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查经三章之二 尼布甲尼撒下令拜金像
作者:崔姊妹
2024-09-01  

 但以理书3:1-7 

一、尼布甲尼撒下令拜金像 (1-7)7
1.尼布甲尼撒制造金像:(但以理书3:1)
2.王为所立的金像行开光之礼:(但以理书3:2-3)
3.强迫众人去拜金像(不拜金像的扔在烈火的窑中):(但以理书3:4-6)
4.众人都俯伏敬拜金像:(但以理书3:7)
5.但以理不在场的三个可能原因:
6.三友面对的环境:无论干什么,无论在那里,我们都要知道,都会有环境,这环境是神量身给我们预备的,也是为着造就我们灵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成熟。神有能力让我们免于苦难与痛苦,但祂为要让我们得着属灵的益处,因此让我们在此生经历种种酸甜苦辣。没有环境,就显不出一个人生命的光景,亚伯拉罕献独生子以撒显出他爱神胜过爱自己的独生子;约伯在苦难中依然敬拜神,羞辱了撒但,神的名得了荣耀;没有环境,人就不会警醒,连挪亚也会醉酒,大卫也会犯强奸、杀人的大罪。虽然多少时候,我们觉得没有环境更好,但神知道,什么样的环境对我们的生命更好。
一是面对王的金像;二是熊熊燃烧的烈火窑;三是周围皆都俯伏敬拜的人们;四是魔鬼在寻机攻击:(彼得前书5:8)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五是仇敌在暗中窥探。
六是会被人认为他们是忘恩负义:(但以理书2:49)但以理求王,王就派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管理巴比伦省的事务,只是但以理常在朝中侍立。
但以理的三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能够管理巴比伦省的事务,依赖但以理在王面前的推荐,也是王对他们的抬举与信任,因而但以理的三友若公开不拜金像,会被王认为是忘恩负义,从人情来看,他们看在王抬举的份上也应当拜,不使王难堪。他们需要在“不得罪人,就得得罪神”与“得罪人,不得罪神”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而得罪人的结果将是被扔在烈火的窑中,但得罪神的结果会更严重:(马太福音10:28)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而所幸的是三友一方面有神的同在,(马太福音10:30-31)“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所以,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一方面三友同心合意。与三友的环境相比,今天我们的环境怎么样,是不是好多了?
7.三友誓死不拜偶像:(彼得前书1:7)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
当王要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时(1:4),他们同意了,信徒不仅要学习圣经,也要学习其它文化,从中我们更能看出优劣;太监长给他们起新名字时,他们也没有提出异议(1:7),即使那个在任何环境下的得胜者约瑟也没有对法老为他改名提出异议。因为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能影响他们的信仰。但要他们用王的膳食时,为了持守他们的圣洁,他们拒绝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现在又要他们拜偶像时,他们却要以死抗争。对王的不同命令,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就是处事之道。今天,对于政府的宗教政策,有些我们可以听从,有些则不能听从。
环境是恶劣的,选择是艰难的,但选择决定命运,摩押女子路得在失去丈夫的情况下选择了跟随一无所有的婆婆拿俄米,结果嫁给了大财主波阿斯,成为大卫王的曾祖母,名字被列在基督的家谱上(得4:18-22;太1:5-6)。因着三友对神坚定的信心,他们选择了得罪人而不得罪神:“顺从 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参使徒行传5:29)。”这也是其他许多敬畏神人的选择:如约瑟、使徒……
(诗篇27:1)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一个对神信心坚定的人,就不会受周围的环境所影响,环境所影响的只是信心不坚固的人。(提摩太后书3:12)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BP。这里,虽然没有提到他们三个的立志,但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立志不拜金像了。但以理的“立志”不用王膳食有可能遭到审判的危险,而三友的立志却会使他们丧失性命。
十诫·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出埃及记20:4-5a)”。以色列与犹大就是因着拜偶像而先后亡国的。因此作为亡国奴犹大人,他们是绝对不会拜偶像的。而现在,王却强迫百姓都拜偶像,但以理的三友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听从王拜偶像,随从世俗潮流与世界同流合污得罪神,在外邦失去见证;要么听从神不拜偶像得罪王,就得被扔在烈火的窑中,活活烧死。当王下令的时候,但以理的三友就已经做好为主殉道的准备了,他们持定一个信念,即或真的被扔在火窑中烧死,也绝不能向金像跪拜,为主殉道的死是最有价值的:(启示录14:13)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因此,当众人都俯伏拜金像的时候,三个犹大人却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如同鹤立鸡群,让众人都看见他们不拜金像。既然立志,他们就有决心把所立的志向坚持到底。
