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在宣告列国的罪状和刑罚之后,便转向以色列人,传讲神特别要向他们说的话。在此可分为四小段。
一、以色列人的罪(三1~15)
读经提示
1.神与以色列人有何特殊关系?
2.3~8节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先知发了七个问题,其总意是什么?
3.以色列人有何事吸引了非利士与埃及地的前来观看?有何要训?
4.先知如何形容撒玛利亚之毁灭?应验于何时?
5.读本段所得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1.神与以色列人的关系(三1~2)
为什么要追讨以色列人的罪?因为:
(1)以色列全家是神从埃及领上来的;
(2)神在万族中“只认识你们”
(3)以色列人有责任——“当听耶和华攻击你们的话”,留心神要追讨罪恶。
关于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这件事,在圣经中屡次重复地提起(何十一1),表示这一项拯救是值得一再提起的。基督徒。认罪中得拯救这个经历.是我们理当在世为神旨意而活的理由,是我们没有忠心作见证而应受责罚的当然理由。单凭他救我们脱永刑之恩,已足可常常激发我们了!
注意1~2节先申述神与以色列人的关系,然后说:“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把神必追讨以色列人的罪跟神曾在以色列人身上所施的恩慈连起来,证明他们除了像一般人犯罪,必受追讨之外,还加上忘恩负义、三番四次不理会神向他们伸手,等待他们悔改的慈爱,实在是罪上加罪,应受惩罚的了!
2.先知的辩白(三3~8)
这几节是先知为自己辩白的话,说明他为什么要说预言。这在第七节“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换言之,先知所以要说预言,因耶和华已将奥秘指示他,所以他不能不照着神的旨意劝告他的同胞,就如狮子若非饥饿抓吃,怎会在林中咆哮?飞鸟若陷入网罗,必有人设机槛。机槛若会从地上翻起,必因已有鸟儿中计……。照样,神若看见他的百姓面临罪恶网罗的危险,怎能不藉先知警戒?先知既忠心发言,以色列人何竟不接受警戒呢?
在此一共用了七个问题,说明同一理由:神所以施罚降灾,差遣先知告诫他们,绝非无故。以色列人应当先行自己省察神降罚和先知责备他们的缘因,而不应只顾怨天尤人。但在此教训我们与神同工的人应当。
(1)与神同心——“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3节)我们要在心思意念上体会神的心意,与神同心。
(2)凡事应寻求观察神的作为,并应在凡事上留心其作为之:a.目的,b.方法,c.原因等等。
(3)知道一切奥秘是从神而来,属灵的事不是凭属世的学问、人的理智理解,而是要倚靠圣灵的引导。
(4)认识神的公义、大能与威荣(8节)——狮子正在找寻掠物时,是不会作声的,但它找到掠物,正要扑向它的掠物时,就会吼叫。所以狮子吼叫是表示它立即要扑击它的掠物了。这怎不叫人惧怕呢?照样,神发命令,谁能不说话呢?先知如此预言,不是危言耸听,实在是因他认识神的威荣能力,神既向他发命令,那就是一项明证,他快要发怒降罚了。这样,先知怎能不说预言呢?这样看来,他所说的预言既是从神而来,以色列人岂能不听从呢?
3.罪恶与刑罚(三9~15)
(1)罪恶的暴露(三9~10)
“亚实突”(9节)是非利士人建在山上的一座坚固城。约书亚分地时,原本分给犹大支派(书十五46~47),但犹大人始终未能攻占这地,祭司以利时代,非利士人曾夺得约柜,运到亚实突(撒上五1)。到犹大王乌西雅时,曾将亚实突城拆毁(代下廿六6),另建了一些城镇。按本节看来,亚实突人并未因此归服犹大。但注意:阿摩司是向以色列国发预言,所以九节下半说:“你们要聚集在撒玛利亚的山上……。”撒玛利亚是以色列国的京都。外邦的非利士和埃及,都要看见他们由于衰败的信仰和德行所产生的各种社会不安和混乱。
神的选民应当成为列国模范,让人看见他们的好榜样而归荣耀给神,或因他们的好见证,像光把黑暗显明出来那样,定了世界的罪,岂知,他们之中却充满欺压、抢夺和各种罪恶,甚至他们的邻邦要成为他们的见证人,同来观看他们的罪行,真是当众献丑;羞辱神名!
