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天国奥秘比喻”之诠释
天国奥秘七喻按对象言可分成二组,首四个在海边对众人宣告( 13:1),后三个在屋里向门徒述说(13:36)。第一组主要是解释性,第二组则是邀请性;两组构成极完美的“天国新观”(非“新天国观”)。
1. 在海边的比喻(13:1-35)
a. 比喻之时地(13:1-3a)
在同一天耶稣宣告法赛人犯了亵渎圣灵的罪后,便离开他们在海边继续教训众人,只是人过于拥挤,遂在船上向站立岸边的群众施教。他用“比喻”( parabole,意“抛在旁边”,喻“举例”)向他们解释甚多有关天国的真理。从下文可知(尤在第一个比喻里),耶稣以此教学法为要说明天国在人间只有小部分的果效(如“四分一”),这也解释天国为何从“近了”变成“在世界末了”才能实现。
b. 比喻之总结(13:3b-9)
耶稣一开口便以“撒种之喻”领首,因此喻正是其他比喻的中心代表,解释当时天国由“近了”而搬到“世界末了”,故这喻可说是全套“天国奥秘比喻”之总结(在这论谈内,比喻共出现三次)。
这首次出现之“撒种比喻”重点在“土壤的品质”(第二次应用第一次于“天国”这主题上;第三次重心在“撒种者”身上),至后来有三类的情况:无收成,小收成,大丰收。耶稣在 13:9强调比喻的道理需慎思明辩之,因这喻正暗示以色列对天国之迟钝,只有用少部分人才接受表同感;这是旧约没有启示出来的奥秘(注58)。
c. 比喻之目的(13:10-17)
门徒(十二门徒与“天国信徒”,参可 4:10)乍听这比喻,心中产生无数疑问,遂在无人时(可4:10)耶稣解释查询为何使用比喻法不用直述法教导天国真理(13:10)。耶稣解释因为“天国的奥秘”(天国有些部分先前没有启示出来)有“叫人知道”(接受天国者)与叫人不知道(弃绝天国者)这双重目的,所以他要用比喻说明之(比喻说明天国非人人喜爱是有原因的)(13:11),使已有的增加所有(使本已认识天国者能逐渐更多认识天国真理),反之,连他(指弃绝天国者)所有的皮毛认识也收回(13:12)(注59)。
耶稣接着解释比喻对弃绝天国者带有审判成分,“因”( hoti,13:13;可4:12用hina,意“使”)他们看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明白,正如赛6:9-10所言(神预告以赛亚之传道将遭受拒弃),正如耶稣般。以赛亚时代的百姓已落在神“审判式的硬心”(judicial hardening)光景中(如摩西时代的法老般),此类审判式之硬心为旧约一项常见之审判,加选民怙恶不悛,致招惹神审判责罚之怒气,非打不可(参出9:12;10:1;赛29:9-10;耶14:11-12,19;如新约之“任凭”,参罗1:24,26,28及帖后2:11),免(同mepote,和合本译“恐怕”)他们悔悟,神便不能不“医治”他们(这非说神不爱他们,而是人的罪孽满盈,须负起受打的责任)(13:13-15)。马太选用赛6:9-10之目的是要指出历史将要重演在耶稣的世代,因赛6:11-13随即预言选民受罚国亡的惨痛。W.C. Allen谓“天国奥秘之喻”与上文7:6之义同出一辙(注60),可见灵窃泯没者甚难明白天国真理也。
耶稣续说,接受天国者是有福之人,因他们明白并接受(眼见,耳闻)天国之道,他们之“启示地位”还胜过先知和义人(代表等候神国降临的人,如西缅及亚拿,参路 2:25-35;36-38)(13:17),因他们亲眼看见神的弥赛亚耶稣亲身藉神迹奇事献天国与选民。
d. 比喻之解释(13:18-35)
( 1)撒种之喻(13:18-23)
“所以你们”( 13:18-23)接引上文比喻之目的要门徒明白“天国的道理”(13:3,19),那是天国信息当时不能生效的两个主因,一是外力的,一是内心的:(1)外 恶者夺种(13:19;“恶者”在13:4是“飞鸟”,在可4:15指“撒但”,在路8:12指“魔鬼”,但非说凡飞鸟皆指撒但);内 “路旁”(hodov,意“仄径”,如村人常辟走之田陌)之心,常遭路人践踏,不能入土;(2)外 患难BP;内 “石地”之心,根不久存,只有短暂的接受喻非真信受(13:20-21);(3)外 世务钱财;内 “荆棘”之心,道种挤死(13:22);但(de,13:23启语字,和合本没译出)只有“好土”之心没有“外忧内患”,明白(可4:20用“接受”字)天国之献给,故生命丰盛,果实累累(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等皆夸饰语,以示结果盛盛)(注61),传说“七倍”已是超凡的果效(注62)。
( 2)稗子之喻(13:24-30)
