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下了山,但仍然在迦百农一带(见太8:5;路4:31;7:1)。路加在5:12-6:11,就如马可在1:40-3:6,提供了六个"冲突"事件,让读者看出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分别,也让我们认识法利赛人为何要对付耶稣。最近学者对这些福音书中的"冲突"事件有许多研究,尝试找出福音书作者欲表达的信息。一般的看见是认为福音书作者是要告诉读者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分别,因此借着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来表达这意义。另外,这些叙述(narratives)一般上是以叙述体的形式来描写;可按布景、情节、人物、意见,这四个角度来分析∶
在整个冲突事件发生之前,必有一个布景(Setting),一些角色(Characters),一个情节(Plot),最后多数是作者本人的注解意见。
布景是让许多角色在一个时间、空间、或是社会环境演出,在福音书就是犹太地:首先是加利利一带,后来是犹太省和耶路撒冷。一些特别的布景如约旦河、旷野、王宫、会堂、圣殿、渔船、海上、甚至到外邦人地如撒玛利亚、耶利哥等等。有时作者特别指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或节期。这些布景常含有意义,读者必须留意和熟悉这些布景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新约历史和地理的书籍,让我们对各种地理环境有所认识。
角色有耶稣;他也是最主要的角色,叙述中描述他懂得分析好与坏、真与假、懂得神心意并且是有权威的人。他的说话被记录下来,他每个动作和语句都含有意义。另外,门徒象征附属于耶稣的次要角色,冲突事件多数由他们身上引发。他们可能是无意的或是被形容为无知的。宗教团体有法利赛人、文士及祭司,其至有希律党,这些团体象征与耶稣对抗的权力。他们是以色列人的"领袖"。这些人也象征"错误的教导"、或是"虚伪"的人。群众象征一群被夹在耶稣和宗教团体之间,也左右于这两方之间的人物。他们常常出现于冲突事件之中。次要角色如施洗约翰、希律安提帕、彼拉多也扮演着极重要的地位。以上的人物在叙述中皆代表不同的意义。
情节是冲突事件的过程。它出现每一个冲突事件的开始,在冲突事件完结时情节也平静下来。它有的起点、高潮、结论。有时一个叙述中可能有多个情节。
最后,在叙述完结后,作者(也就是叙述者)常给这件事提供个人的意见或是注解,盼望带出其真正意义。
〖 洁净长大麻疯的(路5:12-16;可1:40-45;太8:1-4) 〗
麻疯,并不像今天所认识的麻疯病人一样。在当时是指一切不能得医治的皮肤病。这些人必须和其它人隔开; 通常被赶出城,也住在城外的树林间。按照律法,如果得了医治,就要遵照摩西的律法去给祭司擦看,也要按律法献祭(利14:1-32),然后才被接纳回到社会群体与正常人一起生活。
这些病人是绝望的人,人们看见他们出现皆要躲避或追赶。
这里说明是麻疯病人亲自求耶稣医治他。耶稣的医治是立刻痊愈的; 只说"我肯,你洁净了罢"。可见是病人的信心加上了耶稣的能力而得着医治。马太(太8:5-10)继续以"治百夫长的仆人"来说明信心在医治中的重要性。当然,使人得着医治的是耶稣的能力。
当病人得着医治后,也像其它的神迹一样,耶稣吩咐受医治的人不可把这事告诉别人。相信耶稣这样作有三个原因∶
一. 不想让这样的事传扬,以免会摊阻 传福音的工作(可 1:45);
二. 耶稣真正的工作是传扬福音,不想以行神迹来取代了这主要的目标(路 5:15);
三. 弥赛亚真正显明的时间还没有到。
〖 医治瘫子(路5:17-26;可1:1-12;太9:1-8) 〗
在这叙述中,作者进一步的说明耶稣不只有医治的能力,而且有赦罪的权柄。这是要证明耶稣是"人子",他如神一样,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这里也说明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就加深了。法利赛人在福音书中显明是犹太教传统的保护者,他们不愿意开放自己去接受另外的新解释。
瘫子是被抬上屋顶,然后从洞口坠下来,一起表明了他的朋友和他的信心。耶稣不只是医治好他的病,甚至他的罪,有意说明全人(身体和灵魂)的拯救。
僭妄,或亵渎,对犹太人来说是妄称神的名字(也就是妄用神的权威)。耶稣以问题来反问法利赛人,"...那一样容易呢?"。答案是神两样都可以作,也选择最好的来作。
人子,是耶稣常用来自称的字眼,代表荣耀和权柄的人物(但 7:13)。在犹太文件中人子含有弥赛亚的意义(见次经以诺一书)。
众人都惊奇,是叙述者描述耶稣行神迹后一般的注解结语。
〖 利末被召(路5:27-32;可2:13-17;太5:27-32) 〗
前两个叙述是描述耶稣有赦免罪人的权柄,这里却是记述耶稣对罪人的态度。
耶稣呼召门徒的方式并没有改变: "来,跟从我"。回应这呼召也必须是立定决心不回头。
税吏在当时是为希律安提帕在各进城的关口收税的人。可见聪明的外邦人希律王却利用犹太人来收取犹太商人和农民的税。通常这些税吏也是一些贪官,时常发布假命令,多收取平民的税。犹太平民对这些恨之入骨,也把他们当着罪人。
罪人(可,太)也指是在法利赛人眼中是一班不懂得律法和守律法的犹太平民。犹太人并不和这些人来往或通婚,也卑视他们。
耶稣的回答说明了法利赛人受差遣的性质; 就是要去到罪人当中作拯救的工作。后来耶稣还到马太家去坐席吃餐。更进一步说明耶稣对罪人的态度。
〖 论禁食的态度(路5:33-39;可2:18-22;太9:14-17) 〗
犹太人常有禁食的习惯,也是一种宗教生活操练。详细情形请看登山宝训"论禁食"的讨论。犹太人的指责是建立在比较上; 说他们和约翰的门徒常禁食,而耶稣的门徒却不常这样作。耶稣以一个比喻回答说他和门徒在一起的时间就如是在婚礼中新郎和参加者一起快乐的时间。在这样的时间,不应该施行禁食,反而应该快乐吃喝。
这里让我们见这"弥赛亚式的新郎",而且也预言这新郎将要被隔开。在旧约,耶和华常被形容为以色列人的新郎(何2:18,21;结16;赛54:5-8;62:5;耶2:2)。
日子将到,新郎(比喻耶稣)将要离开他们。这是预言耶稣的死。借着这比喻,再加上新旧难合的比喻,说明这新时代(耶稣所带来的新时代/教会的时代)的行为不应该与旧的时代(犹太教时代)的规例有关连。因此新的布不应该补在旧布上,而且新的酒,也就是还没有完全发酵的酒,仍然会膨涨而把没有弹性的旧皮袋弄破。必须用有弹性的新皮袋才可以装新酒。再次说明福音不应该受旧约的形式来定规,它要以新的形式来发展。「他说是陈的好」路加这样讽刺犹太人不肯改口味。
我们必须小心的处理这比喻,这里的含意是要比较两个不同思想的宗教。今日信徒不可断章取义,以这比喻来比较同一间教会中两个不同的看法。
〖 在安息日工作(路6:1-5;可2:23-28;太12:1-8) 〗
最后这两个冲突是关于耶稣对安息日的态度。
安息日是犹太人谨守的日子; 没有任何工作容许做,包括收获、抬东西、医治、走多过五里路等。门徒所采的麦穗被当着是做收获的工作。
耶稣却以大卫如何超越律法吃陈设饼这事来辩他也可以超越安息日的律法,这陈设饼只准许祭司吃(撒上21:1-9)。耶稣也指明他(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人,因此不受安息日的规条来管制。
〖 在安息日治病 (路6:6-11;可3:1-6;太12:9-21) 〗
整个记述有一个美丽的布景∶在一个安息日,一个会堂里,那里有一个右手枯干的人,一班想捉耶稣把柄而虎视眈眈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的人), 行神迹的耶稣,众人是观众。明显的,这里的中心点是在安息日可以行救人的事而不是行恶。
许多时候,所叙述的神迹显得不太重要,作者目的是耶稣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更加深了。这才是叙述经文的真正目的。
六个关于冲突的叙述也以「他们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治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