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苦难
作者:
2017-04-17  

一、引言

53:1  我们所传的(或作“所传与我们的”)有谁信呢?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 

53:2  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乾地。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 

53:3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 

53:4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 神击打苦待了。 

53:5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53:6  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 

53:7  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注:或作“他受欺压,却自卑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 

53:8  因受欺压和审判,他被夺去,至于他同世的人,谁想他受鞭打、从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过呢? 

53:9  他虽然未行强暴,口中也没有诡诈,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 

53:10  耶和华却定意(注:或作“喜悦”)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注:或作“他献本身为赎罪祭”)。他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 

53:11  他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 

53:12  所以,我要使他与位大的同分,与强盛的均分掳物。因为他将命倾倒,以至于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 

这是在耶稣受难之前七百多年以赛亚先知的预言,关于耶稣基督的苦难,是新约圣经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旧约中也早已预指。创世记三章15节:“女人的后裔要伤你(蛇)的头,你(蛇)要伤他的脚跟”,当人类犯罪时,神就启示“女人的后裔”——耶稣基督——要经历被伤脚跟的苦难。由此,在旧约神学中的祭祀礼仪,被杀的羊羔和牛犊、碾碎的麦粒,皆意指耶稣基督S字J的替罪代罚。

在保罗的神学中,“耶稣基督并他钉S字J”是占据绝对核心地位的(林前2:2;加6:14),使徒们都亲身经历了耶稣基督被钉S字J的过程,彼得说:“他并没有犯罪,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我们)便得了医治,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彼前2:23-25)彼得是对耶稣受难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他知道耶稣受苦的原因、更清楚耶稣受难的过程。而约翰则这样表达:“我约翰就是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得份”(启1:9),约翰将耶稣的苦难与门徒的生命经历联系起来,他知道耶稣苦难的意义,因此他也能发出最合乎生命需要的劝勉。

奇怪的是,虽然耶稣所受的痛苦与羞辱是极其深重的,但四位福音书的作者却都没有加以任何的渲染,不但如此,他们似乎尽量避免对耶稣受刑惨状的细节描述,他们有一种默契,就是对耶稣受难的过程皆采用白描的手法,质朴的几乎像笔尖淡淡划过一样,对人的视觉感官毫无冲击力,也许正是如此的轻描淡写,才激发出人们对耶稣苦难的无尽怀念,圣灵赐给作者的智慧,是隽永难以挥去的,它不在字面表达,而是在人的心灵里表达。

没有人能够代替耶稣,也没有人能有耶稣的经历,所以耶稣的苦难对于信徒而言,实在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每每谈论耶稣的苦难,就显出人的思维和语言的局限,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把耶稣的苦难完全体会,再整全地表达出来。然而,那是基督信仰的一杯烈酒,当年耶稣已经义无反顾的一饮而尽,对于今天的我们,岂能只是浅尝余味?故此,让我们怀敬畏的心,去靠近各各他的S字J,看看S字J上的耶稣,他的挣扎、残喘和撕裂的呐喊。这是一条无法回避的路,是主耶稣已经走过的路,他的榜样和呼召,都在这条路上显明出来。

二、耶稣的四重苦难

1、耶稣肉体的痛苦

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耶稣是神,就是因为耶稣曾经是一个人,他有出生,会成长,并经历死亡,这跟神的概念真是相去遥远。

耶稣的肉体到底有什么样的痛苦?当我们提起他肉体上的痛苦时,我们会直接联想到他受刑的过程,头戴荆棘冠冕、身体被鞭抽的伤痕累累、双手被长钉穿透......这些外在的刑罚足够摧毁一个健康的身体,以致于失去生命。这是一种“极致的痛苦”。然而,当我们谈论耶稣肉体所经历的痛苦时,真的是这样简单而粗放的吗?耶稣的S字J以及之前所经历的种种酷刑和折磨固然给肉体造成极重的痛苦,但如果我们再作一些深入的思考,显然就耶稣而言,他所经历的肉体上的痛苦是远不止这些的。

(1)自我限制的痛苦

耶稣是神,他却取了人的样子,披上了人性。屈哥登说“神让耶稣取了肉身的形状,为的使他可以死。”

曾经,有一个生活在名不经传的小地方——拿撒勒的少女,天使对她说:“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取名叫耶稣。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路1:30-33)。这段话实际上有许多难解的地方,人怎么可能直到永远呢?人的国怎么可以没有穷尽呢?即使是大卫本人,不也已经埋葬坟墓上千年了么?随着故事的推进,在异乡伯利恒,这位少女和他的丈夫在仓促中,生下了他。他们夫妻好像还没有准备好迎接他们的孩子,他的到来,看起来真像个意外。马槽,成了幼小婴孩耶稣第一张床榻,就他的待遇而言,他似乎与畜类同等。