另一天国奥秘的比喻关乎天国是现今的( inaugurated,此点犹太神学少提及)却又是末世的(eschatological,此点是旧约强调的),在这现今的“神治世界”(参13:38)即天国里,真伪信徒同活在神权底下,直至世界的末了。此喻是马太独有之资料,承接上文“撒种之喻”虽“良田”不多,仍能结实良多,但在这“好土”上,天国的仇敌(喻魔鬼或“文”、“法”将稗子(zizania,一类极象麦子但有毒的荆草;另说它是Lolium temulentum(注63))四处撒播,这样麦稗一同发苗吐穗,甚难分辨谁是谁,不能早日清除杂草,要待收割时才定夺之(“收割”在旧约常喻末日的审判,参耶51:33;何6:11;珥3:13)。
( 3)芥种之喻(13:31-32)
芥种( Brassica nigra)在肉眼看来如微尘之细(约一千毫米)(注64),长起来时却高大如树,约12-15尺,可容各鸟栖息枝叶上。比喻说明天国的开始虽异常细小(如在耶稣的时代,这是旧约没有题示的),但会发展至遍及全地,包括外邦人(此点旧约则多有提及)(注65),并无他意(注66),非如有人将飞鸟解作魔鬼(注67)或假信徒(注68)。
在犹太人文化中,芥种常喻“最小的”( M Niddah 5:2;M Tohar. 8:8;M Nazir 1:5;SKB,1:669)(注69),另据J.A.Sproul 的钻研,按种植学来说,芥种亦是巴勒斯坦最小的种子(注70),而旧约亦以飞鸟栖宿大树喻弥赛亚国的福泽遍及外邦人,而不少外邦人亦投靠以色列的神(书2:8-14;得2:10,12;士9:15;结17:22-24;31:3-24;但4:9,12,18,21;以诺一书90:30,33,37)(注71)。
( 4)面酵之喻(13:33-35)
比喻与上喻正好一对分别描述天国的发展力;上喻强调天国明显与外表的伸张力,今喻则着重天国的一发不可收拾,隐藏及迅速的扩张力,而两者皆指出天国由小而大,至全地全团皆受影响。
面酵是每家庭主妇惯用之物,它是制造面包的必须品,亦是神吩
咐作感恩献物之一(参利 7:13;23:15-18),非代表罪恶(注72),但在这比喻内,这妇人将面酵藏在三斗面里(即一伊法“ephah”,约22liters;这是撒莱款待三天使的分量)(参创18:6)(注73),可供五成年人以上所用;若以约瑟夫(古史8:57)算法为准,三斗面便约40liters,可造百条面包,供150人之用(注74))。在面团里面酵迅即发起全团,比喻天国在世上的隐藏渗透力,这是旧约没有预示的,因此耶稣谓要用比喻喻解天国的奥秘,可惜“他们”(指不信的群众)听后也不会接受(13:34)。
接着马太解释耶稣设用比喻此举正是应验先知的话( 13:35),但这先知竟是诗篇作者亚萨,可见诗篇与诗人的“先知地位”(参代下29:30称亚萨是“先见”)。在这首诗篇内(78:2),神用比喻“吐露”(ereuxomai,和合本译“发明”)自创世以来隐藏事,但据原来诗篇所言,亚萨只记述旧约“街知巷闻”的史事,并无什么“隐藏秘史”可言,故此导至不少近代学者妄下断言,谓马太“弄错了”,“断章取义了”,可是他们误解马太的重点,马太只是借用一些属灵原则称为“应验”(如太2:15,17,23),指出这些“天国的比喻”正显出神的大智大能,因在以色列的古史内正隐藏神的大能”(“比喻”之义乃是“将一事比较另一事”);此外,这些比喻再启示天国出现的款式,形状与时刻,这是旧约没有透露的。
2. 在房子的比喻(13:36-53)
a. 解释两喻 (13:36-43)
离开海边的群众,耶稣回至居停之所(参 13:1),门徒此时有空向他询究当中一个他们听后仍有困惑的比喻,那是稗子如何与麦子同长至收割时才定去留,因在耶稣的解释里,神的审判似延后至末期(注75),那么天国是否相对性地亦要延后(13:36,参13:43)?耶稣遂将“撒种之喻”与“稗子之喻”合起解释(这诠释充满多方的启示,使门徒对天国“努力前进”遭受诸多的阻拦及天国何时实现有莫大的启迪):撒种者 弥赛亚;田地 世界(预告如10:5-6之外的宣教区域);好种 天国之门徒;稗子 魔鬼之子;撒稗子者 魔鬼;收割时 世界之末;收割者 天使(13:37-39),他们的工作乃代神执行审判,将稗子即“使人跌倒者”或“恶人”从神国(此处称“人子的国”)挑出来,丢在永刑之地(13:40-42),那时(世界末了审判之期亦是天国称“父的国”成就之时),本为天国作盐发光的门徒必耀如旭日,喻光明收场(13:43;参但12:3)。
b. 再述三喻(13:44-50)
( 1)藏宝之喻(13:44)
巴勒斯坦地经年战祸,故富人多将贵重物品藏埋地上,以策安全(注 76),现有人(非田主,可能仆人或雇工,代表贫穷人)找着它,因知是主人之物,故不动声息,变卖一切己有,买了地后,成了合法业主,藏宝自然属他所有(注77)。
