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会”有可为
作者:老叨
2017-10-17  

根据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杜会生活。教会活动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和改变。从电脑到智能手机,从网页到客户端、公众号,再到“无所不能”的朋友圈,层出不穷的新型网络牧养方式正在不断刷新大家的视野。

这些可以笼统地归纳为“线上教会”,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教会内部的争议之声颇多:“线上救会”利弊几何?它是潮流一阵风,抑或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如何取舍?在这里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线上教会”也是教会

“线上教会”是不是教会?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所谓的“线上教会”,是相对实体教会而言的。在通常观念中,教会是有形质的,即由教堂、牧者、会众等实际要素构成。有很多同工据此认为,“线上教会”没有实体,所以算不上真正的教会。

其实在历史和教义上,“教会”一直包含“有形”与“无形”两种形式。所谓“有形教会”,就是我们前文描述的实体教会,又被称为“地方教会”(local church),例如北京崇文门教会、南京莫愁路教会,是以地理区域进行划分的。

“无形教会”则囊括了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中全部的有形教会。正如《使徒信经》中宣告:“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圣灵的无所不在、福音的大公属性、圣徒的灵性相通。消解了时空的局限,使古今中外所有的圣徒合而为一。

从“有形教会”的构成要素看,“线上教会”有牧者、有会众,唯一差异之处就是聚会空间--实体房屋被虚拟空间所替代。我认为,这种替代并没有对“有形教会”的内涵造成改变,而只是依托现代化技术的一次形式革新。

从“无形教会”的角度,“线上教会”不受地理空间的局限,身处不同环境的会众可随时分享灵恩,使其更接近于“无形教会”的理想状态。因此,可以说“线上教会”不过是“地方教会”的一种新形式而已。

当然,“线上教会”在圣礼方面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并非技术升级就能弥补。相信这类事工需求更能促进“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合一。

互联网已是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是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传媒工具。近年来,各地教会组织积极投身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分享教会资源。然而,这些教会网站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互动性。

真正的“线上教会”绝不是简单地把礼拜程序、讲道视频搬上网络,将互联网当做纸质媒体的代用品,而是要充分利用多功能的网络平台,形成与网上会众的持续性互动,力求做到精准牧养。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0--30岁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5%,30--40岁人群的普及率也有74%,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在3.6小时以上。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正在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互联网+”概念,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强调深度融合、创新模式。我认为,互联网已经不能再被归入扩音器、投影仪等实用性工具的范畴,而应当被视为与“古腾堡印刷术”同样重要的变革性事物,它将对教会未来的牧养模式造成趋势性影响,应当引起牧者们的充分重视。

构建更加紧密的团契

有不少同工担心,“线上教会”可能导致人格孤立、团契解体,就像网络癌症“宅”一样。然而,近年来教会使用互联网的实际情况是:教会信息发布更加准确及时,微信公众号令教牧辅导更加贴近信徒生活、网络福音团队全天候回应网友们关于信仰及教会的问题、公益众筹平台使贫病的肢体获得及时的帮助……这些都说明,“线上教会”能使原本分散生活的肢体更为有效地联系起来,福音透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营造出一个更加紧密务实的属灵团契,为广大信徒提供更为有力的信仰支撑,进而增强其对教会的归属感。

透过互联网,我们看到的是开放与分享,而非孤立封闭。“线上教会”是一个尚不明确的概念,却必然成为教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谈到未来的教会,当然不是一个纯网络教会,而应当是一个线上、线下高度互动的全方位教会。相信在圣灵的带领下,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持守真道、热心福传的“线上教会”必大有可为。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