二、迦勒底人控告但以理的三友(8-18)4
1.迦勒底人控告但以理的三友:(但以理书3:8-12)那时,有几个迦勒底人进前来控告犹大人。他们对尼布甲尼撒王说:“愿王万岁!王啊,你曾降旨说,凡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声音的都当俯伏敬拜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扔在烈火的窑中。现在有几个犹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王啊,这些人不理你,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这里所说的“迦勒底人”就是巴比伦那些以占卜、观星象为业的特殊阶级,他们的控告很可能是出于嫉妒,因着上次为王解梦的事,犹大四个少年人但以理他们得高升,而想露脸的迦勒底人却失去了脸面,从此他们妒火中烧,一心想找犹大人的茬。就在众人在拜金像的时候,他们一面跟随众人一起拜,一面偷偷观看犹大人,他们终于发现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竟然违背王的命令,不敬拜王所立的金像,若是今天,他们会赶紧用手机拍照,留下证据。可被他们抓到了把柄,立即欣喜若狂,迦勒底人早把但以理为王解梦拯救他们性命的恩情忘到了九霄云外,他们要去王面前控告犹大人。我们看到,控告者总是主动的,什么样的人,就操什么样的心,怎么在那里的那么多人,别人都没有看见,却只有迦勒底人看见了?正应验了那句老话“贼人操贼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人看人善,恶人见人恶。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今天,那些被神所重用的牧者忙于牧养神家的群羊,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论他人的是是非非,只有那些闲得无聊的人,才整天站在审判官的位置上,在网络上攻击那些神忠心的仆人,今天毁谤这个,明天攻击那个。
这些迦勒底人为何如此热衷控诉不向金像叩拜的之人?因为“向金像叩拜”是王的命令,而不拜是违背王的命令。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一控诉取悦于巴比伦王,表现他们对王的忠心耿耿;一方面藉此陷害犹大人,说他们违背王的命令,置之死地而后快;三是还可能得到王的奖赏,获得自身的利益,真可谓一举三得。
他们赶紧来到王面前,迫不及待地控告但以理的三友,说他们不理王,不遵王的命令,也不侍奉王所立的神明。这三个“不”是一个夸张的、恶毒的控告:“这些人不理你”意思是说这三个犹大人非常不尊重王,不理会王的话,但我们知道,在不涉及信仰的情况下,这三人对王是尊重的,他们顺服王的命令,与王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这控告与事实完全不符合。而后来两个才是控告的核心内容:就是“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他们知道这些罪名足可以让三个犹大人断送自己的前途与性命。可见仇敌心中的恶毒,竟然想把三个少年人赶尽杀绝。这三个犹大人与人为善,而仇敌却以恶报善。恶毒的心肠,丑恶的嘴脸。
该怎么办他们呢?是不是按着您的命令把他们扔在烈火的窑中呢?迦勒底人等着看犹大人的笑话,看他们如何活活地被烈火烧死,他们好在暗中幸灾乐祸。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曾经一度救过他们的命,不然在那次解梦事件中早已被尼布甲尼撒统统杀掉。而如今他们竟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再说,巴比伦王自以为他的谋划万无一失,他正陶醉在一片和谐的吹打欢呼声中,突然听到了不和谐的杂音,有人扫兴地前来告状,竟然有三个不怕死的人不拜他的金像,这还了得。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为何要控告这三人呢?一是种族原因:“犹大人”人数少,又是被掳而来的亡国奴,因此被外邦人所藐视。在迦勒底人心中一直都存在着这种种族方面的歧视。(以斯帖记2:10,20)以斯帖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不说不该说的,会减少许多危险。参孙把力气的秘密泄露给了大利拉,结果被剜掉了双眼(士16章)。换言之,迦勒底人从来都瞧不起他们,如今这三人又不向王立的金像下拜,正好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绝好机会。所以就及时的发出控告。二是因成就原因:嫉妒是人由生俱来的罪,当你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嫉妒你的人也就出来了。在犹大人未来之前,迦勒底人是王眼中的红人;现在犹大人一来,就抢了他们的风头。对于这些迦勒底人来说,他们始终不能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为什么这几个犹大人在各方面都比他们更优秀。他们心中的嫉妒和愤怒一直存在,但是他们又奈何不了这三个人,因为王认可他们、相信他们。迦勒底人以为这次发现一定是可以利用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定罪于他们。因为他们的“专业领域”不仅被外邦人犹大人染指,而且但以理还“掌管巴比伦的一切哲士”(2:48)。因此,他们不但不感谢但以理的救命之恩(2:24),反而寻找机会控告“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用王自己的命令来激怒王。而官大位重的人脾气也越大。
