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中五个管会堂的
作者:耶米玛
2025-01-25  

 

太9:18-19;徒18:17      

“会堂”(Synagogue)是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后才开始有的,因那时在异国已无圣殿,犹太人为着聚集敬拜神并聆听神的话,会堂乃在各地应运而生,每个会堂里都有一个管会堂的,“管会堂的”是在犹太会堂里主持崇拜秩序的人,在犹太人中间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主耶稣开始传道时,利用会堂里人多,就在那里教训众人。保罗旅行布道时,也是先到犹太人的会堂。我们从五个方面来看《新约中五个管会堂的》。

一、管会堂的睚鲁

(马太福音9:18-19,23-26)耶稣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他,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门徒也跟了去。……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他。众人既被撵出,耶稣就进去,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于是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

(马可福音5:21-24,35-43)耶稣坐船又渡到那边去,就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正在海边上。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再三地求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耶稣就和他同去。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于是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同去,不许别人跟随他。他们来到管会堂的家里;耶稣看见那里乱嚷,并有人大大地哭泣哀号,进到里面,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耶稣。耶稣把他们都撵出去,就带着孩子的父母和跟随的人进了孩子所在的地方,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那闺女立时起来走。他们就大大地惊奇;闺女已经十二岁了。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她东西吃。

(路加福音8:40-42,49-56)耶稣回来的时候,众人迎接他,因为他们都等候他。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因他有一个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耶稣去的时候,众人拥挤他。……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动夫子。”耶稣听见就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耶稣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去。众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耶稣说:“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晓得女儿已经死了,就嗤笑耶稣。耶稣拉着她的手,呼叫说:“女儿,起来吧!”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吩咐给她东西吃。她的父母惊奇得很;耶稣嘱咐他们,不要把所做的事告诉人。

耶稣复活管会堂的睚鲁女儿的神迹在三福音中都有记载(马太福音9:118-19,23-26)、(马可福音5:21-24,35-43) 和(路加福音8:40-42,49-56)。但马太记载的比较简单,其它两卷比较详细,比如告诉读者管会堂的叫睚鲁,他的女儿约十二岁了,耶稣复活女儿时他的三个爱徒彼得、雅各和约翰在场等。

《马太福音》上的背景是耶稣谈论禁食问题的时候,管会堂的来拜他,说他的女儿刚才死了,祈求耶稣去复活她。其它两卷书的背景都是耶稣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从那里回来后,管会堂的睚鲁来拜他,说他的女儿快要死了,祈求耶稣去医治她。综合三卷经文,我们来看管会堂的睚鲁是个怎样的人。

1. 他是个有难处的人:睚鲁的独生女儿快要死了,这是他爱莫能助的事,难处促使他来到耶稣面前。

2. 他是个谦卑的人:三福音书中都记载睚鲁俯伏在耶稣脚前拜他,《可》更是说睚鲁再三地求耶稣。

3. 他是个有信心有爱心的人:睚鲁听说过耶稣所行的神迹,相信他有能力拯救他的女儿,对女儿的爱使他单单来寻找耶稣。

4. 他是个懂得忍耐等候的人:三福音书中都记载耶稣去睚鲁家的路上,耶稣医治患十二年血漏的妇人,此时睚鲁为女儿可以说是心急如焚,但面对耶稣“不分轻重的耽延”,睚鲁在默默地忍耐,没有发一句怨言,也没有催促耶稣一下。

5.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耶稣行路还未到睚鲁家的时候,就有人从睚鲁家里来,告诉他“你的女儿死了……”耶稣怕睚鲁灰心,安慰他“不要怕,只要信。”睚鲁并没有说什么。

耶稣用他复活的大能复活了睚鲁的女儿,使他们一家三口得以团聚,神的名得了荣耀。女儿的复活,更坚定了睚鲁的信心,他成为耶稣忠实的跟随者。

二、假冒为善管会堂的

1.耶稣在安息日医治驼背的女人:(路加福音13:10-13)安息日,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有一个女人被鬼附着,病了十八年,腰弯得一点直不起来。耶稣看见,便叫过她来,对她说:“女人,你脱离这病了!”于是用两只手按着她;她立刻直起腰来,就归荣耀与 神。

这是一个安息日,耶稣按他素常的规矩在会堂里教训人,让人明白是非黑白。在会堂里,有一个被鬼附着的女人,病了十八年了,“腰弯得一点直不起来,”这与驼背不同,乃是从腰部向下弯,弯得胸部和腿部几乎重迭在一起。“被鬼附着病了十八年”指她‘被撒但捆绑了十八年’(参16节)。“腰弯得一点直不起来”使她成为一个残疾人,走到那里,那里的人都会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把她视为怪物,可能还要对她指指点点,谈论“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参约翰福音9:2)?”然而,这个可怜的女人却不顾他人的歧视与议论,依然坚持到会堂敬拜神,在苦难中向神发出感恩与赞美。

