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
依巴底亚(Obadiall)意即“主的仆人”。中文圣经中的俄巴底(王上十八3),俄已底雅(代上八38),及俄巴第雅(代上廿七19),原文都是同一字,但从他们的时代与职分之不同可知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先知俄巴底亚的履历,圣经没有别的记载,所以无可稽查,虽然有解经家推想,他或即亚哈王手下的俄巴底,也有人以为他可能就是第三次去捉拿以利亚的五十夫长,但都缺乏明确的根据。
他可能是在公元前840~830时期,继犹大王亚他利雅篡位到约阿施王初期,北方的以色列王耶户在位时作先知的。但按内容,有两点有力的根据,可推想俄巴底亚是在以色列人被掳时,即圣城被毁之后的先知:
(1.)本书一至九节的记载与耶四十九11~ 22相似:
(2.)本书10至14节指责以东人幸灾乐祸的情形,很可能是指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攻陷时的情形。
二、主题:以东受罚
按以东原是以扫的别名。以扫因贪吃红豆汤出卖长子的名分,因而得以东之名(以东就是红的意思,创廿五30)。所以以扫在圣经中成了贪恋世俗,失去蒙恩之机会的象征(来十二16)。
按创卅六章记述以扫的后代时,曾称“以扫是西珥西里以东人的始祖”(创卅六9)。以扫后代住在迦南的东南方,东面是亚拉伯旷野,北面是死海,即亚拉巴海,西面是犹大国,南面是红海。圣经中有时也以“提幔”代表以东全地(耶四十九7)。犹大王亚玛谢曾攻打以东,并将西珥的神像带回(代下廿五14),可见以扫定居西珥之后,他的子孙也变成拜偶像的民族。事实上以扫本身对属灵的事就是门外汉,这从他因听闻父母不喜悦他娶赫人之女为妻,便另在以实玛利的后裔中娶一妻,便可以看出他不会分辨信仰上问题,未明白他父母为什么不喜悦他所娶之赫人女子不是因她是赫人,而是因她不是以色列人(创廿八7~9)。
以东的京城波斯拉(耶四十九13)南部有二重要城市:以拉他和以旬迦别。以色列人进迦南时,曾经想在此借路经过,但以东人不但拒绝借路,还要出来攻击以色列人(民二十14~21;参申二1~18),并继续与以色列人为仇敌。在巴比伦王攻占耶路撒冷时,以东人幸灾乐祸(诗一三七7),且作帮凶,陷害以色列人(结卅五5)。
除俄巴底亚外,先知以赛亚(赛卅四5,六十三l~6)、耶利米(耶四十九7~22;哀四21~22)、以西结(结廿五12~14,卅五章)、约珥(珥三19)、阿摩司(摩一11~12)、玛拉基(玛一2~5),都曾预言以东毁灭。
新约中的以土买(可三8)就是以东地,是希腊人对以东地的称呼。曾逼害基督和使徒和几个“希律王”都是以东人(太二1;路十三31,廿三8;徒十二21)。到现在以土买地仅余旧城的基址,荒凉破灭,无人居住。
讲义
读经提示
1.略述俄巴底亚生平略历,及其作先知的时代背景。
2.本书的信息主要是对什么人说的?
3.为什么本书信息与耶四十九14~22那么相似?
4.以东人所恃为骄傲的是什么?在圣经中神要阻挡的是什么人?
5.先知如何描述以东人的毁灭?
6.以东人对犹太人有何恶行?对信徒有何要训?
7.审判以扫山(17~21)的实际意义指什么?
