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教会的美德
作者:佚名
2016-10-27  

经文:徒16:6—15;林后8:1--5

使徒行传16:6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16:7 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16:8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16:9 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16:10 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既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16:11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 16:12 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16:13 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16:14 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他听见了,主就开导他的心,叫他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16:15 他和他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奉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哥林多后书8:1 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 8:2 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 8:3 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 8:4 再三的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 8:5 并且他们所作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

马其顿,由主前七世纪开始,便已自成一个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兴起之后,使其成为了一个大国。而主前167年,却落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成为了罗马的一个省份。

福音得以传向欧洲,马其顿这个地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圣经的记载,也让我们看到了马其顿教会所具有的几种美德。

一、有渴慕福音的心灵

大家对“马其顿的呼声”,再熟悉不过了,甚至有人以其命名,写了诗歌,很多地方都在传唱。对于中国的基督徒,知晓马其顿,基本皆因圣经中“马其顿的呼声”这段经文的记载。

而保罗能够深入马其顿去传福音,也是由于在异象中看到了一个马其顿人对他的请求。异象,源于上帝的启示。保罗之所以会得见这个启示(异象),若非马其顿的信徒渴慕福音,迫切恳求,上帝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向保罗显此异象。因此,这个异象让我们看到马其顿教会对福音的渴慕。

福音的内容,就是有关耶稣基督的事情。那么,渴慕福音也就是渴慕耶稣基督。而从圣经中我们又看到这样的经句:“在那日子犹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33:16)

“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约壹2:1)

可见,渴慕耶稣基督,就是耶稣所说的“饥渴慕义”。主耶稣对这种人的应许是“他们必得饱足”(太5:6)。马其顿人有“饥渴慕义”的心——异象中的呼求,便得着了“饱足”的福分——保罗对他们讲解福音真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他很厌烦王宫里的日子。有一天,独自出去散步。走到很远的乡下,肚子饿了。他在农庄的茅屋边,看到一个老人在烤番薯,香喷喷的。他没有带钱,但因为饥饿难忍,就上前去说:“老人家,分一点给我好吗? ”老人说:“不行,要吃就得先锄地! ”国王没有办法,就为他锄了一个上午的地。之后就和老人一起吃番薯,太好吃了。他觉得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食物。后来他回宫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很想念那个老人的烤番薯,就去差人把那位老人请进宫来,然而……

结果无需多言,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得着饱足”,对一个处于饥饿状态下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福气。

肉身的生命是如此,属灵生命亦然。为何我们没有渴慕?是因为我们已经“饱足”,并不饥饿。然而我们的“饱足”却与耶稣基督毫无关系,那是什么让我们饱起来的呢?用耶稣基督的话语来解释,就是“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参可4:19)等等。我们的生命中常常有许多对属天生活带来极大障碍的东西,自然不可能有渴慕主耶稣基督的心灵,饱足必然遥不可及。

因此,我们应当倒空自己的器皿,将我们的里面清扫一新,诚恳邀请主耶稣住在我们的里面,使我们得着属天的饱足。

二、愿接待真理的使者

当保罗见到异象之后,便“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徒16:11—12)。腓立比的教会也是后来在马其顿具有代表性的教会。

保罗在这个地方遇到了“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上帝”(徒1 6:1 4)。因听了保罗的讲论,便对使徒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徒16:15)

可见,吕底亚对使徒们的接待是非常真诚的。不可否认,接待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接待者需要付出的很多,如:精力、财力、物力、人力……对于吕底亚而言,她是个卖布的,就是商人了,要接待保罗一行,势必要耽误生意,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收入,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她接待使徒的决心。

而吕底亚的举动,也可谓是马其顿教会的缩影,从后来的腓立比教会对保罗的帮补中便可知晓。

虽说今天的中国教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科学的体制,很多教堂都有自己的专职传道或者义工传道,类似于初期教会“出外”(参约叁1:7)的弟兄已经很少,甚至没有。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便失去了接待的心志。因为现在很多的教会都看到了探访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探访事工。不但去探访那些软弱的、患病的,事实上,探访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所有的信徒,被探访的人自然需要接待来访者,“麻烦”自然会有,但我们应当相信经上的应许:“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太10:41)。

另外,教会中也有很多软弱的肢体,常常会主动去拜访在他们心目中认为忠心的牧者或者刚强的信徒,来倾诉他们心中的苦闷和生活中的难处,有时也许就是一些琐碎小事,对被拜访者来说,听这些“絮叨”或许觉得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这种心理实在是要不得的,不但要不得,而且还必须换一种态度,积极热情地接待软弱的肢体,因为他们需要这份安慰。

更重要的是因为主耶稣曾教导说:“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太1 O:4 2)“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因此,我们应当效法吕底亚(马其顿教会)的这种美德,诚心接待真理的使者,使上帝和人同得安慰。

三、常显出乐捐的厚恩

《哥林多后书》8章1—5节又让我们对马其顿教会有了一层新的认识,就是在捐献的事情上也显出了他们的美德。保罗告诉我们,马其顿众教会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我们一贯认为,只有在富有的时候,才有责任去奉献钱财,去帮助别人。但从马其顿众教会所留下的榜样来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奉献,是我们经常需要学习的功课,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之中,都应尽本分去奉献。

从《腓立比书》4章16节的记载中,我们可知马其顿的教会确实不是富有的教会。保罗说:“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地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腓4:16)

查考《使徒行传》17章2节的经文可知,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只停留了三个安息日,时间是相当短的。假如腓立比教会经济很富足,何必要在短短的三个礼拜中,“一次两次”地送钱给保罗呢?

