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20章记载:“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S字J上,第三日他要复活。’”(太20:17—19)听闻此言后,门徒并无特别的反应,他们显然未能理解耶稣的用意。路加在叙述这件事时,特意加了一句十分到位的评语:“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隐藏的,他们不晓得所说的是什么。”(路18:34)因此,他们做出了令耶稣无比失望的事情:
“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太20:20—23)
两位门徒对天国有坚定的信念,对耶稣有绝对的忠诚,但他们的祈求并未得着应允,因为洞察人心和人性的耶稣看穿了他们心里的动机——想要凌驾于其他门徒之上。他们的话语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所以“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太20:24)。这时, “耶稣叫了他们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参太20:25—28)耶稣毫不留情地指出,两位门徒之所以希望坐在他的左右,是因为他们像“外邦人”一样,喜欢“为首”,所以苦口婆心的劝勉他们:“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
在教会这个爱的团契里,不应追求“为首”,而应追求“为仆”,这才符合耶稣的心意!坎伯•摩根(G.Campbell Morgan)解释这段经文时不无感慨地写道:“王已定意面向耶路撒冷,下一步就是迈向S字J,那是他心中极迫切要作的一件事,他不断地对他的门徒讲到这件事。但他们所关切的却是钥匙,是谁要居高位,是谁为大。哦,这种情形岂不是一直延续到今日吗?”权力和地位,历来都是摆在基督徒面前的巨大诱惑。因此,今日教会的基督徒,特别是教会牧者,需要深刻理解主耶稣关于“为仆”与“为首”的精彩论述。
何谓“为仆”?耶稣现身说法:“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他的意思十分明确:“为仆”,就是心甘情愿地“服侍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耶稣“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的高贵品格,门徒早已看见;对于“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的舍己之举,他们即将看到。其实,耶稣将他即将受难的消息告诉门徒的真正目的,就是希望他们理解并效法他甘愿“舍命”的仆人精神。
对于耶稣甘愿“为仆”的一生,使徒保罗有一段极为生动的描述:“他原有上帝的本质,却没有滥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权。相反地,他自愿放弃一切,取了奴仆的本质。他成为人,以人的形体出现。他自甘卑微,顺服至死,且死在S字J上。”(腓2:6—8,现代中文译本)
是的,耶稣人生里的每一天,都是在谦卑服侍中度过的,正如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所言:“这种谦卑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一想到上帝才俯伏下来,乃是耶稣整个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情操,所以他与人交往时,就如同与上帝相交一般的谦卑。他觉得自己是上帝的仆人,为要服侍上帝所造、所爱的人,因此他视自己为众人之仆,上帝能藉着他施行慈爱之事。他没有一刻想要寻求自己的荣耀,也没有一个时候维护自己的权利或为自己辩护。他一直活在降服于上帝的状态里,让上帝在里面独行其事。”
耶稣不仅有“为仆”的教导,而且有“为仆”的榜样,所以后世基督徒用心遵行他的教导,争相效法他的榜样,他们在教会史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基督的见证,成为我们的典范。
被称为“日本的先知”的贺川丰彦牧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才生,1909年,21岁的他放弃优厚的待遇,来到神户的贫民窟,服侍那里的穷人和病人。第一个晚上,他就和一位传染病患者同睡。由于劳累过度,贺川丰彦近乎失明,甚至丧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甘愿“为仆”的属灵生命。
对于服侍,他曾如此写道:“上帝居住在最低贱的人中,他与脏兮兮的囚犯同坐,他与少年犯同站,他与乞丐同处,他在患病者之中,他与失业者同在一起。凡愿见到上帝的人,在未进圣殿以前先去监狱,未去教会以前先到医院去拜访,未念圣经以前先去帮助乞丐。”
耶稣以身作则地倡导“为仆”,旗帜鲜明地反对“为首”。因此,没有人胆敢声称自己要在教会“为首”。可是,这并不等于说教会中就没有愿意“为首”之人。因为“为仆”与“为首”,都不在于言语,而在于行动。事实上,那些声称“为仆”的牧者中,也有不少人喜欢“为首”,且不说那些为了某个职位不择手段的别有用心之人,就是一些甘愿“为仆”的牧者也难以免俗,他们喜欢听到别人给“仆人”的称谓加上修饰语,比如“上帝尊贵的仆人”、“上帝重用的仆人”。
曾经听说,国内一位较为着名的牧师,名片上赫然印着“某某教会首席牧师”数字,笔者对他曾有的那些好感顿时烟消云散。类似这种做法,难道不是“为首”的思想在作祟吗?
我是一名普通的牧师,没有地位,没有权力,没有名气,立志一生“为仆”,甘心服侍。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这个朴素的愿望常常受到冲击,因为“为首”的诱惑实在太大。且不说“为首”可以带来地位、权力和名气,单就侍奉而言,“为仆”者与“为首”者也有区别:“为仆”者人微言轻,孤立无援;“为首”者一言千金,一呼百应。因此,深感“为仆”之不易!
“为仆”,是主耶稣的教导;“为首”,则是“外邦人”的思维。每一个忠心侍奉的牧者,都应追求“为仆”的品格,都应警惕“为首”的试探。
最后,以巴克莱(William Barclay)的一段话结束本文:“世人可能是以一个人能够控制多少人,多少人对他唯命是从;或以他的智力程度与学业成就,或以他参加多少委员会,或以他银行存款之巨大,以及他拥有的物质产业,来估计他的伟大。但是耶稣基督的估计,跟这一切都没有关联,他的估计非常简单——你曾经帮助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