(2)刑罚(三11~15)
三11~13:“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敌人必来围攻这地,使你的势力衰微,抢掠你的家宅。耶和华如此说:牧人怎样从狮子口中抢回两条羊腿,或半个耳朵,住撒玛利亚的以色列人躺卧在床角上,或锦绣花毯的榻上,他们得救也不过如此。主耶和华万军之神说:当听这话,警戒雅各家。”
本段预言撒玛利亚将被敌人围攻而毁灭。其毁灭之程度就如牧人从狮子口中抢回两只羊腿或半个耳朵那样,仅有零碎的残存者,景象悲惨!那些卧在锦绣花毯的榻上的富户,最多也只能得着这样可怜的得救。
先知阿摩司说预言时,是在以色列王耶罗波安第二与犹大王乌西雅同时在位之时,约为公元前七八○年。这些毁灭的预言,日后逐一应验:公元前七三四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一Pileser)攻打基列和加利利(王下十六章)。公元前七二四年有亚述王撒缦以色(Shalmanesar)围困撒玛利亚三年,终将以色列国吞灭(王下十七3~6)
三14~15:“我讨以色列罪的日子,也要讨伯特利祭坛的罪。坛角必被砍下,堕落各地。我要拆毁过冬和过夏的房屋,象牙的房屋,也被毁灭,高大的房屋,都归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
“坛角”——按出廿七2记载,铜祭坛有四角。摩西、亚伦曾为坛抹血及膏油于四角(出廿九 12;利八15;出四十9~10),使坛成圣。到所罗门时,亚多尼雅企图夺取王位,失败后,到祭坛前抓住坛角,幸得所罗门应许他可以有条件免死(王上一49~53)。在此说“坛角”被砍下,象征完全没有赎罪之效用,犯罪者唯一可获暂免受罚的机会都没有了。换言之,刑罚必然来临。事实上,整个伯特利的坛,都是神所否认的。“坛角必被砍下”,只是按当时人的观念说明其不蒙神悦纳的讲法而已!
这两节实际指出以色列人亡国的两大主因:
①不离弃拜金牛犊的罪
“要讨伯特利祭坛的罪”,意指耶罗被安在伯特利与但二地所设的金牛犊和祭坛,是在圣殿的祭坛以外的坛,也就是拜偶像的坛。所谓“讨伯特利祭坛的罪”,也就是讨以色列人在伯特利设祭坛向偶像献祭的罪。
人为什么要在圣洁全能的神以外,另设偶像,另求保障?因为人的良心指控人所犯的罪,使他们知道除非离开罪恶,不能得神的眷护,甚至可能受惩治。但人不肯轻易离弃罪,结果,设法在神以外另立心中理想的“偶像”,可以容许他们继续犯罪,又能成就他们心头的“神”。所以偶像并非单单因人的迷信无知而有的产物,它是人类要以自我为中心的产物,人喜欢膜拜那些可以听凭人指使的“神明”。魔鬼从各方面满足人这种不离弃罪又可蒙神喜悦的心理。先知发出警告:以色列人所设立的偶像,不但不能给他们平安,倒为他们招来灾祸,拜偶像的,要跟他们所拜的偶像一同灭亡。所以神说:“我讨以色列罪的日子,也要讨伯特利祭坛的罪。”(摩三14)
②奢侈享乐
“拆毁过冬和过夏的房屋,象牙的房屋……”,可见以色列人的富户官员,生活豪华,按上文第九、十节,他们的财富多凭抢夺欺压而来,所以神要追讨他们的罪,毁灭他们所夺来的。
二、神的警告(四1~13)
读经提示
1.巴珊的母牛指谁?她们的罪是什么?曾受什么刑罚?
