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历史不同时期,都有“庄稼多,工人少”的情况,而在这不多的工人中,真正专一不二,忠心耿耿的工人更是少而又少。因为每人的服奉状态都各有不同,有些是“金银、宝石”的事奉,有些则是“草木、禾秸”的服事。就是在甚为复兴的初期教会也不例外。本文欲以使徒保罗身边几个典型的同工:底马、马可以及路加为代表,来思想三种不同的事奉。
一、 底马:往帖撒罗尼迦去―――贪爱世界的事奉
在保罗书信的首尾,我们总会看到许多他同工的名单,底马在这些名单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只有三次:西4:14,门24,提后4:10。结合保罗当时的写作背景可得知,底马在保罗第一次囚于罗马时,一直陪伴,并肩作战。但到了提后4:10时(也就是保罗第二次被囚),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以致保罗万分痛心地说:“底马因为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我们不禁要问,除了内里信仰的问题外,是什么外因使一个“福音的囚犯”成为了一个“世界的囚犯”呢?前文已提到保罗共有两次的被囚,但这两次的处境却不尽相同,第二次要比第一次更没有自由,面对更大的艰难。最大的不同便是,保罗已没有重获自由的可能。这对底马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同时也就意味着渺茫的福音前途。更何况,帖撒罗尼迦是马其顿省最大的城市,约有二十万人口,位于沟通东西的罗马官道和连贯南北通往多瑙河流域大道的交汇点,成为当日连接巴尔干半岛西海岸与意大利及罗马的重要贸易转口站。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选择了世界。当年主钉十架时,门徒们应验了耶稣所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的预言。无疑,底马也重蹈这条失败之路,因为世界的吸引未能坚持到底而中途退场,不能不让人惋惜。
在圣经中“世界”的用法共有以下几个意思:A 、指上帝所创造的宇宙万物。B、专指人类所居住的地球,C 、指世人。 D 、时代,世代的意思。多是贬义的用法,用来形容罪恶的事物。如保罗书信中,“救我们脱离着罪恶的世代(原文是世界)”,“……管辖这幽暗世界……”等用法。因此,这个词所指的是一个充满着今世的风俗,败坏的道德以及不洁的思想行为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引动人们“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的世界。保罗说底马贪爱“世界”而离弃他,用的正是这个词。无独有偶,保罗在罗马书劝勉“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用的也是这个词。从中我们就更能体会底马的这次离开,对已经把世界钉在S字J上的保罗来说,是多么大的失望,伤害,甚至是打击。
神并不是要求事奉他的人个个远离尘世,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一般。只是要他们小心这世界的罪恶,谨慎对世界物质的贪欲,摆好神的国、义与世界的位置。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无时不刻不向基督徒招手;对于一个事奉者,它更是青睐有加。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拒绝世界的争战,如果一不小心,可能就有千古恨的失足。当然,在世界中也有许多是中性的事物,例如;金钱、名誉、地位等等,人合理地使用它们可以荣耀神,但人更多的时候,不是合理、正确地把握其尺度,反而在其中失去了原则,甚至失去了自己,更谈不上荣耀神。
有时候信徒会形容传道人,已经放弃了世界专门来服事神。事实上,对事奉者来说,不是奉献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胜过了世界;也不是处在事奉的岗位上,就以为是已经不贪爱世界了。贪心并非专属教外人。在有些人的眼中,教会只是一个换了形式的世界而已。所以,争权夺利,嫉妒中伤等事总是不时地在各地教会中发生。底马离开了教会,因为他贪爱世界,的确很可惜。但有些人在教会中事奉,却比底马更贪爱世界,这就是可悲了。底马从祭坛上滑落,走向了世界,但有些人站在祭坛上,走着世界的路。如果有什么比世界上的虚伪更糟糕的,那就是在教会中以事奉的名义捞世界的虚伪。
二、 马可:回耶路撒冷―――体恤自己的事奉
使徒行传第十三章主要记载着,初期教会复兴后第一次差传的情景,以保罗和巴拿巴为主干的布道团从安提阿出发,下到西流基,再到居比路岛,又乘船转达旁非利亚的别加。但就在别加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约翰马可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了(马可是犹太名,约翰是罗马名)。马可之所以离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 年轻胆小,不敢“冒险”(参可14:52)。面对传福音路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在犹豫和挣扎中,他还是离开了。
2. 家境富裕,不能吃苦。马可在耶路撒冷有房子(俗称马可楼),并提供给教会聚会、祷告之用(徒12:12)。当他身处异地,被受艰辛时,自然会思念家中的舒适、温暖。越念家,就越觉苦,越觉苦,就越念家。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3. 年少气盛,不满现状。这里的“现状”并非指外部的环境,主要是指布道团内部本身的状况。在徒13:1,2,7节中,都是巴拿巴在前,保罗在后,但从第九节开始,就以保罗为主了,并在使徒行传以后的记载中,多数是保罗在前,巴拿巴在后。所以,有些解经家推测,布道团开始是以巴拿巴为首的,但保罗在各方面的能力、恩赐较巴拿巴更为出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布道团的核心人物。而作为巴拿巴表亲的马可(西4:10),可能接受不了这种长江后浪盖前浪的超越。所以,就用离开表示对此事的不满。但这种推测没有前面两点更具可能性。