保罗继续为马其顿的教会作见证说:“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地捐助。”(林后8:3)

“过了力量”,即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负荷能力。当他们超过自己的经济能力的时候,现实的困境并不会向他们挥手说再见。若非对上帝有极大地信心,若非他们“自己甘心乐意”,绝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他们这样的信心,确实值得称赞。

正如主耶稣所称赞的那个穷寡妇,虽然只往银库中“投了两个小钱,就是一个大钱”(可12:42),但那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她“是自己不足,把她一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可12:44)真是“过了力量”的奉献。

更值得称赞的是,马其顿教会不但有“过了力量”的奉献,并且在那样的状况之中还争取机会。不是轻描淡写、虚情假意,而是“再三地求”保罗,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马其顿教会在这一点上,对奉献又进行了新的诠释:奉献也应抓住机会,以免失去了这份“恩典”。

当耶和华吩咐摩西要为他建造会幕时,以色列人便积极地奉献,使建造会幕所需的绰绰有余,直到摩西在全营中传命:“‘无论男女,不必再为圣所拿什么礼物来,这样才拦住百姓不再拿礼物来。”(出36:6)

另外,马其顿教会也深知使徒们在福音事工上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他们(腓立比教会)曾长期资助保罗,就是保罗在罗马坐监时,他们也差遣以巴弗提为保罗送去所需的金钱(参腓4:15--18)。这些美好的榜样,实在值得今日的信徒效法。

对照马其顿教会所具有的美德,今日的教会所做的如何呢?我们自己所做的又如何呢?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状况,怀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省(xing)查自我,从而使基督的名因着我们得着荣耀和称赞。

虽说今天的中国教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科学的体制,很多教堂都有自己的专职传道或者义工传道,类似于初期教会“出外”(参约叁1:7)的弟兄已经很少,甚至没有。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便失去了接待的心志。因为现在很多的教会都看到了探访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探访事工。不但去探访那些软弱的、患病的,事实上,探访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所有的信徒,被探访的人自然需要接待来访者,“麻烦”自然会有,但我们应当相信经上的应许:“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太10:41)。

另外,教会中也有很多软弱的肢体,常常会主动去拜访在他们心目中认为忠心的牧者或者刚强的信徒,来倾诉他们心中的苦闷和生活中的难处,有时也许就是一些琐碎小事,对被拜访者来说,听这些“絮叨”或许觉得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这种心理实在是要不得的,不但要不得,而且还必须换一种态度,积极热情地接待软弱的肢体,因为他们需要这份安慰。

更重要的是因为主耶稣曾教导说:“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太1 O:4 2)“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因此,我们应当效法吕底亚(马其顿教会)的这种美德,诚心接待真理的使者,使上帝和人同得安慰。

三、常显出乐捐的厚恩

《哥林多后书》8章1—5节又让我们对马其顿教会有了一层新的认识,就是在捐献的事情上也显出了他们的美德。保罗告诉我们,马其顿众教会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我们一贯认为,只有在富有的时候,才有责任去奉献钱财,去帮助别人。但从马其顿众教会所留下的榜样来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奉献,是我们经常需要学习的功课,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之中,都应尽本分去奉献。

从《腓立比书》4章16节的记载中,我们可知马其顿的教会确实不是富有的教会。保罗说:“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地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腓4:16)

查考《使徒行传》17章2节的经文可知,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只停留了三个安息日,时间是相当短的。假如腓立比教会经济很富足,何必要在短短的三个礼拜中,“一次两次”地送钱给保罗呢?

保罗继续为马其顿的教会作见证说:“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地捐助。”(林后8:3)

“过了力量”,即超过了他们的经济负荷能力。当他们超过自己的经济能力的时候,现实的困境并不会向他们挥手说再见。若非对上帝有极大地信心,若非他们“自己甘心乐意”,绝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他们这样的信心,确实值得称赞。

正如主耶稣所称赞的那个穷寡妇,虽然只往银库中“投了两个小钱,就是一个大钱”(可12:42),但那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她“是自己不足,把她一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可12:44)真是“过了力量”的奉献。

更值得称赞的是,马其顿教会不但有“过了力量”的奉献,并且在那样的状况之中还争取机会。不是轻描淡写、虚情假意,而是“再三地求”保罗,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马其顿教会在这一点上,对奉献又进行了新的诠释:奉献也应抓住机会,以免失去了这份“恩典”。

当耶和华吩咐摩西要为他建造会幕时,以色列人便积极地奉献,使建造会幕所需的绰绰有余,直到摩西在全营中传命:“‘无论男女,不必再为圣所拿什么礼物来,这样才拦住百姓不再拿礼物来。”(出36:6)

另外,马其顿教会也深知使徒们在福音事工上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他们(腓立比教会)曾长期资助保罗,就是保罗在罗马坐监时,他们也差遣以巴弗提为保罗送去所需的金钱(参腓4:15--18)。这些美好的榜样,实在值得今日的信徒效法。

对照马其顿教会所具有的美德,今日的教会所做的如何呢?我们自己所做的又如何呢?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状况,怀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省(xing)查自我,从而使基督的名因着我们得着荣耀和称赞。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