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网打鱼”--谈谈“互联网+”与牧养
作者:陈丰盛
2016-10-27  

对于“互联网+”,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把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重点在于,后互联网时代里,如何在教会中推行“互联网+教会牧养”。

一、教会模式的滞后

很明显,教会属于神的国,本质上不属世界,但教会在世界中,却受着文化的影响。从主耶稣离世前的祷告(参约17)中得知,他将教会留在世界,是要让教会在世界上见证基督、传扬福音。因此,教会在任何时期与当代文化必然发生互动。

正如美国神学教授邵叶尔谈及神学与文化的互动时所说:“神学诚然是心智的活动,也是敬拜的活动,要使万有都归顺在基督的主权之下。但神学同时也是我们与当代文化的互动………文化不但不断地改变,并且正以空前的速度改变,若一味坚持使用以前曾经有效的思想形式、范畴和解释来护教,好比是骑着战马,拨刀出鞘,冲入战场,不料迎面而来的,却是机关枪、坦克车、喷射战斗机、轰炸机、热导飞弹等新型武器。这样做虽然勇气可嘉,却相当不智。”

可以肯定,今日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度较快,在许多方面已经与国际接轨,甚至有不少走在世界前列,然而,今日中国教会在教会牧养方面虽有可见的发展,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当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资讯工具时,教会整体却似乎没能迎头赶上。

据我了解,在温州某牧区,教会领袖普遍已偏老化,其中几位已近70岁,40岁左右的牧者末能顺利接班;牧区自“文革”时期成立已过45年,至今仍然以口头牧养(讲道、查经)为主,始终未能开始文字牧养;现在牧区担任会议记录的同工,还是“文革”时期的文字健将,尚未找到合适的接班人;牧区至今尚未使用互联网的各种资讯平台,各种形式的聚会仍然以口头传达为主。

可以肯定,尚有许多教会的牧养模式仍然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年轻牧者与互联网

在教会发展的任何时期,教会领袖年龄较为理想的是以35岁以上、55岁以下为主(以下年龄只为大概数据,仅作参考)。

45--55岁之间的领袖,作为教会掌舵手,把握教会发展的方向。培养教会接班人;35--45岁之间的领袖,则作为教会各项事工的领头人,以热忱的心志、创新的精神带领教会前进;25--35岁之间的年轻牧者,则辅助教会事工,给教会注入新生力量,促进教会适应时代发展,对信徒做出切实的牧养。

以2015年为限,较为理想的教会,其教会主要领袖应该是以1960年至1969年出生(60后)为主,而1970年至1979年出生(70后)的教会领袖已经准备接棒,1980年至1989年出生(80后)的牧者应该成为教会重点培养的新生代。

一般说来,70后牧者较早接触互联网,但未必娴熟,但80后的牧者可以说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一代人,对于互联网的操作应该驾轻就熟。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教会应该充分利用80后牧者的优势,在教会牧养中,将文字事工与网络事工结合,使得今日以70后、80后、90后为主体的基督徒群体能得到有效的牧养。

三、互联网+教会牧养

以80后的牧者为主体,教会建立“互联网+”牧养模式将能使教会牧养有效开展,其功效可罗列如下:

首先,互联网可加强信徒间的联络与信息传递;其次,互联网可使牧养触及“挂名基督徒”(很少来教堂做礼拜者);再次,互联网能增强牧者与信徒之间的联系;最后,互联网能使教会文字事工得到有效开展。

因此,笔者认为教会应顺应时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促进有效牧养,可在教牧团队中组建专门的互联网事工,开展以下活动:

1、建立各种事工的微信群,鼓励能使用微信的信徒均入群,加强联系;

2、建立教会微信公众平台,将教会新闻、属灵文章、牧者讲道等定期或不定期地传送给信徒,使信徒充分了解教会动态,并借着阅读属灵文章与牧者讲道而得到生命的供应。

“互联网+”对于教会既是一个提醒,又是一个契机。提醒教会不能再忽略互联网的作用,鼓励教会把握契机使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牧养。

以上所提、所列各项仅为笔者的粗浅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使教会在各方面的事工上与互联网结合,目的就是建立基督的身体。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