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自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并在悠久的历史中为人类社会塑造出不少美好的范式。自基督教传入我国两百年以来,在革除封建陋习、促进民生福利等方面都做出过积极贡献,成果为历史所肯定。然而,以往在处理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上,教会大多采取的是批判、对抗、冲突的态度,难免引发抵触与排斥。进入新时期,教会若想继续深入有效参与我国的社会建设与变革,就势必要朝着一个更加“友善”的方向塑造自己。那么在当下的处境中,教会应该在哪些方面开展“友善”的建设呢?
亲和传统文化
在这个强调文化多元且平等、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教会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寻求文化上的亲和。尽管这势必有一个长期适应与转变的过程,但我们必须首先在态度上明确“化冲突对抗为亲善融合”的基本理念。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亲和传统文化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与实践来达成实质性的能力建设。这方面,近年来各地教会积极探索基督教中国化的路径,上起基督教两会、神学院校,下至基层堂点、广大会众,都在以各种方式推进并投身于这种文化上的亲善与融合。
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教会自身的能力是很欠缺的,这就需要我们抱定向他人学习的志向,在推广学习传统文化方面有更多、更长效的计划与投入。神学教育方面,在目前不定期讲座的基础上,力求健全完善选修乃至必修的课程设置;研讨会方面,不仅要在邀请专家学者上下工夫,更要在研讨议题的设置上拓宽思路;基层讲台方面,我们应该力求传道人对本土文化有更多的自觉学习与理解,并且善于引导信徒尊重包容周遭传统习俗的人文意义。
想来有了态度上的根本转变,再加上学以致用的精神,那么无论是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丧葬习俗等具体问题上,都会逐渐形成令众人满意的结果。
关怀弱势人群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带动下,国内教会基本都完成了基础的硬件建设,组织管理体系也基本得到了完善,教会实力今非昔比。那么我们就该如圣经教导的那样:“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参彼后1∶7)借着公益慈善方兴未艾的东风,把这份得自圣爱的恩惠,以温柔友善的方式播洒到有需要的人当中。
公益慈善是最能直接体现基督之爱以及教会友善形象的现实途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5)不分门别类、不怀揣功利的服侍与关怀,对受助者的影响是单纯的言语说教远远无法达到的。因为真正的慈善就是以心换心,正如基督用他的身体默默成就了我们的永生。
以我亲身参与过的“残障家庭休养营”活动为例:招募家庭不设信仰限制,整个活动没有任何传教的环节,有的只是设身处地为脑瘫ET的家庭着想,让辛劳无助的父母获得难能可贵的休整与激励,让孩子们在陪伴和玩乐中获得与人融洽接触的契机。活动开展6年来,近百个残障ET家庭得到援助,其间收获的感动与泪水不胜枚举,一众教会义工更是深切体认到:躬身服侍远胜夸夸其谈。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6∶31)耶稣的教导正是对于“友善”最完美的诠释,无需言语逻辑的控制与捆绑,爱便能让我们与同胞血肉相连。
呵护自然生态
这两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街头巷议的热词。对于教会来说,呵护自然生态不仅是社会进步提出的时代要求,更是上帝早在创世之初既已植入于我们生命中“修理与看守”的属灵基因。
作为个人或一间教会,要完成青山绿水的生态目标也许太过遥远,但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大力推广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却是我们力所能及、责无旁贷的。自2010年以来,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就在全省教会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教会环保联合行动”,尝试引入了集二手货跳蚤市场、环保信息咨询、爱心义诊、无偿献血等于一体的“环保嘉年华”模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推广开放友善、低碳节能的新生活方式。近十年来,已在十多个地区举办活动40多场,10多万教内外群众参与其中,累计筹款50多万元,有利地支持了当地教会社会服务事工的可持续开展。
新时代的教会应当要从自身做起,凡事率先垂范做众人的仆人、众人的榜样。这样才能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友善”氛围中,开出众人以为美的花朵,结出神人喜悦的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