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创13:1-13;徒15:36-41
先知阿摩司曾说“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阿摩司书3:3)?”在漫漫人生路上,总是有的人来的,有的人走了,能够留下来的少而又少,少的如同凤毛麟角。不要为失去的伤心,只有珍惜那些留下来的就够了。因为只有同心的人才能同行,二人若不同心,迟早是要分开的,与其被对方伤透了心再分开,还不如早点分开为好。但若同心,就是偶尔分开了,最终还要团聚。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分开与团聚》。
一、罗得和亚伯兰分开
1.他拉带着罗得:(创世记11:27-28,31)他拉的后代记在下面。他拉生亚伯兰、拿鹤、哈兰;哈兰生罗得。哈兰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亲他拉之先。……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
他拉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三个儿子,哈兰生子罗得,哈兰英年早逝,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亲他拉之先,罗得沦为孤儿。当神的呼召第一次临到亚伯兰时,看重亲情的亚伯兰要父亲他拉带领,他拉带着儿子亚伯兰、儿妇撒莱和孙子罗得,本来是要往迦南地去的,但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了那里,因为这里便于谋生,结果他拉死在了哈兰,半途而废。
2.亚伯兰带着罗得:(创世记12:4-5)亚伯兰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罗得也和他同去。亚伯兰出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亚伯兰将他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连他们在哈兰所积蓄的财物、所得的人口,都带往迦南地去。他们就到了迦南地。
(创世记13:1)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与罗得,并一切所有的,都从埃及上南地去。
他拉去世后,神的呼召再次临到亚伯兰,这次亚伯兰照着神的吩咐去了,但带着侄儿罗得,因为此时亚伯兰还没有儿子,罗得又是孤儿,他一来可以照顾罗得,二来可能有心让罗得作他产业的继承人。即使迦南地发生饥荒,亚伯兰逃荒到埃及时,也带着罗得。亚伯兰对罗得可谓是不离不弃。
3.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创世记13:2,5-7)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
亚伯兰和罗得在贫穷的时候,能够和睦同居,但他们从埃及地上来后,财物多得使他们不能同居了,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因为争夺水草相争,当然在背后离不开罗得对仆人的纵容。罗得在贫穷的时候,需要叔叔亚伯兰;但他现在富足了,不需要叔叔亚伯兰了,他自已就可以把日子过得很好。
4.罗得离开亚伯兰:(创世记13:8-13)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亚伯兰如果任由他们的仆人相争下去,就会在外邦人中间失去见证,因此亚伯兰立即着手解决他们仆人之间相争的问题。看重亲情的亚伯兰对罗得说,我们不可相争,请罗得离开他。亚伯兰放弃优先选择的权利,任由罗得选择:罗得向左,亚伯兰就向右;罗得向右,亚伯兰就向左,无论如何,为了神的名得荣耀,亚伯兰都不愿意与侄儿罗得相争。有了叔叔亚伯兰的谦让,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体贴肉体的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把贫瘠的山地留给了亚伯兰,他们就彼此分离了。亚伯兰住在山地迦南地,而罗得住到了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罪大恶极的所多玛。
亚伯兰是属灵的,罗得是属肉体的,生命不同,迟早是要分开的,与其晚分开,还不如早分开。后来,在四王与五王的混战中,罗得因住在所多玛而被掳,亚伯兰不计前嫌,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罗得,罗得都不肯回到叔叔亚伯兰身旁(创世记14:1-16)。也就是说,他们叔侄分开后,就再也没有团聚。
二、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
1.俄珥巴和路得嫁给犹大人:(路得记1:1-5)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的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国中遭遇饥荒时,犹大伯利恒人以利米勒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玛伦、基连逃荒到摩押地去寄居。以利米勒客死异乡后,拿俄米为两个儿子玛伦、基连娶了两个摩押女子俄珥巴、路得为妻。然而,玛伦与基连也先后离世,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2.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路得记1:6-14)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就在拿俄米丧父失子的痛苦中,她在摩押地听到了一个好信息:就是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拿俄米虽然年纪越来越老迈,越来越需要他人照顾,但她不愿意连累两个年轻的儿媳,就苦劝她们回娘家去,另嫁他人,开始新的生活。起初,两个儿媳都表示自已必与她一同回她的本国去,但当拿俄米把自已年纪老迈,丧失生育能力的现状告诉她们的时候,俄珥巴的信心发生了动摇,她爱婆婆,但也得为自已的前程考虑,因此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从此各奔东西,再不相见。但贤惠的路得舍不得好婆婆拿俄米。
3.拿俄米和路得二人同行:(路得记1:15-19a)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
当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回往摩押地后,拿俄米又来劝路得也回去吧!路得却用“六个同”表示自已与婆婆永不分离。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跟随自已,也就不再劝她了,于是拿俄米和路得婆媳同心同行,二人回到了拿俄米的家乡伯利恒。
路得先是进到以利米勒亲属波阿斯的城,而后进入他的麦田,麦场,最终得以进入波阿斯的家,成为他的妻子(路得记2-4章),让我们看到一幅完整的救赎图。路得孝敬婆婆拿俄米的事迹被记载在圣经上,甚至名列基督的家谱(马太福音1:5-6),成为后世姊妹们学习的榜样,而俄珥巴不知所终。
