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恕人的程度 太18:21-35
作者:佚名
2016-10-27  

彼得曾到基督面前来问道:“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拉比们将饶恕人限于三次。彼得按照自己对基督教训的认识,把限度放宽到七次。这个数目代表完全。但基督教训我们,饶恕人不可厌倦。祂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然后祂说明了饶恕的真实依据,以及心怀不饶恕之精神的危险性。在比喻中,祂说到有一位国王如何对待那些办理他政府事务的官吏。有些官吏所经手的,是巨额的公款。当国王审查他们的帐目时,有一个人被带到国王面前。他的帐本表明,他亏空了主人一笔高达一千万两银子的巨款。他既无法偿还,王就根据当时的惯例,下令将他和他所有的财产都变卖了,来清偿这笔债务。那个臣仆在惊恐之余俯伏在王脚前恳求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释放了他,并且免了他的债务。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众同伴看见他所做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为了把这件事说清楚,比喻提供了一些细节,但它们不一定有相应的属灵意义。我们不必为此而转移注意力。比喻说明了一些重要的真理。我们的思想应该集中在这些真理上。

王的宽恕代表上帝赦免一切的罪恶。那动了慈心豁免仆人债务的王代表基督。人因违犯律法已被定罪。他无法拯救自己。所以基督来到这个世界,神性披上人性,舍弃了祂的性命,以义的代替不义的。祂为我们的罪而献上自己,并将祂宝血所换来的赦免白白地赐给每一个人。“因祂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诗130:7)。

这就是我们应向我们的同胞罪人表示同情的理由。“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壹4:11)。基督说:“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太10:8)。

在比喻中,那个欠债的人请求延期,并且承诺:“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王就收回成命,豁免了他的一切的债务。他很快就有机会效法那饶恕他之主的榜样。他出去后,遇见一个欠他很少钱的同伴。他被主所豁免的债是一千万两银子,而这个人只欠他十两银子。可是这个大蒙怜恤的人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他的同伴。欠他债的人对他的请求,是与他对王的请求一样的,可是结果却完全两样。那个刚蒙赦免的人毫无同情和怜恤之心,没有按他所蒙受的恩慈来对待自己的同伴。他不理会那人要他宽容的请求。这忘恩的仆人一心想着别人欠他的一点银子。他向那人索取他认为该还的全部债款,并对那人施用主人曾不忍心加在他身上的处罚。

今日也有许多人表现出这种精神。那个债户向债主求怜恤时,对自己债额的庞大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没有看到自己无法自救,居然想解救自己,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同样,有许多人也想靠自己的行为赚取上帝的悦纳。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法自救。他们不把上帝的恩典作为一种白白的恩赐来领受,却想建立自己的义。他们自己的心没有因罪而伤痛自卑,对待别人既严厉又无宽恕的精神。他们得罪上帝的地方,比起弟兄得罪他们的地方,犹如一千万两银子与十两银子相比-——一百万比一,但他们竟敢不饶恕别人。

比喻中的主人把不怜恤人的债户叫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耶稣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了。”凡不肯饶恕人的,就是放弃了自己得蒙赦免的希望。

但是这个比喻的教训不可滥用。上帝对于我们的赦免,并不减少我们顺从祂的义务。我们对同胞的宽恕精神也并不减少合法债务的权利。基督在教导门徒的祷告中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6:12)。祂并不是说,为了使我们的罪得蒙赦免,我们就不可以向欠我们债的人讨债。如果他们不能偿还,即使是因为他们不善于理财,也不可以将他们下在监里,压迫甚至苦待他们。但是这比喻并没有叫我们鼓励懒惰的精神。上帝明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帖后3:10)。主没有要求劳碌作工的人去养活懒惰的人。有许多人浪费光阴,不肯劳动,结果造成贫困缺乏。如果犯有这种错误的人不加以纠正,那么对于他们的一切接济,都会像把钱放进有漏洞的钱袋里。但是也有一种人的贫困是出于不得已。我们应当对这等不幸的人表现温情和同情。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应当像我们自己若处于同样的环境中所希望得到别人的看待一样。

