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加州马鞍峰教会的牧师、畅销书《标竿人生》的作者华理克(Rick Warren)牧师的年仅27岁的幼子马太(Matthew)举枪自尽。他从一出生就有心理疾病,长期在抑郁的黑洞中挣扎,终因不堪精神疾病的困扰,当绝望的浪潮再次向他袭来的时候,他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每个听到这消息的人,心中一定非常伤痛,痛定思痛,鉴于与癌症和艾滋病同列为世纪三大疾病的抑郁症越来越普遍,在教会中也日益严重,因抑郁而引发的自杀现象在教会中也时有耳闻。
在本文中希望和弟兄姐妹一起更多了解抑郁症,探讨抑郁症的成因与治疗,进而思考教会及牧者对抑郁症信徒的应对之道。
一、认识抑郁症
在我们的生活中,抑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当我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的境遇或生老病死等情况,自然会产生情绪变化,尤其是抑郁情绪。抑郁症是以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疾病,是一种病理性的抑郁障碍。抑郁情绪是我们正常情绪的一部分,但当抑郁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法适应社会,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的社会功能时,才把它定义为抑郁症。
美国精神医学界认为抑郁症包括下列的症状(张宰金,《教牧咨商》,第451页):
1.对日常的事物提不起兴趣和喜悦感;
2.情绪低落、沮丧、没有盼望;
3.失眠或嗜睡;
4.精力消退,感觉疲累无力;
5.食欲不振或过量饮食而导致体重明显减少或增加;
6.自觉无用、没价值、愧对家人、有罪恶感;
7.注意力无法集中(如看报或看电视),难以下决定;
8.行动或说话速度比平时显着迟缓,或烦躁不安、比平时更加活跃、好动;
9.反复有死亡或自杀的意念。
若在过去两星期内,当事人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至少有上述5项以上的症状,且包括前两项之一,就需要警惕起来,应尽快去寻求帮助和治疗。
在圣经中也曾看到这样的例证,《诗篇》88篇是一首很灰暗的诗篇,华人精神医学教授伍绮玲从该诗中看到下列6个符合忧郁症的症状:
他“日夜呼求上帝”(1节),表示他忧郁;同时第1节也暗示读者他可能遭受失眠的痛苦;他的“性命临近阴间”(3节,参5—7、11节),表示他的思考专注在死亡上;“如同无力之人”(4节),正是身心俱疲的表现;当他怪罪上帝“把良朋密友隔在远处”(18节),正是他与周遭朋友关系退缩的证据;当他抱怨“你的烈怒漫过我身”(16节),正是焦虑情绪的展现。
尽管我们无从判断诗人的这些症状是否持续了超过两周的时间,但第9节的经文说“我的眼睛因困苦而干瘪。耶和华啊,我天天求告你,向你举手。”可见这样的情况是持续了一段时间。
今天这个时代,抑郁症更为普遍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也是导致患者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有1/7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受抑郁症困扰。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6%,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为3000万人左右。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介绍说:“在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就诊人群中,能够被医生正确识别的约占20%,能得到有效治疗的在正确被识别患者中仅占20%左右。由此推算,我国抑郁症患者能够接受有效治疗的比例仅为0.8%左右。”在教会内,基督徒因为个人信仰的立场或教会的教导,对寻求专业治疗的比例往往较一般民众更低。
二、抑郁症的起因和治疗
