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哀哭的人同哭
经文:罗12:15 歌曲:28 有一天 302
一、生命的本质
任何一个人,在他一生中都有可能遭遇悲伤,遭遇亲人过世、或重大的失落等等,因为生命的本质是短暂、脆弱的。摩西这样说:“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 ······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5-6,10)大卫说:“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诗39:5)雅各说:“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4:14)尽管生命的本质是脆弱的,短暂的,但是任何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或离开这个世界都在神的掌管中。正如雅各所说:“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做那事。”(雅4:15)
当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人,因为灾难、疾病离开世界的时候,其实并不代表我们比他们更好,更有义。主耶稣说:“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路加福音13:4—5)任何一件发生在非基督身上的事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面对别人生命中的灾难,你永远不要有幸灾乐祸的心态。其实我们也是一样随时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与哀伤的人同哀。
尽管生命如此短暂脆弱,但死亡在耶和华的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事,诗篇116篇15节“在耶和华的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而且死亡不代表主爱的隔绝,“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BP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8:35,38-39)
而且主耶稣的复活已经战胜了死亡,“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感谢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15:55-57)主耶稣宣告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二、不可避免的哀伤
当一个人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亲人时,伤痛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会悲伤,根据学者的研究主要与依附理论有关系。人类有和他人发生强烈情感的需要。其实,我更愿意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日久生情,难以割舍。不论任何形式的悲伤,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当一个人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亲人时,他的心理同样受到创伤,因此他的复原需要一个过程。必须经过哀悼才能走出来,必须要完成、经过某些特定的任务才能走出来,否则的话就走不出悲伤,过不下去的样子。因此哀悼不是一个情绪反映,乃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哀悼的四个过程:
一、接受失落的事实
可能有人说,死亡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我们常说安息礼拜、追思礼拜结束后,一切都结束了,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可是事实上内心能接纳这个事实是很不容易的过程。“哀悼者有时似乎在现实中,他们表现好像已经完全接受逝者已去的事实,但有时却又很不理性,以为逝者还活着”,甚至安慰者善意的去提醒死亡的事实,也会遭到愤怒的对待,这是普遍现象。
有一些人甚至会寻求通灵的宗教团体或通灵大会,希望能够找回死者。要与过世的人有某种连接。即便他知道已经死亡,但是心里还是不能完全接受。我想说,这是神所禁止的交鬼行为,找回来的不是死者本人,而是邪灵的假冒。根据申命记18章9-14节记载“你到了耶和华你神所赐之地,那些国民所行可憎恶的事,你不可学着行。用迷术的、交鬼的、行巫术的、过阴的。凡行这些事的,都为耶和华所憎恶,因那些国民行这可憎恶的事,所以耶和华你的神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人死后毫无所知“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传9:6)
二、经验悲伤的痛苦当重要亲人过世后,一定会在情绪上有很大很大的痛苦:孤单,伤痛等打击,一定要去经历这些,忽略与压抑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一定要走过这个痛苦,去经验,去表达,若是拒绝、逃避、否定,或是麻醉,都是不适宜的。假装没事,外面好像愈合,但里面化脓。使用圣经带给人安慰,鼓舞、盼望,但是注意使用的时机、言语的表达,悲伤着的情况,不要太快把圣经的话语拿出来,把内心的伤痛给压住,反而对他不利。
三、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 当重要的亲人过世后,你需要转道,需要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环境。你需要认知道环境的改变,他必须面对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她的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丧亲者,我们都很难界定到底失落是什么,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失落的是伴侣,还是暖床的人。生者往往在失落发生后,才会清楚了解逝者到底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四、将情绪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事情上。哀悼者永远无法完全忘怀逝者,因曾在生命中如此互相珍视,我们永远无法从内心里去除曾如此亲近自己的人。生者是否准备好进入新的关系,不代表对逝者的忘记,不代表放弃,而是将过世的人放在生命中重要位置。“直到最近,我才注意到生活中有些事物仍然为我开放,你是知道的,就是生活中给我带来快乐的事情。我知道,终我一生,仍会继续为此哀悼,···对他的回忆会永远活着。但是生活会继续下去。”
