罪对彼得的伤害,并更新了他的生命。不但如此,主还要彼得担起对教会的责任。这记载在(约 21:15 - 19),这段经文清楚的告诉我们耶稣对彼得的医治,并给彼得喂养主羊的人生使用。经历过犯罪和悔改后的彼得得到了医治,后来彼得果然不负主的托付,在使徒行传二章记载,彼得讲道有圣灵的充满,教会人数增加约3000,彼得为主下到监牢没有怨言,后来为主殉道,殉道的方式是倒挂在S字J上,因为他自己意识到不配和耶稣一样的方式钉死。彼得的生命在犯罪和悔改后完全改变。从彼得的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悔改。
·真正的悔改
外人对福音的一个常见的误会是:以为认罪悔改需要用极为夸张和卑微的动作来表示,比如呼天抢地,篷头散发,捶胸大哭,跪下不断磕头,直到血流满脸……。那些曾经经历福音的人都知道,真正的悔改不是外表的动作,乃是当人深切的知道并且承认自己得罪了上帝。这个才是关键。再听一次,真正的悔改,是真实的知道自己得罪了上帝。正如大卫听了先知拿单的信息后,他只有、也只能够说:“我得罪耶和华了!”它一切的话都是多余的。
作为基督徒,我们的任务不是逃避罪,不是否认罪,更不用讲夸耀罪。我们唯一应该做的是承认罪、面对罪、解决罪。请不要忘记,我们都是罪人,在罪里的人总是要自我欺骗,再加上魔鬼给予我们的谎言和虚假,引发出来的恶是十分可怕的。然而,得救之道只有一条,那就是归向上帝(不是归向人),承认我们的罪。
·犹大的后悔
按马太二十七章3~10节的记载,犹大因为看见自己出卖耶稣所造成的恶果,耶稣被祭司长定罪,并被交给罗马官衙,他曾经表示后悔。他甚至去见祭司长和长老,要把贿金还给对方,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4节)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犹大是真心、诚实的后悔。然而,他最终还是自杀死了。
犹大的悔改为什么得不到赦免?为什么他得不到主耶稣的赦免呢?为什么没有去搀扶这位跌倒的门徒呢?
难道他的悔改比不上彼得的悔改来得真诚?马太二十六章75节 告诉我们,彼得三次不认主之后,才“出去痛哭”悔改的。明显的,彼得的悔改被接纳,得到主的托付,牧养他的教会。然而,犹大悔改得不着赦免。为什么厚此薄彼呢?为什么有些人悔改,得赦免,有些人悔改,又得不着赦免呢?难道彼得的罪比犹大的来得轻些吗?答案肯定不是的,罪的轻重,不是得不得赦免的原因。
·为什么悔改却不得赦免?
马太说,犹大感到“后悔”(太二十七3), 然而犹大并没有更新自己。犹大确实为自己的错误感到良心不安。良心的责备好像是生命的警钟,让人开始对自己的过犯和罪恶有感觉。对于那些能够真实为罪而忧伤以至于改过自新,真实归向上帝,他们就是从“后悔”达至“悔改”。不错,犹大对于自己的错误的一步所带来巨大的灾祸,心感惧怕和厌恶。但是,他没有转向上帝,反而,在极度失望里,他去找“罪恶的同谋”商量,希望与他们断绝关系,自己可以置身事外。犹大的愚昧就因此将自己完全的封闭在上帝恩典的门之外。
正如使徒保罗在林后七章10节所言,能引导人悔改的忧伤情绪是有益的,“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只是,他警告说,若是只单单停留在情绪,而没有跨越进入悔改的行动,忧愁是没有益处的,结果是不能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
犹大犯罪的本源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加尔文(JohnCalvin)评: 论犹大的悔改时称,真正悔改的人会对罪恶感到厌烦,而这种的厌烦乃是发自他对上帝的敬畏和尊崇,并且能够促使他追求和渴慕公义。邪恶的人却是没有这种的表现,他不停的犯罪,只要在能力范围内,他会企图欺骗上帝和自己的良心,当然他不会这么直接的对抗,只是他被自己良心用可怕的黑暗所折磨,以至他虽然不憎恨自己的罪,却是因为罪的重担和肆虐而真实的感觉到忧伤和颓丧。这是他的忧愁没有办法带来悔改的果效的原因,因为他没有归向上帝,甚至没有努力的做得比以前 好一点,他只是因无法脱离罪的邪恶而憔悴,深深的感到不安而已。
我们看到有一些人犯罪虽然得到周围的人的赦免,但不久之后再度的犯罪,原因是他们只有外表的悔改(在情感上可能是真诚的), 没有真实去面对罪的本源,就是深藏在他们生命里面的坏根。他们当中有些把自己的犯罪说成是魔鬼的攻击、魔鬼的试探、周围的环境影响、不良朋友的引诱等等,语气好像是说罪是外来的,是强加予他的,与他这个人是无关的。若说有罪的话,也只不过是自己技不如鬼,打不赢魔鬼而已。他确实感觉到罪恶的可怕,也因此深感不安,甚至忧伤痛苦,但是,只要他不是真实的转向上帝,他就不能得救。
曾经有一个姐妹,离婚以后,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我们都知道她会遇到怎样的艰难,她需要帮助、需要爱,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她却将她的需要转向一个有家庭的人,她不是故意这样做,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只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种情感需要下,情不自禁。后来她一次次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后来她不敢再祷告、后来她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离开教会,否认自己和耶稣的关系。知道自己犯罪又不能离开罪,那只能离开神了。
我们看到耶稣亲自拣选的门徒彼得和犹大,在他们的生命中,都有各自的弱点。我们看我们自己,我们在生命中有什么特别软弱的地方呢?彼得和犹大起初的弱点看来都很小,至终都发展成卖主的行为。我的弱点呢?我们应带儆醒。
彼得和犹大都因为他们的软弱跌倒了。而在他们卖主之前,主耶稣亲自的提醒他们。如果他们在那个时候可以记住耶稣的提醒,而不是忽略、无视,那结果我们想就会不一样了。有时候我们也会在一些事情上软弱跌倒。主有没有在之前提醒我们呢?祂的话写在圣经里面,圣灵保惠师在心里提醒我们。我们可以无视吗?我们可以忽略吗?我们应当儆醒。
彼得在犯罪以后,回到上帝面前认罪,并且悔改,得到神的饶恕。而犹大却选择了毁灭的道路。我们也都是软弱的人。如果我们犯罪,我们要怎样选择呢?耶稣对那个犯奸淫被抓的妇人说:不要再犯罪了。我们不要以为我犯罪以后,只要一认罪,上帝就拿我没办法了,只好把恩典给我,只好饶恕我。不是这样的。施洗约翰在太 3:8 里说: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我们应当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