目前西方医学界认为所有的病,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基因与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病包括抑郁症其实都是大脑神经功能紊乱而产生的心理疾病。根据神经科学、基因遗传和临床调查,有相当充足的证据显示忧郁症状与脑部功能失调有关。但精确的原因仍在积极研究中。脑部影像技术显示,在忧郁时,负责调整情绪、思想、睡眠、胃口和行为的神经回路功能失常,而脑细胞用来彼此沟通的神经传导介质也失去平衡。
在一些家庭中,抑郁症似乎有代代遗传的情况,但它也可能发生在毫无家族历史的人身上。基因遗传的研究则显示,抑郁症是由多个基因和环境或其他非基因的因素共同促成。许多时候,基因、认知和环境因素共同促成抑郁症的初次发作。创伤、失去心爱的人、困难的关系、经济的问题,或任何造成生活形态改变的压力,都可能促使一些较脆弱的人生发抑郁症,而随后病症的发作则可能没有明显的原因。
基因不是决定或控制人们命运的单一因素。一个人虽然带有抑郁症的基因,如若环境良好,他就不会得抑郁症。
另一方面,当环境恶劣,压力很大,如果没有抑郁症的遗传基因或基因的变异,也不一定得抑郁症。
目前基督徒专家学者们,不论其背景如何,大多都可接受,抑郁症的成因包括了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层因素的交互影响。同时他们更进一步指出,也需考虑灵性的层面,此包括我们个人犯罪的结果(参诗32篇)、上帝所许可的试炼(参彼前1:6—7)、魔鬼的攻击(参彼前5:8—9)、不合乎圣经教导的信仰见解,以及灵命中的“灵魂的黑夜”(参赛50:10)等。
由于不同的专业训练背景,专家根据自己的医学学派理论及其诊断结果,他们强调的治疗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强调药物的效能;有的从认知、行为和情绪切人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或咨询(尤其适用于反应性抑郁症);有的坚持使用上帝的话语扭转人的错误思想,从而调整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有的会加入祷告、默想等属灵操练和家人及团契的支持。
有些情况轻微的人可能单单进行心理治疗便大有好转;抗忧郁症药物对中度到严重的忧郁症患者来说,通常是必要和极有帮助的;而大部分的患者在心理治疗及药物双管齐下中,得到最大的帮助:藉药物来达到相对迅速的症状减缓,而藉心理治疗来学习更有效地处理生命中的问题,包括抑郁症。(林国亮牧师《如何应对教会中忧郁症的现象》一文)。
抑郁症如果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足够疗程的心理和药物治疗(大约2—3年),约三分之二患者的疾病都可以治愈或得到明显的改善。日后生活中注意心理调节的话,复发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很多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复发往往是因为不遵照医嘱擅自停药、减药,不定期复查,心理治疗刚起效就退出,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心理保健等等。
英国皇家精神科学院院士、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徐理强教授在他的《基督徒可能患抑郁症吗?》一书中提出了治疗抑郁症的三大原则:
1.病症的治疗。如失眠、焦虑、闷闷不乐等,药物治疗最有效。看待“抑郁症”就像看待其他疾病一样吧!感冒了,我们很自然地会去吃一些治疗症状的药,遇到严重疾病如癌症,我们会积极寻求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食物疗法等,抑郁症同样需要药物治疗,当然更需要向神祷告。
2.心态的治疗。如容易担忧、悲观、自责等,心理治疗最有效。目前心理治疗一般采用“认知治疗”,以改变患者抑郁症的心态。大卫·伯恩斯的《新情绪疗法》是一本很好的认知行为疗法的自助读物。
3.环境压力的改变。亲友扶持最有效。应付环境压力,最重要的是有知心亲友在旁扶持。对基督徒而言,小组或团契的扶持应该是最有效的,在团契和小组中,有深入的分享和彼此代求,帮助弟兄姊妹应付生活中的压力。在下文中对此会有进一步的讨论。