无论是以上哪种原因促使马可回耶路撒冷去了,都是基于太过于体贴自己而造成的。虽然马可这次的表现让保罗事奉的不悦,但让人欣慰的是,多年后的马可以他优秀的事奉取得了保罗的肯定(西4:10,门24)。
体恤自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自己的意思与神合拍时,当然是体恤得有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往往是背驰于神的本意。所以,放下自己是每个事奉者的必修课,而且要学得出色。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要认识自己,但耶稣基督要求跟随者不但要认识自己,更要舍弃自己,并要背起S字J来跟从他。有人说,S字J是“可以逃避,却不逃避”。从这个层面去理解“体恤自己”,那就是“不可逃避,却逃避了”。就像马可,明明不可以回耶路撒冷去,但他却回去了,成为了一个福音征程上的逃兵。事奉中的体恤自己,常常会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
1,受不起苦而不能继续事奉。因为恶劣的环境,匮乏的物质等原因离开了事奉的岗位。
2,吃不起亏而不能继续事奉。由于许多的因素,在教会中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久而久之就放弃事奉。
3,听不起话不事奉。在一些流言蜚语的狂轰烂炸下,愤然离开。其实,每个踏上事奉道路上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苦,吃过亏,挨过冤。在耶稣的身上就更为明显。所以,有些前辈们说,要作好传道人,就要“脚底皮厚,膝盖皮厚,脸皮厚”。仔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
三、路加:直到罗马―――忠于使命的事奉
《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也是当时福音布道团的一员,因此在使徒行传中常用“我们”来表述布道行程。(第一次出现“我们”是在16:10节,到16:17节停止,在20:5节再次出现一直到结束)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线索,来确定路加的布道行踪。路加在特罗亚加入了保罗的布道行列,此后,有可能“滞留在腓利比或到过以弗所”,之后又和保罗在特罗亚会合,并始终陪伴着保罗到耶路撒冷,一直到罗马。如果没有一颗忠于使命、甘心奉献的心志,路加是不可能在这充满坎坷的路程上坚持下去的。更不可能写出珍贵的教会史料――《使徒行传》。并且,路加又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医生,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但在路加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神的工作更有意义和价值,正因为他有这样的认定,所以才会带出如此忠心不二的服事。
什么叫忠心呢? 原文的意思就是“可信的,诚实的,靠的住的”。或者通俗地说,就是:站好本位,守好本分。忠心是神对事奉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所求于管家的就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6)。神也一直在寻找忠心的人,“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太24:45)。忠心并不是专对一些神所重用的仆人的要求。五千两的仆人要忠心,两千两和一千两的仆人,照样也要忠心。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和才干,但结果就只有两个,忠心和不忠心。神看重工作的动机胜于工作的结果。一个人可能很有才干,但也有不忠心的可能。同样,一个人似乎无所作为,但可能在神的眼中非常的忠心。大人物可能不忠心,小人物可能很忠心。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所以,不能单从事奉的果效以及人的才干,来衡量人的忠心与否。奥古斯丁说得好:“一条木锁匙不比一条金锁匙漂亮,但若它能开启金锁匙不能开的门,它就更有用处”。 基督教
诚然,教会的复兴是由诸多的因素促成的。比如:事奉的人、金钱、方法、信息等等。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这许多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事奉的人。如果事奉的人出了问题,哪怕有再多的金钱,再棒的方法和再正统的信息,也不能真正推动教会的复兴。反之,事奉的人对了,就会合理地运用财富、智慧地使用方法,更会真确地宣讲信息。可见,教会复兴与否除了神直接参与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事奉的人。让所有事奉的人,都能“立足今生,放眼永恒”,拒绝底马那种贪爱世界色事奉,扬弃年轻马可体恤自己的事奉,而拥有路加忠于使命的事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6014c01008cz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