2.按四4~5节说明什么是虚伪的敬虔?(为什么神以他们的献祭当作事奉偶像?)
3.6~13节中的常用句是什么?有何意义?这几节中提及神用什么刑罚惩治以色列人?请对每种灾祸略加解释。
4.为什么以色列人必须迎见神?
1.对欺压贫穷者的警告(四1~3)
①先知警告的对象
“你们住撒玛利亚山……的阿”一开头就指明他所要警告的对象是谁,就是那些住撒玛利亚(以色列的京都),又像巴珊母牛般肥壮的人们。
“巴珊”是牧放牲畜的好地方,有着名的草场。在此是用母牛暗指那些撒玛利亚的富户,特别是他们的妇女们,就像巴珊的母牛一般吃得肥壮,只知为自己喝酒享乐,对贫穷的人却毫无怜恤,反倒欺压榨取,使穷苦的人,生活更加困苦。
②先知警告的根据
“主耶和华指着自己的圣洁起誓……。”神所说的话,是先知警告的根据。神的圣洁使他无法不追讨这等仗势凌人的罪恶。所谓神指着他自己的圣洁起誓,是加重语气,强调神必不姑息她们的罪,必施惩戒之意,正如神指着自己起誓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一样(创廿二16~18)。神的诚实使他不能不成就对亚伯拉罕之应许,照样,神的圣洁使他不能不惩治以色列人欺压穷人的罪。
③先知宣告之刑罚
“人必用钩子将你们钩去……”仇敌将要来到,用钩子钩他们,就像钩牛马那样。他们怎样奴役穷苦的同胞,也必怎样成为仇敌的奴役。在亚述之古碑上,有描绘如何用钩子钩着俘虏们的嘴,拖着他们走的情形。先知用当时战败国所受对待情形,描述他们亡国之悲惨,警戒他们及早悔改。
“哈门”——无法确定是什么地方,但必指某种痛苦之所在。
2.对热心事奉偶像者的警告(四4~5)。
这里先知坦率地指责以色列人所谓的祭祀与敬拜,其实就是犯罪。他们越多到伯特利去献祭,就越增加罪过。纵使他们自以为虔诚热心,自以为他们在宗教方面有若干复兴的现象,献上的十分之一和感谢祭如何丰富,但神根本不会悦纳他们所作的,那只是他们自己所喜爱的罢了。因为在伯特利另设祭坛,就已经根本上违背了神的吩咐,他们是在一种神所憎恶的基础上求神喜悦,完全是虚伪的作为。
“任你们往伯特利去犯罪”——因以色列的开国元勋耶罗波安,在伯特利高立了金牛犊代替神(王上十二29)。
“任你们往……吉甲加增罪过”——因吉甲是以法莲近伯特利的小城;已成拜偶像的中心(参何十二11)。
3.神的容忍与以色列人的顽梗(四6~11)
在这一小段中,一共五次提及“仍不归向我”(6、8、9、10、11节),显明神的容忍与以色列人的顽梗。神虽然开始惩罚以色列人,而他起初时只用较轻的刑罚,但以色列人一直“仍不归向”神,所以神的刑罚才逐渐加重和更换新的方法惩治他们。
①饥荒(6节)
“牙齿乾净”形容粮食断绝,饥荒来临,既没有可吃的食物,当然牙齿乾净了。
②乾旱(7~8节)
“两三城的人凑到一城去找水”,神在惩罚之中仍留恩典,并非所有的城没有雨,而是多数的城无雨,少数的城仍有雨。
③虫灾(9节)