不少学人忘记藏宝之喻是个比喻,故在喻内找“骨头”,如那雇工的道德观甚为不妥(或如在“浪子回头之喻”内责怪那家庭缺乏亲情,导至浪子离家出走);亦有错解宝藏即以色列者(注 78),谓在教会时期内选民如埋藏之宝,那雇工即耶稣为发选民变卖一切(牺牲己命)而拥有它;更有说比喻只喻天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注79),这一切皆误会了比喻的主旨。
( 2)寻珠之喻(13:45-46)
有珠宝商人,毕生选购上好之珠,偶遇“重价之珠”,视为无上之宝物,遂变卖一切,以得此珠而后快。
比喻与上喻为一对同主题之比喻,强调天国的价值,是人生的无价宝(参腓 3:8),只是两者稍有差异,前喻指贫苦之人寻天国,
今喻指富有之人寻天国,故两喻联喻天国乃不分贫富贵贱之需,非此处喻教会(注 80),只喻天国拥有无比的价值。
( 3)撒网之喻(13:47-50)
此喻与稗子之喻类同,只是前者喻整段“现今天国时期”(即“他的国”, 13:41)内的情况,今喻“现今天国时期之末”,即“末世天国时期之始”时的情形(参13:41-43;25:31-46)。
渔夫撒“网”( sagene,这是两船共拖的兜网),好环皆拉上来,在船上拣善弃恶,正如在末世审判时期,天使将义人恶人分开一般,有放在器具的(喻进入“父的国”,13:42),有丢在火炉里(喻永刑,鱼获不丢进火炉的)。
c. 邀请之喻(13:51-52)
承接门徒之请求( 13:36),耶稣经过解释并补充后便询问他们到底明白与否,答案的肯定的,虽然他们还有其他不解之处(参15:16)。
耶稣在宣告并解释七大“天国奥秘之喻”后附加一个邀请性的比喻,但这喻之意义却引起学者们不少的议论,归纳有二类:
( 1)培灵性 “文士”(grammateus,非专业性用语)指接受了天国的人,他们已受教作天国门徒后便象一家之主般,将领受了(储藏在仓库里,“库”字thesauros喻“内心”)的旧真理及新启示向外倾襄相授,使更多人能成天国门徒(如28:18-20)(代表人:Carson;Toussaint;France)。
( 2)布道性 “文士”乃专业性用语,指在海边听众之一,他们若能认识天国之价,他们必将家中所有物件(“旧新东西”代表“所有”之意)全数拿出来,务将之换取天国(即上文的“变卖所有”),因此时耶稣正对门徒解释天国之喻,他说此喻只在使门徒在传天国之道时能如何邀请“反对党”(即“文”“法”)考虑作天国门徒(代表人:Riddetbos)。
F.“天国奥秘比喻”之结束(13:53)
马太以他着名的结构语结束这段论谈,随即记耶稣“离开”( meteren,意“继续行程”,此家在新约只此及19:1出现)迦百农到自己家乡去,在那里的遭遇亦应验以赛亚的预言(参13:14-15)。
V. 耶稣被弃绝后的工作(13:54-16:27)
“天国奥秘的比喻”是因以色列国家领袖决定性(非最后性)拒绝耶稣而宣讲出来的,所以“天国奥秘的比喻”刻划耶稣日后工作的改变。此后耶稣多是“退避”( withdrawal)至“放弃”(kataleipo,16:4,和合本译“离开”)那时的国家领袖,故从13:54至16:27,作者拣选数项耶稣工作的轶事,以交替插式的结构,记述耶稣这段时期的工作 继受拒绝与续施怜悯,此举指出,耶稣虽被拒为他们的弥赛亚,但对他们仍不失却彰显悯人之心,因他是爱人与甘为人受苦的弥赛亚。
在“天国奥秘比喻”中之“撒种之喻里”,耶稣已借用比喻说明天国的信息必有拒有受,作者共选十例分三回合说明之。
A.第一回合:被拒与被受的选例(13:54-14:36)
1.耶稣续受拒绝的举例(13:54-14:12)
a.耶稣被拿撒勒人厌弃(13:54-58)
耶稣在自己的“家乡”( patris,意“父家”,如常在会堂里教训人。“教训”(edidasken)乃未完成进行式动词,指习惯性之动作,意不只一次之施教(可补“如常”两字)(注81),可见耶稣给与他们甚多机会三思其训,他们只希奇这位“故人乡里”如何有“这等智慧和异能”(表示不只一次的施教或施能)(13:54;参13:58)。
据他们的认识,耶稣只是“那木匠之子”。“木匠”( tekton)意“技工”,“建造者”,可译“木匠”或“石匠”,巴勒斯坦鲜有木材,故大部分房子皆用泥,或石盖建,故耶稣之父可能是名石匠(注82)。教父游斯丁(Dialogue,88.8)却谓耶稣为“杷”及“轭”的技工(83),再者此字有定冠词,可能指当地唯一的木匠(注84)。拿撒勒人对耶稣的家庭颇稔熟(13:55-56),但他们对耶稣的身分只如常人般,不是什么神的弥赛亚(参可6:3记他们呼耶稣为“马利亚之子”非“约瑟之子”,用妈妈之名字在当时是一个鄙视的称号,如呼人为私生子般,(注85),他们已立定成见这家岂能有“奇才”出现,是以“厌弃”(eskandalizonto,意“使跌倒”,喻“拒绝”)耶稣(13:57)。
耶稣对此发出无限的叹息,并以一句俚言指出两点:( 1)拿撒勒人一反常情竟在本土不接受他。通常说来,本地人总受自己人(包括自己家人,oikia)接纳,但他们有眼无珠,连神的弥赛亚也错过(参约1:11;太12:46-50);(2)耶稣自称先知,这是他较少用的名号,但也说明他是神的代言人。马太亦以此言作全段的结束,拿撒勒人不能多接触神的权能,是因他们不信之故(13:58)。可悲拿撒勒的永远将与迦百农及伯赛大无异样。
