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中国教会,正面临外有压力,内有争战的问题。而在内部的争战当中,教会之间的不合一,尤其突出——宗派之间彼此诋毁,牧者之间彼此攻讦,信徒之间彼此敌视,时有发生,以致成为不好的见证,引发教外之人的围观与轻视。
为促进中国教会间的合一及牧者间的团结,也为使众肢体可以在当前BP的大环境下抵挡恶者的诡计、彼此相爱、兴旺福音、一起使教会成为中国人合一的美好见证。笔者将从两点展开讨论。
一、中国教会不会有神学及建制上的完全统一。
近四十年来,中国教会在神学思想上经历了不少的变化。其中既有神美善的引领,也有恶者借着人的软弱而来的攻击。随着中国教会在城市中的兴起以及神学教育的普及,有些牧者开始留意到中国教会过于分散的缺陷以及过往在神学以及建制上的不完善,于是希望中国教会走向更为广泛的联合,一起走上正规化、体制化的道路,在神学思想及建制上不断完善。
客观而言,这种想法与初衷不能说不好,因为关于神学思想、教会建设与联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确帮助到不少正在转型中的教会。
然而,有些人并不谨慎,似乎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真理,于是开始对别的教会或牧者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甚至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试图“归正”天下。结果各教会与各牧者之间常常就一些教义的枝节问题反唇相讥,冷嘲热讽。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基督徒群体内,大家对神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尊重。我们倾向于认为同一神学问题,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非此即彼。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我们,又对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天然的排斥与反感。
然而,与大一统的思想相反,神的智慧,恰恰是要容纳多样性与丰富性。从大自然的启示看,世界上的物种是如此的丰富,风景是如此的多彩——世界上甚至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算是孪生子,在各方面也都会有显着的差异。高山有高山的风采,低谷有低谷的韵味——整个世界色彩斑斓,婀娜多姿;由此可见,我们的神是一位喜悦丰富多彩的神。
从以色列民族的历史看,以色列有十二个支派,每个支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创》49:1-28,《申》33:1-29)与疆界(《书》18-19),神从来没有要求他们整齐划一,没有差别。即或是在王权鼎盛的大卫和所罗门时期,神也没有要求各支派融合,成为一个按层级管理的社会。
这是神的智慧,也是我们中国人陌生的智慧。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常常使我们无所适从,只有在一致性当中,我们才能获得某种安全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我们内心的潜台词。但是,神就是要我们适应这种张力,并且学会在这种张力中谦卑下来,承认自己不过是受造之物,不可能完全明白神所造的奇妙,以致可以去接纳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并且承认他们也有神奇妙的带领。
除基要问题(如:神的三位一体或基督的神人二性等)之外,在能否吃血、受洗的方式、教会治理的形式、崇拜时是否只唱诗篇、政教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必须承认,有许多与我们领受不一致的教会与牧者。他们也有一定的圣经根据和各自的传统;他们也都是基督徒,而且甚至可能是比我们更为敬虔的基督徒。
谋求在这些非基要问题上的一致,是否必要呢?在教会历史中,有太多的宗派、机构、组织、个人已经做过类似的努力。其结果,常常不仅无法弥合这些分歧,反而使这些分歧越来越大。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在神面前谦卑自己,接纳这种多样性,承认自己所领受与坚持的,只不过是众多思想中的一种,然后试着去向别人学习。
不过,要提请大家注意,我在此绝非要推广宗教调和主义——认为教义问题无关紧要,在任何问题上都可以模棱两可!相反,我认为每个人、每间教会、每个宗派,在教义问题上,都应该有自己坚持的信仰立场与信仰告白,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模棱两可。
