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斌2010年5月30日
圣经:诗73:代下35:2、3;太11:28-30;赞美诗:345、245
代下35:2、3王分派祭司各尽其职,又勉励他们办耶和华殿中的事。又对那归耶和华为圣,教训以色列人的利未人说,你们将圣约柜安放在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建造的殿里,不必再用肩扛抬。现在要事奉耶和华你们的神,服事他的民以色列。
太11:28-30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一、 引言
有许多初次见面的人,知道我是牧师时,很多人会说:做牧师好啊!教会是一块净土,你们应该没有什么忧愁与烦恼吧。其实不然,在教会二十多年的侍奉中,我接触了不少的传道人和义工,在与他们交谈的中,也会发现许多人在服侍里不是常常喜乐,而是常常受到伤害,并且有比较坎坷的心路历程,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相信我们当中有些弟兄姐妹,也有类似的经历:把侍奉看成是负担,我们当中流过泪的堂会委员、片组长和同工恐怕也不占少数。是因为有些弟兄姐妹对我们有意见、有看法,并且说因我们而跌倒了。
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被发生呢?是因为很多人把教会看成了天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把教会看出了是满有爱心的地方,来是为了享受爱的服侍;把教会看成了圣洁的地方,丝毫没有瑕疵,教会的人都要十全十美,好像耶稣一样完全。当看到我们不完全这样时,就灰心丧气!特别是传道人和一些同工,还常常教导要如何彼此相爱,但有看不到我们身上的爱有多少流露时,越发认为教会里比社会上还要虚假。其实,事情的真相并不是如此。因为我们对一件事情期望值越高,我们的失落就会更大。社会上有更不如人意的事情发生,你也许并不认为奇怪,因你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社会就是这样的。
神知道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保罗在圣经中告诉我们,“外面的事和里面的事都压在他的身上”教牧人员和义工有这样的困扰是自然的,最重要就是我们要知道它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当怎样看待侍奉,是问题根源是所在!
二、如何看待侍奉
首先是我们必须持定侍奉的目标,即为什么要侍奉。在我们侍奉的路上,动机是最重要的,因为动机决定成败;动机也决定情绪。这里我要讲一则故事:爷爷、孙子和驴的故事。
爷爷很难——心理没有定准。在不同的环境里,人们只能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而不是事情的全部。例如,有人是从人与物的关系去看问题,即放着驴不骑,没有物尽其用;爷孙谁骑驴更合适,是从伦理角度进行评价的;爷孙都骑在驴驹上,是从动物保护的角度来看的。故此有些人发出感叹:做人难,难做人;没有一样事情,每个人都认同(人人赞美你,你就有祸了)。爷孙心理作难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定准,左右才为难。本来是想好好去赶个集,结果所做的事情莫衷一是,受了很多窝囊气。没有一个人的观点是全面的,只是注意更加完善。
我们在侍奉中常常流泪,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我们自认为是为了神和教会,看到教会的状况,我们为她流泪;二是,我们在教会侍奉中没有找到真正的目标。就如同当年跟从耶稣的人,也是目标不一:有的为了吃饼得饱,有的要看神迹,当耶稣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离开了耶稣;有的当得国降临时想要坐在耶稣的左右,而且为十二门徒此彼此恼怒;有的要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例如犹大,事情未果而出卖耶稣。在旧约圣经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之所以在西奈旷野漂泊了四十年:一是,因为他们之间绝大多数人,只是想不受埃及为奴之苦,故此当旷野遇上玛拉和没有肉吃时,怀念埃及的肉锅和蔬菜,他们埋怨摩西;二是,因他们在旷野中失去目标,继而可拉党人攻击摩西和他是兄姐。更有甚者,就是摩西的他姐姐与哥哥因为摩西的特权而受到攻击。乃至从埃及出来的那一代人,除了加勒和约书亚外,全部死于旷野。40年里,他们把自己出埃及的目标给跟丢了,兄弟间、同胞间得到的是彼此的伤害,而没有享受到上帝所赐的流奶与蜜之地。若以色列人有了目标,就不会因为紧紧抓住这些身外之事不放,而耗尽自己的力量。
三是,没有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人常常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合理的,其实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教牧人员、信徒有各自的想法。此时,我们要换角度想,是否还有更全面一些的视觉,更现实与更好的做法呢?因在我们中间同工中出现的问题,是对一些事物看法与做法产生分歧,而造成了彼此间的伤害。常常喜欢凡事要找个说法、比出高低,我认为对的,大家都要认为是对的;我认为是错的大家都要说不是。忘记了我们是基督身上的肢体,彼此都有不同的功用;忘记了圣灵按己意分赐给人不同的恩典;圣经给人的亮光也有不同。
弟兄姐妹,侍奉是上帝给我们的福气,是我们的义务。侍奉的目标只能以圣经为标准,为荣耀神为目的。
三、如何有喜乐地侍奉
服侍神是一项特权,更重要的是,服侍神就有喜乐,就有满足。一是,要持定你的侍奉目标是为神;二是,不要为神担忧;三是,以感恩的心服侍。
1、持定你的侍奉目标是为神
弟兄姐妹,我们还记得我们当初得救时是多么的喜乐吗?现在神要藉着我们传递神的救恩之乐,我们不能够失去这份喜乐,她必须持续增长,因为这是我们与人分享的基本条件。很多弟兄姐妹回家不敢回家与亲人分享教会的事情,我们怕家人、朋友跌倒,其实是,我们的心里已经失去了喜乐、平静与安息,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忧虑与痛苦。如果没有喜乐,我们只能回到原点,仅仅做一个平信徒而已。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登山变相,就是要告诉凡跟从他与愿意服侍他的人:不要看人、不要看环境、单单仰望耶稣,要到达一个境界就是: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其余的东西都要用云彩将之遮盖。虽然云彩也是多变,但让人充满美丽的憧憬。若我们定睛在人的身上,我们无法迈开服侍的步伐,因为人不是神,是人就有罪,就有软弱!其中也包括:我与你!保罗持定了侍奉的目标就是神的时候,他就能说: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BP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罗8:35)
2、不要为神担忧
我们里面常常烦恼的原因:一是为神担忧;二是,为教会中的人担忧。因圣经中保罗说:有谁软弱我不软弱,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我们常常想效法保罗。这说明我们更有责任感吗?其实不然!“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林后3:5)。因为保罗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常常喜乐与不住的祷告,靠着那加给力量的凡事都能做!我们是这样吗?还是更像以利亚当年的光景呢?
