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中的善行 ---耶稣与律法师的对话 经文:路10:25-37
作者:柳晓霞
2016-10-27  
爱心中的善行 ---耶稣与律法师的对话

证道经文:路10:25-37
证 道 人:柳晓霞 牧师
整  理:朝阳堂编辑室


《路加福音》10章25-37节中关于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这段经文,看起来就是耶稣与一位律法师之间的对话,但这段对话引起我 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人生的两个大问题:第一.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承受永生?第二. 谁是我的邻舍?这两个问题若我们都明确了,相信这个世界将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
一个律法师,一个精通律法的人来试探耶稣,他并非为寻找真理而来,他的目的不是要知道如何能往神那里去,而是要令耶稣失言说出奇怪的答案,从而羞辱衪,令百姓反感衪。这里,我们暂且不管律法师的目的如何,我们需要看到主耶稣对我们的教导和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一、对话之一 :爱心中的善行之观念
  律法师问耶稣:“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约10:25)这是人生的笫一大问题。律法师的观念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提的问题中强调的是工作问 题。他问:“该作什么?”他认为救恩是可以用行为换取的。神接纳他,是因为他过去一直行为可嘉,或他日后可以成为一个相当好的人,他完全不知道,救恩完全 是神的爱和神的恩典,这是问题的关键。然而我们清楚地晓得,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区别重点就在于:我们不能因自己的行为来换取救恩,乃是因为耶稣基督的爱和恩 典临到我们,我们才赖以得救。
我们还要看到一个细节:耶稣如何清晰地引导这位律法师,让他明白得永生的步骤是如何的。
笫一、得永生的答案已写在律法上
人若要知道如何得永生,必须查考神的律法。耶稣提示律法师说:“你念的是怎样呢?”当时的律法师身边大部分都带着一个小小的皮匣,匣中放着几段经文,其中两段是《申命记》6章5节及《利未记》19章18节,律法师当时经常引述这些经文。
笫二、要尽心爱神
“爱主你的神。” 要爱神,如同衪是你的神——这是一种个人与神亲密关系,并非一种疏远的关系。这里,耶稣引用律法回答他,指出他身为律法师,是应当了解的。“你要尽心、尽 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10:27)那位律法师对律法有正确的认知,但他此刻的信仰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耶稣此刻提醒 他:你不但要知道,还要做到,要进深到“行”的深度。
律法师对信仰的这种理解,在今天的教会中依然非常普遍,有时候,我们的信仰也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不能上升到“行”的深度。《圣经》的话语 我们不可谓不熟,教义我们不可谓不通,但能不能将自己所知道的付诸行动,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有时,我们看到的是空洞的信仰知识,缺乏了信仰的实践。
《圣经》中劝勉我们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 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 1:22~25)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对信仰我们知道了多少?又行了多少呢?我们对信仰的知和行,往往不成正比,我们可能不比律 法师知道的少,但我们行出来的,却比耶稣期待我们行的少而又少。
耶稣一步一步地引导律法师,目的是为了让他明白,每一个得救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律法师一步一步地回答耶稣的问题。耶稣 对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10:28)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戏剧性的变化:这个出发点本是为了试探耶稣的人,却 变成他来回答耶稣的问题。主耶稣以律法回答了律法师,让律法师以他熟悉的律法来回答他自己的问题。耶稣要告诉这个熟知律法的人“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祂要指出:生命是爱心的行为恒久实践的表现。耶稣也想藉着这样的律法,来唤起这位律法师的良心,使他能够采取行动。而我们看到,这位律法师不甘心认输,没 有达到试探耶稣的目的,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
二、对话之二:爱心中的善行之举动
“谁是我的邻舍呢?”当律法师发现自己的观点被耶稣否认时,他“要显明自己有理”,于是反问耶稣,这是律法师所说的第三句话,涉及另外一个重要的 问题:谁是我的邻舍?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信仰中的本分与责任的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耶稣以一个故事作回答,那可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因为假如没有这 样的一件事情加以衬托,他就不容易指出祭司和利未人的冷酷无情,这个比喻把爱的律法真正地阐明出来,并向他讲明:信仰需要实践,需要承担责任,需要尽上自 己的本分——身为律法师,就要承担律法师的责任,尽律法师的本分。
第三、耶稣引导律法师要爱邻舍如同爱自己
人若要得永生,必须爱邻舍。律法师回答耶稣时说,笫一条诫命是“爱神”,但这是抽象的,因为这种爱是看不见的,也难以明白。爱若要能被看见和明 白,必须有所表达,有具体的表现,没有表达的爱只是空言,只是停留在舌头上的爱。爱若不表达出来,是不会被人知道的。耶稣要告诉我们的是:爱应当是积极 的,不是被动和静止的,并且神要求我们作的是:你要爱邻舍。
