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路得记》像一部话剧,在上一篇“序言”时,舞台的大幕是关闭的,只有低沉的画外音传来:“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1章1-5节)
大幕徐徐拉开,人物出场了。
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1章6-7节)
“她”是婆婆拿俄米,两个儿媳妇一个叫俄珥巴,一个叫路得。婆媳三人背着行囊,站在家门口。脚步沉重,欲行又止。身后的房屋,身后的土地,有三个男人死在那里,葬在那里。那里是伤心之地,不堪回首。眼前的方向,脚下的道路,该怎么选?
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的降罚与我。”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1章8-17节)
三人踏上旅途,往哪里去呢?是分散各归个的娘家,还是携手同心同行?从经文中传来阵阵哭声,“她们就放声而哭”,“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可见这选择难哉、苦哉!所以这一篇是“抉择篇”。且看这三个人对生命道路的选择给世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
一、拿俄米的抉择---爱神爱人的典范
在看拿俄米的抉择之前,先看看她这个人吧。她是好人还是坏人?拿俄米是个好人。我们能这样说,因为她是个好婆婆。
婆媳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微妙、最难搞的事情之一。若婆媳久住同一屋檐下,很难不闹别扭。2011年5月25日深圳晚报报道,有一家婆媳吵架,婆婆气怒之下抱着11个月的孙子从六楼上跳了下去,祖孙双亡,惨绝人寰呐!虽然这不是常例,但婆媳之间的争吵龃龉,常常曝露出人性中最丑恶的东西。据说那媳妇冲下楼,在看自己的孩子是死是活之前,先踢了婆婆一脚!坊间有不少讲婆媳关系的书,教一些诸如“彪悍婆婆九妙计”,“野蛮儿媳十绝招”之类的东西,多数没用而且添乱。应该多读《路得记》,向拿俄米和路得学习。
拿俄米这个婆婆有爱心。
人们心里想的,口上就说出来。口中的言语,反映出心中的意念。拿俄米对儿媳说的话充满爱意,“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这是书中记载她的第一句话,讲的就是神的爱。“愿耶和华恩待你们”中的“恩待”是希伯来文的חֶסֶד(hesed),在旧约中出现了两百三十九次,被翻译成恩待,忠实,良善,怜悯,慈爱等等。用的最多的是指神的爱,诗篇中常常出现的“耶和华的慈爱永远长存”就是这个字。拿俄米的处境悲惨,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换了别的婆婆,可能会把一腔怨恨都发泄在两个儿媳身上:都是你们的错,克夫相,扫帚星,黑蜘蛛!可拿俄米却以耶和华的名为儿媳祝福,因为她的心里有感恩,她心里记住的,是儿媳对她的儿子的爱和对她的关怀,“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死者已逝,不可复生;以感恩的心回忆幸福的往事,才有活下去的力量。
拿俄米这个婆婆不自私。
她已经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儿媳是她最后的依靠。而且两个儿媳已经跟她上了路,只要她不改主意,两个儿媳都会跟着她一起回伯利恒,她以后的日子会好过一点儿,起码有两个年轻的帮手。即或不然,她也可以先让儿媳护送她一路回到老家,使唤她们拿行李、找旅馆、做饭收拾屋子,等自己一切安顿好了,再放她们走也行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的自私,自我中心,一切为了自己的好处,是从人的罪性而来,是人际关系中的万恶之源。而拿俄米不为自己着想,她体恤两个儿媳,为她们的前途考量。犹太人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嫂”的风俗,意思是若哥哥早逝,弟弟有娶嫂子为妻的责任。但拿俄米只有两个儿子,都死了。她已经老了,不可能再嫁。而且犹太人是排斥摩押人的,因为摩押人信奉假神“基抹”,道德宗教都很成问题。所以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3)。这就意味着俄珥巴和路得到了伯利恒之后,可能会终身守寡,晚年凄凉。拿俄米站在她们的立场上,劝她们回自己家去,不要再跟着自己了。
一个好的领导就该这样,不过度使用下属,常常为部下的长期发展谋划思考。
婆婆是一家之主,是领导。她不过度使用儿媳,反而为她们的长期发展谋划思考,拿俄米这样的婆婆天下少有。经文中写着,她两次称她们“我女儿们啊”。婆婆掏出一颗心,倾倒出满腔爱,浇灌在儿媳身上。儿媳都铁了心跟着婆婆走,哭了再哭,情深意厚。