b.耶稣先锋被希律斩首(14:1-12)
耶稣的先锋生死皆在耶稣之前,他的生死亦是耶稣的前奏(注 86),他的命运似与耶稣息息相关,正如施洗约翰被下在监里是耶稣展开公开性工作的记号,约翰的死则是耶稣渐减公开宣道及只集中训练门徒的记号(注87)。
大希律之子,希律安提帕在其父殁后被该撒奥古士督赐与“分封之王”( tetrarch)的名号,辖管之地有加利利,比利亚。他有宫殿设在提比里亚(另一在死海之东,近比利亚南边界的马盖耳斯Machaerus,此区乃矿泉遍处,林木优美,是古代君王着名之避暑胜地)(注88),耶稣事奉的地点多在他之管辖地。当耶稣行神迹的名声传至他耳中,他竟说那不是耶稣,而是复活了的施洗约翰(可见他与一般人对耶稣的认识何等肤浅),他认为复活了的约翰才有从复活而得的能力行异能(因约翰生前从没行过神迹,参约10:41)(14:1-2)。
提到约翰的死,马太简叙他由被关在监房至被处死的始末。原来希律爱恋同父异母兄弟腓力之妻希罗底,这希罗底亦是希律之侄女,而将发妻亚哩达王(参林后 11:32) 之女废弃(注89),此举与律法相违(参利18:16,20:21),约翰“经常责备”(14:4的“说”elegan乃不停式动词;参路3:19)他,使他老羞成怒,希罗底更甚,至希律也改变原本不欲杀他的初衷(参太14:9;可6:19-20),但恐这样行会触发百姓暴乱,遂将约翰收押在监里(14:5)。
一日合该有事,那是希律的生日盛宴来到,希罗底教唆约十四岁女儿撒罗米( Salome)(注90)在席间大跳色情舞,希律在酒色两面夹攻之下,向撒罗米妄下誓言,甚至连国的一半也愿意分与她(参可6:23),但撒罗米只要约翰的人头,希律在亲友与手下面前不欲示弱,结果希律底得尝所愿(14:6-11)。
约翰门徒将老师尸首领去殓葬,后告诉耶稣他的先锋已受害( 14:12),不久前,他们将老师的疑问带给耶稣,今将老师的噩耗传来(注91),使人不胜欷嘘。马太没有(可能亦不用)解释此举的含义,但如约翰被“绝对的弃绝”,耶稣的命运也不太乐观,这亦是耶稣先前论述过的(参太10:25)。
2. 耶稣续施怜爱的举例(14:13-36)
耶稣与其先锋虽被摒弃,但他爱怜之心没有抑减,在不同的场合下,他续施其“弥赛亚式”的大能爱怜伟工,马太挑选三轶事例证其主题。
a. 喂饱五千人事件(14:13-21)
背景:在 12;39里,耶稣曾决然性宣告不再向国家首领行神迹,如今他又准备施展神迹之能,他是否现在收回成命?Toussaint解释,耶稣对“文”、“法”的神迹在性质上乃“证实性”(authenticational),让他们可深信不疑耶稣是神的弥赛亚,进而领导全国接受“天国”;此后耶稣的神迹主要为门徒的信念而行,性质是“教导性”(instructional),使他们能继承耶稣的“建国大计”(注92)。目下“五饼二鱼的神迹”旨在教导门徒他是“生命的粮”,回应6:11的祷愿,亦暗示他是弥赛亚,因犹太人传说,弥赛亚出现时必象摩西般施行喂饱人的神迹(注93)。
不少近代新学派人士否认“五饼二鱼事件”是真神迹,却有“人生教训”在内,他们的解释有下列数款(注 94):
( 1)自私心释放论 据此论,耶稣与门徒开始分享他们微少食物给众人时,他们各人深受感动,于是拿出已携来的食物与众人共享,是以剩余不少,故这故事只在教人勿存自私之心。此论为1828年H.E.G. Paulus 所倡导,在本世纪被J. Weiss“发扬光大”。
( 2)为神忍饥苦论 据此论,耶稣将门徒仅有少许之物分与众人,旨在教导人要为神之故忍受各样的苦楚,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此道。这见解为法哲E.Renan 首创,但不见流传,连新学派者也不太接受。
( 3)象征将来天国的丰富 据此论,耶稣将五饼二鱼分给众人,人人共用少许,象征将来天国的丰富,此受用的动作称“末世圣礼”(Eschatological Sacrament),众人吃饱了及装满十二篮子只是象征性语言。这论说由A.Schweitzer启肇,备受新神学界人士拥戴。
( 4)犹太活解古训论 据此论,马太活用是时流行犹太人之“以古喻法”(midrash),如神在摩西(吗哪之喂养,参出16:14-17)或以利沙(二十饼喂饱一百人有余,参王下4:42-44)之时所作为镜子,今写耶稣在多人前行“神迹”,读者在此必受鼓舞,至于这“神迹”之史实则不是顶重要,因目的在读者身上已达到。
以上各论颇受新派学人接纳,因他们基本上皆意欲减去故事内的神迹部分,这都是保守派人士拒受的。