在乾旱之后再加上“霉烂”,指植物之枯萎,在这种情形中还有剪虫(即蝗虫)来吃掉各种蔬菜和果树,那是多么悲惨的景象。但以色列人并未因此归向神,他们的心仍冥顽不化。
④瘟疫(10节)
“像在埃及一样”,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话。神原本用来惩治不认识神并欺压他的百姓的方法,如今要用在以色列人身上。神曾杀戮埃及一切头生的,以拯救他们脱离为奴的生活,如今却要“用刀杀戮你们的少年人”(10节)。今日基督徒应当警惕,在神稍微管教时赶紧悔改自省,不要自招痛苦。
⑤倾覆(11节)
这倾覆可能是指一1的大地震。那是当时人人都知道的大事,那种惨痛的灾祸记忆犹新,他们仍能幸存,实在像火中抽出的一根柴,但以色列人仍不悔悟,先知逐一数说他们痛苦的遭遇,为要使他们信服这一切祸患都是出于神的管教。神的管教既愈来愈重,以色列人仍不悔改,甚至不承认是神所管教,这种硬心悖逆的态度,实在是比灾祸更可怕的“灾祸”!注意,全段说明神的刑罚是向着一个中心,就是要神的百姓归向他。神根本不是要用恐吓与强迫使人归向他。但在神长久施恩的日子,人既忘恩负义,偏行己路,不理会神的呼唤,拒绝神打发仆人所给他们的警告,神只有逐渐警戒他们,日渐加重惩治,但他的目的仍是要他们归向他。他的惩治不是他恨,而是爱心的管教,直到以色列人饱受亡国痛苦之后,神仍然使他们归回本地。今日基督徒要认识清楚,神不是喜欢随便用鞭子的父亲,我们千万别作个要天父动用鞭子的孩子。
4.最后的呼唤(四12~13)
神藉先知呼唤以色列人当预备迎见他们的神,不可迟延自误,因为:
①神必施行审判——“我必向你如此行”,神对犯罪的人,有一定原则,必按神的原则施罚,无可幸免。
2神是“你的神”——神既是“你的神”,就无可逃避,不由你不想见他。今日那些要见神才信的,那日可能尽量设法躲避逃他。神是万人的神,也是个别人的神,且不会因为有千千万万的人,疏漏了你这一个。
③神是万有的主宰——他是创山造风,洞悉人的心意,能改变天然界的各种规律,并且超过地上的一切权柄的全能者。既然如此,怎能不预备迎见神?
按整个小段的目的,不单为警告当时的以色列人,且为警告我们(参罗十五4;林前十11)。历史的事实既已证明以色列国果然按先知的预言而为亚述所灭,证明神是必然惩罚罪恶的神,现今的基督徒仍不引以为鉴,岂不是比以色列人更愚顽么?
三、哀歌与灾祸(五1~27)
读经提示,
1.本章之哀歌有何意义?
2.按五4~15节,试述以色列人当时较显着的罪是什么?
3.为什么说等候耶和华的日子的有祸了?先知如何描写以色列不悔改之结局?
4.为什么说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是抬着摩洛的帐幕?他们不是抬约柜吗?参看串珠圣经,新约那卷书引用这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训?