拿俄米这个婆婆认识神。
她对神的声音和关于神的消息特别敏感,反应也快。6-7两节,经文写“她听见耶和华”,“她就起身”,“她就起行”,一连三个“她”,动词都是单数,表示是拿俄米一个人作的决定。她当机立断,马上行动,丝毫不犹豫。这反映出她对神的信心。拿俄米是这一家人中灵性最好的一个。当初丈夫移民摩押地和儿子娶外邦女,她很可能心里是反对的。作为一个女人,在当时的夫权、男权社会里,她以谦恭顺服的态度来对待,耐心地等丈夫和儿子作回头的决定。一旦她有权可以作决定了,她立刻就奔向神的怀抱。
下面这段经文容易带来误解。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1章19-22节)
你看,拿俄米说“耶和华伸手攻击我”,“耶和华降祸与我”,她甚至不让人叫她拿俄米(甜),而改叫玛拉(苦)。她是在抱怨神吗?其实不然,她若是怨恨神,为什么这么急着回犹大地呢,那代表神的家园啊。拿俄米说的,反映出她对所遭遇的苦难的认识,那是她的苦难神学。她是把自己的教训告诉别人,让别人不要学她。也是她的反思,是她的忏悔录。实际上在第13节的原文中,“耶和华伸手”之后并没有“攻击”这么强烈的动词,而是一个介词,也可以译成“耶和华向我伸手”。以赛亚书11章11节说“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主伸手管教,主也照样伸手救赎。拿俄米懂得这个道理。“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希伯来书12:6)”。“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希伯来书12:11)。”拿俄米现在的苦涩,最终会转为甘甜。
换个角度,从俄珥巴和路得的身上,也可以看到拿俄米的信仰。她们是怎么知道耶和华神的?必定是通过拿俄米的生命见证。经文没有提供细节,从儿媳对她的忠诚和路得愿意走上跟随耶和华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肯定她是个温柔善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她有高尚的品格,这是神的儿女应有的特征。是金子,在困境中也发光。拿俄米以自己的真实生命,见证了耶和华神的美好。
摩押地代表远离神,伯利恒代表神的家。拿俄米离开摩押回犹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抉择,这个决定,影响了全人类的救赎历史的走向,这是大方面。
从拿俄米个人的层面来说,这个抉择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拿俄米自己的回归,这是她爱神,信靠神的表现。第二,拿俄米给儿妇们选择的自由,这是她爱人,肯舍己的表现。
抉择的基础是爱,爱神爱人,这是律法的精髓,是神的旨意。为拿俄米喝采!
从拿俄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对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人人都希望作正确的决定,但是作正确决定的功夫却在作决定之外。要想学习拿俄米的决定,必须从学习拿俄米的为人开始,从有爱心,不自私,和认识神开始。求主帮助我们在基督里培养建造属神儿女的品格,使我们能走在神的旨意当中。
有爱心的婆婆 - 不计人的过,常念神的恩
不自私的婆婆 - 替儿媳考量,舍自身利益
认识神的婆婆 - 听神的呼唤,服神的管教
二、俄珥巴的抉择.....体恤肉体的代表
俄珥巴所作的抉择显然是错的,她与神的救恩失之交臂。但是,她并不是个“坏人”,也不是这出戏剧中的反面人物。她是主角路得的陪衬,英文叫 Foil。
俄珥巴是一个普通人,正常人,和你我一样。在她的身上,我们会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俄珥巴的抉择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拿俄米上路,俄珥巴跟着走。表明她听话,服从规则,有理性。
第二,拿俄米劝她们回自己的家,俄珥巴不走。言之凿凿:“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她与婆婆亲嘴,放声而哭。表明她真诚,重感情。
第三个阶段,拿俄米详细地解说去犹大地对俄珥巴和路得的不利之处,可能会守寡终生的!俄珥巴改主意了,按照常理,当然是回娘家对自己更好。这表明她有头脑,会分析,能判断。她虽然再次放声而哭,这次却是告别的眼泪了。她最终选择了爱自己。
俄珥巴抉择的经历从服从秩序、珍惜感情,到掂量利害、斟酌取舍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做决定的一般思维模式。