三、巴拿巴和保罗暂时分开
1.巴拿巴接待扫罗:(使徒行传9:26-30)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疯狂BP教会的扫罗在去大马士革捉拿信徒的路上蒙到主的光照,他的生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他转变归主,由BP教会的急先锋成为传扬福音的使者(使徒行传9:1-9)。扫罗后来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却无人敢与他结交,不信他是门徒。在这紧要的关头,巴拿巴冒险接待了扫罗,把他领去见其他使徒,把他归主的事告诉他们,扫罗才得以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奉主的名放胆传道,但犹太人却想要杀他,弟兄们知道了,为了扫罗的人身安全,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可以说,巴拿巴是扫罗的伯乐。
2.巴拿巴寻找扫罗:(使徒行传11:19-26)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浦路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他到了那里,看见 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耶路撒冷教会受BP时,门徒四散到各地传道,他们把福音传到了腓尼基和塞浦路斯,并安提阿,那里的教会得以建立。因着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安提阿教会建立的风声很快传到了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前去探望安提阿教会。巴拿巴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巴拿巴的到来,使多人归服了主。巴拿巴牧养不过来的时候,他想到了扫罗,就专程到大数去寻找他。巴拿巴找到扫罗后,就把他带到安提阿去,他们二人同工同心,足有一年工夫在教会教训人。门徒在这里,被人称为“基督徒。”
3.巴拿巴和扫罗开始旅行布道:(使徒行传13:1-3)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他们侍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巴拿巴和扫罗在安提阿教会与同工们侍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向他们说话,指示他们要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旅行布道。于是众人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这是教会历史上的第一次旅行布道,主要是向外邦人传扬福音,因此也标志着福音的大门正式向外邦人敞开。这次,巴拿巴的表弟马可(约翰)也与他们同工。
4.马可离开布道团:(使徒行传13:5,13)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 神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然而,出生于富裕家庭的马可可能受不了旅途的劳苦,当巴拿巴和保罗布道团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时,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马可的突然中途退出可能影响到保罗的事工,这使得保罗很不高兴,对马可产生了偏见。
5.保罗与巴拿巴参与耶路撒冷会议:(使徒行传15:1-2,4)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 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随着归主的外邦人数增加,问题也出来了,有人认为外邦人必须按照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然就不能得救。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几个人,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看这事当如何处理。保罗和巴拿巴他们到了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就接待他们。他们专门为此召开了大公会议,一致通过了致外邦信徒的信(徒15:20),使外邦的信徒甚至是欢喜。
6.保罗与巴拿巴暂时分开:(使徒行传15:36-41)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保罗和巴拿巴回到安提阿教会后,过了些日子,保罗想同巴拿巴回到从前传扬福音的城市,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虽然上次马可中途退出,但巴拿巴愿意给他第二次机会,因此有意带着马可同去,但保罗因着上次马可的中途退出,认为不可带他去,万一他再中途退出怎么办?保罗和巴拿巴这对好同工因着马可的事起了争论,甚至到了彼此分开的地步,保罗和巴拿巴这对同工的分开,这在当时的教会一定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结果他们组成了两个布道团,巴拿巴带着马可出去了,进行短宣;保罗则拣选了西拉与他同去,开始了第二次旅行布道,把福音传到了欧洲。
7.保罗盛赞马可:(提摩太后书4:9-11)你要赶紧地到我这里来。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挞马太去;独有路加在我这里。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 的事上于我有益处。
在马可跟随巴拿巴布道的过程中,他得到了锻炼与造就,生命得到成长,越来越老练,越成熟。后来,保罗得知马可的转变,才知道自已当年错误地评价了马可,他完全接纳了马可。保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提摩太书信时,特别吩咐提摩太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马可在传道的事上于保罗有益处。可惜的是,还没有等提摩太和马可到来,保罗就已经为主殉道了,他们没能见上保罗的最后一面,成为两个年轻同工最大的遗憾。
总结:罗得和亚伯兰分开后,就再也没有团聚,罗得(紧裹,隐藏,帕子,深色的)再也没有回到亚伯兰的身边,罗得最终还是罗得,而亚伯兰由“崇高的父”成为亚伯拉罕“多国之父”。路得和婆婆拿俄米同心同行,谱写了婆媳相爱的佳话。巴拿巴和保罗因着看待人的方式不同,意见产生的分歧,他们因着马可的事暂时分开后,马可在巴拿巴的带领下,生命得到长进和成熟,保罗听说马可的事迹后,就放下自已的成见,完全接纳了马可,老朋友得以再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