1.哀歌(五1~3)
这简短的哀歌,等于神宣告的咒诅。“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无人搀扶”,这就是重覆的挫折和完全的失败,而且在失败之后,没有人帮助,无法复原。
“发出一千兵的,只剩一百”——这不是仅仅失败,而且是惨败,是全军覆没。这种光景正像摩西所警告以色列人的话一样——“耶和华必使你败在仇敌面前,你从一条路去攻击他们,必从七条路逃跑”(申廿八25),远在他们还没进迦南之前,神的仆人已经发出的警告,竟在数百年后不幸言中!人的历史虽不断演变,但真理的规律古今如一。人虽然可偏行己路,不理会神的原则,却无法逃避自招的苦果。
2.神的呼唤(五4~15)
(1)“要寻求我”(五4~9)
“耶和华……如此说”(4节)——注意第三节之哀歌的开头也是“耶和华如此说”。虽然耶和华曾说:“以色列家的城发出一千兵的只剩一百……”,但耶和华也曾说。“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神并非只用刑罚和患难管教他的百姓,神也在管教之中不断给他们“存活”的机会,不断地提醒他们怎样可以从受惩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就是要寻求神,不要寻求偶像。这是神对百姓的要求,却同时也是他们重新蒙福的路。
“不要往伯特利寻求,不要进入吉甲”(5节)——就是不要去事奉耶罗波安所设立的金牛,不要在那里献祭的意思。这些话都是直接指明以色列人国运日益衰败的根本缘因。自从耶罗波安立国以来,直到亡国,他们虽然在灵性上有过若干次有限度的复兴,但从未离开过向伯特利金牛献祭的罪恶。
这“吉甲”不是便雅悯支派南部,与犹大支派接近的吉甲(近约但河),也不是玛拿西支派近但支派的吉甲,而是以法莲支派的吉甲。这是何西阿书或先知书中,屡次用以法莲代表以色列的原因(详参何西阿书讲义)。
5~6节:“……伯特利也必归于无有……在约瑟家像火发出……”,这两句话意义相同。伯特利属便雅悯支派,“约瑟家”在此偏重指与约瑟同母之便雅悯支派(也代表全以色列家,像“雅各家”的用法相似,因以色列人在埃及时,以约瑟家为主),因便雅悯边界之犹大国,却容许北国在伯特利设金牛犊,所以先知提到以色列国受罚时,也提到便雅悯支派,实际上南国与北国也同样终归灭亡。沦亡的原因是他们“将公义变为茵蔯”。茵蔯是一种苦味的植物;“公义”原是使受冤屈的得申诉他们的痛苦,“将公义变为茵蔯”,按全句的意义是指他们丢弃公义,使受冤屈欺压的人,投诉无门,苦上加苦。
8~9节:“要寻求那造昴星和参星,使死荫变为晨光,使白日变为黑夜,命海水来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昴”星是白虎七宿(Pleiades)之第四,属猎户座α星;“参”星在白虎七宿之末。属猎户座β星(参辞海)。提到这两星,未必有特殊意义,可能只是以当时人所熟知的星为例,说明神创造之奇妙而已。
总之,这两节的总意,是劝告以色列人当寻求那创造天地万有、掌管人心、大有权能的神。不寻求这样一位全能的神而寻求偶像,实在无知愚顽,自招祸患!
(2)要接受责备,恶恶好善(五10~15)
第10节:“城门口”是长老们坐着断案的地方(申廿二19)。先知以赛亚(赛廿九21)和耶利米(耶十七19,十九1~2)也都曾在城门口责备人。大概阿摩司也曾在城门口责备过他的同胞。在此先知提醒同胞们,不要怨恨那些在城门口责备人的,也不要憎恶那些说正直话的人,那些话正是对他们最有益的劝戒。他们憎恶神藉着他的仆人所说的正直话的基本缘因,是不肯离开他们的罪。他们向贫民勒索粮食,苦待善人,收受贿赂,屈枉穷人,造成一种令人不敢批评指摘他们罪恶的时势,但神忠心的仆人决不缄默。神圣洁与公义的本性,也决不会不理会他们的恶行。神要用他自己的权能施行审判,使他们虽然建造了美好石头的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虽然栽种了美好的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