圣灵藉着使徒保罗吩咐我们说:“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1-5)。

  但是我们不可轻看罪恶。主吩咐我们不可纵容弟兄犯罪。祂说:“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路17:3)。要称罪为罪,并坦率地向犯罪的人指出来。

保罗在圣灵的感动下嘱咐提摩太说:“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2)。他又写信给提多说:“因为有许多人不服约束,说虚空话欺哄人,……所以,你要严严地责备他们,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多1:10-13)。

基督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太18:15-17)。

  我们的主教导说,基督徒之间的纠纷应当在教会内部解决。这些纠纷不可向不敬畏上帝的人披露。如果一个基督徒被他的弟兄得罪了,他不应该到法庭上去向不信的人申诉。他应当照基督的指示而行,不要只想报复,乃要设法挽救他的弟兄。上帝必要维护敬爱祂之人的利益。我们可以凭着信心把自己的案子交托那秉公执法的主。

犯错的人往往会一再犯错,一再承认错误;受害的人会感到厌烦,认为饶恕的次数已经够多了。但是救主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犯错误的人:“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路17:3)。不要觉得他不值得你的信任而疏远他。“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6:1)。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错误,你应当饶恕他们。当他们来向你认错的时候,你不可说:我认为他们还不够谦虚;我认为他们言不由衷。你有什么权利论断他们呢?难道你能测透人心吗?圣经说:“他若懊悔,就饶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路17:3,4)。而且不止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正如上帝常常饶恕你一样。

我们的一切都来自上帝白白赐予的恩典。新约的恩典使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救主的恩典成就了我们的救赎,重生和高升,与基督同做后嗣。我们应当向别人显示这恩典。

不要让犯错误的人灰心。不要让法利赛式的冷酷进入你的心,去伤害你的弟兄。不要在你的心中产生苦毒的嘲讽。不要在言语上流露出丝毫的傲慢。你若说一句出于自己的话,抱着冷淡的态度,或表示出怀疑和不信,都可能造成一个人的灭亡。他正需要一位弟兄,怀着“长兄”般的同情来感化他的血肉之心。要使他感觉到有同情的手紧紧地握住他,听到你低声说:我们祈祷吧!上帝必使你们两人都得到丰富的经验。祈祷会把我们彼此之间联系起来,把我们与上帝联系起来。祈祷会把耶稣带到我们身边,使困惑软弱的人重新得到力量,去战胜世界,肉体和魔鬼。祈祷能够击退撒但的进攻。

当一个人转眼不看人的缺点而仰望耶稣时,他的品格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基督的灵在他心中运行,按照祂的形象改变他的心。所以你要努力高举耶稣,要向人心灵的眼睛指出“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当你从事这项工作时,应当记住:“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5:20)。

“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5)。没有什么理由可以用来为不饶恕人的精神辩护。不怜恤别人的人,表明自己与上帝的赦罪之恩无分。犯错误的人既得到上帝的赦免,就会与无限慈爱的主亲近。上帝慈悲的恩潮要流入罪人的心,再从他身上流到别人心中。基督在自己奇妙的生活中所显示的柔和与怜悯,必要在领受祂恩典的人身上再现。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8:9)。他既与上帝疏远,就只能永远与祂隔绝了。

他也许曾得蒙饶恕,但他不怜恤人的精神表明他正在拒绝上帝的赦罪之爱,与上帝分离,回到蒙饶恕以前的状态。他否定了自己的悔改,所以他要承担自己的罪,犹如未曾悔改一般。

这比喻的主要教训,就是在上帝的慈爱和人的冷酷之间进行了对照。上帝的赦罪之恩应当作为我们的准则。“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

我们得蒙饶恕,不是因为我们饶恕别人,而是像我们饶恕别人那样。一切的赦免,虽然都是出于我们所不配得到的上帝之爱,但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却表明我们是否已经拥有这爱。所以基督说:“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2)。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