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前书》概论
作者:佚名
2016-10-27  

《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使徒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一封公函,系13封保罗书信中的一封。大多学者认为,《帖撒罗尼迦前书》是保罗书信中成书最早的一封。 这封书信篇幅虽不很长,但内容相当丰富。可是,今日教会对这封书信(包括《帖撒罗尼迦后书》)的重视却明显少于别的书信,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这 种态度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保罗之思想的全面、完整的理解。莫里斯(Leon Morris)指出:“今天帖撒罗尼迦前书与后书太少人去研究。它们或许缺乏像《罗马书》那样的神学深度和《加拉太书》那种令人激动的辩论,但是在圣经中 仍旧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保罗其他书信比较这两封信更能道出他传道的方法和旨趣。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传道的保罗和牧会的保罗,忠心地宣讲上帝的福音,关怀信 徒的福祉,责备他们,称赞他们,引领他们,劝勉他们,教导他们;因他们的进步而雀跃,为他们的迟缓而失望。虽然解说重要的教义并非这两封信的特质,但令人 惊讶的是保罗绝大多数主要的信念都间接或直接地呈现在里面。”①有介于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封书信。事实上,当我们用心地阅读这卷书时,就能从中收获更多的造就。

一、本书作者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句话的大意是:当我们阅读一个人的着述时,不能不了解作者其人(“知 其人”)及他所处的时代(“论其世”)。《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但它又是由某些具体的作者所写成的,所以,阅读《圣经》也应遵从“知人论世”这个原则。 因此,这一段中,我们先来谈谈本书的作者问题,以其力求达到“知其人”的目标。后面的段落中,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到本书的背景,将是对“论其世”的努 力。

对于《帖撒罗尼迦前书》的作者,本书的开篇即有交代:“保罗、西拉、提摩太写信给帖撒罗尼迦在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1:1)根据这一记述,大 多学者认为,本书出自保罗的手笔,但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持有异议,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本书和《帖撒罗尼迦后书》均由保罗、西拉和提摩太合着, 他们的理由是:两封书信多采用第一人称复数式代词——“我们”,这是其他书信中罕有的做法。然而,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本书其实更多用单数式代词—— “我”。第二种看法认为,本书是由保罗的一位门生所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0年左右,他们的理由是:本书重视对终极论的教导,其目的是引起信徒对基督再来的 兴趣。这一说法只是一种猜测,没有可靠的证据,所以并未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因此,大多学者对本书系保罗之作品的事实没有怀疑。布卢斯指出:“由于牧养者 对信徒所发表的关怀与爱情,语调是属乎个人的,这就有力的说明本书为保罗真正的着作。”②

按着常理,当我们能够确定本书是保罗的作品之后,就要着手介绍作者的生平了。可是,对于保罗这个人,大多读者是非常熟悉的,他几乎可以说是基督徒除了耶稣 之外了解最深的一位圣经人物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再在这里介绍保罗,就显得有些多此一举了。然而,全然没有有关保罗的介绍,似乎也说不过去。因此,笔 者想单就本书的内容,对保罗作一点微观的介绍,或许可以帮助诸位从一些小的细节来认识这位伟大的使徒。倘或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达到了“双赢”——既 不至于缺少对作者保罗的介绍,又不至于陷入对保罗生平的人云亦云的重复。

1.保罗的信仰见证

保罗蒙召后,完全摆脱了犹太教的律法主义的桎梏,建立了纯正而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对于当时的保罗,无法拥有完整的《新约圣经》及丰富的属灵读物,所以缺少 了可以促进信仰的属灵资源。可是,他还是建立起了纯正的信仰,这是难能可贵的,在他的第一本着作中,就体现出了这一点。虽然本书不像《罗马书》和《加拉太 书》那样,是一本纯粹阐释教义的书卷,但其中依然流露出了保罗之信仰的纯正,书中说:“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报明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你们是怎样离弃偶 像,归向上帝,要服侍那又真又活的上帝,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1:9-10)这里提到了上帝,并 提到基督的受死、复活及再来,也提到了耶稣的拯救、信徒的归正及将来的审判,两节短短的经文,俨然就是基督教信仰的缩影。这是保罗所传递的信息,更是他所 持守的信仰。另外,保罗不但有纯正的信仰,而且有与信仰相应的行为,他在书信中自述:“我们向你们信主的人,是何等圣洁、公义,无可指摘,有你们作见证, 也有上帝作见证。”(2:10)保罗,就是这样一位“信行合一”的牧者!