“谁是我的邻舍?”律法师的发问值得我们思考。为了让律法师心悦诚服,耶稣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故事中,那个被人陷害的落难者是最需要帮助 的,他应该是每一个人的“邻舍”,人们理当去关爱他、帮助他。然而,故事中,当不同的过路者从这里经过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祭司“看见他,就 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参路10:30-32)。利未人是十二支派中被上帝分别出来做祭司的,他们不种也不收, 但他们被上帝的祝福包围着。用一句话来概括利未人和祭司的关系:所有做祭司的人一定是利未人,利未人不一定都是祭司。但是利未人和祭司都是服侍神的,都在 圣殿之中,而这样的人,看到落难被强盗打得半死的人,却做了最残酷的动作:看见了,却从那边过去了。曾看到一些资料对他们的分析,为什么祭司和利未人对他 不管不顾呢?在犹太人的律法中,凡是摸过死人的,就要洁手七天,七天内不得做任何事情。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就是“谁是我们的邻舍?”明明那个 落难的人是需要帮助的,他应该是每一个人的“邻舍”,但过路人的态度却有不同;祭司、利未人看到他都从那里过去了,惟有撒玛利亚人“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路10:33-34)面对落难者的不同态度,正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心理 状况及信仰状况。耶稣显然要藉着这个故事告诉律法师,当他在说“谁是我的邻舍”时,他的心理正和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相似。
由此定义,“邻舍”是客观上需要受帮助的人。环顾四周,你我身边都有许多在各方面需要帮助的人,只要张开尘封的眼耳,你即将听见伤者微弱的呼声。 “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壹3:17)亲爱的弟兄姊妹,不管你身处什么地位、什么环境,相信只 要有一颗爱人的心,一颗寻找“邻舍”的心,或捐助、或安慰、或祷告守望,世间存在太多需要,而哪里有需要,那里就有我们的“邻舍”。爱神与爱人,向来密不 可分,《圣经》告诉我们:“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4:20)爱人服侍人, 不限环境远近、关系亲疏。“邻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无关身份、地位。神从不以外貌待人,却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 身上了。”(太25:40)
今天,我们也很容易陷入律法师这种可怜的光景中,只愿意口头上强调自己的信仰,却不愿意承担由信仰而来的责任与本分,非但如此,还要设法找到一个 掩饰自己丑恶的借口。我们并非不晓得我们的本分是什么,只因我们逃避责任,说出:“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等到条件成熟了再作”等等借口。终其究竟,还是我 们里面缺少对上帝的爱。
故事读到这里,让我深思的是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都忙碌着要回家,不管家有多远、路多么难走、票多么难求都要回家,因为家是人心 灵归属的地方,我也在其中。节后返回时只有一个想法,回家好好睡一觉,当我领着儿子下天桥,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乞讨。当时我太疲惫了,走过了二十米 左右,我儿子停下来,对我说:“妈妈,那个人好可怜。”我从钱包拿出钱,说:“你去吧。”望着他把钱给那个老人,再回来,我亲了亲他。此情此景让我想到: 耶稣的教导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18:3)。一个小孩子,他从不会思考眼前这个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乞 讨,他只看到这个人很可怜,而我们会看到背后的动机。爱是没有杂念的,我们很多时候为自己的行动掺和了很多杂念、借口。对我而言,做一次热情洋溢的讲道是 容易的,做一个感人泪下的祷告也是容易的,但难的是,在任何人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的手。使徒保罗告诉我们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 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 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1~3)邻舍在哪里?就在你身旁。邻舍是谁?是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
三、对话之三:爱心中的善行之辨别
当耶稣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又向律法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耶稣想以此进一步考查律法师的是非观念。一 位精通律法的律法师,不会不懂得是非观念,他肯定不应该赞同祭司和利未人的做法,所以他肯定地说:“是怜悯他的。” 这是律法师所讲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显明他并不是个是非不明的人,只是他不太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本分。
他的回答没有让耶稣失望,但耶稣的心意并不是只让他有是非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求他在是与非、善与恶之间做出选择,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 改之。”这是耶稣所要求的重点。这位律法师能判断故事中三个人的是与非、善与恶,所以耶稣提醒他: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当耶稣知道律法师赞同撒玛利 亚人的做法时,就明确地告诉他:“你去照样行吧!”
在生活中,我们也并非没有是非观,可惜我们的是非善恶往往是衡量别人的。我们习惯于对他人的是非评头论足、对他人的善恶说三道四。我们会为一个罪 人的罪行而义愤,也会为一个义人的义举而拍案叫好,可当自己面对罪时,却会重蹈那个罪人的覆辙,面对善时,依然可能没有力量行出来。我们特别想到保罗说的 那句话:“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7:19)当我们看到这段感人的故事,就该想起耶稣对我们的提醒:“你去照样行 吧!”
结语
在结束时,我们要强调:信仰不是空洞的理论,它需要实践,需要在生活中予以体现。那些只在口头念着自己的教义教规,却企图逃避自己的信仰实践和生 活行为的人,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定会切实地遵行上帝的旨意,成为关爱帮助他人的人。让我们效法撒玛利亚人的爱心与善行,记住耶稣的教 训:“你去照样行吧!”
愿神祝福祂的话语,阿们!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