当保罗论到哥林多教会合一的问题时说,有人做眼,有人做耳;而不是说,一个人既做耳,又做眼;更不是说,一个人既不是耳,也不是眼。(参《林前》12:12-31)而当我们说到要包容别人的时候,显然表明我们自己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立场和标准,虽然对方的表现并没有符合我们的立场和标准,但我们仍然要包容、接纳他。
这也是教会常会走入一个的误区,有些人和教会认为,既然某些神学问题在教会历史上已经有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与答案,那我们就不要去深究了,反正无论哪个答案都不会是标准的答案;从而推卸自己敬虔追求的责任。
我们以圣经中的千禧年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教会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千禧年观点(无千禧年论、前千禧年论和后千禧年论),其中前千禧年论中又分为两种(灾前被提说和灾后被提说)。这些学说和观点,都有各自的圣经根据,而且都有大咖级的神学家为其拥趸。你显然不能支持所有的观点(因为它们明显相互矛盾),你也不可能一个观点都不采纳(除非你准备再自创一派)。你总要选择一个,而且要内心坚定。
基督徒对这种问题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神面前祷告,反复研读圣经,依照各自的传统及思考,把这些学说与观点反复对照、思想,然后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符合圣经的观点。同时,我们还要做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接纳那些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肢体,认为他们的领受也不一定都是错的。
这样的操练,对于受传统中国文化熏陶的基督徒而言,无异是一种煎熬与折磨;然而,神就是要把我们放在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学习承认自己的有限,承认自己的领受有可能是错的,承认别人也可能是对的,从而让神在教会中掌权。
毕哲思在《敬虔的操练》一书中说:“我们存谦卑的心去看圣经,不但在行为上要如此,在教义方面也要谦卑。……我们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任何持别样观点者都是大错特错。任何持不同见解的人都会令我们不耐烦。……要相信我们从经文所领受的完全正确是一回事,相信自己的观点永远是对的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应该存真诚谦卑的心去看我们所持的信念。我们要提醒自己,神并没有让一个人或某间教会囊括他一切的教训。”
诚哉斯言!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习惯于认为自己领受的就是真理,尤其是在大一统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教会的牧者。惟愿神帮助我们可以学习谦卑、顺服的功课,包容、接纳那些与自己神学观点不一致的教会与牧者。
二、中国教会合一是主的心意和圣经的教导。
有些人可能会说,既然教会之间在神学思想和建制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统一,那我们各个教会就各自发展好了,没有交集就不会有摩擦,没有对比也就不会有伤害,大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干各的,岂不更好?
但是,这种观点符合圣经的教导吗?事实上,这种思想依然来源于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思维惯性下,我们通常不会主动谋求与他人的联合,尤其是当自己似乎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我们会把这种行为当成是一种示弱,一种羞辱,我们看不见自己对别人的需要——我们通常以为,只有别人需要自己,而自己不需要别人。而受政治文化的影响,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教义理解上的差异上升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故意敌对,由此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隔阂与仇视。
教会之间也常常陷在规模、奉献、神学思想以及制度建设的攀比之中,倘若有些奉献比较多、规模比较大、制度比较完善、年轻人比较多的教会开始自傲,有意无意地歧视、排挤一些奉献少、规模小、神学思想比较薄弱、人员结构老龄化的教会,这就甚不妥当了。因为那个自己最看不上眼的小弟兄,或许最能看清自己的问题,最能对自己提供有效的帮助。保罗说,身上的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林前》12:22)。