以利亚是我们熟悉的先知,他在世时行过很多的神迹。曾经他一个人就对付了450个巴力的先知。但当他听到亚哈的皇后耶洗别威胁时,他沮丧、逃命、进而求死。耶和华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你的约、毁坏了你的坛,用刀杀了你的先知,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性命。”耶和华说: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了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以利亚的经历告诉我们:神有自己的安排,不要为神忧虑。就如复活的耶稣回答:彼得问“那人将来如何?”的一样,“那人将来如何?与你有何相干呢?你跟从我吧!”也不要定睛在人的身上,“他起来、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我们不能因为他人而放弃服侍神。
代下35:2、3;更是告诉我们,神的约柜本来是安放在圣殿里的,圣殿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安置约柜。在服侍的过程中,我们将约柜扛在自己的肩上,不要以为是“帮助神”,神不需要我们把当扛的和不该扛的都扛在肩上。太11:28-30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3、以感恩的心服侍
神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恩赐与不同的要求,我们不都是保罗,我们不都有那样的信心,凡事上都得了秘诀。圣经告诉我们:我们到了什么地步就照着什么地步行。最重要的是有喜乐,以感恩的心服侍。
贝若的故事。贝若1630年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富有的布商;四岁时母亲病逝,从此步入黯淡的童年。贝若的父亲生意太忙,就把孩子送到乡下跟祖父一起住。贝若的祖父以前就反对儿子与那个身体孱弱的女孩结婚,他们却私奔到伦敦去结婚,结果不出他所料,那女孩早逝,给他留下小孙子。祖父带着近乎报复的心理惩治这个小孩子,对贝若非常严格,经常打他,骂他是小杂种。
贝若十六岁时转到另一所乡间学校菲尔斯特(Felsted),在那里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好老师——教希腊文的霍尔比齐(Holbeach)。老师看了他过去的记录和资料,并没有露出鄙视的神情,反而对他说:“我相信你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你是天生做老师的好材料。”贝若听到这番话,惊讶地抬起头来,他第一次体会到被人信任的滋味。从那一天开始,贝若成为一个好学生,他的希腊文一跃成为顶尖高手。霍尔比齐并鼓励他学习拳击、剑术,以发泄用不完的精力。
这举动影响了贝若日后对待学生的方式,当他后来担任剑桥大学数学系首席教授时,在他班上有一个安静的学生,成绩中等,但思考深刻敏锐,却因家境贫困必须打工,贝若就像霍尔比齐老师一样,开放家庭招待这位学子,后来这位学生成为近代物理之父——牛顿。
贝若把牛顿当做孩子一样。牛顿也感染了贝若老师的教育方式,开放家庭招待一位名叫泰勒(BrookTaylor)的穷学生;泰勒后来发表了着名的泰勒级数。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学者的知识传承,绝对不是只在课堂上,而是在长期爱心的浇灌下才产生的。 贝若和霍尔比齐一起生活的期间,霍尔比齐是个基督徒。贝若和老师朝夕相处,虽然看不到基督,但在老师身上看到了基督的爱,这对贝若来说是从未经历过的,所以他也愿意因此而成为基督徒。贝若一生未婚,把人生大部分的时光都给了学生。诗人马波立多夫(JohnMaplotof)为他撰写碑文,简短的一句:「他使周围的人认识神」涵蕴他丰富的一生。
弟兄姐妹,惟愿我们每个人在服侍当中都有清晰的目标,将眼目从人和环境中而转向上帝,让抱怨、指责和痛苦为爱心开路,在城南堂这个家中充满喜乐和感恩来进行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