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之爱 经文 路15:11-32
2016-10-27  

经文 路15:11-32 

  我们常称母亲为“家慈”,称父亲为“家严”,“严父慈母”之说成了人们通常观念中的完美的家庭父母亲形象。但是不管是“慈”还是“严”,其背后都蕴藏着人类最珍贵的天赋:就是父母亲对儿女的爱。刚才我们读的经文中,记载的这个家庭里有父亲和两个儿子,虽然没有母亲的出现,但从经文的内容来看,却让我们清楚的感受到,这位父亲对两个儿子既“慈”又“严”的爱。

  小儿子向父亲提出“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分业意味着分家。这个要求是很过分的。因为,按当时犹太人的规矩,当父亲健在和有操治这个家庭能力的时候,儿辈是不作兴提议分家分业的,否则就是对父母亲的极大的不尊重,甚至是藐视。所以说,尽管小儿子以为“应得”的,其实是不应得的,是有悖常伦的。面对这样的情况,父亲有权柄予以拒绝。但父亲却是出人意外的满足了儿子的要求。圣经说:“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这里的“产业”这个词,在原来的意思中,不仅是物质的财产,而且还有“生命”的含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这份产业是父亲毕生劳力、心血的结晶;父亲也把这份产业视作生命一般的珍惜。这份产业不但是有形的资产,还有更珍贵的无形的资产,就是父亲的爱,家庭的爱。可惜,小儿子的主意已定,他“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从他的出走时间和行装表明,他是大有离家越快越好、越远越好之意,并且决心不再回来了。在他离开了父家的同时他也抛弃了父爱。

  小儿子离开父亲,获得“自由”。于是,他“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放荡”两字,原文含有放纵、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意思。这样的自由已经不是真正的自由了,因为人已经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反倒被世界、被情欲、被罪恶所牵引。这样的生活似乎是乐得其所,实则是罪中之乐。很快,厄运就临到了他。首先是钱财被挥霍一空,钱没了;其次是“那地方大遭饥荒”。他可谓是遇到了天灾人祸。假如这里的“天灾”是人无法躲避的话,那么这里的“人祸”完全是这个小儿子咎由自取、自食其果,因为他不该离家出走,他不该“浪费资财”,更不该直至“耗尽一切所有的”。他再也没有财力物力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了,他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给人打工,工作就是放猪。圣经中这样描述:“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换句话说,此时此刻,这个小儿子的生活过得还不如猪!猪尚且有豆荚吃,他却没有任何可吃;猪尚且有主人雇人来喂养,他却没有任何人来关心与帮助。显然,小儿子已经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不仅如此,猪,在犹太人的信仰中是不洁之物,是犹太人厌恶和远离的。可是,这个浪子在无奈之下却成了放猪娃。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不但远离了父亲,也离开他的信仰、他的神。他不仅是离家的浪子,而且是远离神的浪子。

  生存的本能、良心的回归、父爱的呼唤,都在催促他:回家!15:17中的“醒悟”两字用得非常好,翻译得也很好。“醒悟”的原文意思是:他又成为了他自己。我们在影视镜头中可以看到,有人中了“迷魂药”的毒,去打劫杀人,清醒以后,对自己所作的一无所知;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就是梦游,有梦游症的人,他对自己在梦游中所作所为毫无所知。这个浪子在醒悟之先如同吃了“迷魂药”、如同梦游一般。不同的是,他是经历了苦水的冲刷,经过了理性的反思而醒过来的。经过苦难的浪子,终于恢复了自我,他清醒了,他准备回家,希望回到父亲的身边。

  15:17-19很详细地记录了浪子醒悟时的内心自白:“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我们分析这段话,至少有三层含义:1、目前的处境与从前家境的比较。在这里将要饿死,在父家口粮有余;在这里受雇于人,在父家雇佣他人。让浪子得出的结论是回家;2、认识错误。他知道自己以前所行实在是有悖天道人理,让浪子得出的结论是回家向父亲认错,向神认罪;3、给自己定位。像他这样放荡回家的人,还能再得儿子的名、儿子的份吗?浪子已经给自己的结论是不配做儿子,当作一个雇工。于是,浪子回头,往他父亲那里去了。

  自从小儿子离家出走以后,父亲的心情如何,父亲的日子如何,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没有记载并不等于没有发生或没有意义。对此,圣经是以沉默给每个读者有更多的体悟。因为我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做父亲母亲的人了,假如你的儿女离家出走了,你的心情如何,你的日子如何呢?前几天,南京的一名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了,在儿子离家的三天三夜中,父母亲没有吃没有睡,用尽一切的办法寻找儿子,实在没有办法了,筋疲力尽了,还是就一刻不离的守在家里的电话机旁,盼待儿子的消息。电视镜头显示,那位母亲几乎是精神崩溃了,那位父亲也是异常憔悴。