诠释: 14:13的“听见了”决非如俗解作“约翰的死”,下文五饼二鱼的神迹亦非因约翰之死而导致耶稣退隐到一个后来行喂饱五千人之地方;因上文(14:2)已说他早已殉道,故耶稣“听见了”希律对他的误解(参14:1-2)(注95)。马太没记耶稣如何知道此事,但希律有家宰苦撒之妻为耶稣门徒之一,消息可由这妇人传开(参路8:3),遂单独退隐到加利利海东北部伯赛大(参路9:10)附近的野地去,这里耶稣来过多次(参太11:21),这策略他亦曾用上(参太12:15)。耶稣本欲独自静思下一步的行动并寻问父神意旨,怎知众人听闻耶稣在附近出现的消息,便十传百地蜂拥跟随他(14:13)。
在此地,耶稣施行神医,治愈不少病人( 14:14)。“傍晚”(opsios,由下午至晚上,14:23同字译“晚上”)来临,门徒建议耶稣遣散群众自寻晚膳(14:15),耶稣却吩咐门徒分食物与他们(14:16),此举正要考验门徒对耶稣能应付任何人生需要的信心(部分门徒曾见证以水变酒的神迹)。门徒似绝望地表示他们所有的异常微小,势不能供应这广大群众的需要(14:17)。耶稣胸有成竹(14:18)及极有管理学原则地吩咐群众分排席地而坐,有百人排或五十人排的(参可6:39-40),就在他们面前以“大家长”在“大筵席”(象征“弥赛亚筵席”)的身分,拿起五饼二鱼,献上祝福谢感恩,传递门徒与众人(14:19),奇事随即发生,食物越递越多,不但人人“吃饱”(echortasthesan,此字与“宝训第四福”在天国里的“饱足”同字),还有十二篮剩余物资(反照由十二门徒负责分派)(14:20),可见神恩丰富有余。马太以记述这次见证与享受神恩的人数为本段轶事之结束,若妇孺算在内,全体人数定超越五千,甚至上万(14:21),故这是个极哄动当地当世的场面,耶稣亦靠他们将“天国的丰盛”传给他人。
b. 在水上面行走(14:22-33)
第二例非仅指出耶稣能驾驭自然界的危机,更要紧是要指出耶稣的神性与“天国在末世”的涵义(注 96)。
据约 6:15所记,五饼二鱼的神迹在上万群众中产生莫大的骚动,他们视此乃黄金机会拥立耶稣为王(这是无可厚非的,因耶稣所作尤先祖摩西,只是他们还未领悟耶稣需为民献身的神圣任务),但耶稣则另有计划,他遂“催迫”(可能门徒不欲耶稣独自留下无人野地)门徒先渡船至革尼撒勒(参太14:34)朝迦百农(参约6:17,此节的“往”字可作“朝”)的方向去,在靠近伯赛大之地(参可6:45)等待他随后即来(14:22),耶稣深知群情汹涌,他们不管时机如何便意图加冕他,遂独自退到山上祷告求问神旨,由晚上至深夜(14:23,参14:25)。
先行的门徒之船已“离岸颇远”(原文作“多里之遥”,每里约六百尺(参启 14:20),和合本只译“船在海中”),船忽遇“劲逆”(enantios,中译“不顺”)风暴,被浪“摇撼”(basanizomenous,意“迫害”,“使受苦”)门徒摇橹甚苦(14:24),这已是四更天时(犹太人将晚上分作三更次(如士7:19);罗马法则分四次,第四更由凌晨三至六时;但这非说门徒已摇橹多时,而是他们可能留后协助劝散人群)(注97),可见他们经整日奔劳,已筋疲力竭。
耶稣本约定与门徒在目的地会合,怎知此时他竟在海面上出现(非如新学派人士说耶稣只在海滩浅水处出现,门徒在“烟”雨迷蒙月色底下,复又睡眼惺忪,故以为耶稣在水面上行走),走向门徒那里( 14:25)。骤见此景,门徒以为“海鬼”(phantasma,意“幽灵”,“鬼怪”)出现,惊惶失措(14:26),耶稣急忙安慰他们(14:27)。彼得镇定后认清目前环境,喜叫:“主啊,原来是你”(14:28a,此句原文是肯定性式语调,非和合本译假设式句子)(注98),随即求准走向他。这虽是件大胆的尝试,但门徒已有行神迹的经验(参10:1),故彼得视之“小儿科”,必能驾轻就熟(14:29),孰知“风大,惧怯 、沉没” 一连串出现,使他大呼救命(14:30),耶稣下海(14:33有“上船”)救援他后斥责他小信,并说他的疑惑是没有“作用的”(eis ti,“为何目的”,非俗用dia ti,“为何原因”,即不能救他脱厄境(14:31)。待他们均上船后,风经斥责立时止住,使众门徒(及雇用的船夫)再次俯认耶稣是神的弥赛亚(首次直呼耶稣是“神的儿子”这名号)(14:32-33),这是全段的高潮,亦是马太记叙此事之目的。
c. 在革尼撒勒治病(14:34-36)
在加利利海之西北,迦百农之南有一块沃原便是革尼撒勒,因这地的富庶使加利利海也称为“革尼撒勒湖”(参路 5:1),众人一见耶稣莅临便一传十十传百把四周之病者找来,因“人山人海”,有些只摸着耶稣衣裳遂子也蒙医治(象血漏妇般,参9:20)故耶稣的名声又传遍那一带。
D.A. Carson指出这简短的轶事透露三要点:(1)耶稣的名声传遍之地极广;(2)耶稣接触的人面亦颇广泛;(3)耶稣不怕与不洁净的病人接触,此乃“文”、“法”极厌避的,这样本段正为下文(15:1-20)耶稣与国家首要辩论为遗传那段而铺路。(注99)。
