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之风范 ---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之二 经文:约4:1-30节
作者:张军喜
2016-10-27  
基督之风范 ---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之二

证道经文:约4:1-30节  

证 道 人:张军喜  副牧师
整  理:朝阳堂编辑室

一、心灵导师的辅导内容
在基督辅导的预备中,可见这次谈话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和里程碑的意义。每一句对话都显示着生命的更新和对社会态度的重击。在罪恶与恩典、个人与社会、逃避与面对的多重矛盾冲突中都表露着基督辅导的卓越与深恩。
1、性别歧视里的尴尬
这段极赋有画面感和冲击力的对话内容,显示着基督那极为强烈的同情心。对话中不难发现撒玛利亚妇人对他人和身边事物过度敏感与自我的纠结心理。耶 稣诚然的所求之间妇人在审视中将对话处于尴尬之境。“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约4:9)这样的回答显明了当时因民族优越性 而产生的矛盾,同时也显示了性别歧视里的尴尬。
“男女授受不亲”不仅存留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也在当时的犹太民族中根深蒂固甚至成为极端,性别中的不平等和对女性的歧视已成为生活中的习俗和规 矩。严格的拉比们不准男人当众与妇人打招呼,一个拉比甚至不能当众与他的妻子、女儿、姊妹说话。法利赛人有所谓“撞伤流血法利赛人”之自义的美称,据说他 们在路上见到妇女就合上眼睛,因而撞在墙上和房屋。若一个拉比被人看见他当众与妇女说话,就是他名誉的末日——而耶稣竟和这妇人说话,对于犹太人来说这简 直是个惊人的大事。上帝的儿子带着同情心倾听一个伤心的故事,耶稣以突破种族隔膜和犹太习俗之陈规,显明了祝福的普世性与圣爱之完全与高深。
在这段对话中,撒玛利亚妇人却因种族、性别的自卑对基督的所求显示出尴尬,这种心理往往会使很多人失去获得帮助的机会,性别的歧视在婚姻、家庭、 工作、财富……等领域中都会使其受到损失,更重要的是那些女性在生命的成长中早已被教育灌输了甘于接受不平等的现实,这种心理暗示将成为一个时代和自我人 生的悲剧。就像这位妇人若不是遇到基督,她将在这纠结的自卑心理中失去永生的机会。若是在一个普通的宗教领袖面前,这位撒玛利亚妇人早已在尴尬中躲避、逃 走,她会以羞愧的甚至是敌意的静默回绝问题,但对耶稣来说,和她谈话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耶稣的态度,使得她终于感受到,遇到的这个人不是批评者而是朋 友,是一个不为定她罪而是为拯救她,是一个从内心同情她、理解她的人。
2、伦理道德中的愧疚
基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对话并不是一次轻松的交谈,此次辅导在心理学界应当被借鉴为范例和蓝本。这是一次生命更新的辅导,从方法到实践都堪称为“完 美”。性别间的差异导致的敏感、纠结与自卑心理促使使这次谈话逐步进入高潮,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妇人急求“活水”,其目的是不用在来打水常常面对众人和社会 歧视。显然外来的声音和言论早已让这个女人苦不堪言,社会的伦理道德更使其难堪重负。五个丈夫并没能成就一个完整的家庭人生,道出了这个妇女的生活实况多 么让人堪忧,看来众多正义之士的批评和指责有时并不能拯救在伦理道德下愧疚的心。
“伦理”或“道德”之谓(Ethics or Morality),在中文与西文中均可作两个层面上的解释,即:内在的价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为规范。而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实际碰撞中,由于“至简至 圆”、“阴助教化”的本土传统引导,导致这两个层面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就总体情况而言,行为规范意义上的 “伦理化”或者“道德化”始终是汉语基督教的主要路向。“伦理”常被人理解为社会的责任意识;“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之品格和修养的衡量天秤,伦理 道德在生活中常被人解读的不外乎为:约束、规范、标准、尺度、方向……。在圣经的这次交谈之间也不例外地向人显示着妇人在对于伦理道德天秤下的恐慌和紧 张。当耶稣直接了当地对她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约4:16)那妇人仿佛受到了突然的痛苦与震惊。事实上她在基督的辅导中突然真正看到自己的 真实面目,她被逼面对自己和她生命中的不道德与瑕疵。
在这里基督教的启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启示上帝,另一方面是启示自己,没有人能真正的认识自己,直到他与基督相遇之时。而此时正与基督相遇的撒 玛利亚妇人,在愧疚之间开始以敬拜为话题躲避基督的追问。愧疚的表述是一种负罪感的心理,一个整日活在罪恶感里的人是没有快乐可言的,负罪感的人生所能得 到的只有痛苦。而且,这种感受还会折射于生活中的所有人际和事物,它会给生活带来无限的压力,使人在面对社会和他人中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基督要帮助这 个在伦理道德下愧疚的女人,使她能大胆面对生活和社会,并开始她新的人生。而这面对的勇气和力量却并不是来自于某种技能和人,而是来自于信仰。
3、信仰诚实中的迷失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次心灵的交谈点燃了生命的希望,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信仰的坚立才能使她在面对生活中找到勇气,在上帝启示中找到 真正的自己。信仰不是一种思想的理论,而是生活中的真实;信仰不是一种职业,而是生命的救赎;信仰不是一种装饰,而是内在的坚守;信仰不是一种哲思,而是 一种生活。人不能一手向上帝献礼而另一只手却伸向别人的钱囊。也不可一面向着上帝述说歉意,转脸就去伤害他人,更不可在迷失中自塑,转面违背良知的天秤。
圣经中妇人本想逃避基督以遮掩伦理中的罪恶,却引出了一个关于人生课题的核心与本质-----信仰(敬拜)。虚假的信仰只选择它想知道的关于上帝 的事,而排斥它不想知道的部分;虚假的信仰是无知的敬拜,真正的崇拜应是整个人接近上帝而不是部分;虚假的信仰是迷信的崇拜,因为不是出于真诚而是来自于 惧怕。耶稣在此重述了信仰的真谛,第一、神是个灵,讲述的是崇拜的对象;第二、不在这山上,也不在圣殿里,所论的是崇拜的场所(神是无所不在);第三、要 用心灵和诚实拜祂,所显明的是崇拜的态度和方法。这简要的概述表达了信仰的真谛,使那妇人在生活中重新认识了信仰的本质,并用其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在此,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耶稣心灵辅导的最终力量源泉不是来自于技巧或方法,更不是来自某个人的能力和智慧,而是来自于上帝的安慰与恩典。耶稣所给 于这个妇人的不是技能而是信仰,这是祂与其他心灵辅导者最大不同的地方。而这恰恰正是所有心灵受伤者的最大需要,至今这一点仍深深值得教会和心灵辅导者重 视、深思和反省,使众人能在正确信仰的指导下活出全新的人生;在人生的见证中有着基督的荣耀;在基督的荣耀里显明着祂永恒的爱和恩典。阿们!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