哀悼何时结束,其实没有所谓的结束,只是看我们如何处理他,让我们的生活继续下午,让我们活出神要我们活的样子。每一个人哀伤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一个人必须要自己走过哀伤。“我们终将找到一个地方安置失落,我们失落后的强烈哀悼终将沉息,但是也知道这种痛苦是无可安慰,也无可替代的,不管如何填补这个裂口,就算能够完满填补,它也不是原来的样子”。
正常的哀伤反映,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些现象:孤单、疲倦、无助、缺乏精力、失眠、食欲减退、口感、幻觉,感觉到失落的人仍然存在、避免提起失去的亲人、梦到失去的人,哭泣、旧地重游等。思念(逝者在脑海中萦绕不去的情况);罪疚感(可能会想,当时我若早点喊他去医院就不会这样了等等);敌意反应(责怪神为何把他带走;若是车祸,对肇事者产生仇恨);失去生活功能(在强烈的打击下,暂时失去生活功能);发展出逝者曾有的行为特质,(为了在内心深处与死亡的人有某种连接,可能会发展出死亡的人的某些习惯,在自己的行为上表现出来)。
有时候经过哀伤会产生忧郁症。一般来说走过正常的哀伤,都会慢慢走出来。但是盘踞不去的重忧郁,变成病态的哀伤。
允许个别差异、提供持续支持、允许时间去悲伤,如果她已经超过三年,一直活在悲伤中走不出来,他就需要去看医生。
三、与哀哭的人同哭
曾在周五晚的青年团契看过一部影片《为鲍比祈祷》,围绕一个同性恋的男子展开,但我不认为他的主题为同性恋。乃是通过这一步影片告诫我们,当身边的人行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当身边的人违背神的旨意,我们该如何做,是充满爱、尊重、呵护与接纳,帮助改正,还是律法式的定罪。当有着虔诚基督信仰的妈妈知道后,很是震惊,出于本能的母爱,出于一个虔诚基督徒的惯性反映,带领他的孩子寻求医治,并在圣经中找出许多反对同性恋的经文、用便签纸贴在孩子房间的墙上。整个家给予他的不再是无条件的接纳,乃是多了很多的压抑。当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也在反思,多少时候,我们太容易给在错误中的人贴标签,定罪。多少时候,我们就像这位母亲一样,虽然出于爱,但却让人受伤;出于爱,却失去了那么点同理心。主题曲特好,用一种哀怜的语气唱到《I need you to listen》,会听,听懂是一门不简单的功课。
这里不由得想起约翰福音记载的犯奸淫时被抓的妇人,所有人给予拒绝,并准备用石头打死他的时候,耶稣温情的说了一句:“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耶稣没有指责妇人说,你不明白摩西律法不可奸淫吗?耶稣的尊重与接纳给了他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勇气。真正给人力量改变的,不是自以为意的职责,乃是爱中的尊重与接纳。真正的爱需要在别人的错误中看到自己的责任。
当约伯身处痛苦的煎熬中时,约伯三个朋友带着固有的一些观念,用滔滔不绝的言语向约伯表达同情,却使约伯陷入更深的痛苦。有哪一个人能说完全了解别人呢。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不够智慧,以至于常常打着爱的旗号,给人带去诸多伤害;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不够同理,以致常常带着自以为义的姿态,给人带去诸多的伤害。神爱我们每一个人,神是按着我们本相接纳我们的主。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12:15)读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好难。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同理心。同理心是设身处地的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感觉、需要、痛苦。把自己的性格和感受暂时放下,而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中,与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感受认同。 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就像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永远不能失掉“就像”这个心理素质,这就是同理心。
面对生命中有重大失落的人,我们如何安慰;
不说:“别哭了,哭也没用,人死不能复生,只会伤身体”;而说:“他不在了,让你伤心难过,忍不住想哭”
不说:“请你别再哭了,难道只有你伤痛,别人就不会难过吗”;而说:“我听到他过世的消息,我也忍不住想哭”
不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你要刚强起来,你的两个孩子还需要你照顾”而说:“当你想到两个年幼的孩子,前面的路还长,你感觉担子好重”
不说:“你不要觉得孤单,我们好多朋友都会陪伴你”而说:“当夜深人静时,你感觉好孤单,好像连最好的朋友也不能了解你”,
不说:“你不要怨天尤人,对神生气,他是那么好的人,却遭遇这种事”而说:“而说他人这么好,却遭遇这种事,让你心中愤怒不平,却又困惑难解”
结语:托尔斯泰说“唯有能爱的人,才能承受悲伤之痛。也唯有去爱,才能治疗伤痛。”祝福我们成为一个聆听者,与哀哭的人同哭 ;祝福所有哀伤者,靠着神、靠着家人、弟兄姐妹的扶持,都能走过正常的哀伤,以健康的方式,向逝者告别,,并坦然的将情感投注在新的关系上,迎来生命的曙光。正如圣经所言:“义人的路好像明光照耀,越照越亮”
最后我们愿意这样祷告“主啊,求你赐我宁静的心,接受不能改变的事;赐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赐我智慧,分辨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