马丁路德说:“超越宇宙的耶稣,却成了躺卧在马槽中的婴孩;他用全能的命令托住了万有,却安静地依偎在马利亚的怀抱中。”

从这一刻开始,他会哭、会饿、会渴、会痛、甚至会死,接下来三十三年光阴所发生的故事,都在证明这一点。不久,他就随父母逃难埃及,因为希律王的屠刀要伤害他,之后他又寄居在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拿撒勒——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地方,有解经家说,他至所以成为拿撒勒人,固然有旧约的口传预言,但更重要的是,上帝借那块地方隐藏他的身份,免除他成长路上的许多灾难。

神成为如此卑微的人,这中间的差距我们无法想像,这样的数学题我们也从没做过,要经过多少个方程式、要用多少次方才可以将它们对等起来?没有人知道,答案在耶稣那里。他到底给自己设置了多少自我限制的条件,圣经没有用计算机的方式告诉我们的,而是要我们用心算。

  (2)自我约束的痛苦

谁有独处干燥的巴勒斯坦旷野四十昼夜不吃不喝的经历?这种超出生活经验范围的事情离我们总是那么遥远,难以想像。但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思绪,就是当我们越发需要的时候,我们自我约束能力就越差。人类历史证明,求生的欲望,可以完全俘虏人的自我约束力。没有谁宁愿选择死亡,而放弃生存下去的机会,特别是在独处、不难堪的情景之下。

杨腓力在《耶稣真貌》加略山片断中这样写到:当我读到福音书中有关耶稣被逮捕、遭折磨,以及被处死的记载时,我仍然测不透上帝的儿子在地上所忍受的污辱和羞耻:赤身露体、遭鞭打、被吐唾沫、被打耳光、戴荆棘冠冕。

犹太领袖以及罗马当局都想嘲笑和戏弄耶稣,弥赛亚吗?太棒了,讲一段预言来听听吧?(随即给他一巴掌)哎呀,痛吗?是谁打你的呀?说说看呀,先知大人,你是弥赛亚,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

你说自已是君王?好啊,老大,那就接招吧!我们不是都知道国王是怎么回事吗?叩见国王吧!怎么搞的?没有冠冕?那怎么行呢?来呀,快给他一顶冠冕?(兵丁就拿荆棘冠冕戴在耶稣头上)歪了一点?没问题,我来给你戴正(用苇子去拨正、并敲打)喂,别动!哈!老天,我们太客气了!来披上一件外袍吧!——至少把你血淋淋的背盖起来,国王怎么啦?为什么有一点发抖呢?

一整天都是如此,从大祭司的院子里玩欺凌装瞎子游戏,到彼拉多和希律的卫兵们专业行凶,再到步履蹒跚地走在前往加略山的看客们的粗鲁和辱骂,最后在S字J上不但要听下面人们的讽刺,甚至连旁边一同钉S字J的强盗也来嘲笑他:“你不是自称弥赛亚吗?那么,从S字J上跳下去吧!你如果不能救自己,怎能救我们呢?”

杨腓力说:“我一向对上帝在整个历史所呈现出的自我约束深感惊讶,有时甚至公开质疑。”是的,就如一位神的仆人所说的,耶稣S字J上的痛苦,不仅仅是肉体的,还有挑战他肉体的那股力量,因为他原本都可以做到、且可以做的,但他竟然一件也没行出来。

(3)自我隐藏的痛苦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没有人愿意默默无闻过完一生的光阴,特别是在你有能力表现自己的时候。

杨腓力说:“他们(福音书的作者)略过他一生十分之九的时间,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到耶稣的身体状况,所以我们不知道他的身材、体态或是眼睛的颜色,甚至对他家人的记载也不够清楚,学者们到今天甚至还在为他是否有弟兄姐妹而争论。”

他们记录耶稣时,似乎总是在即将达到高潮的时刻戛然而止,重而又恢复到原态。福音书记载了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五饼二鱼神迹之后,从犹太各处的人蜂拥而来,他们都抱着一个目的,要强逼耶稣作王(约6:15),而耶稣随后一段近乎奇怪的言论,让他们一个个扫兴离去。路加福音七章记载,耶稣叫拿因城寡妇的儿子死里复活之后,有极多的人高喊:“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而随后耶稣却谈到了监狱中的约翰,言语间流露深深的落寞与无奈。耶稣似乎常常处在一种矛盾当中,他渴望人们相信他,但不是在他风光的时候,而是在另外的一种意境里。