三、教会的应对和作用
1.日常的教育和引导
由于时代的变迁,抑郁症日趋普遍,牧者需要回应时代的挑战,正视抑郁症问题,用圣经真理来教导信徒如何面对人生各样难免的逆境。一个灵性健康而成熟的基督徒,在情感上健康、成熟的可能性也会较高,也就更有能力胜过引发抑郁症的诱因,在危难中可以站立得住,即或得了抑郁症,病情减轻或痊愈的机会也较大。注重平时的教育引导是釜底抽薪,防范得抑郁症的上策。
除此之外,在教会进行与抑郁症相关的专题讲座或见证会等也是可行之道。通过培训和讲座,帮助弟兄姐妹更好了解抑郁症。由于对抑郁症缺乏了解或是其他原因,一些基督徒对抑郁症存在一些误解。
徐理强教授曾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和观察发现在教会中对抑郁症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误解:
1.抑郁症是闹情绪。每个人都会闹情绪,所以并不严重,也不是一种病。这是误解。抑郁症却不单是情绪波动,更影响患者的进食、睡眠,以及人际关系与工作。这些后果,特别是失眠,并不受人意志的控制。情绪波动是暂时的,抑郁症是为期几个月的。如果情绪波动连续超过两个星期,有可能变成抑郁症。
2.抑郁症或其他的精神疾病,是因为病人信心不足,或者是犯罪导致的。这也是误解。一般抑郁症的信徒知道这种恶劣的心境是不健全的,也很想用信心来战胜,却没有能力。历史上许多信心伟人,灵命很好的圣徒,如马丁•路德、司布真、卢云、特蕾莎修女等,都曾患有抑郁症。
马丁•路德,十七岁就开始有恐惧和焦虑,二十五岁以后,开始有抑郁的症状。着名的特蕾莎修女,在书信中经常提到她自己心灵深处有一种极可怕、不能忍受、挥之不去的黑暗与枯干。司布真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着名布道家,十七岁就被神重用,二十五岁的时候,在一次聚会里有人捣蛋,大喊“失火了”,一万多会众争相逃命,结果踩死了好几个人。司布真从此经常抑郁,很多时候几乎不能站起来讲道。多年后,司布真描述自己的悲哀时在日记中写道:“我每时每刻都想痛哭,却说不出理由来。”身心健康和犯罪并不是直接相关联的。
3.抑郁症是魔鬼的工作,邪灵的干扰。这个讲法有圣经的支持。但是,圣经还表明,很多的病(而不只是精神病),也是邪灵干扰的结果。比如哑巴(参太9:32—34),瞎眼(参太12:22—24),癫痫(参太17:14-18),驼背(参路13:10—13)。而且,也有很多经文,告诉我们有些病和邪灵或犯罪无关(参约9:1--34)。所以,疾病可以是邪灵干扰或者犯罪的结果,也可以不是。这些误解会影响教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
2.团契或关怀小组的扶持
在教会内成立团契和关怀小组,恩典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在真正的人际关系中。通过团契内弟兄姊妹们关心、代祷、探访、陪伴为患抑郁症的弟兄姐妹提供实质的服侍。在关心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时,切忌人多嘴杂,问东问西,甚至不自觉地作诊断、给建议。后者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与伤害。
较可行的,是让少数弟兄姊妹深入地关心患者,同时与牧者保持联络。其他人在不主动深谈忧郁症,而患者能接受的前提下,自然地支持患者。
对于深入关心探访的同工可以进行一些培训,如:
在抑郁时期,他们也许不想说话、感觉完全麻木、反应迟钝、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和卫生、不吃饭或者相反不停地吃、不关心自己。
因此关怀者不要做的事包括:
不要认为他们没有那么痛苦,因为你根本无法感觉到。
不要说“我完全知道你心里的感受”。错了,你不知道!就算你曾经有过同样的经历,但你仍然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感受。
不要说“要振作起来”、“要往好的方面想”或者“你应该多读圣经,更真诚的祷告”,这些话让人感觉你不了解他们,因为他们不是懒惰,也不是意志软弱,更不是笨拙或缺乏信念。偏头痛或关节炎患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解除痛苦,但极度抑郁症患者根本无法自我控制。抑郁也是一种病!
