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的父亲
经文:路15:11-32
这段经文应该说是所有基督徒都熟悉的。由于其间对浪子的描述较多,所以我们常把其命名为“浪子的比喻”。但若结合全章并不难看出本章的中心,“失羊的比喻”中讲述找羊;“失钱的比喻”中讲述找钱;“浪子的比喻”其实就是“失子”,虽没有看到父亲怎样找浪子,但是父亲的心情在经文中已经描述的淋漓尽致。因此,无论是“失羊、失钱,还是失子”,都不难看出上帝那颗为父的心。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故事,将重点放在父亲的身上,来更深的体会天父的心意。
一、父亲尊重儿子的选择
故事一开始,就看到小儿子对父亲的要求,“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12节)按照律法,做父亲的不能随意处置自己的产业,一般情况下是在自己亡故之后,儿子按比例继承产业。以本故事为例,大儿子应得产业的三分之二,而小儿子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申21:17)。除非是自己不想再花费精力在家庭事务上,就把产业分掉。对于本故事中小儿子的请求,实在是无理的,他的做法实际是说:“现在就把我当得的那一份产业给我,反正在你死后我总是要承受的,好叫我早日离开这儿。”虽然小儿子的做法显出了对父亲极其的不尊重,但是父亲却很尊重他,没有跟他争论,并满足了他无理的要求。
由于父亲这样的尊重,这个儿子在外的遭遇很是不幸,“耗尽一切所有的”、“遭遇饥荒”、“恨不得拿猪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一副潦倒的样子。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问:“父亲未免太心狠、太不负责任了,当初为何不拦阻小儿子?”其实,这正是父亲的明智之处。古人云:“知子莫如父!”他知道,若要叫他的儿子有所醒悟,必须让他历尝艰苦。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做法是正确的,浪子“醒悟过来”了,决定重新回到父亲那里去。
上帝也是如此,他很尊重人的选择,从不勉强人做任何事。在《创世纪》中,上帝吩咐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6)这句话很有意思,上帝给亚当出了一条选择题,答案有两个:A.不吃;B.吃。上帝的命令是“不吃”,同时也说“可以吃”,只是“不吃”和“吃”所带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不吃”是遵从神的命令,“吃”的日子必定死。然而,亚当和夏娃选择了“吃”,就在那日他们“死”(灵性之死)了。后悔莫及!我们不否认人吃禁果是因撒旦的引诱,但是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不能阻挡小鸟在空中飞,但可以阻止他在我们头上筑巢”。撒旦引诱人犯罪是必然的,“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他无法吞吃的人呀。所以,人犯罪不能把责任都推给撒旦,人的选择很重要,因为上帝赋予了人自由意志,选择的正确与否,责任都在人自己。上帝不会把人当成一个傀儡,假若那样,始祖也就不会犯罪了。所以,当上帝将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深思明辨,正确选择,免得一失足成千古恨。
二、父亲期盼儿子的归来
虽然父亲在小儿子离家时没有做任何劝阻的工作,并不表示父亲就希望儿子离开自己,只是以此让儿子得到一个小小的教训。在儿子离去后,他是天天的期盼着儿子的归来。经上说:“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20节)。“相离还远”父亲就看见了,只有天天、时时向远处看,才会有如此效果。可见,父亲期盼儿子的归来是何等的急切。
自始祖犯罪起,上帝盼望人的归回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当亚当和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后,夫妻彼此看见对方的丑陋,听到耶和华在园中行走,“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创3:8)然而,“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创3:9)难道无所不知的上帝此时不知道人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命令了吗?不知道他们藏在哪里吗?他知道。他是在以呼唤表达着他对人回归的盼望之情。可惜,当人面对上帝的责问时,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还互相的推卸责任。亚当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3:12)夏娃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创3:13)于是,上帝便咒诅了世界(蛇、男人、女人、土地)。然而在咒诅的同时,却预言了“女人的后裔”将成为人类的拯救,他将成为所有愿意回归在天父里面之人的道路。“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耶稣(女人的后裔)传道之始,便大声疾呼:“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他是在提醒人们,回归的时候到了,已经迫在眉睫了。他又呼召门徒,三年之久,“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太9:35)。在S字J上,自己的生命(肉身的生命)都已走到尽头,还不忘在天父面前为人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将要升天的时候,还吩咐他的门徒要继续完成天父的心愿:“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从这些记载中都让我们看到了上帝盼望人们回归的心愿。
可见,虽然人们硬着颈项、偏行己路,但是上帝仍然给人留下了悔改的机会,期盼着迷羊的归回。
三、父亲的赏赐超过儿子的所求
浪子走投无路时,醒悟过来,想起了父家的美好——“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17节)。于是做出了决定,“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18-19节)谁知,当他见到父亲时,要说的话还未说完,“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22-24)其实,浪子此时并不敢奢望再做儿子,只要“做个雇工”即可,但是父亲并不这样想,连他提这样要求的机会都没有给他。因为父亲不缺少雇工,只缺少儿子。
我们看看父亲给予儿子的赏赐是何等的美好:袍子代表着荣耀;戒指代表权威,因为当时人们的戒指上都有自己的名字,若将署有自己名字的戒指给谁,就等于将自己的权利授予了谁;鞋子代表儿子的名分,因为在当时,奴隶是不能穿鞋的,只有主人及主人的儿子才有穿鞋的权利。(在黑人的灵歌中,曾唱出过他们的心愿,希望 “所有上帝的孩子都穿上鞋子”,鞋子是自由的记号。)摆设宴席(宰杀肥牛犊),是要叫所有的人都能够为这流浪归来的人欢喜快乐。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太7:9-11)保罗也说:“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罗8:32)从这些应许中让我们看到,上帝给予我们的赏赐实在是超过了我们的所求所想。
四、父亲以公义对待自己的儿子
在故事的最后,大儿子登台亮相了,但是他缺乏做兄长应有的胸怀。当他听到家里有作乐跳舞的声音时,心中充满了怨气,不愿进家一同欢乐。并且当父亲劝说时,还振振有词的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29-30节)大儿子虽没有在外流浪,但却是一个在家的浪子。因为他不能体贴父亲的心。他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以及对弟弟的称呼为“你的儿子”,都显示了他的自以为义。而父亲的劝慰却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公义与慈爱:“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故事中的大儿子所指的是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他们宁可见到罪人被毁灭,也不愿他们得救。因此耶稣曾指责他们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太23:15)虽然耶稣这样严厉的指责当时的法利赛人,但并不表示上帝希望他们被弃绝,耶稣此举,只是希望起到“忠言逆耳”的作用。因为上帝“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
所以,在耶稣传道的时候,我们既看到了很多普通老百姓,包括贫穷的、瞎眼的……跟从他,也看到过犹太人的官(尼哥底母)、法利赛人(西门)(路7:40)做了他的门徒,还看到税吏(马太、撒该)、娼妓也跟从他。这些都表现了上帝对人的爱是一样的,并不偏待人。我们应当深深的省察自己,无论我们曾经扮演的是小儿子,还是大儿子,在上帝的眼里,都是他所爱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照着他的形象和样式造的(创1:27),“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所以我们应当明白,上帝对待他的儿女是不偏不斜,完全公义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讲明了这位父亲对两个儿子的慈爱,也正是天父对我们所有人类的爱。我们应当昼夜思想、时常省察,体贴天父的心,既让我们的心在上帝里面得安慰,也让上帝的心在我们身上得满足。使荣耀归给神,恩典和平安归给敬畏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