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可10:46-52
耶稣即将走向耶路撒冷,面对S字J的酷刑,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途经耶利歌时,他医治了一位名叫巴底买的瞎子,彰显了他的大能,并见证了他的慈爱,这是耶稣在受难之前所行的最后一个医病的神迹。耶稣施行这个神迹,马可记述这个神迹,都不是随意而为的,因为这个神迹向我们启示着许多重要的信息。这个神迹中,瞎子巴底买的言行举止特别引人注目:他不屈不挠的迫切呼求,赢得了耶稣的认可,并得到了他的应许——“要我为你作什么?”巴底买抓住这个应许,表达了“我要能看见”的心愿,耶稣垂听了他的祷告,实现了他的愿望。过程很简单,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巴底买的过人之处,他的态度,他的行动,他的言语,都让人肃然起敬。正是因为这些,他的愿望才得以成为现实。这个事件对我们很有启发。“要我为你作什么?”这不仅仅是耶稣给巴底买的应许,也是给我们每个人的应许。可是,我们并不能像巴底买一样得着耶稣的祝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像巴底买那样把握这个应许。今天,我就想藉着这段经文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从巴底买的身上,学习他如何把握上帝的应许,并经历上帝的大能。巴底买经历神迹的过程,对我们有以下几点提醒,值得深思。
一、对象要明确
巴底买是一个瞎子,是讨饭的乞丐,之前他并未与耶稣有过接触,但他一定已经听说过一些关于耶稣的事迹,否则他不会如此专注地呼求耶稣。而且,从他的呼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耶稣的认识,与当时的一般犹太人有着本质的差别。“耶稣同门徒并许多人出耶利哥的时候”,众人熙熙攘攘,阵势很大。巴底买无法看到这个场景,但嘈杂的人群还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好奇地询问,身旁的一位好心人告诉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经过”(路18:37)。“他听见是拿撒勒的耶稣”,立刻大声呼喊:“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他的这个举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为何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又为何指望耶稣“可怜”他?这是因为他对耶稣有正确的认识,并对他的能力有正确的理解。简单地说,巴底买对他所祈求的对象,有明确地认识。
对于从他面前走过的耶稣,巴底买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这是“拿撒勒人耶稣”,路人是这样告诉他的。然而,他并没有盲从这个观点,他对耶稣的认识,要比这个认识更为深刻,人们告诉他这是“拿撒勒人耶稣”,他却认为这是“大卫的子孙耶稣”。这两种看法,有着天渊之别。当时的犹太群众,大部分人只认耶稣是“拿撒勒人”,因为他的确从拿撒勒小城走出,并且,“拿撒勒人耶稣”的称呼,有时还带有轻蔑的意思,他们会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6)持这种看法的人,并不承认耶稣是神,是上帝的儿子,只承认他是人,是“约瑟的儿子”(路4:22)。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耶稣不仅仅是“拿撒勒人”,更是“大卫的子孙”,持这种看法的人相信,耶稣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赛9:7)。当彼得对主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太16:16)时,得到了耶稣的嘉许:“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与耶稣素不往来的巴底买,能和与主朝夕相处的门徒有相同的认识,实在难能可贵!耶稣喜悦彼得有这样的看法,同样也会喜悦巴底买有这样的看法。
巴底买对他所祈祷的对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他的祷告蒙主应允。我们的祷告常常不被成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并不清楚我们所祷告的对象。我们今天都在祈祷,但我们在向谁祈祷呢?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连祈祷的对象都不明确,祈祷怎么可能得着垂听呢?保罗在雅典布道时,发现当地人在敬拜“未识之神”(参徒17:23),实在荒唐!然而,今日教会中,也有很多人就是如此,他们在礼拜,也在祈祷,但他们并不认识上帝,他们的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又真又活的上帝。他们口上也念叨着耶稣的名字,但他们所相信的,不是“大卫的子孙耶稣”,不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只不过是医生,只不过是财神,只不过是法官。对耶稣有如此的看法,怎能指望他聆听我们的祷告呢?使徒保罗说:“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后1:12)保罗“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但前提是“知道我所信的是谁”。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态度要正确
