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代中国教会文字工作
作者:张远来
2016-10-27  

中国基督教发展至今需要有一份信徒、慕道友甚至一般欲了解基督教的社会人士都能阅读的刊物。

当今,先知但以理形容人们可以跨越空间限制、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参但12:4)。今日教会的文字事工不仅仅是一本纸质的杂志、书刊,而是一整套不断发展着的教会信息的传媒系统,它包括纸质的、电子的、网络的、多媒体的等一整套的立体信息传播体系。现在网络上的信息,早已多过纸质出版物。人们通过网络接收的信息也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印刷品。网络信息具备快、泛、亲民及时尚等种种特征,而传统的纸质媒体却会受到不少时空和人为的限制。有着150年历史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自2009年起,已经停止纸质发行,而全部使用网络版报纸。教会文字工作必须掌握信息时代的特征,借助逐渐主流化的虚拟沟通平台来注入福音的信息,从而将人从虚拟带入教会的实体性的团契生活中。

事实上,目前信徒已经开始借助信息交流平台进行福传与牧养了,在有些手机上可以阅读圣经和一些灵修书籍,也可以听圣经等的朗读,查找圣经资料,每天自动接收一些教会讲章、灵修信息等。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督教福音表述系统,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回应当今提出的“积极引导”、“发挥积极作用”的呼吁。反之,我们将进一步被社会边缘化,而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二流文化现象。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基督教文字事工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脑技术的运用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你无需通过漫长的书信请求“提摩太”把你的羊皮卷运过来,也无需用沉重的毛笔在羊皮上字字斟酌!便捷的物流、现代化的工具、电子通讯技术的运用,就完全可以满足我们信息传递和传播的需要。这些技术的运用无疑为今天的教会文字事工提供了极大便利。

不过信息时代提供的便利也同样成为今天我们教会文字事工的挑战:

首先,我们最大的阻力依旧是观念的落后。教会从来不缺乏人才,但教会很少珍惜或充分利用好人才资源。我们常常面对用老一套的方式、老一套的语言,对一个匆匆走过的现代人谈话的尴尬。对信息化意识与技术的应用往往比社会慢了不止半拍。现在一般教会常见的刊物除了封页,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黑白;格调和定位大有突破的空间;时代感还可以加强;读者对稿件的定位及视角还有待更开阔、更开放。而且,我们的稿源也显得捉襟见肘。教会刊物的编辑有一个共同的尴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稿源的不足除了“写作”人才匮乏外,也与我们的传播媒体的吸引力不足有关。

其次,现代媒体技术给教会的文字事工制造了更多竞争。现在读者一般都较忙,娱乐性需求的可选择空间较大,除期刊外,报纸、电视、网络,粉墨登场的3G、4G手机等都是热门的选择。虚幻的网络世界将成为人们虚空心灵诉求消遣的最广阔天地。过去中国教会信徒只有四大件:圣经、赞美诗、《天风》、《教材》;现在,多元化的社会给了日益增多的中青年信徒多元化的选择。复堂以来,我们的信徒人数增加了几十倍,但我们的文字事工似乎拓展缓慢。这不一定说明现在教会的文字事工变差了,而很大原因是能吸引信徒关注的有关信仰和教会的信息太多了。

因此,面对挑战,我们的教会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广泛的人力资源动员能力,凝聚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在信息时代中的技术滞后问题。

另外,文化的多元并不能取代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学性需求,换句话说,信徒对信息、对文学性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一种刚性需求。文字所能传达的“意境、哲思、想象”等空间,则不是电视、电影、网络等视听媒体所能取代的。关键是一部文学作品、一份教会刊物能否满足读者灵修、知情、求知、哲思、欣赏、消遣甚至沟通的需求: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学性、史事性、知识性、趣味性、时政性、哲理性等内涵;我们的文字刊物是否具有文词简练、排印简洁、亲和力强等特点。

中国教会现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主要有《天风》、《金陵神学志》、《教材》等。平心而论,仅这几份刊物难以满足如此广大的信徒群体的福音文学需要,更遑论让基督教福音精神借文字走向普通社会民众了!个人认为,中国基督教发展至今需要有一份信徒、慕道友甚至一般欲了解基督教的社会人士都能阅读的刊物。她可以用文摘的形式,用非“专业”的、平民化的语言,广纳各家与基督教有关的作品、书刊的或网络的优秀文章,关注焦点问题,解析疑难困惑,报道教会动向,建立互动平台,以时代的、读者的需求为刊物的定位。并使它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福音文学性、时尚性(焦点关注、新闻性)等特点。如果能有这样一份亲和力强的刊物,再配合中国教会现有的文字工作,也许将能创造出一种更为良性互动的局面,切实缓解我们有关信仰及教会的资讯不够发达的现状,以满足广大信众的求知需求。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