B. 第二回合:被拒与被受的选例(15:1-39)
1. 耶稣续遭拒绝的举例(15:1-20)
a . 耶稣对“文”、“法”的责备(15:1-9)
在提出耶稣不断受国家首要拒绝的举例时,马太只挑选一件,那足够证明他的主题,因那是顶重要的,关及耶稣对律法之见解,这轶事记耶稣与“文”、“法”在犹太遗传执行上的冲突。
“那时”( tote,马太喜用的连接词,并无时间之义,可意译为“有一次”)从耶路撒冷(较官方性,参约1:19;SKB,1:691)有队宗教使团前来见耶稣,他们以耶稣之门徒不守犹太遗传为题,暗示耶稣纵容门徒及他自己也不守他们认为与律法拥有同等权柄的“古人遗传 ”(15:1-2)(这些“古人的遗传”后来由拉比Judah Ha-Nasi (135-220A.D.)搜集成为犹太人法典米示拿“Mishnah”的一部分)(注100),耶稣因此在三方面驳斥他们:
( 1)他们高举遗传过于律法(15:3) 耶稣先驳斥他们“因遗传”而“犯诫命”,多年前(尤在两约间)他们的祖宗竭力讲解律法,务使当代选民明了神律,这动机本高贵无比,可惜一则这些讲解有甚多误解律法的精神,此外有些讲解更被接受为律法的一分,与律法分享同等地位,久而久之,至耶稣时代,选民只知他们的律法(称“口律”,oral law),面对神的律法反懵然不知(如饭前洗手并非律法禁戒之一,他们还视饭前犹胜其他之律(参M Berachoth 8:1)(注101),这祸害影响莫大,选民的宗教思想备受左右,国家的领袖如瞎子领瞎子般(参太15:14;罗2:19)。
( 2)他们发明教训废弃律法(15:4-6) 耶稣引用出20:12;21:17两句律法真言,指出人当孝敬父母,不可咒诅,否则死刑,这是天公地道之事,但犹太人为了避开这终身侍亲之孝,竟发明一个“特别奉献制度”,将那该奉养双亲之发财定为“各耳板”(korban,意“供献”,参可7:11),是属神的财物,人不能使用分毫,他们如此乃存着一个心理,盼望将来得更大的赏赐,这样便光明正大亦无抵触律法的推卸养父母之圣职(参M Ned. 1:9; 11;M Ned.9:1)(注102),耶稣视此为可憎之贪婪,亦违背了律法的原意。
( 3)他们将人的吩咐代替律法(15:7-9) 至此耶稣直呼他们是假冒伪善的人,并说赛29:13之言亦是针对他们(以赛亚本是对他的时代施责备的话,他并没预言耶稣时代的人,然而在原则或精神上以赛亚亦可说是对耶稣时代发预言)。以赛亚谓伪善者不只口不对心,更是口近心不近神,如这些“各板耳”将人的发明作为律法,此种伪善心肠怎能亲近神。
b. 耶稣对众人的教导(15:10-11)
待“文”、“法”离去以后,耶稣意欲将他私下对他们答辩的内容公开让多人知晓,遂叫了众人来向他们解说,真正的污秽由于言语(代表内心,所谓言为心声),与外表(入口)是截然不同的事,暗示“文”、“法”只有外表的敬拜,咀唇爱神,心却污秽(参 15:8),盼望听众勿仿效他们。
c. 耶稣对门徒的解释(15:12-20)
据可 7:17所记,耶稣与门徒离开众人回到家里,门徒告诉耶稣“文”、“法”对他刚才所言大表不满,觉有“冒犯”(eskandaliothesan,意“使跌倒”;中译“不服”)之感(15:12),耶稣以两喻回答:(1)凡非神栽植的必无果子,暗示“文”、“法”非神所栽种,将来必“拨出”(喻审判)(15:13);(2)“文”、“法”以为只他们才通晓律法,故自诩“给瞎子领路者”(参罗2:19),耶稣却讥评他们为“瞎子领路者”,这样两人必掉在坑里,害已害人(15:14)。
乍听耶稣之语,彼得不明究指,遂求解释(“比喻”在此意“隐喻”, 15:15),耶稣有点“惊讶”,故问:你们“亦”(kai中译“到如今”)“还”akmen)不明白(似说“文”、“法”不明乃意料的,但门徒迄今亦仍然不明,那是意料之外了)(15:16),于是释说“入口货”是由外而内,是外表的,不会使人污秽,唯“出口货”是由内而外,是内在的,发自内心(15:17-18),喻真正的污秽是德性,非外体性(如十诫中的六至九诫)(15:19),这样“不洗手吃饭”便不能构成污秽人之因(15:20)。
耶稣在此外不是废掉律法中的食物律(参利 11;申14),亦非宣布新食物律(参徒10:14-15;15:28-29;罗14:14-18;林前10:31;加2:11-13);他在此处只是“抗议”“古人的遗传”,因它曲解并加添律法(约翰说加添神的话是被咒诅的,参启18:19)。耶稣来非废除而是成全律法,律法的精义要以耶稣的解释作依归,律法的“健康指引”(prescriptive force)(语出Carson)(注103)。在耶稣的指导下便真相显露无遗,到“振兴的时候”便宣告结束(参来9:10)。
2. 耶稣续被接受的选例(15:21-39)
马太指出耶稣虽遭受国家首领反对,但对世人施爱的心没有萎缩,今他特选三件耶稣生平轶事,每件皆在外邦地与以外邦人为主,旨在说明国家官方代表坚拒耶稣,但外邦人反欢纳他。
a.与迦南妇人谈道(15:21-28)
因“文”、“法”对他的恶态,耶稣旋即“避往”( anachorew,参15:21的“离开”,“退到”,参14:13的“退到”)推罗、西顿境地去,这两地分别相距加利利三十及五十里之遥(是耶稣最远及之地)。在这两城附近之区域,迎面而来有一迦南妇人,大声以弥赛亚的衔号向耶稣呼喊:“主阿”,“大卫的子孙”,原来是她女儿被鬼附得甚苦,她对耶稣虽只有肤浅(却真挚)的认识,但不怕向耶稣苦苦哀求(第一次)(15:22),耶稣故意不理睬她,实即考验她的信心(第一次),怎知门徒竟会错耶稣之意,欲想耶稣打发她离去(15:23)。
接着耶稣与这妇人的对话奇妙无穷,耐人寻味。耶稣向妇人表白他的降世之主要目的,乃将神之恩典传给选民( 15:24),他故意没题及“先以色列后外邦”这次序,使这妇人的信心再受考验(第二次)。妇人谦诚“再三拜求”(prosekunei,不停式时态)耶稣怜悯开恩(第二次)(15:25)。耶稣以当时盛行的一句俚言又再试验妇人(第三次):人不会将“儿女”(喻以色列人)的饼丢给“狗”(喻外邦,“狗”字kunaria“小狗”,“宠狗”,非“提防恶狗”的“狗”kuon)吃,但妇人答说时竟彰显极有智慧的信心(第三次):狗虽无权坐席分享桌上的食物,但总能获得从桌上掉下来的“碎渣”(psichion,意“小饼”)(15:26-27)。妇人坚毅与聪慧的信心兼洞悉神救世的恩典使耶稣赞叹不已,连呼:妇人“阿”(“O”,感叹式态,可译“阿”,参约2:4;4:21却无此呼号),随即神迹在此外照妇人之信心成全(15:28)。
b. 在加利利海边治病(15:29-31)
离开推罗、西顿一带,耶稣回到加利利海东南底加波利外邦人之境界,称“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参 4:15;可7:31),在这里他大展弥赛亚独有医病之权能(参赛29:18-19;35:5-6),一切奇难杂症皆消失踪迹,蒙治者与健全的均异口同声颂赞“以色列的神”。神的恩典非局限于以色列,外邦在神救赎大计内亦占据重要的地位。
c. 喂饱四千人(15:32-39)
马太选此神迹固因它的“宏伟”,一再显明耶稣的神性与其弥赛亚身分,亦因本段受惠的对象是外邦人,免有人议论耶稣之恩只临到一个外邦妇人便完了,如今这神迹正显出神恩不偏待人,向外邦犹太同等沛降,只在乎信心是否“在场”或人对耶稣的态度又如何。
耶稣之神迹吸引大批群众(参 15:31),不肯离开已有三天,吃的也至尽头,这“饥渴慕义之心”使耶稣怜悯与同情他们的困苦(15:32)。经查明,门徒只有七饼数鱼,门徒似有点不知所措(15:33-34)。
不少学者对经历“五饼二鱼神迹”的门徒此时竟束手无策的态度
大感困惑,解说有三(注 104):(1)门徒可能认为“五饼二鱼之神迹”乃“天国筵席”的象征,他们对外邦人在这筵席上有分仍甚有存疑;(2)据约6:26所记,耶稣曾斥告当时跟随耶稣的人是为吃饱之故,非因耶稣是弥赛亚,所以门徒不敢再提此事;(3)可能门徒至此仍不太明白耶稣的权能。
与五饼二鱼神迹般,耶稣有条有理地使众人排坐,使“派餐”方便( 15:35),“祝谢”(eucharisteo)后分给众人,四千多人饱吃一番,余剩的还装满七大“筐”(sphuridas,意“罗”,可容人藏身其中(参徒9:25;林后11:33)非14:20的“篮”kophinous)(15:36-38)。事后耶稣来到马加丹境地(15:39;可8:10用“大玛努他”,与马加丹般,此地亦不详所在,因下文关及耶稣与“法”、“撒”党为人的冲突,马加丹乃属犹太人境界,可能在加利利的西部)。
C. 第三回合:被拒与被受的选例(16:1-28)
马太交替式记载耶稣被拒与被受的最后回合里只各自挑选一件事迹说明他的主题,他不需多费笔墨,因在这段内他成功地将读者带至认识耶稣的身分的高潮,如彼得般。
1. 耶稣续遭拒绝的举例(16:1-12)
a.对“法”、“撒”的责备(16:1-4)
耶稣刚从外邦地区回到犹太人集居之马加丹境地,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竟联手(怪哉,因他们在神学与政见上本是死对头,今为了“共敌”竟捐弃前嫌同心合力对付耶稣,参诗 2:2路23:12)来“试探”(peirazontes)耶稣,要他显个从天上来的神迹,这不是“法”、“撒”的要求,他们否认耶稣以前的神迹是从神而来(参12:24),故今要他显个真是从神来的神迹,以示他确实是弥赛来(16:1)。“求神迹”背后反照 国家首领对耶稣仍抱拒弃的态度,这摒弃耶稣的心态至使徒时代仍未减退(参林前1:22-24)。
耶稣以忿怒的语态指责他们只懂分辨“天上气色”,对“这时候的神迹”(指神在基督里的作为(注 105),或指耶稣欲建立天国的“神迹证件”)(注106)则懵然不知(16:2-3),于是如先前般(参12:38-40)在二方面向他们宣告;这形式的宣言表示耶稣的不悦与弃绝他们:(1)这是“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16:4a)--此言乃审判性的宣告;(2)除约拿“神迹”外,没有神迹再显予他们(约拿没行过神迹), 神迹在此意“记号”或“指标”,那是耶稣以尼尼微人悔改蒙恩的史事及自己的死而复生作“说服”他们的证据(16:4b)。
指责完后,耶稣便“离开”( kataleipo,意“放弃”,“撇弃”,“拂袖而去”,“先前的“离开”(如13:53;15:21)马太则用anachorew,字意没kataleipo强)(注107)他们他往去。Carson谓这离开是情绪伤感性(emotional),公义审判性(judicial)及地理转移性(geographical)(注108)。这是耶稣是后一次离开加利利直至他转向耶路撒冷时才路经此处(参17:20;19:1),亦暂结耶稣与国家首领之冲突,直至耶稣在“受难周”时才“冲突之灰复然”。Ridderbos谓此段(至16:12)结束全书第二大分段(注109)。
b. 对门徒的警告(16:5-12)
从马加丹上船,耶稣准备带门徒至巴勒斯坦地极东北境界去(参 16:13)。可能出发匆匆,行装收拾不够齐备,在船上门徒才发现“粮草”不多(16:5;可8:14说“只有一个饼”),正彷徨无主不知如何是好之际,耶稣忽“语无论次”地警告门徒要防备“法”、“撒”的酵(16:6;可8:15以“希律的酵”代替“撒都该的酵”),门徒亦不明白耶稣究指什么(16:7)。耶稣看出他们的小信,为忘记带饼而不安,遂先以二次“喂饱神迹”提醒他们,他可随时(甚至此时在船上)再施行“喂饱的神迹”,在乎他们信心的大小(16:8-10),再解释“酵”乃喻“法”、“撒”的教训如面酵般具有极强之隐藏渗透力,故不可不慎(16:11-12)。
2. 耶稣考验门徒的信仰(16:13-28)
耶稣视“法”、“撒”(代表公会)、“希”(代表政党)皆否认他行神迹的权柄,是以决定放弃他们,遂带门徒远离犹太人境地,深入外邦地区的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在那里考验门徒对他的认识,启示更多有关天国的真理及明告他要上十架受害。
a. 有关对弥赛亚的认识(16:13-17)
船在加利利海北部某处停泊,耶稣与众门徒徒步向东北前行,不久来到廿五里外黑门山麓接近约但河源头的该撒利亚腓立比,此城本名“潘尼亚”( Paneas),是(潘神)(Pan)敬拜之中心(传说“潘神”在此城附近山洞里诞生)(注110)。在希律腓立辖管加利利一带时,他将这古城重建,并命名该撒利亚,以资纪念(讨好)封赐加利利各处给他的该撒(腓立比乃后人加上,以识别靠地中海的该撒利亚,此乃奥古士督在22B.C.重建的古城,亦为纪念该撒而命名;后来亚基帕二世将之改名“尼禄尼亚”Neronias,以表尼禄该撒对他的优惠)。
就在这崇偶深重的背景下,耶稣以“人子”之名考验各门徒对他之认识,耶稣先从别人对他之意见作话引( 16:13),结果搜集意见有四(16:14):(1)他是施洗约翰(或复活了的施洗约翰,如希律安提帕的意见,参14:2);(2)他是弥赛亚先锋以利亚,可能由听过耶稣“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的讲道而引出误会;(3)他是耶利米,因两者皆多传责备与召人悔改的信息;犹太传说耶利米是最伟大之先知,他会在末世前复现人间(参马加比二书15:13,14;以斯拉二书2:17,18);(4)他是先知里的一位,因犹太传统谓弥赛亚以先知身分出现,众人便可认出他来(参申18:15,18;约4:19;徒3:22;7:37)。
紧接着耶稣便考问门徒对他的认识( 16:15),彼得抢先回答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16:16),此言是耶稣在新约里最完整的名号,导至不少经评家(如Bultmann; Cullmann; R.E. Brown; Beare)谓此是马太后来之撰作,今置于彼得口中,代表新约教会对耶稣的官方称号,但这一来否认本段的历史真确性,二则将马太福音的着成日期置于太后,不足成立。
耶稣随即呼唤彼得为有福之人,因他这与众不同的认识(如 16:14的四论),能洞悉耶稣正确的身分此种属灵之透视乃是得自天父的启示,因普通人(“血肉之驱”,如16:14的各人)没法有这么清楚的了解(16:17)。这非说门徒对耶稣的身分至此仍模糊不清,而是门徒对耶稣的认识在这场合下获得最牢固的坚定(固然仍需有进步,如耶稣复活后便永久性的坚定)。
b. 有关对弥赛亚国的究竟(1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