坚持就是胜利,这天,这个驼背的女人照常来到会堂,她不知道自已会遇见什么事。耶稣看见了她,虽然她没有向耶稣求,耶稣还是主动地叫过她来,告诉她脱离这病了。于是用两只手按着她;她就立刻直起腰来,就归荣耀与神。‘按手’象征传递祝福(参提前4:14;提后1:6),也象征生命的联合(参提前5:22)。这个女人是在‘会堂里’被主看见而蒙主医治的;一般人若是患了与这样的病,可能怨天尤人,或避而不见人面,但她仍去会堂敬拜神、学习认识神的话,因此蒙恩——18年顽疾一朝解决。

2.假冒为善管会堂的气愤:(路加福音13:14)管会堂的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就气忿忿地对众人说:“有六日应当做工;那六日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

十八年的驼背女人得到了医治,这是一件让人欢喜快乐的事,也理当将荣耀归给神。然而,这个管会堂的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以为耶稣犯了安息日,就十分气愤,对众人说“有六日应当做工;那六日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

当守安息日是十诫中的第四诫:(出埃及记20:8-10)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 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此犹太人特别看重安息日,法利赛人更是把安息日的条例细化到49条,按照犹太教拉比的教训,除非人到要死的地步,否则不可在‘安息日治病’,因认为治病是触犯在安息日不得作工的规条。

3.耶稣教训管会堂的:(路加福音13:15-16)主说:“假冒为善的人哪,难道你们各人在安息日不解开槽上的牛、驴,牵去饮吗?况且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但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绑吗?”

耶稣用“假冒为善”来称呼这个管会堂的。“假冒为善的人哪”指他们假装对律法热心,其实对律法‘爱人如己’的总纲(参太22:39--40)却毫不以为意。“难道你们各人在安息日不解开槽上的牛驴,牵去饮么?”这表示他们关心牲畜的需要,胜过关心那更有需要的人。关心自己的家畜,而不关心别人的病痛,正表明他们爱己不爱人──不爱人如己。耶稣进一步指出“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意即她本是神选民中的一个,是神拯救的对象。她已经被撒但捆绑了18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绑,使她得到释放,得到真正的安息吗?耶稣来就是要叫被捆绑的得释放。

4.他的敌人都惭愧了:(路加福音13:17)耶稣说这话,他的敌人都惭愧了;众人因他所行一切荣耀的事,就都欢喜了。

‘祂的敌人’指那些对律法规条持着一种僵化态度而反对主耶稣的人;‘惭愧’指从内心感到羞愧。而众人因耶稣所行一切荣耀的事,就都欢喜了。主的话语具有两面的功用:消极方面,如同两刃的利剑(来4:12),叫听见的人觉得扎心(徒2:37)、“惭愧”。积极方面,如同蜂房滴蜜(诗19:10),叫听见的人觉得畅快、甘美(诗119:103)、饱足、激励、“欢喜”。

三、管会堂的请保罗他们讲道

1.管会堂的邀请保罗讲道:(使徒行传13:14-15)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管会堂的叫人过去,对他们说:“二位兄台,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

彼西底是加拉太省南部的一个行政区;此安提阿是内陆小城,位于彼西底和吕高尼两个地区的交界处,又邻近弗吕家省,它是在海拔高达三千六百呎的高原上,而第一节的安提阿则是近海大城。从别加到彼西底的安提阿,需要跨越丛山峻岭,旅程相当艰苦。“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他们在安息日到会堂里去,目的不是去守安息日,乃是趁着犹太人在会堂聚集守安息日之便,抓住机会传福音(参5节)。犹太人会堂的崇拜程序,一般是先有认信的祈祷(示马),共有十八条祈愿文;然后有祭司的祝福;然后由管会堂的宣读某处律法和先知书,可能在读完后稍作解释和劝勉;然后如座中有名望的人或引人注目的陌生人,管会堂的可能会邀请他们说些教训和劝勉的话(参路4:15-17)。这次,管会堂的邀请保罗、巴拿巴说些劝勉众人的话。

2.保罗布道:(使徒行传13:16,41)保罗就站起来,举手,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 神的人,请听。……主说: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要惊奇,要灭亡;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

保罗立即接受管会堂的邀请,‘站起来’表示态度谦恭;‘举手’表示存着祷告仰望神的态度(提前2:9),对人说话。保罗趁机在这里作了一次布道,见证耶稣从死里复活。

3.二人对他们讲道:(使徒行传13:42-43)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散会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拿巴的。二人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 神的恩中。

二使徒出会堂的时候,在圣灵的感动下,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散会之后,犹太人和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随使徒的,二人就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神的恩中,”保罗的意思是要他们去寻求那无法由守律法而得到的(参39节),也是犹太人所缺乏的,即依靠神的恩典。

四、管会堂的基利司布

1.保罗在哥林多会堂里辩论:(使徒行传18:1,4)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腊人。

