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洁净圣殿(太21:12-13;可11:15-17;路19:45-46;约2:13-22),是四本福音书都记载的故事,虽然记载的次序不同,但基本内容都是差不多。在记念主耶稣受难的日子里,我们默想当时在圣殿中的情况,不免令我们联想到今日教会的情形,感慨“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所有人都知道,圣殿是神的子民敬拜神的地方,主耶稣也引用旧约以赛亚先知的话:“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赛56:7)。按理说,所有到神殿的人都需要以“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而对于犹太人来说,圣殿崇拜是以色列民族信仰的特色,是显示他们与众不同且引为自豪的。然而,在这个崇拜神的地方,却出现不尊重神的罪恶行为,这是何等讽刺的事!
在经文的记载中,作者没有介绍当时圣殿中的场景,直截了当地记载主耶稣的行动,其行动指向“作买卖的人”、“兑换银钱之人”和“卖鸽子之人”。不过,这也正是显示了圣经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描述主耶稣的行动时,向我们间接介绍了当时圣殿中的情形。我们无需去追究这些商贩是否将圣殿变成一个黑市,这似乎也不是主耶稣所要揭露的,但主耶稣却向我们揭示了圣殿本该有的功用,即“祷告的殿”。祂将这些商贩及商品赶出的原因,就是他们将圣殿的功能转变了。
阅读经文,令我们引起思考的,当然也不是当时主耶稣的行动造成多大的损失,也不需要去在意后面祭司长和文士的反应,而是想到在世俗化影响下,严格、保守的犹太教信仰被潜移默化的真实情况。在我们的印象里,犹太教徒是非常敬虔的,其圣殿的神圣性是不容侵犯的。我们曾看到历史上,曾经因为圣殿被外邦人侵犯,或被不洁之物所占,而引发的诸多血腥事件。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在世俗化的影响下,圣殿崇拜的神圣性已不复存在,圣殿成为一个市场(至少有一部分),来圣殿崇拜的人变成一群消费者,在圣殿中充满了商贩,甚至祭司长、文士之类的人也参与其中。
联系教会,我们不难发现信仰在外力的强压下,或者说在强大的BP下,会被锻造得很纯洁。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信仰的外在压力对于教会来说是一种祝福,也是教会复兴的契机。然而,相反地,在平顺的环境里,在相对安全及受保护的环境中,基督徒的信仰危机却来得更加突显。最大的危机,就是在逐渐被侵蚀的状态中,基督徒反而并不自知。
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日中国教会,外在受保护的环境,物质越来越丰富、经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教会的世俗化现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从而教会中产生一些类似于圣殿崇拜中的不洁现象,即教堂成为一个市场,信徒成为信仰的消费者,牧者则成为贩卖“属灵”的商人。
其实,对于一般信徒来说,他们本身对于信仰并不了解,其信仰的追求很多时候类似于迷信,用消费的心态来面对信仰在所难免。但可悲的是,今日教会中有不少牧者,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在所传讲的信息上偏离圣经真理,转而迎合信徒的“胃口”,将信徒带到真理的反面。这些现象在成功神学所充满的灵恩派教会中普遍存在。他们滥用恩典,淡化耶稣基督与S字J的信息,告诉信徒无需认罪、悔改,就可以得到医治、富裕、健康,或者宣告“居上不居下、作首不作尾”等功利性的口号,将基督的救恩变成“廉价福音”,将十架道路变成“康庄大道”。在教会里充满了以“得”为目标的“消费者”,而教牧则成为一群油嘴滑舌的“属灵商贩”。
在许多弟兄姊妹沉浸于成功神学、整日消费信仰的现状中,主耶稣用祂自己的方式来洁净教会,祂的“赶出”、“推倒”和祂可见的鞭子(约2:15),都是今日教会所需要的管教。因为祂不愿意教会再继续被世俗化所侵蚀,祂要教会回到神的面前,回到S字J的救赎里。也请不要忘记,主耶稣允许外在的环境来对付教会时,要真正面对S字J的苦与痛的,还是祂自己,因为祂始终是教会的头,教会是祂的身体。当教会(祂的身体)遭遇任何BP之时,受苦的依然是主自己。因此,祂会对那BP者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BP我?”(徒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