一、以东骄傲的刑罚(l~9)
1.先知的异象(1)
本书第一节,先知声言他所得的默示,是“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主张本书是被掳时写的解经家认为,这话是指俄巴底亚从耶利米那里听到神的信息,所以本段的信息与耶四十九14~22的话几乎相同。而主张本书作者是早期的先知的解经家,则认为是先知耶利米引用俄巴底亚的话。其实是些推测都是多余的,只能冲淡这信息是从神而来的成份,使人很容易有一种错觉,以为先知所谓“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实际上不一定果真从耶和华那里听见,只不过先知从别人的信息中受了感动,就当作是从耶和华那里听见的罢了。若然,则今日所有听道受感动的人,也都可以作先知了!但事实上旧约先知所领受的启示,多是直接从神而来,但在神的启示已经完全的今日,教会的先知(弗四11),则只是领会神已经启示的话,然后从神的话语中领受感动和教导,再把自己从神所领受的亮光教训人,警戒人。
我们没有理由限定神只会把一种信息交给一位先知,不会把相似的信息给不同的神仆。若在同一时代有普遍的需要,这种二人领受相似的信息的可能就更大。
注意第一节的首句:“俄巴底亚得了耶和华的默示”(直译为异象,参英译本及箴廿九18),就是第二句“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的最好注解。他从哪里听到神的信息呢?从神所给他的异象中这前后二句是互相解释的。他们怎样得了耶和华的默示就是“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而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就是“得了耶华的默示”。若把第三者穿插在神与俄巴底亚之间,都近似画蛇添足。
“并有使者被差往列国说……”这下半节说明第一句之“默示”应指“异象”为合宜。先知在异象中听见神的信息,同时又看见有“使者”(单数,即一位使者)被差往列国去,要他们一同起来与以东争战。
2.以东的骄傲(2~4)
以东所以为骄傲的,是他们的地势险要,又易于设防。在此先知称他们为“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处的”,因以东地多山,他们在山崖上挖洞设堡垒,自以为是攻不破的坚城,仿佛大鹰在高山绝顶的大树上搭窝,就像住在星宿之间。所以以东骄傲自欺地说:“谁能将我拉下去呢?”但神却说:“我使你以东在列国中为最小的,被人大大藐视……我必从那里拉下你来。”
“骄傲在败坏之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不论个人或团体,这警告都同样合用。
本段的要训有二:
(1)以东人凭地势险要而骄傲。世俗人凭金钱、地位、学问、权势、美容……而骄傲。有些基督徒却凭外貌的敬虔、真理的知识、信主年日的资历而骄傲,甚至愚笨的人,也会自认为比别人老实而骄傲。骄傲是人性中最难提防的罪,我们应当省察,是否已不知不觉陷于骄傲之中。
(2)向骄傲人传讲神的信息是否常觉胆怯?先知凭什么向骄傲的以东人传信息?他是凭神的启示和差遣。虽然他的警告未必使以东人悔改——工作未必有效果,但神所要求于他仆人的,不是如何预料他工作的效果,而是他的尽忠与否,他一心奉行神旨意的态度。虽明知徒劳,仍忠心传达,完成任务。
3.以东的毁灭(5~9)
盗贼若入屋岂不尽量取够为止么?虽然如此,盗贼偷窃究竟有些匆忙,未能尽取所有,毫无余剩;在田间摘葡萄的,也不会摘尽所有的葡萄,有虫蛀或不够成熟的,可能遗下。按摩西律法,以色列人应故意遗下一些葡萄,让孤儿寡妇可以来摘取(申廿四21)。但以东人所遭受的劫掠,将比这些情形更厉害,他们的仇敌来的时候,将从容地劫掠杀戮,也必全无怜悯,毫不留情地侵害他们。他们一切“隐藏的宝物”都要被查出,一无所余,连他们素常以为可靠的盟友知交,也“出卖”他们,正如先知所说的——“与你一同吃饭的,设下网罗陷害你。”
现在的以东(即以土买),仅余旧城基址,荒凉破灭,无人居住。
要训:基督徒每日生活都在神看顾之中,若无端遭殃,不外以下原因:
(1)因悖逆神,以致遭撒但攻击,受神管教。应虚心悔改,求主赦免。
(2)因缺乏常识,轻忽神在自然界安排之常理,致受亏损。应虚心自省,免得亏缺神的荣耀。
(3)因神的试炼,使我们学习信心、忍耐、顺服、倚靠。应存坚定信心,在试炼中得胜,就必蒙福
二、以东对犹大之恶行(10~14)
本段所描写的,是指以东对犹大人的恶行——“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强暴”,特指雅各之名,因以扫与雅各是兄弟,所以特地强调以东如何忘记兄弟之情谊。“向兄弟行强暴”这句话,一方面指以东人在以色列人走旷野的行程中,路经以东地时,如何用强硬的手段对付他们——“以东王说,你们不可经过,就率领许多人出来,要用强硬的手攻击以色列人。”(民二十20)
另一方面也可能指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打耶路撒冷(公元前五八六年),以东人不但幸灾乐祸地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诗一三七7)。而且还趁火打劫——“伸手抢他们的财物”(13节),又助纣为虐,乘机杀害犹太人——“站在岔路口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14节)。