  浪子终于回家了。我们很容易发现,圣经对浪子回家,父子相见的那一刻的情景记载得十分具体,也描述得十分感人。我们先看父亲的反应。圣经中这样写道:“相距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短短数语,把父亲切切盼望儿子回家之心,见到儿子时那激动万分之情,以及父子之间动作之亲密已表述无遗。值得说明的是“动了慈心”的原来意思是说“充满了怜悯与同情”。怜悯不是可怜,而是体贴到他人的痛苦与困难。父亲就是这样恩待儿子的。

  这还仅仅是欢迎儿子回家的开始。尽管小儿子对父亲说自己不配称为儿子,但父亲没有理会小儿子的要求,只管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这话一方面反映了小儿子回家时那落魄潦倒的情形,另一方面,更是体现出父亲爱子如初。袍子、戒指、鞋子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是儿子身份的体现,主人地位的代表。浪子回家,依旧是儿子!紧接着,父亲还吩咐家仆:“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在犹太人的习惯中,只有在家中有最大的喜事,才会宰牛犊摆宴席。父亲道出了他的心情,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各位,也许我们没有象这位父亲那样失儿得儿的经历,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位父亲那欣喜、慰藉的父母心。

  浪子回家,父亲高兴,仆人快活,该是合家欢庆。可是,有一个人大不高兴,他就是父亲的大儿子,小儿子的哥哥。这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因为,按常理,同胞兄弟回家了,亲人团聚了,是一件好事、喜事。可是,当大儿子得知自己的兄弟回来了,父亲因此宰牛犊,举家欢庆时,他不但不高兴,反而“生气”、“发怒”,甚至连家门也不肯进。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儿子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原因之一,对自己的同胞兄弟没有爱心。如果他对自己的兄弟有爱心,他就会藉着爱心宽容弟弟,藉着爱心接纳弟弟,在爱中同归一家。在大儿子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大儿子看重财物,淡泊亲情,他因为父亲为庆祝小儿子回来而宰一头牛犊而计较。他给人以厚道、殷勤的表象,实则在父亲面前捏造是非,他对父亲说:“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财产”,请问,他凭什么说小儿子在外与娼妓有染?而且,在话语中,他对父亲说是“你这儿子”,并不是说“我这个兄弟”,充分反映出了在他心中没有兄弟的位子。

  原因之二,没有体贴父亲的心意。中国有句俗话说:父爱长子,母爱幼子。父之所以爱长子,是因为一般父亲与长子能够父子同心,父子携手,共治家业。这当然包括患难、忧苦共同分担,平安、喜乐一起分享。可是,当小儿子提出分家时,大儿子也默认了;当父亲把家业分给他们时,大儿子也接受了;当小儿子要出走时,没有听到大儿子一句劝阻的话;当小儿子离家后,父亲也没有得到大儿子一句安慰的话。自从小儿子出走那一刻开始,父亲最大的心事就是放心不下小儿子,就是盼待小儿子回家。如今,小儿子回来,这对父亲来说是多大的喜事。但是,大儿子没有忧父亲之忧,也不会乐父亲之乐。所以,当小儿子归家时,尽管父亲和其他家人都欢乐庆贺,大儿子还是“生气”了。总之,身为长子的他,不能体贴到父亲的心意。他虽然人在父亲身边,心却远离了父亲。

原因之三,大儿子不知恩,不感恩。因为他是长子,按犹太规矩,得到了双份的家产,比小儿子多一倍;小儿子离家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的父亲的关怀与爱护,大儿子在家,始终享受着父爱。大儿子应该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感激父亲,自己比兄弟更多的得到了父爱。然而,他没有。或许,大儿子以为得到父亲养育是当然,得到双份家产是当然,小儿子既然出走,父爱只有他能享受,小儿子则无权分享也是当然。这些“当然”中,显示的是大儿子的贪婪与自私。说到这里,让我们知道,真正的浪子是谁,不是小儿子,而是与父亲貌合神离的大儿子。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大儿子最后的态度如何。它让我们看到的是那耄耋之年的老父为了消除大儿子的怒气,好让大儿子与全家人一起分享快乐;为了让大儿子接纳小儿子,使得这个家完好如初,而语重心长在劝导大儿子的情景。

  各位,我没有意图要断定我们当中谁是大儿子谁是小儿子,但我们不妨在自己身上找一下,我身上有没有大儿子或小儿子的缺点错误呢。我们现在的日子是否在生活上或在信仰上象出走在外的小儿子那样,是远离父亲又远离神呢?还是象大儿子那样,虽然人在父家,心却远离父亲?基督徒因为自己明白上帝爱我的缘故有自己的优越感并不是坏事,可以激励自己更爱上帝,更爱上帝所爱。但是,也有人却因此排斥、非议、贬低,甚至诅咒非基督徒。认为上帝只是他的上帝,上帝的恩惠只有他能享用,上帝的爱单单给他。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是犯了大儿子同样的错误。我们要体贴到天父的心意,他爱我们,他爱世人,他盼待世人都归向他。我们应该在感谢主恩的同时,关心那些还没有信主的人,用神爱我们的爱去关爱世人,用爱心作慈绳引领他们到主面前共享主恩。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