整个基督的身体——尤其是处在政治统一下的中国教会——是一个生态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教会受到打击,所有的教会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一个教会复兴、被高举,所有的教会都会得到某种程度的荣耀(比如,信徒从福音比较兴盛的地区转会到福音比较贫瘠的地区)。
主耶稣曾为门徒们的合一向父神祷告(参《约17:11》),这既是神对我们永恒不变的期待,也是神对我们美好的祝福。
因为散沙化的教会,容易被各个击破。而当我们愿意主动追求合一的时候,我们会越发地柔和、谦卑,越发地拥有耶稣那样的性情与品格,越发地看见神奇妙无比又智慧高绝的荣耀。主耶稣在临上S字J之前,祷告说,“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17:22-23)。
当人否认自己需要教内其他肢体的时候,就是在主动切断与基督其他肢体的连接,其结果必然是自己枯干。按照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中的比喻,眼要与手配合,头也要与脚配合,否则,整个身体必要跌倒。
因此,亲爱的弟兄姊妹,当我们看到有些教会和肢体遭受BP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去会因着神学见解的不同说风凉话呢?我们的心岂能不与他们一同忧伤呢?我们深信,主的心也与我们一同忧伤。当我们看到有些教会或肢体度过艰难,承受神的祝福时,我们的心岂能不一同欢喜快乐呢?我们深信,主的心也与我们一同欢喜快乐。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为了沟通的便利以及防止被外部力量分而治之,有相同神学背景和建制的教会,联合成为一个宗派,也是很好的选择,是教会合一的一种体现。只是这个宗派不要持守宗派主义的理念——认为惟有自己的宗派是对的,凡不与自己相合的,就是与基督为敌的。宗派之间应该抱持开放的心态,包容、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宗派与教会,正如奥古斯丁所言,在基要的信仰上要合一,在非基要的事上可以存异,在一切事上都要存着爱心。
即或是对待已经走错路的人,圣经尚且教导我们:“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提后》2:24-26)更何况只是与我们意见不一致的肢体呢?
在服事神的过程中,笔者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基督徒,其中有些是坚持反对吃血的,有些是坚决反对宗派的,有些是强调方言祷告的,有些是敬拜时唯独唱诗篇的。就笔者的观察而言,与大多数人设想的相反,这些人都不是什么青面獠牙的怪物,也不是动不动就神经质地要与人争论教义或医病、赶鬼。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与我们一样,有着神的恩典,也挺有生活情趣的人,不少人有独特的蒙恩经历,有生命改变的见证,也都会挂念自己儿女的学业和父母的身体,有些人还能烧得一手好菜。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基督的身体是多样而丰富的,基督徒、教会以及各宗派之间,都应该放下一些成见,试着去了解、倾听甚至拥抱那些与我们不同的基督徒。
在《敬虔的操练》一书中,毕哲思继续写道:“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是同属一个身体的。……同一个身体的不同部分竟然彼此争斗,实在难以置信!我们不独是同一个身体的肢体,而且是互相隶属的,那个与你不和的人是属于你的,而你是属于他的。……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关乎基督的荣耀和他教会的声誉的。甚少事情像基督徒之间的争吵那样更令基督的事工蒙羞。……合一是由圣灵为基督的身体所成全的,我们必须‘竭力’去维持合一。我们应以合一为大前提,特别加以重视,而别人使我们恼怒或失望,我们应视作等闲。……没有彼此相爱的心,我们根本不可能真正爱神……这不是要否认我们为了去爱某个人而有的属灵挣扎,我是指到一种根本不想去爱那人的态度,不约束自己的心,容让自己对某人缺乏爱心,并安于现状。”
去爱那些与自己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人,去俯就那些明显弱于自己的人,在中国文化看来是一种羞耻,我们习惯自尊自大,我们向往“万国来朝”;但是,神的话语,恰恰要在这一点上,医治中国文化的顽疾,给坐在死荫黑暗中的中国人带来真光。惟愿这真光能先从教会内开始照耀,让众人看见教会美好的见证,从而惊叹,神真在我们当中。
小结
我不得不说,作神的儿女真不容易。我们既不能统一,却又要合一。这在个人之间尚且难以做到,更何况在两个教会之间,在两个宗派之间!但这就是神的旨意!我们深信,当每个基督徒、当每个教会,都真心明白因信称义的真理,真心知道自己所领受的不过是恩典,真心愿意降服在基督的S字J前的时候,这一切真的可以实现,因为基督必要作王。到那日,我们都愿意谦卑在神的面前,承认别人比自己强。而这样的合一,必能见证神与我们的同在,也必能带来新文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