本段似乎是很有力的证据,显示俄巴底亚是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后作先知的(即公元前五八六年之后),因为先知在此是在回溯已往的事,当然应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后了。
无论如何,本段指明神如何憎恶以东人那种乘人之危的小人行径,看见弟兄遭难,不但见死不救,还幸灾乐祸地落井下石!这种君子所不为的行径,基督徒当然不该效法了。
其实以扫与雅各,在争夺长子名分事上,各人都有错,雅各冒充以扫骗取父亲祝福(创廿七6~29)固然不对,但以扫既把长子名分卖给雅名,而且发誓而卖(创廿五33),就不该想私下领受祝福。事后兄弟结怨,雅各逃亡到哈兰,住在舅父拉班家二十年后他带着妻儿回来,兄弟相会时,雅各“一连七次俯伏在地”向以扫请罪(创卅三3),兄弟二人拥抱亲嘴(创卅三2~4),已往恩怨应告一段落。因祝福的虽是父亲,是否果真蒙福,却在乎神,人既不能偏袒,也不能自取。但从圣经的记载,一再看见以扫的后代以东人,屡次敌视以色列人,可见他们的祖先以扫与雅各,并没有真正和好。以扫必然将仇恨传给子孙,才会有以东人与以色列人无故为敌的现象发生。
要训:基督徒在神家学习与肢体配搭事奉,必须先学会从心里饶恕弟兄(太十八35),这是主耶稣对我们的饶恕。表面和好而内心怀恨,常会不知不觉中,“公报私仇”,或有类似落井下石的小人行径,不但影响个人见证,破坏相爱生活,也羞辱神的名字,中了仇敌的诡计。
三、耶和华降罚的日子(15~16)
“耶和华降罚的日子”就是这世代的最后结局,也就是审判列国的日子(参约珥书概论解释),但这两节经文,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次提到“万国”,神将根据万国对待雅各家的态度来审判他们,使我们想起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说:“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十二3),到那日将必完全应验。
另一值得我们注意的短句是“怎样……也必照样……。”在这两节中也提及两次,说明了“报应”的意义。在神审判列国的日子,将不是讲恩典和赦免的日子,乃是按照他们所行的,怎样对神的百姓,就怎样报应他们。
既然是万国的审判,为什么放在以东受罚之后?可见在此的“以东”或“以扫”有代表列国之意。按赛卅四章,六十三1~6;耶四十九7~22……等处经文论以东毁灭时,也同时论列国受罚。
在人类犯罪后,不论那一个国家、民族、个人,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是悖逆神的,所以在这一个人身上可见到的罪,在别的人身上也可见到;在这个民族或国家有的罪,在别的民族国家也有;古代人犯的罪现代人也犯,只是方式名目有别,实质上却相同,所以先知在特别指责某一国家的罪时,也同时会把他当作各国的代表,就像主耶稣指责他那世代的人迫害义人时,也把它当作历代迫害义人的代表那样(太廿三34~36)。
本段信息所给我们的重要教训是:虽然犯罪的人,总是有许多藉口和推卸责任的理由,甚至怨天尤人,抢先挑剔别人的不是,埋怨神的不公平。神在宽容人的日子,对这等人静默而忍耐,但到了神报应施罚的日子,将不理会恶人无理取闹的申辩,只按照他们该受的惩罚采取行动。真敬畏神的人,绝不会轻忽神的宽容,甚至误以为神大概还没察觉!他们必要在知罪后立即悔罪离罪,例如大卫受先知拿单责备后,立即认罪痛悔(撒下十二13,诗五十一篇)。
四、雅各家的复兴(17~21)
“锡安山”就是耶路撒冷的一座小山。因大卫曾攻取“锡安的保障,就是大卫的城”(撒下五7)。所以锡安城就是大卫城,而圣经中提到锡安城或锡安山时,常代表耶路撒冷或大卫的国度,按属灵的意义则常代表天上的耶路撒冷(来十二22),或基督的国度。“在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比较珥二32——“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因为耶和华所认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可见是指大灾难中得救的人。本节的下句“那山也必成为圣”,也加强以上的解释,因在千年国中耶路撒冷必“归耶和华为圣”(亚十四20);而千年国是紧接在大灾难之后发生的事。所以本段所描写的,是以色列人在大灾难之后,基督降临审判列国与设立国度之间的事,其中“雅各家”与“以扫家”成为对比,以代表有信心的以色列人与不信者的分别。当主耶稣基督再临审判列国时,那些不信的人会像碎秸般经不起火烧。复兴的以色列国的地界将要扩展,并得着以东人的地业。“南地的人得以扫山”(19节),即西珥山以东地。“撒勒法”在巴勒斯坦北面,属西顿的一个镇,离推罗不远。“西法拉”(Sapharael)犹太人被掳后所居之地,在玛代国之西南。都是表明以色列国界的扩展。
“必有拯救者”当然是指再临的基督,要审判“以扫山”虽然按字面的意思是指以东地,但上文15~16节:“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你们犹太人在我圣山怎样喝了苦杯,万国也必照样常常地喝,且喝且咽,他们就归于无有。”看来审判以扫山的时候,亦即审判列国的时候。所以所谓“审判以扫山,国度就归耶和华了。”是指审判列国之后,基督的国度设立地上而言,也就是启十一15所说的:“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