基督徒在听道时要留意,好些正指着我们痛处的道,正是我们需要听的道。不要只顾欣赏那些合我们口味,可以掩饰我们弱点的道理,要细心听那正直指责我们的过失的人。谨慎分辩,那是否神藉人的口向我们说话。
十三节“所以通达人见这样的时势,必静默不言……”这真是值得我们再三思想的一句话。有什么“时势”会使人“静默”的呢?今日的教会,是否有人的恶势力,使人保持缄默,不敢说真话?在教会中需要人为真理说话时,常会出现一些像十三节所说的“通达人……静默不言”,保持中间立场,以表清高,其实这等人最懦弱而取巧。教会荒凉,并非缺乏属世学问金钱,而是太多有胆量犯罪,却没有胆量为真理作见证的人。屈枉正直人的事,仗势欺人的事,竟也在教会中发生。结果,只有人的活动,失去神的同在。所以先知说:“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14~15节)
十五节末——“约瑟的余民”,上文已提过,“约瑟家”与“雅各家”的用法相似,都是指全部以色列人,因雅各全家搬到埃及是在约瑟作埃及宰相时发生的。雅各到埃及后十七年去世(创四七28)。显然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的早期,都是以约瑟家为马首是瞻。所以圣经中又称雅各家为约瑟家。在此所谓“约瑟的余民”也就是以色列人被掳的余民按历史事实,以色列人虽被掳至外邦,确有蒙恩的余民,但按预言的用意,似乎是遥指那将来要得救的“余数”(罗九27,参拙作罗马书讲义,)
3.哀声遍地(五16~20)
本小段开头第十六节,多次提到“哀声……哀哉”,已显明先知所预言的信息是悲观的。
以色列人不肯悔改的结果,就得面对无可逃避的灭亡。他们既拒绝了那唯一可逃刑罚的活路,摆在他们前面的,当然只是一个悲惨的倾覆了。神藉先知预示一种遍地哀声的痛苦遭遇,必然临到全部以色列人。这究竟是他们的神不肯怜恤他们?还是他们自取败亡?这惨痛历史教训,是值得今日的基督徒再三深思的。
十八节——“……你们为何想望耶和华的日子呢?”先知的问题暗示,在以色列人的心中,原以为耶和华的日子对他们是一项拯救。诚然,公义之神施行审判的日子的来临,对于神的百姓理当是一项“拯救”,是一个“申冤”的大日。岂知神的百姓自己的手中握满了罪恶的果实:欺压他们的同胞,枉屈正直的并非外人,正是以色列人自己。他们自己成了神要审判的对象;所以先知不得不痛苦地宣告说:“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神的公义原应成为他们的拯救,如今却成为他们的“报应”。
先知用十分美妙的比喻,形容遮掩罪过的人如何不得亨通,就“好像人躲避狮子,又遇见熊;或是进房屋以手靠墙,就被蛇咬”,真是处处碰壁倒楣。
当环境的一切事物仿佛都在跟我们作对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先跟神作对的缘故。基督徒在这种情形中,要赶快在神的光中自省。
4.虚伪的敬拜(五21~27)
在先知言论中常见这类的话。神憎厌那些虚伪的敬拜。以色列人以为只要按外表献上燔祭和素祭,到时候守节期,举行严肃会,就可以得神的喜悦。但神却要鉴察他们的内心,神并非贪图小利而容易受骗的神。他们的信仰虚伪,道德堕落,却想凭藉宗教的礼仪和祭祀,掩饰他们的恶行,那只可以自欺欺人,绝不能遮住神的眼目。
司提反曾引用廿五、廿六节的经文,指责犹太人抗拒圣灵,硬着头项,正和他们祖先一样。神从来就没有被任何仅属仪表之敬拜欺骗过,自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开始学习事奉的时候,神就早已鉴察他们敬拜的真诚与虚伪,让不信的以色列人倒毙旷野,把有信心的约书亚和迦勒带进迦南,可怜无知的以色列人竟然一再重蹈他们祖先的覆辙,不求真实的信仰和品德,只求表面的敬虔,所以神藉先知说:“我要把你们掳到大马色以外。”用实际的惩罚对付他们虚伪的敬拜!
注意:廿五、廿六节说:“你们在旷野岂是将祭物和供物献给我”,又说:“你们抬着为自己所造之摩洛的帐幕和偶像的龛”。以色列人在旷野不是不断向神献祭么?不是抬着约柜向前行,直到过了约但河进入迦南么?但神竟藉先知否认他们四十年来所献上的,所为神作的。这是多么可怜的事奉阿!神竟不承认他们的事奉。因为他们不专心事奉神,他们外表所履行的宗教仪式,不是出于内心。反之,他们的宗教外表若是为掩蔽内心的“偶像”,在神看来那不算事奉神,其实是在事奉他们心中的偶像。
四、假平安与真刑罚(六1~14)
读经提示
1.为什么先知警告那些“在锡安和撒玛利亚安逸无虑的人”有祸?他们是谁?有何用意?2~3节对他们有何警告作用?
2.先知在此所宣告以色列人的罪状是什么?
3.列出以色列人奢侈享乐,不理会警告的情形。信徒犯罪而不理会神警告的情形,是否相似?
4.列出以色列人将受灾祸的悲惨情形。
5.读本章有何心得?
1.假平安(六1~6)
按神所给以色列人的恩惠,他们确应成为万国之首,最少在敬畏神方面应当如此。但他们竟在信仰上也不是领导万国的,而是盲从外邦的。他们也当是最着名又为人所景仰的人,可是他们的生活见证全然不像神国子民的样式,甚至比外邦还不如。先知加上这些话才说下文的警告,隐约地暗责他们辜负神恩。
当时以色列国似乎有一个比较升平的时期,因此全国上下(连犹大也在内),都自以为“安逸无虑”,并未感觉到战争的危险,更未料到会遭遇覆亡的命运。但这并非真平安,乃是假平安。理由很简单:
(1)按他们周围的邻国来说(2节),他们都在危机四伏的处境中,以色列人并不比邻国强盛宽广,怎能“安逸无虑”呢?强大的亚述兴起,使以色列国和四周的邻国安全都受严重的威胁,以色列人岂能“安逸无虑”?所以先知过到甲尼察看,“又下到非利士人的迦特,看那国比你们的国还强么?”若知道既比不上他们,凭什么自以为可保平安?
“甲尼”(Calneh)——按创十10是宁录所建的四座大城之一,在米所波大米之南部(参圣经地图)。
“哈马”(Hamath)是以色列北方叙利亚的古城,曾受亚述侵害(王下十八33~34)。
(2)按他们灵性的光景来说,也毫无可乐观的理由,那些身居高位有财有势的富户,自以为“降祸的日子还远,坐在位上,尽行强暴,躺在象牙床上”,纵情逸乐。醉生梦死,“以大碗喝酒,用上等油抹身,却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6节),也就是没有人为自己可悲的属灵光景敬醒祷告。这些领袖既没有政治眼光,也没有属灵眼光,这等情形,只能招致神的惩治,怎能逃避要来临的灾祸?
今天的世界不正是这样么?一面在罪恶中放纵,一面自我陶醉地宣称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上帝死亡”。但事实上人心普遍地不安,社会道德普遍地堕落。争战和强暴的事遍及各国各地。人们却大胆地否认神的审判会来临。
2.真刑罚(六7~14)
六7~11:“所以这些人必在被掳的人中首先被掳。舒身的人荒宴之乐必消灭了。主耶和华万军之神指着自己起誓说:我憎恶雅各的荣华,厌弃他的宫殿。因此我必将城和其中所有的,都交付敌人。那时,若在一房之内剩下十个人,也都必死。死人的伯叔,就是烧他尸首的,要将这尸首搬到房外,问房屋内间的人说:你那里还有人没有?他必说:没有。又说:不要作声,因为我们不可提耶和华的名。看哪,耶和华出令,大房就被攻破,小屋就被打裂。”