不要对他们作任何评价、批评或指责,他们已经足够自我批评,其他哪怕一点点的评价都会让他们更加抑郁。而且,即使你告诉他们这世上还有比他们情况更糟糕的人,这也无济于事。
不要过于同情或大惊小怪,那样只会加深他们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简单的同情。
不要疏忽他们自杀的可能性。当患者有自我伤害的倾向或自杀的意念时,包括家属、牧者、医生和关怀者等主要关顾他的人,在时间许可内,应迅速彼此协商以有所因应,切不可轻忽。尽可能由患者的家人来作最后的决定,若有必要,在性命攸关的前提下,牧者当然可以依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强行把患者送监护。
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不要放手不管,他们需要你的帮助。
关怀者需要做的事:
要确定已经寻求医疗救助。如果没有,建议患者寻求医疗救助,必要时陪同他们一起去寻求医疗救助。
要全力接受并理解他们。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别人从内心去理解他们,可以理解成“坐在一边,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切记,在抑郁期,他们需要的非常清楚,那就是照顾并满足他们生活之必需。例如,如果是一位年轻妈妈或单亲患有抑郁症,那么我们应该安静地、谨慎地洗刷茶壶;照顾他们的家属(包括孩子、亲人等);帮助他们购物、洗衣;泡一杯茶,如果需要,为他们烹制营养可口的饭菜,和他们一起享用。
切记,努力让患者多活动但不要驾车,和他们一起散步,或者一起完成一项工作。身体活动本身对病情恢复很有帮助,并且可以通过外部环境激励患者,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和他们之间的感情。
切记,说话要轻声,但一定要自信。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保证自己会一直帮助他们,支持他们;答应和他们一起渡过难关,而不掺和任何个人想法;试着谈论一些成功病例,确信抑郁症终会治愈,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对他们近期的进步表现提出表扬,告知他们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多数情况下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包括他人对他们的爱、上帝的宽恕和恩惠的福音。事实上,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们很难相信甚至认为上帝或其他任何人不可能爱他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根本不值得别人来爱。
切记,为他们祷告。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朋友们往往不会祷告。他们认为基督徒应该歌颂上帝,为他人着想,而他们觉得自己两样都办不到,所以感到非常内疚,觉得上帝根本不会接受他们,因此选择远离上帝。有时候,兄弟或姐妹在他们身边大声祷告或者和他们一起祷告,或者每天为他们祷告,并努力让他知道,这样他们会感觉很舒服,甚至会帮助他们取得很大进步。在固定的时间为他们祷告,并且让他们知道,哪怕是对于他们来讲非常难熬的时间段,这对于他们会有很大帮助。如果他们早晨一早起来就感觉非常抑郁(常见症状),而在这时他们发现有人在此时此刻正在代表他们向上帝祷告,那么他们会感觉到很大安慰,甚至可能帮助他们开始为自己祷告,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
当他们能够开始说话,切记,一定要鼓励他们,同时作为忠实听众倾听他们。如果抑郁症有所缓解,继续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更大的责任心。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做到。鼓励他们每天制定计划、完成事项安排、锻炼身体、注重修饰外表,并照看他们的日常健康状况和健康饮食。鼓励他们接受神的恩赐和祷告者的祷告,把注意力转向外,认识更多的人,努力了解并回应他人的需要。
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以帮助关怀小组的同工,更好更加更有效地帮助在抑郁中的弟兄姐妹。
3.转介
牧者可以在日常通过上帝的话语引导信众,用基督的爱接纳、关怀他们;还可以通过成立团契、探访关怀小组等方式调动教会各样的资源来扶持患者及其家人。然而牧者毕竟存在时间分配和心理诊断与治疗的专业训练上的局限。对抑郁症患者不妨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
首先,坚持并介绍这些患者从精神科医师处得到完整的医疗评估,从而可以得到必要而适当的药物治疗。若是问题严重的程度非牧者所能处理,或者是牧者本身太忙,无法给予即时或足够的辅导,就应转介给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当然,牧者本人依然需要尽上关心患者、用上帝的话语引导他、为他祷告的责任。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希望教会在探索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为患抑郁症的弟兄姐妹提供更多的帮助中可以有更多探索和发现。
鉴于抑郁症患者在教会内外日渐增多的趋势,让我们重视起来,更多关心他们的需要,教会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已有的资源,通过关心了解、探访支持、帮助代祷,与抑郁者同行,为他们带去盼望、信心、力量和医治。藉此活出基督的爱,实践主耶稣的教导和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