2.保罗的侍奉热情

保罗的侍奉生涯中,始终激励他的,就是大马士革的异象,直到快要殉道之时,依然对此念念不忘:“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徒26:19)在这 个异象的推动下,保罗不畏艰难,任劳任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体现了保罗的这种侍奉热情。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福音事工并不顺利,应该说那里是他的伤心 地(下文将会提到),但他并不感情用事,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就在侍奉中抱有消极情绪。相反,在那种伤害中,他依然有高涨的侍奉热情,他向帖撒罗尼迦教会 的肢体如此表白:“我们从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这是你们知道的,然而还是靠我们的上帝放开胆量,在大争战中把上帝的福音传给你们。我们的劝勉,不是出于错 误,不是出于污秽,也不是用诡诈。但上帝既然验中了我们,把福音托付我们,我们就照样讲,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上帝喜欢。因为我们从来 没有用过谄媚的话,这是你们知道的;也没有藏着贪心,这是上帝可以作见证的。”(2:5)谁能不为保罗的这种侍奉热情而感动呢?

3.保罗的牧者情怀

侍奉中的保罗,从来都不会将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然后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教导信徒。在他的心目中,他所服侍的每一个人都不是需要开化的愚民,而是上帝的 儿女,而是他的肢体、他的朋友,他们需要的不是满脸严肃的训斥,而是满怀爱心的关切。《哥林多前书》中,保罗曾伤感地悲叹:“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 万,为父的却是不多。”(林前4:15)因此,他所追求的,就是与弟兄姊妹建立最亲密的感情。本书中,充分体现了保罗对弟兄姊妹的关爱之情,显出了他的牧 者情怀:“我们作基督的使徒,虽然可以叫人尊重,却没有向你们或向别人求荣耀,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 愿意将上帝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你们也晓得我们怎样劝勉你们,安慰你们,嘱咐你们各人,好像父亲待自己的 儿女一样。”(6-11)这段经文中,保罗将帖撒罗尼迦的肢体视作“孩子”、“儿女”,把自己视作“母亲”、“父亲”,这种“为父之心”,不得不让人折 服!

二、帖撒罗尼迦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书,我们有必要对帖撒罗尼迦这个城市作一点简单的介绍。保罗时代的帖撒罗尼迦城,系罗马帝国马其顿省的首府。该城位于马其顿东北、爱琴海西北之帖麻海湾(Thermaic Gulf,今称塞萨洛尼基海湾〔the Gulf of Salonica〕)的首端。该城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又是四条主要公路的交汇处,因此,它在保罗时代已是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人口约有10万。③

《帖撒罗尼迦前书》查经(一)帖 撒罗尼迦城始建于公元前315年,是由马其顿国王卡山德(Cassander)在塞尔马(Therma)古城遗址上(或附近)以及周围26个村庄的基础上 建成的。帖撒罗尼迦的名称,是以卡山德的妻子帖撒罗尼迦(亚历山大大帝同父异母的妹妹)的名字命名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帖撒罗尼迦才一建成,便有众多 人口涌入,城市发展非常迅猛。加之这一区域的许多城镇不断被战火摧毁,难民被迫纷纷逃进该城,④所 以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元前2世纪时,帖撒罗尼迦与当时所有其他希腊城市一样,是马其顿王国内的自治区域,设有自己的市议会,作为国王 的代表,国王可透过市议会介入该城的内部事务。公元前168年,马其顿被罗马所败,次年被瓜分为四个共和国。公元前148年,马其顿又被罗马吞并,成为罗 马的一个省份,那四个共和国成为省内的四个地区,帖撒罗尼迦成为这个新省份的首府及罗马政权在该省的行政中枢。公元前44年,凯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被刺杀,罗马陷入内战之中。此间,帖撒罗尼迦人效忠于屋大维(Caesar Octavianus)和安东尼(M·Antonivs·M·F·M·N)。公元前42年,渥大维和安东尼战胜了刺死凯撒大帝的布鲁都(Brntus)和 卡西乌斯(Cassius),帖撒罗尼迦因为之前对渥大维和安东尼的支持而获得“自由城”的地位和权利,就是它的居民可以由他们自己的“地方官”管理他们 (徒17:6)。⑤保罗时代,城中居民以希腊人居多,亦有不少罗马人,《使 徒行传》17章记述,帖撒罗尼迦设有犹太人的会堂,可见城中也有不少犹太居民。其时,经济特别富庶,所以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有“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 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提后4:10)的说法。到公元三、四世纪为止,帖撒罗尼迦一直是“马其顿最重要、人口最稠密的城市”。⑥公元1430年,帖撒罗尼迦被土耳其所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再次归属希腊,现在称为塞萨洛尼基(Salonica,或译萨洛尼卡),是希腊的第二大城市及第一大海港城市。

三、帖撒罗尼迦教会

帖撒罗尼迦的教会,是由保罗亲自建立的。第二次旅行布道时,保罗和西拉曾在腓立比被囚(徒16:16-40)。获释后,继续他们的旅行布道,第一站便是帖 撒罗尼迦。《使徒行传》第17章1至10节,记述了这个经过:“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由于“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所 以“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时间虽然只有最多三个礼拜,但他们的工作却卓有 成效。当时,“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其中包括接待保罗的耶孙,以及其后成为保罗的朋友并与他一同坐牢的亚里达古(徒 19:29,20:4,27:2;西4:10;门24),还有一些参加犹太会堂崇拜的一些希腊人,这些人便构成了帖撒罗尼迦教会的雏形。然而,就在喜获丰 收的时节,“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地敌对保罗,他们称他为“搅乱天下的”,并且煞有介事地诬蔑他在“违背凯撒的命令,说 另有一个王耶稣”。这些耸人听闻的谣言,让“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于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这种情况下,保罗很快 便无奈地离开那里,往庇哩亚去了。

从离开帖撒罗尼迦之后,到写《帖撒罗尼迦前书》之前,保罗一直想要重访该城的教会,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再未成行。之后,保罗有否再次前往帖撒罗尼迦?《圣 经》没有明确的记载,其他方面的资料也没相关的记述,所以我们无从知晓。不过,有一个事实是,之后的帖撒罗尼迦教会,一直非常兴旺,公元10世纪,帖撒罗 尼迦城因勇于布道而被称为“守道之城”。⑦时至今日,塞萨洛尼基依然是希腊东正教的重要城市,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

四、写作缘起

离开帖撒罗尼迦后,保罗一行到了庇哩亚,照旧“进入犹太人的会堂”,进行他们的宣教事工。《使徒行传》记述:“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 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于是“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可是,那些在帖撒罗尼迦滋事的犹太人居然尾随而 来,“耸动搅扰众人”。无奈之下,“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离开庇哩亚之后,保罗只身来到雅典。可是,那里的工作也不顺 利,所以保罗不久便又去了哥林多,并且“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上帝的道教训他们”(徒17:10-18:11)。保罗来到哥林多后不久,西拉和提摩 太从庇哩亚赶来,与他会合(徒18:5)。在这之前,提摩太已到雅典找过保罗一次,并被差派回到帖撒罗尼迦去(帖前3:2),此次为提摩太第二次到哥林多 与保罗会面。离开帖撒罗尼迦的日子,保罗一直牵挂着那里的弟兄姊妹,他在书信中表示:“弟兄们,我们暂时与你们离别,是面目离别,心里却不离别;我们极力 的想法子,很愿意见你们的面,所以我们有意到你们那里。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2:17-18)就在他无比挂念帖撒罗尼迦的肢体之 时,提摩太来了,他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情况全部报告给保罗。总的来说,提摩太报告的是好消息,保罗说:“提摩太刚才从你们那里回来,将你 们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报给我们,又说你们常常记念我们,切切地想见我们,如同我们想见你们一样。”(3:6)。保罗在侍奉中连遭打击之后,终于看到了希 望,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状况对他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鼓励,在哥林多时那种“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2:3)的状态顿时离他远去,“保罗为道迫切, 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徒18:5)。不过,与此同时,保罗也从提摩太那里听到了一些坏消息,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人强调末世的到来,工作失 去了动力(参4:11);(2)有人怀疑死人复活,生活失去了盼望(参4:13-18);(3)有人放松圣洁的生活,行为失去了见证(参4:3-8); (4)有人怀疑保罗的身分,对他失去了尊重(参2:5-9)。就在这种情况下,使徒保罗带着为肢体感恩及为教会担忧的双重心理,写下了《帖撒罗尼迦前 书》。

五、写作时地

对于本书的写作地点,上文已经间接地作了交代,即哥林多。故此,此处将不再赘述写作地点,只提写作时间。由于保罗的生平事迹年代久远,加之古代教会并未给 我们留下相关年代的确切记载,所以我们很难将保罗的生平理出一个准确的年谱。因此,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年谱,其中总会有前后几年的差别。其实,对于这 些年谱,我们很难说孰对孰错,较为妥善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份自己比较喜欢的年谱,以作参考。笔者学习与保罗生平有关的内容时,喜欢参考国内教会前辈赵紫宸 先生所编的年谱(参见《圣保罗传》,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根据这个年谱,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的时间应在公元50年至53年夏天,那么,算上保罗到腓立 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的时间,写信时间最早都到公元51年了。并且,由于我们确定《帖撒罗尼迦前书》是写于保罗到达哥林多后不久,所以应该不会超 过公元52年。

六、本书特点

保罗的13封书信是在不同的处境下针对不同的问题写成的,所以每一封书信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对于《帖撒罗尼迦前书》而言,当然也有它的特点。在正式分 析本书之前,我们来粗略地了解一下这本书的特点,这对我们之后的分析定会有所帮助。根据本书的内容及用词的,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下列几个特点(当然,它的特 点远不止这些,在无法一一罗列的情况下,仅举4例)。

1.使徒的职分

保罗是上帝所拣选的使徒,他的职分是毫无疑问的,可是,当时的帖撒罗尼迦教会,却有人对此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保罗和他的同工并不体贴帖撒罗尼迦教会的 弟兄姊妹,面对刚刚建立的教会,他们竟然因自己的安危而一去不复返了,全然不顾弟兄姊妹的感受。更有甚者,有人甚至因此对保罗及他的同工进行恶意诽谤和攻 击,并对他们传道的动机表示怀疑。这种情况下,保罗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澄清。因此,本书中就有不少专门针对使徒职分的文字,比如:“我们的劝勉,不是出于 错误,不是出于污秽,也不是用诡诈。但上帝既然验中了我们,把福音托付我们,我们就照样讲,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上帝喜欢。因为我们从 来没有用过谄媚的话,这是你们知道的;也没有藏着贪心,这是上帝可以作见证的。”(2:3-5)

2.福音的内涵

本书中,保罗多次称他所传讲的信息为“福音”,如1:5,2:2、4、8-9,3:2等。本书篇幅虽然不长,目的也不是为专门阐释教义,但书中却提到了很 多与教义有关的概念,如三位一体、圣灵、复活、拣选、得救、悔改、归主、基督再来、信徒的生活、成圣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书中所强调的教义,并非 只停留在他的言语中,并且也早已落实到了帖撒罗尼迦弟兄姊妹的具体的生活中,所以他不住地为此感恩。福音,必须达到这样的效果,才真正体现了福音的价值。 保罗之工作的果效,秘诀在于他传福音的方式,他说:“因为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正如你们知道我们在你 们那里,为你们的缘故是怎样为人。”(1:5)福音,对传道人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以身证道。

3.信徒的职责

本书在强调上帝之恩典的同时,也强调基督徒的职责,即为主的缘故过属天的生活。谈到信徒的职责时,保罗以“圣洁”这个词来提醒肢体规范自己的生活,如: “上帝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4:7)并且,保罗在书信中强调对“信”、“望”、“爱”的追求,书之开端,他即提到: “我们为你们众人常常感谢上帝,祷告的时候提到你们。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不住地记念你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 的忍耐。”(1:2-3)除此之外,本书的全部内容,都与“信”、“望”、“爱”有关,马歇尔如此说:“大体说来,在本书信中,1至3章与信心有 关,4:1-12节与爱心有关,而4:13-5:11则与盼望有关。”⑧

4.基督的再来

强调基督的再来,这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亨利达·米尔斯(Dr. Henrietta Mears)说:“主耶稣基督的再临,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二封书信所讲的真理。若不注重这事,就失去重点了。在这二封书信中有20次提到主的再临……”⑨卡森和穆尔却指出:“毫无疑问,这两封书信(帖前、帖后)是认识保罗终末论的教导,以至新约整体终末论的教导的基本材料。”⑩由于帖撒罗尼迦教会出现了一些关于基督再来的误解,所以保罗特别通过本书来解决这个难题。阅读本书时,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全书的5章经文中,每一章的末尾,都会提到基督的再来。

-----------------------------------------

① 莫里斯(Leon Morris):《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杨传裕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2年11月,第9页。

② 布鲁斯:《圣经新释——帖撒罗尼迦前书注释》,桑安柱译,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9年7月,第144页。

③ 卡森(D.A. Carson)、穆尔(Douglas J. Moo):《21世纪新约导论》,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7年12月,第515页。

④ 陈惠荣主编:《圣经百科全书Ⅱ》,高陈宝婵等译,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9年6月,第1572页。

⑤ 冯阴坤:《天道圣经注释——帖撒罗尼迦前书》,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89年10月,第20-21页。

⑥ 霍桑(Gerald F. Hawthorne)、马挺 (Ralph P. Martin)主编:《21世纪保罗书信辞典(下)》,杨长慧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9年5月,第1337页。

⑦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帖撒罗尼迦前书读经讲义》,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第922页。

⑧ 马歇尔(I.Howard Marshall):《马歇尔新约神学》,潘秋松、林秀娟、蔡蓓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06年4月,第220页。

⑨ 亨利达·米尔斯(Dr. Henrietta Mears):《圣经综览》,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7年7月,第518页。

⑩ 卡森(D.A. Carson)、穆尔(Douglas J. Moo):《21世纪新约导论》,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7年12月,第531页。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