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小组长的核心工作是督导信徒、实践信仰,造就成熟的门徒。
1. 构建小组教会网络
讨论小组教会网络之前,首先应厘清,不是有小组的教会就算小组教会。小组教会是指:以小组为牧养核心单位,如此构建起来的教会。
1世纪的以弗所教会是个很好的例子。《使徒行传》20章说,保罗在米利都召集了以弗所的长老们来会谈——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以弗所一个堂会的长老。在以弗所城内有许多小聚会点,基本上都在个人家中,因为当时没有公共聚会场所给信徒使用。每个、或每几个聚会点有一位长老负责,每个聚会点人数不会太多,所以这些长老有如今日的小组长。他们一方面传达保罗的教导,一方面监督信徒们在生活中实践。
这样,以弗所教会的结构基本上就是小组教会网络,或称家教会网络——它特指以家庭小组为单位的教会网络,与中国特殊处境下的家庭教会概念不同。
根据一些早期教会的研究案例,当时在各个家中聚会的小组成员通常有20至40人;一个城市中的所有家教会联合成一个教会网络,称为地方教会。这种家教会的结构具有源源不断的再生能力,成为早期教会拓展的关键。米兰敕令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敬拜就逐渐由原来的家教会转变成大教堂形式。
在一个小组教会的网络中,牧师所带领的教牧群就如同保罗带领的使徒团队,他们负责牧养小组领袖,同时拓展新的小组教会,而门徒训练则在小组中由小组长落实。如同保罗团队在各个城市的教会间穿梭来回,小组教会网络中的教牧团队也要不断巡访各小组,以坚固门徒、栽培领袖。这样教牧群就形成了动态的使徒团队,而各个小组就形成静态的牧养团队。
每个小组长的恩赐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可能不断成长,并拓展小组,逐渐成为教牧团队的一员;另一些可能始终专心牧养一个小组。这当中也可能出现如提摩太的情况:直接加入教牧团队,由核心领袖亲自栽培。
小组教会网络的拓展由使徒团队和各细胞小组共同完成。在小组中不断分化出新的小组,由使徒团队进行培育,成熟后再产生新的小组和小组领袖。
2. 与传统堂会制度的对比
现在的地方堂会也十分注重发展细胞小组,但有细胞小组的教会并不等于小组教会网络。以下进一步分析小组教会网络和传统教会的区别:
第一,传统地方堂会通常以主日为核心,教会的多半精力都集中在以主任牧师讲道为重点的主日聚会。牧师若有证道的恩赐,就能吸引更多会众。简单地讲,就是围绕讲员发展的教会。
一些教会意识到主日牧养的不足,于是增加周间的小组聚会,内容或注重关系建造、或强调小组查经。但无论哪种情况,周间小组都只不过是主日聚会的附属品。多数信徒在观念上也认为主日大聚会必不可少,而小组聚会则可有可无。
以一个典型的传统查经小组为例,通常小组长要花许多精力预备查经,其角色如同牧师。例如本教会的一个小组就完全按照主日模式运作:唱诗、证道、报告、散会,等于一场周间的礼拜。这样的查经小组专注于更多地学习圣经知识,但往往忽略了督导信仰落实的重要性;小组长仅是在主日聚会的信息上加以补充,并没有真正做到牧养。
第二,在传统堂会的查经小组中,常有因小组长学养不足而使查经内容不到位甚至偏颇的情况。有恩赐的教师毕竟不多。少数有恩赐的小组长可以成长为牧师,但多数并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
小组教会则不将小组长定位成小牧师。他们的责任不是释经讲道,而是督导。信徒知识上的缺乏可由牧师统一进行教导,但小组长的工作重点应是作组员的榜样,敦促他们把已有的圣经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比如牧师上周讲道的主题是饶恕,小组长需要帮助信徒理解其中信息,然后询问:“你需要饶恕谁?”或“怎样饶恕?”下周则要再跟进:“你与对方和好了吗?有什么困难?”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这些工作牧师无法顾及,只能靠小组长落实。
3. 在互联网时代的双线牧养
当下的疫情在全球造成社交隔离,无论大家赞同与否,在线敬拜已成既定事实;优点是方便信徒更加频繁地参与聚会,缺点则是缺乏面对面交流,不利于深入团契交通。我以为既然不能回避使用网络,就要充分运用信息科技的优势,发展双线牧养——即在线教导,线下督导。这为实现动静结合的牧养构架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
一些牧者担心在线聚会常态化会使教会失去凝聚力。但需要指出,牧会目标不应只在提高会众对本堂的凝聚力,而更该是促进门徒充分成长、实践信仰,并且不断拓展教会,完成大使命。如果牧养仅是主日证道,那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互联网为扩大教导提供了更多便利。过去受时空所限,信徒只能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听到特定讲员的教导,现在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得许多更精彩的信息。所以单以主日讲台为牧养焦点的牧会构架,必然受到网络科技的冲击——这趋势在教会外的传统教学领域已然十分明显。
但在线讲道毕竟只是单向教导,如果缺乏有效的督导加以配合,其影响不过是昙花一现。所以想提升牧养的果效,就得发展更多的督导同工。让督导帮助门徒领受信息,并敦促他们在生活中实践。如此在细胞小组中,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另一方面强化督导来牧养组员,就可将两者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4. 假想方案:利用网络来拓展小组教会
假设一位植堂牧师想开展一项新的拓展事工。在初期他需要用传统模式建立一个核心小组,并在一段时期内持续牧养第一批高度委身的门徒。过程中不需要过分强调解经与教导能力,而是着重训练他们彼此督导、实践信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合格的督导者可以开始发展新的植堂小组。
新的植堂小组的牧养焦点不是带领信徒主日做礼拜,而是形成新的督导关系,同时最初的拓展牧师可以透过网络实现统一的教导和主日证道。在这个在线教导的网络中,并不对外自由开放,而是由小组长决定谁可以加入。只有委身小组,接受督导的信徒才可以参与网上的主日敬拜;并且重心不是听牧师讲道,而是与小组团契的集体敬拜。
网上教导的受众人数无上限,因此小组教会的增长也无上限——增长幅度与愿意委身的组长人数成正比。而发展过程中也会有更多善于教导的牧者出现,如此逐渐形成一个教牧团队,这样就能建构出一个既有丰富教导,又能落实督导的牧养体系。
总结
建立小组教会网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环境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了深化门训,并建立一个动态的教会拓展结构。
细胞小组是门训牧养的核心单位。小组长的核心工作是督导信徒、实践信仰,造就成熟的门徒。而由牧师带领的动态教牧团队,一方面培育小组领袖、支持小组牧养,另一方面孵化新的小组,实现教会增长。这个策略并非新创,乃是把初代教会的拓展过程应用到现代,以继续实践耶稣基督托付教会的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