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罗在新约《以弗所书》4章1节至3节提到一个蒙主呼召之人行事为人方面的指标,此处的呼召有一个深远的旧约背景渊源,即以色列人蒙召“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参出19∶5—6)。今天,作为教牧人员,我们受到主的呼召,也应召跟从了他,但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配得上所蒙的恩召,能否做到“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参提前4∶12),值得我们深思。“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你们行事为人都应该符合上帝呼召你们时所立的标准”,此段经文中罗列了蒙召者的行为规范或美德,至少包含五个层面。
首先是谦虚。原文中这个词是基督徒独有的,描述人的情绪、心理与身体状况,本来有受人轻视的意思,但基督则把谦虚放在德行的首位。基督门徒当以谦虚直面自我认识、日常生活与受造身份,不能不自量力、自我高估。加尔文说:“人类最高的知识即认识上帝与认识自己。”
其次是温柔。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给这个词下的定义是“在太易发怒和毫无怒气之间”,一个温柔的人要在适当的时候发怒,而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发怒。温柔的另一个含义是指经过驯服的动物完全接受控制,蒙召者应该是一个温柔的人,应该接受上帝的严格控制。
再次是忍耐。这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不为不幸或痛苦、失望或灰心所破坏,坚持到底。因为疾病,蔡苏娟姊妹四十几年来眼睛一直不能见光,身居暗房,却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她自己说:“床榻并不是我的监狱,乃是受训的学校,圣灵是我的导师,访客是我的功课。”她之所以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靠主度日,凭借的就是忍耐的精神。
然后是用爱心互相宽容。一个蒙召之人的所有心意驱使他不会发怨言,不会想报仇,对待任何人只为着那人最大的好处着想。“爱心”是保罗书信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是基督门徒凭借源自基督无条件之爱所活出来的基本生活方式与美德。
最后是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这句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和谐关系,是彰显爱的状态,此乃保障教会神圣合一的根本与前提。这种品德是以上四项品德的综合体现,也是个体在群体中能安身立命的基础。
使徒保罗为蒙召的人列出的有关行事为人的几个标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符合,每个教牧同工务必心知肚明。《论语·学而》中提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对孔子行事为人的高度概括,温和、善良、恭敬、俭朴与谦让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崇尚的行事为人标准。这与保罗提出的五项蒙召之人行事标准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教会教牧同工当自省。
使徒保罗也曾给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写信说:“因此,我们常为你们祷告,愿我们的神看你们配得过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们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叫我们主耶稣的名在你们身上得荣耀,你们也在他身上得荣耀,都照着我们的神并主耶稣基督的恩。”(帖后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