“这事”指保罗在雅典所遭遇的种种事故。“来到哥林多,”哥林多离雅典约七十五公里,在哥林多地峡的西岸,与东岸的坚革哩相距不到二十公里。哥林多是一个很大的商业城市,城内庙宇林立,且以淫靡著称。著名的亚赛罗底特(爱神)庙夸称拥有庙妓千人,吸引各地游客。当时人称‘哥林多化’乃是‘道德崩溃、沦亡,放荡纵欲’之意。难怪‘性’的问题成为哥林多教会的一大难处(林前5章)。哥林多城为亚该亚省的首府,居民多为希腊人,也有不少罗马人,操拉丁语;犹太人在此定居的很多。这使得保罗来到了哥林多,就可以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与希腊人。

2.保罗到了提多·犹士都的家:(使徒行传18:4-7)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他们既抗拒、毁谤,保罗就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 归到你们自己头上,与我无干。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于是离开那里,到了一个人的家中;这人名叫提多·犹士都,是敬拜 神的,他的家靠近会堂。

保罗在那里受到一些犹太人的抵挡,他就离开那里,到了提多·犹士都的家,他的家靠近会堂。

3.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信了主:(使徒行传18:8)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就相信受洗。

在保罗的布道过程中,哥林多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主了,许多哥林多人听了,就相信受洗,哥林多教会建立。

4.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使徒行传18:11)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 神的道教训他们。

保罗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神的道教训那里的信徒。大约从主后五十年秋到五十二年春;保罗在这段期间内,可能也曾外出在亚该亚遍处传过福音(林后1:1)。

五、管会堂的所提尼

1.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使徒行传18:12-13)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 神。”

迦流是罗马皇帝尼罗私人教师、斯多亚派哲学家辛尼加的兄弟;被誉为一极其公正冷静的人物,对于宗教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只要宗教不妨碍政治,就不予过问。‘方伯’乃罗马帝国元老院直辖行省的首长,其地位相当于巡抚或总督。由希腊特耳菲城所发现的碑铭,可知迦流在主后51-52年任亚该亚方伯。

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公堂指方伯主持下的法庭,通常设在市中心一处石砌的台阶上。以前犹太人BP使徒们,似乎只藉助群众的扰乱或诉诸地方官(徒16:19-22;17:5-8),如今更进一步投诉到一省的首长那里。“劝人不按着律法,”律法在此有二意:(1)是指罗马的法律;当时在罗马帝国境内,禁止非经罗马法律承认并许可的宗教,向人民传教。犹太教被罗马政府列为合法的宗教之一,这些犹太人或系指控保罗所传的并非犹太教。(2)是指摩西律法,这由迦流在15节所说‘你们的律法’一词,可知他们可能控告保罗不遵守摩西的律法;但也有可能迦流看透了他们以保罗违反罗马法律为名,实则仅牵涉到彼此对犹太人律法的解释有所不同。

2.迦流把犹太人撵出公堂:(使徒行传18:14-16)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对犹太人说:“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我理当耐性听你们。但所争论的,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你们自己去办吧!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就把他们撵出公堂。

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捷足先登,指责这些犹太人,“冤枉或奸恶的事”指有关民事或刑事上的问题,迦流理当耐性听他们。“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言语’是指道理说法;‘名目’是指宗教名衔;‘律法’是指对摩西律法的解释。这些都是宗教信仰上的争执问题。“你们自己去办吧”原文是‘你们就当自己去查看’。“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迦流认为犹太人控告保罗的罪名,并无违犯罗马法律之处,基督徒也非反叛罗马政权,因此不予审问。迦流这样的判决,后来成了各地巡抚和方伯所援用的前例,因此在主后五十至六十年代,对基督教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迦流就把这些犹太人撵出公堂,不再听他们的控诉。这些这些犹太人本想控告保罗,却不想自取羞辱。

3.犹太人打管会堂的所提尼:(使徒行传18:17)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这些事迦流都不管。

众人在迦流那里碰了钉子,吃了闭门羹,因此把气撒在管会堂的所提尼身上。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众人有二意:(1)指在旁听审讯的外邦人,藉此机会发泄其敌视犹太人的情绪;(2)指不信的犹太人,对改变信仰的人施与会堂的惩戒。这个所提尼极可能是和保罗联名写《哥林多前书》的那一位(林前1:1)。

本章共提到两位管会堂的(参8节),他们可能是前后任,都接受保罗所传的福音,而成为基督徒。“在堂前打他,”我们不知所提尼是因信主而被打,或是因被打而成了信徒。“这些事迦流都不管,”表示他不肯插手牵涉在犹太律法、习俗的事务里面。

总结:管会堂的睚鲁是个大有信心与爱心的人,神就让他经历了女儿从死里复活。当然,也有死守律法字义,却背了爱人如已精义的管会堂的,受到了耶稣的责备。彼西底的安提阿管会堂的邀请保罗讲道,给了使徒一个布道的机会,使那里的教会被建立。哥林多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管会堂的所提尼,他们都接受保罗所传的福音,而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