新约的作者这样记载耶稣生平:

他贫穷;

“天空的飞鸟有窝,地上的狐狸有洞,人子却没有枕首之地”(太8:20)

“......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林后8:9)

他孤单;

“你们不能同我儆醒片时吗?”(太26:40)

“我们向你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路7:32-33)

他软弱;

“他因软弱被钉在S字J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我们也是这样同他软弱,但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他同活。”(林后13:4)

“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彼前2:23-24)。

他成为奴仆;

“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舍命,人多人的赎价。”(可10:45)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S字J上。”(腓2:6-8)

他成为罪;

“神使那无罪的(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5:21)

他成了咒诅;

“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受原文作成)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加3:13)

他舍了自己;

“他为我们舍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多2:14)

耶稣似乎注定就不给自己幸福的机会,福音书中唯一一次记载他的欢乐(路10:21),也是带着些许讽刺的意味,连普通人所理解的快乐,对他而言也都是那么奢侈。他定意要将自己隐藏在以赛亚先知预言的意境中(赛53章),即使有机会,他也从不选择离开。

福音书对耶稣还有一种时限性的描述,当耶稣行出大神迹时,他常常不允许别人去传讲它,而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的时间还没到。他似乎活在一个时间的线圈里,不能够越雷池半步。他人生的每个节点,每段旅程,好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他有时候似乎是一个“不自由”的人,他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不能有自己的爱情与婚姻、他不能偶尔放纵自己、他更不能轻易的与世俗妥协,他的人生就好像一个器皿,要盛装整个世界所需要的怜悯与慈爱、同时也要盛装天父的旨意和使命。

耶稣到底如何隐藏了自己?以上这些并不是最好的理由。福音书也没有确切地一一细说,但答案依然是非常清晰的:他在世三十三年,生活在他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真正认出他真实的身份。特别是在S字J上,他几乎废掉了自己一生在门徒面前建立起来的高大形像,那个时候,他们都用实际的行动来证实了这一点。耶稣隐藏了自己,也展示了自己,在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都难以理解他所承受的,这种“极致的痛苦”,非他莫属。

2、耶稣情感的痛苦

(1)同胞

耶稣有故乡么?如同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摩西一样,一生都怀揣美丽的归乡梦?圣经的确有这样的记载:“他到自己的地方来......”(约1:11)。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他的确传承着祖先的故乡梦。别是巴的垂丝柳树(创21:33),麦比拉洞穴里先辈的骸骨,(创23:1-18)这些都是他归乡梦组成的内容。

上帝在广袤的宇宙中为耶稣预备了一个故乡——在银河系五兆个星球中,他挑选了一颗并不起眼的,他仿佛定意要将自己居所的楔子钉在了这里。

然而,圣经接下来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一个经历数千年的等待,换来的是一盆冰冷的水。

福音书随处可见这样的记载,耶稣除了帮助人解决困难时,其他的时间大部分都不受欢迎。他重要的教导(譬如说:身体与圣殿;生命与粮食;肉与血;重生与活水等等),几乎没有人能听得懂,即使是他最亲密的门徒,也无法理解。他的人生似乎充满挫败感,福音书几乎每一页都有这样的记载:“我要跟你说什么呢?要说几次呢?我要怎么做你们才会相信呢?”他时而忧伤,时而沮丧,时而忧虑,时而恐惧......他非常孤单。

以下是他的爱徒记载他在世时所面对的各种艰难的处境:

他要受BP(约5:16)

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约5:18)

众人要强逼他作王(约6:15)

耶稣早早知道犹大要卖他(约6:71)

接连三次提到犹太人想要杀他(约7:1、19、25)

两次提到有人想要捉拿他(约7:32、44)

耶稣两次提到他们要杀他(约8:37、40)

他们要拿石头打他(约8:59)

再次要拿石头来打他(约10:31-32)

他们又要拿他(约10:39)

连门徒都知道犹太人要拿石头打他(约11:8)

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约11:53)动机从激情杀人转换成预谋杀人。

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约12:10)杀机升级了。

耶稣预言有人用脚踢他(约13:18)

审判厅里,他接连受掌掴和鞭刑(约18:22、19:1、3)

除了要面对以上这些危险,耶稣还遭遇各种诬陷:有人说他是“被鬼附着的”(约7:19-21、8:48、10:20;也有人说他是个“疯子”(约10:20);还有人诬陷他说了“僭妄的话”(约10:33);有人骂他是罪人(约9:24)、有人讥笑他要去自尽了(约8:22)。

而面对这些危险和讽刺时,耶稣的选择往往是“退”(约6:15)、“躲”(约5:13、8:59)、“逃”(约10:39)。有一位神的仆人说:“从福音书记载的角度看耶稣的行为,发现耶稣身上很少有犹太民族固有的彪悍与坚毅,若没有S字J,很难发现耶稣的勇敢竟然是如此的恒忍与深沉。”

然而,即使面对如此冷酷的现实,他心中依然没有任何的仇恨,他被挂上S字J的第一句话这样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他如同一块海绵,每日在吸允着人间的仇恨,他用自己情感深处的伤口,来预备人类终极的安慰之处。

(2)朋友 

《最后的晚餐》这幅油画将那一夜的情景很生动的表现出来。在一个光线阴暗的房间里,耶稣与十二个门徒共进晚餐。刚开始的时候,他先做了一个奇怪的动作,自己脱了衣服,束起腰来为门徒洗脚,这个动作让门徒都惊呆了,彼得表现出最强烈的抗拒(约13:6-8),经耶稣的解释之后脚算是洗好了。洗完脚之后,耶稣坐下来说了一段劝勉的话(约13:12-17),接着,突然冒出一句:“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约13:18;诗41:9),门徒都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吱声,每个人心里都在嘀咕:“今晚的夫子跟平时太不一样哦。”紧接着,耶稣的话便是让他们坐如针毡:“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此言一出,整个房间的气氛马上紧张起来,门徒们面面相觑,互相猜疑耶稣到底在讲谁。即使耶稣给出了暗示,他们还是不能辩认出是犹大,因为他们除了自己(自我安慰),觉得其他人个个都像。(约13:28)。

耶稣说:“小子们,我们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约13:33),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马太福音二十六章记载,他们从房子出来往橄榄山行走的过程中,耶稣又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太26:31),彼得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众门徒都是这样说(26:33)。

卖耶稣犹大的名字,显然已经成了西方文化中叛徒的代名词了。然而,那一夜,仅仅是犹大一个人把耶稣给卖了吗?不,他们整体性的背叛了耶稣,包括耶稣最爱的和最信任的人。

  (3)家庭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我们通常理解家庭就是温暖的港湾,疲惫归回的避风港。然而家庭对于耶稣来讲意味着什么?

对于耶稣所成长的拿撒勒家庭,圣经所提及的很少。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其中找到一些线索,来体会耶稣在这个家庭的感受。

圣经记载耶稣十二岁上耶路撒冷圣殿时,有父母的同行(路2:41-51)。而之后的经文里,圣经再没出现对约瑟的记载。根据教会的传统,通常认为约瑟大约在耶稣青年时期就离世了,而在耶稣出生至青年这段时间,马利亚相继生了耶稣的弟妹们。耶稣作为家庭的长子,以犹太人的传统,他必须继承父亲承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他从小就学习操练如何服侍家庭,辅助母亲抚养弟妹们成长。父亲的早逝,以及家庭繁重的劳动压力,使耶稣很早就经历了生离死别,人间沧桑。

解经家对耶稣的家庭有不同的解释。天主教为了维护圣母马利亚的贞洁,不承认耶稣有同胞弟妹。但马可福音是这样记载的:“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可6:4)可见耶稣不但有同胞弟妹,还有至少超过六位以上。在这个家庭中,这些同胞弟妹又是如何看待耶稣的?

约翰福音记载:“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当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约7:1-5)

耶稣不可能不爱自己的弟妹们,可能是因为耶稣太过于忙碌的缘故,或者是因为耶稣帮别人做了很多的事,抑或是耶稣没有答应他们一些非分的要求,总之,本应该最体谅和支持他的亲人,不但不信任他,还冷言冷语讽刺他,作为长兄,他理当得到弟妹们的尊重。

在耶稣随后三年多的工作时间,他的弟弟们没有一个在他身边帮助他,马可福音记载他的母亲带着他的弟兄们因事找到他(可3:31),没有亲人在身边,耶稣有时跟家里的信息是不通畅的。有时候,他好像不再属于这个家庭的一员,除了母亲马利亚,他很少感受到家庭其他成员对他的关爱。

当耶稣被挂在S字J上的时候,我们很诧异约翰的记载:“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原文妇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马利亚不是还有好几个孩子吗?为什么耶稣需要将她托付约翰来照顾呢?这是我感到很不解的地方。也许,约翰在这里用隐晦的笔法,将耶稣家庭景况间接地描写出来。

可能是因着母亲马利亚一直坚持跟随着耶稣,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引起耶稣弟妹们的不满,或者是其他的原因,他的兄弟姐妹们并不顾念母亲生活问题。在临死之前,耶稣没有看到自己的同胞兄弟们,看着S字J下面的马利亚,他的心多有牵挂,他把照顾马利亚的事托付给了爱徒约翰。

父亲的早逝、母亲的眼泪、弟兄们的不理解,一直到死,他都是这样,他对自己家庭没有索取、没有怨言,只有关爱,只有回报。

3、耶稣精神的痛苦

(1)仇敌的攻击 

我对网络上的一幅画印象深刻,是耶稣与撒但扳手腕的画面。虽然这幅画在神学上是有瑕疵的,但就善恶之争的角度来看,神与撒但的角力从未停止过,而道成肉身的耶稣,是将自己放在一个最不利的位置上,代表人类来接受撒但的挑战。

从降生马槽的那一刻开始,耶稣就承受着从撒但而来的巨大压力。这种挑战,一直伴随着耶稣的一生,圣经记载了几个片断,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在耶稣还是婴孩的时候,为了逃命,神差遣天使报信给约瑟。(太2:13)

第二次,耶稣出来工作之前,被圣灵催促到旷野接受撒但的试探,在他精疲力尽的时候,神差遣天使来帮助他。(太4:11)

第三次,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即将喝下苦杯的那一夜,也是他与罪恶权势决斗的那个晚上,神差遣天使加给他力量。(路22:43)

这样的记载说明了什么呢?是否说明耶稣应付这些挑战所面临的压力是超乎常人所能承受的呢?

杨腓力在描述耶稣受试探时这样说:“当我读到耶稣受试探的故事,注意到当时并没有现场目击证人,这些细节一定是出自耶稣本人,为了某种原因,耶稣觉得有责任把这一挣扎时刻以及个人的软弱告诉他的门徒。我假定试探是一场真实的冲突,而非耶稣事先安排好的一场表演。同一位试探者,当年曾经抓住了亚当和夏娃的致命弱点,现在更是精确地攻击耶稣。”

在客西马尼园,圣经用了一些可怕的字眼来描述耶稣的经历:

“他......就忧愁起来,心里甚是忧伤、极其难过,几乎要死”(太26:37-38)

“他......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可14:33-34)

“他......极其伤痛、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路22:44)

“他......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来5:7)

康来昌牧师说:“当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时,耶利米先知记载了以色列人悲惨的哭声(耶31:15),马太将其引用在耶稣降生时犹太全地的哭声,经文记载说这二次的哭声是极大的、是没有人能够安慰的。然而,对照客西马尼园中的耶稣,那一夜又是怎样的哭声呢?”

“他大声哀哭,他的汗珠象血点一样滴在地上,圣经许多地方在告诉我们,他的争战是那样的真实,他所受的痛苦是那样的巨大。他说了一句吓人的话,这句话听起来离他跌倒只差一点点了:.......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太26:39)

康来昌牧师说:“如果主只做这样的祷告:父啊,把这杯拿开,我不要喝,我不要死在S字J上,我不要跟你分离,我不要为这些恨我的人死,我不要叫全世界恨我的人的重担压在我身上,我不要成为人的奴仆(腓2:7)、我不要成为罪(林后5:21),如果那样,我们怎么办?”

然而,这些假设是不成立的,即使再大的压力,耶稣也不能跌倒,因为S字J是神永恒的旨意,是必定成就的事。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他从父神所领受的命令,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没有巨大的牺牲就无法完成。正因为这样,耶稣所承受压力有多大是超乎我们所能想象的。

感谢神,我们的主得胜了,我们无法理解他得胜的有多么艰难。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夜晚,在安静的客西马尼园里——上帝的独生爱子,天地的主宰,千万天军的元帅——竟然像孩子般地仆在地面上哭求:“父啊,加给我力量,照你的意思去做,我愿意承受这一切的苦难。”

在客西马尼园,上帝亲自将自己的儿子摆上祭坛,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宁愿选择顺服父神的旨意,将自己彻底粉碎。

计沛恩牧师说:“客西马尼园的基督正是至圣所最真实的描写:‘至圣所外,在金灯台的余光中,当幔子揭开的刹那间,惊鸿一瞥……一道光芒照进黑暗里——神是光,却将自己隐藏在黑暗中;至圣所内,在基路伯翅膀的阴影下,幔子揭开的刹那间,惊鸿一瞥……施恩座上洒满了斑斑血迹——基督是神的儿子,却与罪犯同列,成为代罪的羔羊。’”

(2)事工的压力

  “上帝给耶稣三十年的时间作工作前的预备,却只给他三年时间来完成使命。”

福音书处处记载耶稣忙碌的身影。

马可这样记载:“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癫狂了。”(可3:1-2)

马太这样记载:

“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太4:23)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太9:35)

路加这样记载:“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路6:12)

约翰这样记载:“犹太人说:‘你还没有五十岁,岂见过亚伯拉罕?’”(约8:57) 

门徒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约11:8)

福音书作者这样记载至少说明以下观点:

“耶稣的工作非常忙碌,经常废寝忘食,导致他身体憔悴,未老先衰。”

“耶稣对事工有一种强烈的热情,以至于旁人以为他癫狂了。”

“耶稣对天父的亲密关系,表现在他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依然保持灵性的高度。”

“耶稣面对强大的负能量压力,他必须依靠圣灵的能力予以化解。”

“耶稣明知有危险,他依然必须冒险不折不扣地完成既定的使命。”

福音书还记载了一个特别的片断,就是施洗的约翰被斩首之后,耶稣得知消息的反映:“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太14:13)

“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可6:31)

这是全本圣经唯一一次记载耶稣主动提出休息的经文,它的含意非常深沉。应该说,施洗约翰不但是耶稣的亲属,更是耶稣在世唯一亲密的战友,虽然他知道终有一天两人会殊途同归,但面对这个时刻的到来,他的内心依然隐隐作痛。

除了这些外在明显的压力之外,耶稣在事工上还存在着一种隐形的压力,即是来自于事工拓展的缓慢和门徒训练的艰难。人们在耶稣身上都寄希望于弥赛亚的复兴,并不在意耶稣教导的意义。门徒们则是各打算盘,各抱目的跟随耶稣,对于耶稣的目标几乎一无所知。

(3)使命的重任

在研究基督论的过程中,历代神学家产生出了许多问题,比方说耶稣会不会软弱?耶稣有耶稣有没有人性的需要?耶稣有没有情欲?耶稣会不会犯罪?等等。

《达文西密码》记载了耶稣跟抹大拉的马利亚结婚生子的故事,此书引用了《诺斯底福音书》以及《马利亚福音书》中的某些情节与片断。

《国家地理频道》就此事访问了天主教神父,神父就此问题给予了以下的回答:“圣经没有明确的指出耶稣是否成婚,但相同的,圣经也没有明文说耶稣是单身的。我不否认抹大拉马利亚的存在,甚至不否认她在四福音中以及耶稣生平中存在的重要性,耶稣成婚与否并不影响耶稣的神圣,耶稣原本就是神性与人性兼具的,他是神,也是人。耶稣不进入婚姻,完全是因为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全心全意为了救赎人类,为了天国的事业。”

关于耶稣会不会犯罪的问题,也是一直争论不休的。既然耶稣跟我们一样是完全的人,那么耶稣到底有没有犯罪的可能呢?

根据希伯来书4章15节,让我们看到了耶稣没有犯罪的结果,但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耶稣在经历试探,以及在S字J的苦难中他的心理状态如何,福音书的作者好像比较专注于耶稣的事工和教导,而忽略了对耶稣个人隐私的描写。

初代教会安提阿学派(以平实、严谨、尊重圣经字意解经着称)曾针对“耶稣的人性”作过一段很精辟的、出色的见解:“耶稣基督必须跟你我一样,有七情六欲的试探跟干扰,这样他对抗罪恶的过程与结果才是真实的。”

什么是试探?试探就是考试,从人的角度看,当然有失败,有成功。

亚当在考试中失败,末后的亚当也同样面临着考试,并且两者的考试环境完全不同。

希伯来书9章14节告诉我们,耶稣在危险的境地中得胜的秘诀不是靠人性中的自我意志力,他在人性中一生都是靠着上帝的灵而得胜。因此,希伯来书2章14-15节才会将基督得胜的手段与果效写的如此真实。

上帝预备基督的身体是为了作挽回祭,作圣洁的祭物,来成就上帝永恒的救赎计划。而基督也清楚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使命,他的身体不是用来犯罪的,而是用来成全天父的旨意。由此,他在肉身中的33年,必须得胜一切的苦难与试探,以确保上帝旨意的成就。

  以下是五种耶稣有没有可能犯罪答案:

(1)耶稣基督有罪性,所以有犯罪的可能;

(2)耶稣基督没有罪性,但有犯罪的可能;

(3)耶稣基督没有罪性,所以没有犯罪的可能;

(4)耶稣基督没有罪性,但如果从其完全的人性角度,他有犯罪的可能;从其完全的神性角度,他无犯罪的可能。

(5)耶稣基督没有罪性,从永恒中上帝所设立的旨意角度,耶稣绝无犯罪的可能。但这并不能说明耶稣肉身中所经历的试探与苦难没有意义,而是更加重了试探和苦难的意义。作为一个人,任何的试探与苦难都可以有两种选择,即失败与得胜,独有耶稣他没有。

耶稣只有选择得胜的权利,没有选择失败的权利,因为他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已经选择了完全顺服天父的旨意,而这种顺服,在其本质就赋予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意义,因此,耶稣即便有从人性而来的软弱,但他也不会主动选择软弱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即使他有从人性软弱而来的失败的可能,但他也不会选择失败来逃避救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从这个角度讲,耶稣受试探与苦难的神学意义只有倍增而不会有丝毫的减弱。

答案其实已经在希伯来书的四章15节讲的很清楚: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4、耶稣灵魂的痛苦

(1)这是一种深度的孤单

  孤单是耶稣人生的常态,路加福音这样描述他们对周围人的感受:

7:31
 主又说:“这样,我可用甚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甚么呢?
 
7:32
 好像HT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
 
7:33
 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
 
7:34
 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约翰福音这样描述他的门徒:

约翰福音

16:32
 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
 
马可福音15:34
 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 神!我的 神!为甚么离弃我?”
 

  这是人类的绝唱,应该在亚当离开伊甸园时响起。创世记记载了那个片断:

3:23
 耶和华 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
 
3:24
 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从此,人类离开上帝的面,失去了生命的供应,进入到“死”的状态中(创2:17,与神隔绝),成为天地的孤儿,陷入到一种深度的孤独中,人开始寻找各种的东西来填补这种灵魂的孤独,宗教、情感、物质、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不能解决问题,就如奥古斯丁所说:“人的内心有一个巨大的空处,非神自己而不能满足。”

(2)这是一种源泉的闭塞

  当生命接近死亡的临界点,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受到生命的枯竭与无力感。S字J上的耶稣同样经历了这种可怕的感受。

卡森博士这样描述S字J上的耶稣:“他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位杀人犯、抢劫犯、强奸犯、盗贼更可恶,因为他真实地担当了全人类的罪,被挂上S字J的耶稣,是人类中最肮脏的那一位。”教会历史用“掩面不看”来描述此刻天父对耶稣的心情。

当耶稣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时候,是否说明三位一体的神他们之间真实的分离了呢?这是一个神学上的难题。但我们深知,三位一体的神是不可能分离的,耶稣是“在父怀里的独生子”,他与父原为一,就耶稣的神性而言,他不存在与父分离的可能。

然而,被挂上S字J的耶稣乃是一位真实的人子,他隐藏了自己的神性,代表全人类去接受上帝公义的审判,当上帝将对罪的烈怒倾倒在他身上时,他成了咒诅的对象,此刻,上帝对他只有愤怒、没有怜悯。

因此,上帝弃绝他,收回他生命的气息,剥夺他生存的权利,当耶稣即将断气的时候,他真切感受到了自己已经失去生命的供应,生命能力的源头已经被切断,此刻,他正在经历死亡的可怕。

(3)这是一种无助的飘零

对于一个罪人来讲,灵魂的离开是一种无助的飘零,它的方向是向着黑暗堕落的。

使徒信经是这样描述耶稣的:.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因着圣灵感孕,由童贞女玛丽娅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S字J上,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日从死里复活,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 我信永生。阿们!

耶稣是否确实如信经所载降在阴间吗?这是教会历史上的一个难题。

对于阴间,教会历史上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为物理性的理解,一种为神学性的理解。

  圣经对阴间有许多详细的描述,例如诗篇的88篇:

88:3
 因为我心里满了患难,我的性命临近阴间。
 
88:4
 我算和下坑的人同列,如同无力的人一样(注:“无力”或作“没有帮助”)。
 
88:5
 我被丢在死人中,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他们是你不再记念的,与你隔绝了。
 
88:6
 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
 
88:7
 你的忿怒重压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细拉〕
 
88:8
 你把我所认识的隔在远处,使我为他们所憎恶。我被拘困,不得出来。

 
 
88:11
 岂能在坟墓里述说你的慈爱吗?岂能在灭亡中述说你的信实吗?
 
88:12
 你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吗?你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吗?

 
 
88:14
 耶和华啊,你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
 
88:15
 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我受你的惊恐,甚至慌张。
 
88:16
 你的烈怒漫过我身;你的惊吓把我剪除。
 
88:17
 这些终日如水环绕我,一齐都来围困我。
 
88:18
 你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远处,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以斯拉人以探的训诲诗。〕
 

诗人用以下的字眼来形容阴间:

具象性的文字:

“躺在坟墓里”

“极深的坑里”

“黑暗的深处”

“幽暗里”

抽象性的文字:

“与你隔绝了”

“你不再纪念的”

“你的忿怒重压我身”

“丢弃我”

“掩面不顾我”

“你的烈怒漫过我身”

“你的惊吓把我剪除”

圣经其他地方同样讲到阴间的概念:

12:40
 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
 

(注:“地里头”英文为在地的核心、地的中心;)参考约拿书2章1-6节

2:27
 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诗16:10)
 

10:6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
 
10:7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
 

4:8
 所以经上说:“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
 
4:9
 (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吗?
 
4:10
 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阴间的概念到底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具有神学意义的表达?显然我们应该从后者的角度来理解,这样就更加合理且更符合圣经中所启示的。

“降在阴间”在西方教会历史中也产生许多不同的意见:

加尔文认为“用字面来解释基督下到阴间并不是不可能的,虽然很困难。”但他本人更倾向于比喻性、形容性的解释。意即指耶稣基督在S字J所经历过的无法形容的巨大的痛苦。

马丁路德看法也是类似,他说“耶稣基督下到阴间是指着他与神隔绝的悲惨痛苦的状态”。

由此可见,对于使徒信经中的“基督降在阴间”,应该理解成基督担当罪债,被钉S字J,与神隔绝,为神离弃的那种无法言表的极苦状态。

海德堡要理问答第44条:为什么使徒信经要加上“基督下到阴间”?

解答:为了使我(每个信徒)在最大的试探中可以确信我的主基督籍着他不可言表的惨痛、苦楚和恐怖,就是他的灵魂在S字J上所承受的,已经救赎我脱离地狱的惨痛和苦难。

圣经中用图画式的语言来描写某一个空间,包括阴间在内,这在各个文化的背景中都可以找到其支持者。因此,我们有时候用抽象的、存在主义的解释方式来解释这些字面的表达,就可以阻止把信仰贬低至物质化的危险。

中国人的地狱观念,以及但丁《神曲》中的地狱观念,都把地狱写成一个阴森恐怖的地府(某个空间),是充满各种苛罚苦刑的刑场,我们暂且不论这些思想有否圣经依据,当我们每一次宣认使徒信经中“基督降在阴间”时,我们都不应该把对阴间的理解与这些观念连在一起,而是应该从信仰和神学的角度来看阴间的观念,以此来体会“基督降在阴间”的真正含义。

最后引用三位神学家、文学家对阴间的解释:

华人神学家杨牧谷牧师:杨牧师在其所着《使徒信经新释》一书中提到:“基督下到阴间这句话解答了一个问题,基督在死了与复活之间的哪三天究竟到哪里去了?并且它对人生因各种生老病死的恐惧给出了一个保证:‘基督已为我们走过黑暗的死阴幽谷,他既已得胜阴间的权势,我们勿需再害怕。’”

英国国宝级的文学家鲁益师(纳尼亚传奇的作者):他在《梦幻巴士》这本书中也描述到地狱,他说:“地狱实际就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地狱中,每一个幽灵都代表一种心理状态,若听任把自我关进心里的地牢中,最终就是地狱。地狱的门根本就是从里面反锁的,是人自愿将自己反锁在地狱里,地狱并不全然是一个地方、空间,有神同在的地方皆是天堂,没有神的同在或没有怜悯的心的都算是地狱。”

俄国基督徒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人最难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内心是世界最大的战场,群魔在此争夺地盘,当一个人的内心被各种恶劣魔所占据时,便成了最大的地狱。”

有一位神的仆人说:“耶稣基督被降在阴间,他的灵魂承受了一种极度无助的飘零,他将自己全然交在父的手中,承受人类从罪而来的一切刑罚,即使是极度的恐怖,他依然顺服到底。”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