前面说到但以理不在场的三个可能原因,所以本章并未提到他的态度。在二-七章的交错对称结构中,但以理的态度将在与本章对应的第六章中表现。
2.愤怒的君王:(但以理书3:13)当时,尼布甲尼撒冲冲大怒,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带过来,他们就把那些人带到王面前。
尼布甲尼撒王早已预料到有人会不拜他的金像,所以事先制订了“敬拜之律”——不跪拜者的刑罚——用烈火窑处死。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竟然还有人不拜,而且还是王一手提拔起来的三个犹大少年,他们竟然违抗王的命令,让王难堪,颜面扫地,这让王怎么能不火冒三丈,怒火中烧?(箴言20:2)王的威吓如同狮子吼叫;惹动他怒的,是自害己命。权利越大的人,往往脾气越大。这里记载的是王第二次发怒:(但以理书2:12)因此,王气忿忿地大发烈怒,吩咐灭绝巴比伦所有的哲士。
听迦勒底人这么一说,正在兴头上的王立即冲冲大怒,冲动是魔鬼,魔鬼正想利用王的冲动来除去神忠心的仆人。若是他人,王可能想也不想直接就吩咐人把他们扔到烈火窑中,但是自己提拔的人,王还是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于是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带过来,他们就把但以理三友带到王面前。
箴言中有许多关于“发怒”的教导:(箴言14:17,29)轻易发怒的,行事愚妄;设立诡计的,被人恨恶。……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
(箴言16:32)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箴言19:11)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雅各书1:19-20)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 神的义。
亲爱的家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工作单位、教会、社会等场合,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怒气,不给魔鬼留破口。生命越成熟的人,越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不以物喜,不因己悲,荣辱不惊。有人把人分成了三等:一等人,有能耐没脾气;二等人有能耐有脾气或没能耐没脾气;三等人没能耐有脾气。愿我们都能成为有能耐没脾气的一等人,于人于己无伤。
3.机会与威胁:(但以理书3:14-15)尼布甲尼撒问他们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你们不侍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吗?你们再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却还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
14-15节有三层意思:14节是王的提问,希望三友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样就给王一个台级下;15a是王愿意再给他们一个机会;15b则是王对三友的威胁。
王虽然已经是“冲冲大怒,”但他强忍怒火,问他们三人不侍奉他的神,不敬拜他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吗?王愿意再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承认他们这样做不是故意的,也希望他们知错就改,他们再若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王所造的像,王就既往不咎,对他们以往的过错一笔勾销,不再追究他们的责任;但若仍然不敬拜,使王难堪,就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王在给三友机会的同时也威胁他们“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在王看来,没有神能救他们脱离王的毒手,因为他知道他所侍奉的那些所谓的神明偶像都不能这样做。
王对三友也可算是仁至义尽了。尽管尼布甲尼撒“冲冲大怒”,但他因为自己一手所提拔的人不肯顺服(12节),相当于自打耳光、有失颜面,并不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因此,王必须给这三人一个机会,软硬兼施地劝诱他们妥协,其实也是让自己有个台阶可下,一方面询问但以理三友不拜金像的原因;一方面愿意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恩威并用是掌权者惯用的伎俩。
