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林后5∶13
哥林多教会是保罗亲手建立的,他“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上帝的道教训他们”(参徒18∶11),教会因此发展得有声有色。保罗离开哥林多之后,教会里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极其恶毒的语言质疑他的使徒职分。为了消除质疑之声给教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保罗在撰写《哥林多后书》时特意用较多篇幅为自己的使徒职分辩护。有人认为保罗举止怪异,便给他贴上了“癫狂”的标签。对于这种批评,保罗如此回应:“我们若果癫狂,是为上帝;若果谨守,是为你们。”《当代译本修订版》译为:“如果我们疯狂,那是为了上帝;如果我们清醒,那是为了你们。”《现代中文译本》则译为:“如果我们真的是疯了的话,那是为着上帝的缘故;如果我们神志清醒,那是为着你们。”该“癫狂”时“癫狂”,该“谨守”时“谨守”,保罗拿捏得恰到好处!今天的牧者,也当如此!
一、为上帝“癫狂”
“癫狂”,希腊文中有“失常”、“混乱”、“惊奇”等多种含义,《当代译本修订版》和《现代中文译本》均译为“疯狂”,这样翻译更容易让当代读者理解。多数情况下,“癫狂”是一个贬义词,耶稣在世时,他的亲属就曾以这个词来评价他,《马可福音》中写道:“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癫狂了。”(可3∶20-21)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因为保罗有些“癫狂”而质疑他的使徒职分,保罗认为这是毫无道理的,他郑重地写道:“我们若果癫狂,是为上帝。”意思是说:我为侍奉上帝而到了“癫狂”的地步,岂不正好印证了我的使徒职分吗?保罗的这一句辩解,显然是把“癫狂”当作褒义词来用的!耶稣和保罗都被同时代的人武断地贴上了“癫狂”这个极不友好的标签,这是因为那些人未能理解他们在信仰上的火热,巴克莱(William Barclay)说得好:“真正热心的人往往会被不冷不热的人视为疯狂。”
纵观保罗的一生,的确有“癫狂”的一面,他的两次自述,证实了他的“癫狂”:“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BP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参腓2∶5-8)“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徒20∶22-24)保罗如此“癫狂”,常人当然难以理解,但他自己非常清楚,他的所有“癫狂”都是为了上帝!
教会历史上那些令人景仰的古圣先贤大多与保罗一样,皆有“癫狂”的一面。我们可以从19世纪的3位着名牧者的经历,感受那一代人的疯狂:慕迪(Dwight Lyman Moody)于1837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童年时期就体现出了出众的商业才干,先在鞋店做学徒,后又改做销售,最终成为鞋店老板。生意蒸蒸日上之际,慕迪听从了上帝的呼召,决定成为一名“得人如鞋”的传道人。慕迪每天4点起床读经、祷告,然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福音事工之中。由于侍奉热情过高,别人送他一个略带贬义的外号——“疯子慕迪”。后来,慕迪的福音事工同时影响了欧美两大洲的教会,所以无数人尊他为“慕迪先生”。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于1834年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Essex),由于讲道恩赐突出,人称“讲道王子”。在讲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司布真有了成为作家的想法,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一位挚友的强烈反对:“司布真先生调节他自己在这方面的期望,是明智之举。无论从前还是现在,能够同时在讲道和写作方面都达到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希腊一个也没有,罗马只有一个,大不列颠恐怕也很难有更多这样的人才。”从1855年开始,到1892年去世,司布真坚持每周出版一篇讲章,每年出版一册讲章集。司布真累计出版62册讲章集,还有140册其他题材的专着。摩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于1863年出生在英国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25岁申请牧师圣职时,被75位考官一致认为,“不适合讲道,没有讲道恩赐”。当天,摩根怀着沉痛的心情发电报给担任牧师的父亲,父亲立即回电:“地上拒绝,天上接纳。”之后,摩根没有放弃努力,终于在8年之后成为伯明翰一所教会的牧师。摩根勤于读经,善于解经,以一己之力写完全部《圣经》的注释,所以有“解经王子”的美称。许多传道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的回答永远不变:“用功,用功,再用功。”据说,摩根解经,都是通读50遍经文后方才下笔。
在座的各位,在人生最好的年华,立志“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参罗12∶1),成为承担福音使命的传道人。进入这个校园,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好好装备自己。我一直觉得,神学院校的学生淳朴、善良、沉稳,但整体缺少一些活力,缺少一些激情,年纪轻轻,却显得老气横秋,死气沉沉。你们这个年龄,是最应该疯狂的年龄,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一定要努力,一定要“癫狂”,我想起网络上的一句十分有趣的话:“你不努力,背井离乡干嘛?当卧底吗?”
二、为教会“谨守”
“谨守”,希腊文中的基本含义是“冷静”,引申为“理性”、“通达”、“认真”、“谨慎”、“慎重”、“镇定”。为了上帝,保罗可以“癫狂”到不顾一切的地步,但他马上向读者表示,为了教会的信徒,他一定会“谨守”。少了“谨守”,“癫狂”就可能给教会带来麻烦,保罗曾公开表示:“我们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碍,免得这职分被人毁谤,反倒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参林后6∶3-4)
保罗的“谨守”,令人敬佩!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到他与众不同的“谨守”:首先是他在律己方面的“谨守”:“我亏负了别的教会,向他们取了工价来给你们效力。我在你们那里缺乏的时候,并没有累着你们一个人,因我所缺乏的,那从马其顿来的弟兄们都补足了。我向来凡事谨守,后来也必谨守,总不至于累着你们。”(林后11∶8-9)作为哥林多教会的建立者,保罗有一万条理由接受他们的薪酬,但只要一条理由,他就果断放弃了这份薪酬——“不至于累着你们”,这就是保罗的“谨守”。保罗坦承,自己也有“缺乏的时候”,即便如此,他也不愿“累着”哥林多教会的任何一个信徒,哪怕他从马其顿教会接受馈赠,哪怕他因“亏负了别的教会”而深深地愧疚!其次是他在待人方面的“谨守”:“食物不能叫上帝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若有人见你这有知识的在偶像的庙里坐席,这人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放胆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吗?因此,基督为他死的那软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沉沦了。你们这样得罪弟兄们,伤了他们软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参林前8∶8-13)哥林多市场上出售的肉类,很多都属“祭偶像之物”。有人认为,“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所以可以随便食用,但也有人认为,食用这些肉食,会被偶像“污秽”。从理论层面,保罗不反对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吃祭偶像之物”,但他特别提醒他们:“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为了强调这个观点,保罗特意表达了自己的立场:“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保罗如此“谨守”,他也鼓励同工与他一同“谨守”。他对以弗所教会的众长老说:“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上帝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对他的弟子提摩太说:“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4∶16)历史上那些大有成就的牧者,皆有出众的“谨守”!
为了上帝,我们必须“癫狂”,但如果少了“谨守”,我们就可能“走火入魔”。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必须马上去做,什么事可以暂时不做。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能够基本了解你们这个年龄的神学生最容易在哪些方面犯错误,所以已经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只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你就基本上可以做到应有的“谨守”。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在为你的“癫狂”保驾护航,所以一定要严格遵守。对于求学期间的你们,最重要的“谨守”,就是善于管理时间,有效运用时间。踏入校园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求学的时间很长,但在即将离开校园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求学的时间太短。故此,应当珍惜在校期间的每一分每一秒:少睡懒觉,少刷抖音,少逛街,少吃鸡;多读经、多祷告,多读书,多写作。
京剧行业有一句经典的行话:“不疯魔,不成活。”我想,这句话不只适用于京剧行业,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领域,想要拒绝平庸,有所成就,就一定得“疯魔”。所谓“疯魔”,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追求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上帝拣选了我们,让我们在这个时代,传扬他的福音,成就他的旨意,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把当做的事做好。最后,让我们重温保罗对青年牧者的谆谆教导:“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你要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直等到我来。你不要轻忽所得的恩赐,就是从前借着预言、在众长老按手的时候赐给你的。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并要在此专心,使众人看出你的长进来。”(提前4∶12-15)
注:本文为2020年9月23日在陕西圣经学校早祷会上的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