7~8节“这些人必……,首先被掳”暗示罪大的所受的报应更甚。圣经提及罪人的最后结局时,虽然都是进入火湖(启二十15,廿二8)。但对于罪更重的人却认为会受更重的报应,如:主耶稣责备当时哥拉汛、伯赛大等城时曾说:“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迦百农啊……。”(太十一22~24)。又对彼拉多说:“……所以把我交给你的那人,罪更重了”(约十九11)。使徒保罗也自认为罪人中之罪魁(提前一15),而历史书中一开始就责备以色列国的第一个王耶罗波安说:“你竟行恶比那在你以先的更甚”(王上十四9),并立即预言他要受报应(王上十四10~18),以后对于作恶更甚的王必受更甚的报应一类的观念,屡次出现。
“我憎恶雅各的荣华……。”雅各家的荣华,原出于神的恩赐,理应彰显神的荣耀。但这些悖逆的子民,并没有把神所赐给他们的一切,用于爱神爱人,反而用在事奉偶像,欺压贫苦,他们所有财富聪明,徒然增加他们的罪恶与骄傲,使他们更大胆的偏行己路,所以神说:“我憎恶雅各的荣华。”要将他们的城交付敌人。使他们失去行恶的倚靠。
9~11节:先知描写那要来的战祸,像图画活画在人眼前,仿佛是在记录一场已经过去的灾祸。但注意九节开头的“那时若……”明确的表示以下预言是指将来。“一房之内剩下十个人,也都必死”,十人是随便举例的完整数字。意即剩下多少就死多少。这“剩下”可能指不及逃避战祸而剩下,或在敌人头一次侵掠时侥幸没有被杀或被俘的人,最后还是难免遭殃。
“烧他尸首”可见旧约有火葬的例子。此外,扫罗父子战死在基利波山,尸首被非利士人钉在伯珊的城墙上,(撒上卅一7、10)。以色列人中的勇士乘夜起来将他们的尸首取下,“用火烧了”;然后埋葬(撒卅一12~13),这是另一个火葬的例子。
全段中先知细腻活现地描写战争之可怕。除了那些被掳的人之外,整个撒玛利亚城的人,十之八九尽被杀戮。全家惨遭杀灭的事,随处可见。这就是他们的罪所带给他们惨痛的苦果。
六12~14:“马岂能在崖石上奔跑?人岂能在那里用牛耕种呢?你们却使公平变为苦胆,使公义的果子变为茵蔯。你们喜爱虚浮的事,自夸说:我们不是凭自己的力量取了角么?耶和华军之神说:以色列家阿,我必兴起一国攻击你们,他们必欺压你们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的河。”
他们为什么会遭受如此浩劫?先知用很美妙的比喻,形容他们如何自食恶果。“马岂能在崖石上奔跑?人岂能在那里用牛耕种呢?”那是危险的,是强人所难的。不公平的。但以色列人就是这样地恶待自己同胞,“使公平变为苦胆,使公义的果子变为茵蔯”(12节)。他们还骄傲地自夸说:“我们不是凭自己的力量取二角吗?”“角”的希伯来文是“Kamaim”(参某文N.I.V.及N.A.S.B.译本),是一个城的名字。吕振中译本则将“角”译作势力剑,大概当时以色列人因耶罗波安从亚兰人那里夺取了一座城,因而以为凭自己的力量,足能御敌有余。这样的自夸是为神所憎厌的。他们不肯诚实地向神悔改,解决他们与神之间的问题,只凭这些表面的一时胜利沾沾自喜,其实对于逃避神的刑罚毫无助益。神必兴起一国(亚述)与以色列人为敌,自哈马口(以色列国的北部)至亚拉巴河(南部)都受敌人压制。
人为着逃避或抗拒神的管教,常会凭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而不理会神的作为。更危险的是这方面的努力略有成就时,会使人更放胆偏行己路。阿摩司时代的以色列诸王(末后的六七个王朝)几乎都是不择手段地只求坚定自己的王位,没有一个王具体地说领导全国向神真诚悔改。他们走的是亡国的路,心里却想着平安稳固的王位。他们的情形正像上文所说的,他们像没有神的外邦,“……图谋虚安的事,……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诗二1、3)那结局如何,是显而易见的。今日回顾历史的基督徒们,若不会以他们为前车之鉴,就比以色列人更愚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