缺欠在哪里?缺了灵里的追求,没有把神放在生命的中心。想来想去,都是自己肉身的需要,体恤的是肉体。新约圣经说:“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加拉太书5:17)。”当我们只顾念自己肉体需要时,必然在信仰的路上失败。
俄珥巴的退怯是因为对明天没有把握,心里害怕。走信心的道路,常常会有软弱害怕的时候,要依靠主,因为他都知道。耶稣在呼召彼得改变生命道路,放下一切来跟随他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怕!(路加福音5:10)”就像诗歌里唱的:“这世界有个千年不变道理,那就是耶稣爱你;在世上没有任何的BP患难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神的爱,在为我们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身上彰显出来;这永不枯竭、永不分离的爱,激励并保守我们坦然放下一切,全心摆上,走他指引的道路。
服从秩序、珍惜感情,掂量利害、斟酌取舍 - 依常例难免失败
遵循圣言、放下自己,舍弃一切、专心仰望 - 在主里方能成功
三、路得的抉择---因信称义的雏型
剧中“一号英雄人物”路得说的第一段话,是一段誓言,斩钉截铁,落地有声:“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的降罚与我。”
这段话中有五个方面的超越:
首先是理性的超越,按照人的逻辑,留在摩押才对她最合理,但她超越人的逻辑,不考虑自己。
第二,律法的超越,明知那边有规定,摩押人不能进会堂,仍然前往。
第三,种族的超越,以婆婆的国为自己的国。
第四,地位的超越,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从媳妇变成女儿,要与婆婆同生活,同埋葬。
第五,最重要的一点,是信仰的超越,她离弃摩押的假神基抹而归向真神耶和华。
这一段话,好比我们今天布道会中的“决志祷告”,它是路得的信仰告白。她从此走上信心的道路,归属耶和华的儿女了。因着这个誓言,路得不再被看作是摩押女子,而是犹大支派的一员了。
为什么拿俄米一定要劝两个儿媳回娘家,难道故意要把她们从耶和华身边推开吗?不,读到这里就清楚了,外邦人进不了神的家,除非悔改,放弃假神,归向耶和华。拿俄米先给了两个儿妇自由,让她们在自由的情况下,选择生命的道路。选择耶和华的,这选择就成为她的祝福(参2:11-12)。
路得与俄珥巴的境况几乎完全相同,为何她能做出与俄珥巴截然相反的决定呢?
经文中有一个细节,“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1:14)”。在原文中“舍不得”是个很生动的动词,דָּבַק (dābaq),是粘在一起,缠绕在一起的意思。路得抱着婆婆不放,撕心裂肺的哭啊,不肯离开。为了婆婆,她豁出去了。这是什么?这是爱,舍己的爱!这是爱的抉择。神欣赏她对婆婆的爱,在恩典中拣选她作神的儿女。所以才有了后边的“决志誓言”。就像新约圣经《以弗所书》2章8节说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路得的得救,好比是旧约版的“因信称义”。
超越的义 - 冲破种族国家宗教的羁绊
舍己的情 - 蒙受上帝拣选赐福的恩召
在苦难当中,顺服忍耐舍己,跟随神的旨意,走永生的道路,是违背人的天性的,很难很难。俄珥巴失败了,拿俄米和路得却成为了我们的榜样。在这条道路上有许许多多见证人,如同云彩环绕我们。
我的一个神学院的同学,辞去在美国公司的高薪工作,全时间奉献。灵性、功课都很好,作起事工来拼命投入,不惜力。在一次去土耳其考察宣教的时候,过度疲劳又受了凉,一觉醒来,半边脸歪了,急性面瘫!年轻阳光的帅哥,变了模样。一般来说,年轻人急性面瘫,半年之内能恢复。可他过了几年都没全好,多少次的祷告,多少次的眼泪,似乎没什么果效。教会里的孩子管他叫“歪嘴叔叔”。一个姐妹问他,“若是神不医治你的病,你还相信他吗?”弟兄的眼睛红了,眼眶湿润了,从心底吐出一句话:“我永远相信我的主,永远跟随他!”这就是信仰,这就是生命道路的正确抉择。
这段故事对我们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建造和谐家庭都有不少启迪。而更深一层的是,我们应当关注自身属灵品格的塑造和成长。怎样才能做出合神心意的选择?前提是作合神心意的人。我们要追求的是神自己,让神的生命在我们身上活出来。就如箴言3章中所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人生中最大、最重要、最蒙福的选择 -跟随死而复活的救主耶稣基督。
故乡传佳音,
游子踏归程;
聚散两条路,
悲欢一世情。
《路得记》第一幕演完了。大幕徐徐合拢的时候,传来一句画外音,“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她们的命运如何?是陷阱还是契机?
主要人物已经登台亮相,各种铺垫已经完成,好戏在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