尼布甲尼撒狂妄地宣称:“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这也是亚述王西拿基立说过的话(王下18:35;赛36:20),与十诫的第一诫针锋相对:“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但是,凡是像亚述王一样狂傲的人,神也会让他们尝到亚述王的结局(王下18:35-37)。
4.三友信仰告白:(但以理书3:16-18)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啊,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侍奉的 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啊,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王的“恩威并用”并不能影响三友对耶和华神的信靠。多少信徒每逢读到此时,无不为之动容。面对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尼布甲尼撒,犹大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却毫无惧色,坦然地回答王,“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等于他们三人承认仇敌的控告属实,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就是故意不拜你的神,“没有侍奉你的神,也没有敬拜你立的金像。”“即便如此”是指他们相信即便尼布甲尼撒王把他们扔到烈火的窑中,他们所侍奉的神也能将他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这三个犹大人相信神必拯救他们脱离王的手,这是何等的信心。王问他们“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他们相信耶和华神有能力拯救他们。
“即或不然”就是神若不拯救他们的话,“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即或不然”这是对神的主权的尊重,他们一方面相信神有能力拯救他们,但也尊重神的主权,因为救不救他们是神的事,他们是神的仆人,没有权利干涉神的主权。(马太福音8:2)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拜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在神不存在“能”与“不能”的事,只存在“肯”与 “不肯”的事:神若不肯,事就不能成就;但神若肯,就没有难成的事。这三个犹大人也已经立定心志,宁可扔在烈火的窑中被活活地烧死,他们也决不侍奉王所立的金像,这也是他们的信仰告白。面对烈火窑的刑罚,三友仍然持守他们的信仰,绝不妥协,这是何等的令人感动,让人敬佩的画面。
这三个人的回答,正好诠释了怎样“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彼前2:13),又要“顺从神,不顺从人”(徒5:29):“不必回答”意思是承认迦勒底人指控的事实属实(12节),所以不必自我辩护。因为神的百姓遵行神的旨意并不羞耻,所以既不用撒谎、也不必辩解。传福音的人“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10:16);但若已经落入狼口,就不必遮遮掩掩、不敢认主,而是“不必回答”。
“即便如此”意思是承认自己违反了王的命令,愿意接受惩罚。因为他们按照人的法律是有罪的,王并没有误解他们的动机(14节)。但即使如此,他们也要把自己交在被王藐视的那位神的手中(15节),仰望神的拯救(17节)。
“即或不然”意思是并不确定神是否会施行神迹。因为神的意念总是高过人的意念,信徒或得蒙拯救、或为真理殉道,都可能是神的旨意,人并没有权力要求神做什么。但即使神没有按照人期望的方式施行拯救,他们也决不会与神谈条件,而是预备自己承担后果,他们宁可得罪人也不得罪神,宁可顺服神而死,也不顺服人而苟且得生。我们知道,这个“即或不然”清楚而坚定地表达了三友的立场,也彻底惹恼了王。王由13节的“冲冲大怒”到19节“怒气填胸、变了脸色。”
这三人不需要反复祷告之后才作回答,而是立刻宣告不肯事奉别神、敬拜偶像,因为这是神早已清楚指示的旨意(出20:2-6)。而他们之所以能在生死的大事上有信心,是因为他们首先在吃喝的小事上忠心,早已经历了神的信实(1:11-16),所以相信神必帮助他们,同时他们在决定如此行的同时,也已经做好了为主殉道的准备:宁死不拜偶像。
为什么百姓在被掳之前难以摆脱敬拜偶像的恶习,被掳之后反而有宁死不肯敬拜偶像的忠心仆人呢?这都是因为神在百姓身上的工作:
过去,百姓忽略恩典,身在福中不知福;现在,被掳的痛苦开始使他们追念恩典(申30:1-2),才不敢再重蹈覆辙;
过去,百姓羡慕世界,一山望着一山高;现在,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偶像的家乡巴比伦,发现远远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楼,才认清了偶像的虚假无能(2:11)。
过去,百姓厌弃先知的训诲,羡慕外邦的文化昌明;现在,他们接受了巴比伦的教育(1:4),才体会到神的智慧远超世界的肤浅(1:17)。
过去,百姓无法体会自己的神对全地的主权;现在,他们看到神向世界之王显明了自己(2:47),才认识了神的主权。
患难常让人更加清醒,难怪诗人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篇119:71)。”但愿我们每次苦不白受。
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窑,我们还能持守自己的信仰吗?
好评: