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文的开头,耶稣向我们介绍到这是一个特殊的三口之家。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是一个以男性角色为主的家庭,甚至从管家到仆人清一色的都是男性。我们很遗憾没能看到女性的身影,至少在经文中我们没能发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谈论和谐的今天,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我们只能说多少缺少了些温柔、慈爱,也少了一点和谐,这个家庭整个被笼罩在一种阳刚和刚硬的氛围里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家庭的成员:一位年迈的父亲和年轻的兄弟二人。常言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虽然这家庭只有两个儿子,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出这两个儿子的不同之处:从经文的前半段,向我们及时的反映出了一个默默无闻、老实本分的大儿子和一个不忠不孝的小儿子。这和所有的电视剧一样,这样的家庭注定会有一些故事将要发生。今天,我就以“瞧!这一家人”为题来和大家一同分享。
一、迷途知返的小儿子
“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路15:12a),这是剧情的第一幕。这令所有的观众都有些咋舌,什么样的儿子才能对仍然在世的父亲提出如此不孝的要求呢?但父亲却什么也没说,经文告诉我们“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路15:12b)。 “产业”一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是“命”或“命根子”,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古时,人们不仅以产业养身,同时,产业也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人 们确实将其视为生命,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而今小儿子却提出分家产的要求,这无疑是在分割其父亲的“性命”。如果我们是父亲,我们会怎么办?是暴跳如雷, 或者是就此和儿子划清界限,从此就当未有过这个儿子呢?但是,在这里父亲却什么也没说,这不是他对儿子的举动无动于衷,而是因为爱到了极致,也伤心到了极 致,才会这样。此时父亲的心情,包含着些许无奈,更多的是伤痛,这里没有太多的言语去刻画这位老父亲的内心活动,但却更能让我们想要主动的去体会父亲的心 肠,所以,给了我们在情感和思想上很大的留白。紧接着“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路15:13a) “过了不多几日”,在这里表现出小儿子想要尽早离家的那种迫切心情。家,往往给人以舒适、安全的感觉,所以,逢年过节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回家。但这里的小儿 子却不顾一切的想要离家,“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收拾起来”的同时,在不经意间也把父亲对他的那份牵挂和盼望也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他收拾起来的不 在于资财的多少,而在于父亲对他的那份沉甸甸的感情。只是,眼前的这个小儿子还无法体会到,因他的心早已离开了父亲“往远方去了”。小儿子如愿以偿的过上 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小儿子竭尽所能想过上的生活,无非就是享受这种挥霍无度的生活,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从小儿子糜烂的生活中,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意气 风发的翩翩少年正渐渐变得颓废不堪。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他“耗尽了一切所有的”时候,“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剧情急转直下,小儿 子竟沦为一个放猪的。这里有一段文字写得十分生动,“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路15:16)。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不食嗟来之食”,意思就是说人不应为五斗米而折腰,不应为生活而丢弃自己的尊严。这里的小儿子竟全然不顾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打起了猪 食的注意,但即使这样,“也没有人给他”。于是,在短短的时日里,他深深的感受到了所谓的人间冷暖和世间百态。他醒悟了。在《路加福音》15章17-20a里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这是小儿子简短的悔罪祷文。于是,他便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
顽石也会变成璞玉,浪子终有回头的一天,但是在 此之前必须为他预备一些打磨、锻造的工序。浪子回头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至少他知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而不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在我们还未 信主之前,我们都像小儿子一样,在外流浪,外面的世界总是让我们流连忘返,以致我们都忘了回家的路。于是,上帝派下他的独生爱子在前方为我们引路,让我们 可以回家。上帝就是这样爱着我们,我们虽都不被世人所看重,但上帝却把我们看得很宝贵,甚至不惜牺牲他的独生爱子,并为我们每一个儿女都预备了丰盛的恩 典。上帝的恩典是为每一个人预备,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清楚的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并与上帝同行到老,就像离家的小儿子无法感知父亲浓浓的 情意一样。但愿在座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能够像回家的小儿子一样在今后的道路中即使迷途但仍能知返,并持守上帝的道到老。
二、心怀怒气的大儿子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大儿子。在经文 的前半段,几乎都没有看到大儿子的身影。在小儿子要求分家产的整个事件中,大儿子很可能只是任由事态的发展,因为从头至尾未他都未说过只言片语,直到小儿 子的归回惊动了他,“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大儿子在这里给人留下的依旧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总把背影留给别人、默默付出的形象,直至他“叫过一 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的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了,把肥牛犊宰了。”当大儿子听见这话时,“大儿子却生气”,想来一贯给 人老实本分之感的大儿子竟生气了,你会替他觉得委屈吗?在小儿子离家出走之后,大儿子却一直事奉着年事已高的老父亲;在小儿子出去挥霍资财时,大儿子却在 田间劳作;在小儿子回来后父亲给他锦衣玉食,大儿子却“一无所获”。
是的,大儿子确实“一无所获”,我们再一次的将 目光转回到家产的问题上来。当小儿子要求分得自己的产业时就意味着余下的那部分产业将为大儿子所有,而且按照近东的家产分配规定,长子可以获得双份的家 产。所以,余下的这笔家产的数目是相当可观的,也是大儿子将来要继承的。可眼下小儿子回来了,父亲不仅给他穿上上好的袍子,还宰杀了肥牛犊,在当时那个年 代,不是每家人都能吃得上肉的,也不是所有吃得上肉的人都能吃得上肥牛犊的,肉是美食,那肥牛犊就算是美食中的极品,价格自然也不菲,而这些花销正是大儿 子真正生气的原因。大儿子因为气不过,便“不肯进去”与父亲一同快乐,因为他不在乎这个败坏的弟弟归回,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家产因着弟弟的归来而减少。他 只关心父亲的产业,却无法了解父亲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大儿子虽从未离家半步,但却极不了解为人父亲的心境。此时,在他的眼里没有弟兄,有的只是一个不遵 守父命的罪人,所以他才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从来没有违背你的命令”。我们参看一下《现代中文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当大儿子面对父亲时,“说:‘你看,这 些年来我像奴隶一样为你工作,没有违背你的命令,你给过我什么?’”这里,大儿子使用了“奴隶”一词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侍奉,“奴隶”指的是为奴隶主无偿 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这里足以可见大儿子的“孝心”是一种被包裹在虚假外表下的虚假孝心,并且还附带着诸多不满。百善孝为先,当尽孝沦为一种工作,甚 至是服役性质的工作时,孝就失去了它本真的意义。“孝”本该就是温暖的字眼,但在这里大儿子却将它变得如此冰冷。
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圣经中另一处的记载。在殿前祷告的二人(路18:): 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的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 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在《马太福音》23:13-36也 记载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七祸”,耶稣一连多次的拆穿了他们的假面具。大儿子的愤恨正像这法利赛人一样,这就是大儿子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法利赛人式的大儿 子,他自以为义、以为自己离父亲很近,但心却早已远离了父亲。他总是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认为是父亲喜欢的方式来接近父亲,但却从来没有问过父亲,这是 否是父亲所要的。在故事的末了,将一切看在眼里的父亲撇下肥牛犊的宴席,以同样温柔的方式劝说大儿子,希望一家人能就此团聚时,故事却戛然而止。大儿子是 如何回应的?我们不得而知。
在未信主之前,我们像小儿子一样享受罪中之乐, 直至信主之后,我们又像大儿子一样,在家中自以为义,迷失在教会之中。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常常这样:见不惯这,见不惯那,还以为自己这是在发义 怒,可我们从没想过这义怒究竟是公义的“义”,还是自以为义的“义”?我们不要盲目的说某某做得不好、行得不好,人并非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我们都有自己的 弱点,但即使这样,神也未曾嫌弃我们是个罪人。祂用祂的爱、用耶稣基督的宝血常常洁净我们身上的不义和污秽。谁没有软弱的时候,不要用我们的的刚强去和别 人的软弱作比较,这样只会让我们显出自己的骄傲来,而神却对我们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我们也会像大儿子一样,在教会中也参加服 侍:打扫教堂卫生、参加查经聚会、参加诗班、探访信徒等,甚至有很好的讲道恩赐、管理能力,可我们往往会将这一切看作是一种筹码,一种讨神欢喜的筹码。我 们以为这样,神必会爱我们。直到有一天,神也会以“小儿子”来试炼我们,我们就露出了马脚,开始生气,甚至不肯进教堂一步。我们每一位弟兄姐妹都需想想, 我们是让神来做我们自己、我们家人的主呢,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让神成为我们自己达到目的的保障?
三、慈恩厚爱的老父亲
这是一个身心俱疲的老父亲,虽然膝下有两个儿 子,但这两个儿子并没有让他安享晚年,而是让这位老父亲为这个家操了一辈子心,也操碎了心。首先是“分家产风波”,不孝的小儿子要求提前分家产,直至挥霍 完家产,落得个为人放猪的下场才醒悟。但无论如何,对老父亲而言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小儿子总算懂事成人。然而,就在大家都欢喜高兴的时候,故事理 应在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时,大儿子却出人意外的闹起情绪来,正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故事后半部分似乎来了个大反转,原本看似勤劳作工的大儿子居 然也有了怨言,而玩世不恭的小儿子却在父亲的面前俯伏认错。当年迈的父亲迎接迷途知返的小儿子,他们相拥在一起,我们看到了整个故事最为温情的一幕。无论 如何,我们在整个故事中看到了唯一不变的就是父亲的爱,经文里通篇父亲没有半句怨言,相反却处处以儿子为重。从父亲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一个“慈心”和一 个“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位真心爱孩子的父亲而言,孩子的幸福才是父亲最大的幸福,尽管孩子先后都做了一些令父亲伤心欲绝的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 放弃自己的孩子,而是用爱重新接受他们,并告诉他们,“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
当我们翻看《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时,《和合本》 里的标题“浪子的比喻”被“仁慈父亲的比喻”所取代,这是因为主耶稣要告诉我们的正是如此。在浪子的比喻之前还有两个比喻,耶稣一连用了三个比喻,为的是 要告诉我们,救主耶稣基督主动拯救迷失的人并为此而高兴。在今天分享的开始,我们说到“在经文的开头耶稣向我们介绍到这是一个特殊的三口之家,因为这是一 个以男性角色为主的家庭,”独独缺少母亲这样的角色。我们不禁要问,里面为何没有母亲的形象?我们常以慈母严父来形容一个家庭里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但在这 里看到的是一个父兼母职、慈爱宽容的老父亲。我们也看到,这两个儿子其实还是有共同点,就是他们同样令父亲头疼,他们都在利用父亲,去得到他们真正爱慕的 东西。只不过一个比较明显,而另一个比较隐蔽。我们没有刻意的说在这两个儿子中谁比谁更坏,或谁比谁更好。我们看的,只是一个年迈苍老的父亲是如何用自己 的爱去感化这两个在我们看来有点顽梗的儿子。人心自有一杆秤,在老父亲那里也自有一杆秤,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的秤始终偏向的是他的儿子,而非他自己。
有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件琐事,述及一个小偷夜间到牧师的寓所偷窃,连牧师的裤子也偷去了。第二天,牧师的儿子发现了就跑去告诉父亲,哪料父亲说:由他罢,反正裤子多着呢?文章末了作者附上这么一句:“原来在爱里,连小偷也不能够存在!”今天,让我们抚心自问:如果上帝将救恩透过耶稣基督,无条件地给予我们,那还有什么人是我们可以拒绝去爱的呢?上帝愿意我们明白:用祂的爱去包容所有的人。正 如故事中的老父亲一样,而不是像大儿子那样,认为这世界上除了自己便都是罪人,而且还是不可原谅的罪人。我们不是神,我们没有权利代替祂去审判身边的每一 个人,但我们却可以像阿爸父神一样,在人软弱的时候拉他一把,正如老父亲站在路口等候儿子归来一样。我们无法接纳别人的过犯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了,当 我们的s号心无法容纳别人同样s号的错误时,我们就该想想这位父亲,做个有容乃大的人,放宽我们的心怀,就像上帝无限加大号的心能够装进我们无尽的过犯!
以上是我与弟兄姐妹所分享的信息,我们分三点讲了这一家人的故事。我们以前一直以为在这段经文里只有一个浪子,但其实却有两个浪子:一个离家不远(25节),一个往远方去了(13节);一个需要父亲出来劝他(28节),一个需要父亲等候巴望(20节);一个是迷失在自义里(29节),一个迷失在罪恶里(13-16节)。 这就是我们的写照,可我们也不要忘了,在父那里有白白的恩典,我们要脱离在罪中的生活,我们也要脱去我们个人努力式的信仰,让耶稣不再仅仅是我们的榜样, 而要让祂真真正正的成为我们的救主,来主宰我们的一切。在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个是出去,一个是回家。你呢?是在出走的路上?还是在回家的路上? 或是徘徊在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