巴底买的第一次呼喊,并无什么效果,耶稣没有理会他。不但如此,他的呼喊还引来了路人的反感,“有许多人责备他,不许他作声”。纵然如此,巴底买也没有就此作罢,反而“越发大声”地呼喊:“大卫的子孙哪,可怜我吧!”直到耶稣为他停下脚步。他的执着,令人钦佩!当他像耶稣祈求“我要能看见”时,耶稣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这是耶稣对巴底买之态度的最好肯定。这个神迹的全部过程,巴底买有着超乎寻常的表现,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信心,使他得着医治的,正是这种信心。可见,他有正确的祈祷态度。
首先,他不自卑。巴底买是个瞎子,并且是以讨饭为生的乞丐,但他并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暴自弃,面对耶稣时,他敢于放声向他祈祷。“上帝爱世人”,他的恩典涉及到每一个人。因此,我们不需自卑,只管来到上帝的面前。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相信他,都可得着他的怜悯和慈爱。经上说:“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上帝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上帝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罗1:26-29)
其次,他不胆怯。巴底买满心激动地呼求耶稣,可能由于声音过高,以致引来了路人的强烈不满,“有许多人责备他,不许他作声”。他不畏一切来自外在的压力,只管认定他所尊敬的耶稣。我们的祷告,也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压力,可能会使我们心生疑窦,甚至萌生退意,但这个时候,我们应当效法瞎子那样的坚强,他不怕任何压力。经上说:“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5-16)
再次,他不灰心。第一次呼喊时,耶稣也许没有听见,也许有意不听,为要考验他的信心,巴底买没有在意这个结果,他继续大声呼喊。我们的祷告,常常缺少耐心,以致常常灰心。“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他讲到:有个寡妇请求法官为她伸冤,那人多日不准,此人虽然“不惧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但他说:“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参路18:1-8)耶稣感叹道:“你们听听那不义的法官所说的话吧!难道上帝不会替那些日夜向他求援的子民伸冤吗?他会延迟援助他们吗?我告诉你们,他一定尽快为他们伸冤。可是,人子来临的时候,他能在世上找到这样的信心吗?”(路18:6-8,《现代中文译本》)真的,我们很难像这位寡妇及这位瞎子一样,做到不屈不挠、坚忍不拔。
三、内容要准确
听到瞎子的连声呼求后,“耶稣就站住”,对身边的人说:“叫过他来。”瞎子听到耶稣的召唤,立刻“丢下衣服,跳起来,走到耶稣那里”。耶稣说:“要我为你作什么?”瞎子说:“拉波尼,我要能看见。”瞎子的这个祈求,一定会令当时的很多人感到惊讶。巴底买是个乞丐,但当他获得“要我为你作什么”的应许时,向耶稣所求的,不是食物、衣服或者钱财,他所求的是“我要能看见”。食物、衣服、钱财,巴底买一定都需要,但他的心中有明确的尺度,他知道自己有比这些更为重要的需要,于是他放弃了这些,选择了“我要能看见”。巴底买的这个愿望,符合耶稣的心意,所以他说:“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于是,“瞎子立刻看见了”。巴底买的祷告能蒙垂听,又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的祷告有准确的内容。这个事实提醒我们,祷告时,内容要准确。
首先,上帝喜悦的祷告,是能彻底改变生活的祷告。如果巴底买向耶稣索要食物、衣服或者钱财,即便耶稣给了他,也没有多大的意义,食物会吃完,衣服会穿烂,钱财会用完,而这些东西消失之后,他的生活依然如故,眼睛还是看不见,生活还是没着落。现在,他所求的是“我要能看见”,只要能看见,他的生活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不需再去乞讨,通过自身的努力,食物、衣服及钱财等物,自然会随之而来。我们所祷告的,经常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那些能真正改变我们生命及生活的事,我们却很少祷告。因此,我们要学效巴底买,懂得如何在祷告时“抓住重点”,而不至“抓住芝麻,丢了西瓜”。耶稣说:“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1-33)
其次,上帝喜悦的祷告,就是能造就灵性生命的祷告。巴底买所祈求的是“我要能看见”,似乎只是一个关乎肉体的祷告,但事实上的果效却不仅在肉体,也在灵性。得到医治之后,巴底买的心思并未仅仅停留在这个神迹上,他有更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在路上跟随耶稣”,路加的描述更为清楚:“瞎子立刻看见了,就跟随耶稣,一路归荣耀与上帝。众人看见这事,也赞美上帝。”(路18:43)耶稣预期到这个神迹会带给巴底买灵性生命的造就,也能触动周围群众对耶稣的兴趣,所以垂听了他的祷告。我们所祷告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能造就灵性生命的事,倘若缺乏这样的意义,一定不会蒙主垂听。经上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雅4:2-3)
“要我为你作什么?”这是耶稣给巴底买的应许,他充分理解了应许的内涵,所以他得到了上帝的祝福。今天,上帝也把这个应许赐给我们,要想得到这个应许,就当从巴底买的身上借鉴几点经验——对象要明确,态度要正确,内容要准确。经上说:“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他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他的,无不得着。”(约壹5:14-15)
2008年10月5日讲于新西北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